读《水调歌头》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水调歌头》读后感
《读〈水调歌头〉有感》
《水调歌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读完这首词,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与作者一同感受着人生的起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的上阙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头,表现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对自然和未知的好奇,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真理的永恒追求。
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下阙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和人生的短暂。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把握当下,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词中所展现的豁达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作者面临着离别和不确定,但他依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水调歌头》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
人生哲理。
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启发我要以更加豁达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珍视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让生活更加美好。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思考人生命运、规划未来的情感。
这首词以清新明快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在物我交融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读完《水调歌头》,我被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所打动。
词中通过月色、酒意、问天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在思考自己处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豁达洒脱的情感态度。
这首词也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自然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苏东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心灵体验的描绘,表现了人类在世界中的微弱和渺小,同时也显现了对命运与生活的接纳与思考。
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懂得静心体味自然、沟通内心,寻找人生的真谛。
《水调歌头》这首词让我体会到了词人对生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教会我要用心感受生活、热爱自然,以一种豁达和平和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变幻和挑战。
希望在阅读这首词后,能够启迪我的心灵,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读诗词三首有感初三
这三首诗词都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让我想到了很多。
首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让我认识到,人生虽然充满了变化和未知,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就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次,《水调歌头》这首词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热爱生活,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最后,《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诗中描绘了潼关的险要地形和历史的兴衰更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平的追求。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实现公正和平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这三首诗词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热爱生活和自然,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断努力。
读《水调歌头》有感(1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水调歌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水调歌头》有感1清月几时有,将酒问青天,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事古难全。
人若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年前的中秋夜,苏轼曾望着月亮沉醉,举杯轻吟。
今天,又是一个月圆的夜晚,我再次频唱首歌。
从古代开始,就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称赞这一轮月圆,月圆虽美,但也只是一瞬间。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过去,而明天我们将再次成为碎片。
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哀伤,而苏轼则一反古人对残月的哀伤,反道是写人有悲欢,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年佳句。
是的,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这圆月哪来的?就像人生一样,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能换来成功的快乐?人与人之间有离别的痛苦,重聚的欢乐,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朗。
人的月亮无常,自古如此。
月圆的日子里,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凝望着月亮,想念着家人。
有的东西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怀念就够了。
如今,我们还没有体会到离别的忧伤,既然如此,就请珍惜眼前的这些点点滴滴,不要等到悲叹离别的时候才去珍惜。
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乐观地面对任何事物。
有的东西虽是古往今来的事情,但只要换个角度去想,也许就会茅塞顿开。
读《水调歌头》有感2月如水,如水之`清,如水之冷冷。
不知道我在千里之外的弟弟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寂寞中思念着这如水的月夜。
这个暗淡的月光是一双伤心的手,告诉我怎样安然入睡。
庭下如空明,日复一日,积水之中,我的思念如一只纸鸢,飞向婵娟,飞向弟弟。
月亮的舞动人影,是否是捣药的白兔,我欲乘清风而上,飞上云端,飞入天上琼楼玉宇,可是那冷清的月宫又未必胜过人间。
跳舞的仙子,当你孤独时你会想起谁,中秋之夜谁不想有亲人相伴。
月亮圆了,人却很少团圆。
月球又是怎样与人类作对,又是怎样在这圆月里干扰着所爱的人所系的心?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人生本无十全十美,这是永恒的缺憾,愿亲人们永远幸福安康。
作文范例读水调歌头有感5篇月色如水,如水的澄澈,如水的寒心.不知千里之外我的弟弟是否也与我一样在这如水月夜的寂寞中思念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水调歌头有感》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文读水调歌头有感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在高考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平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她不会生气,她更不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作文读水调歌头有感2今天,外婆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很喜欢.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月圆之夜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好事难全,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进一步抒发了苏轼怀念手足的深情.这首词让我想到了还未回归祖国大陆母亲怀抱的台湾,以及台湾的小朋友们.每当中秋月圆的夜晚,我们就会家人团聚,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月,月亮又大又圆,象征着美好和团圆.我吃着香甜的月饼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不禁想到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小朋友们,如果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们能团聚在一起赏月,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妈妈曾经告诉过我,宝岛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另外,台湾还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阿里山.妈祖庙……真是说也说不完,如果我能象去上海一样去台湾旅游,那该多好哇!啊,亲爱的台湾,请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吧!作文读水调歌头有感3今天一大早,我刚起床,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了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爸爸告诉我,这首词描写的是诗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想念起家人,盼望和家人一起团聚的心情.但是,我还不是特别明白这首词的意义.中午我们回姥姥家吃饭的时候,我和妈妈还有姨,给在上海上大学的哥哥打了电话,问候他节日快乐,告诉他,我们大家都很想念他.在奶奶家,我又和叔叔.婶婶谈起这首词时,才发现他们都知道,婶婶甚至还能把它背下来呢!我这才知道这首词原来那么有名!通过八月十五的团圆饭,我明白了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想表达的愿望,就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和亲人团聚.我也有一个愿望:能一个也不少的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因为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祝愿大家中秋快乐.身体健康.笑口常开!作文读水调歌头有感4面向黑夜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楚楚凄凉.这时的我尤为钦佩你——东坡居士.〝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贤人雅士能拥有你这样的豁达胸襟?满目的星斗有你的身影,我嫉妒你的豁达.千年之前,你曾望月质疑:〝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满脸的清澈,清澈的令人心碎.因为你的才华横溢,因为你真正的君子的作风遭到所谓〝文人骚客〞的排挤,你与亲人分隔两地.那又如何?你依旧如白莲一般清幽,世间的污浊只衬得你更加的幽香.你望月表达着你的豁达,衣带微散,你随影而舞.而我却看到了那张微笑面具下的悲哀,无奈,讨厌这恶俗的世界.现在在我的身边有四位真心的朋友,家人虽不在,却不缺少关怀.我十分的幸运.十分的珍惜我现在的一切.天空中有一颗红色的星星仿佛是你的无奈,你又在无奈什么?〝月啊!我仰望着你,你给我双倍的光芒,为什么你离我这样的远?为什么只给我着清凉的光?你难道也嫌弃我子瞻浑臭的凡胎么?〞不!你是清澈的!白莲是你的化身.你并非圣人又怎会没有喜怒哀乐?你的心中也有着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儿高高挂为的是令全天下的思乡之人的怀念得到寄托.所以我月儿将你的祝福给你的弟弟.千年的声音流回现实,思绪如潮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妈妈.爸爸.妹妹,你们在看天吗?你们望着这如水一般皎洁的月了吗?你们收到我的思念了吗?你的豁达,你的乐观透过诗词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嫉妒你的豁达,因为我同样仰慕你.从你的词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豁达你的郁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安抚了千年以来多少游子的心?在仰望你的人中,我只是其中一个,真正体验过才知道,所以你的思念我懂了.作文读水调歌头有感5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作文读水调歌头有感5篇。
宋词《水调歌头》鉴赏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宋词《水调歌头》鉴赏(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宋词《水调歌头》鉴赏苏轼(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朝隋炀帝开挖汴河的时候,曾命人制作“水调歌”。
后来,唐朝人把这首曲调演绎为歌舞大曲。
大曲由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组成,而“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所谓“水调歌头”就是水调大曲中序的第一章的曲调。
水调歌头又叫《元会曲》、《台城游》等。
全词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不等,前后片各四平韵。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宋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20岁那年,他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他个性独立,一生追求自由。
42岁任知湖州时,因涉嫌诽谤御史台入狱,第二年被贬到黄州,在东坡修筑一室,自号东坡居士。
49岁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57岁又因出言不慎,被贬惠州、儋州。
63岁被召北归回京,次年死于常州。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词。
作者在序言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丙辰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中秋节的夜晚,他和朋友们通宵饮酒,酩酊大醉,借着酒兴,抒发压抑多时的郁闷心情。
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
想不到酒后胡言竟成了千古名篇。
现在我们就来听他怎么唱吧: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道明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此时,我想拿起酒杯,向上天先敬一杯酒,然后问一问青天,这个月亮究竟是什么来历。
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也不知道天上的那些神仙居住的宫殿,以及无数琼台楼阁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都说天上一天就是人间一年,那么,今天晚上,是神仙们的哪一年呢?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一生的写照。
我们虽然不能回到宋朝体会这位大文豪的精神,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里感悟他的魅力。
他的善良,他的多情,他的乐观,构成了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是善良的,是可以为了百姓向朝廷提出不合理建议的人。
苏轼在徐州做官时,发现狱卒里关押的犯人普遍患上了重疾,但苏轼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犯人,就任凭疾病在他们身上肆虐,而是寻找患病的根本原因。
他对待犯人就像对待普通老百姓一样。
立马查明了原因,原来是狱卒里的湿气所致,苏轼立即给狱卒里关押的犯人送上了火石来去除湿气。
苏轼连对待犯人都这么好,一片真心。
徐州城怎么不会热闹起来呢?百姓怎能不会在此地安居乐业呢?苏轼用他的善良造福一方百姓,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轼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百姓流露出一种真情,对亲人又是多情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用自己的诗词来悼念已经逝去的'妻子。
虽然阴阳两隔,但苏轼对妻子的怀恋深切,似乎是苏轼的真情打动了上天,让苏轼和他的妻子在梦中相会,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喜欢用诗词描绘出自己的感情,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吗?苏轼不仅善良,重感情,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面对挫折,有的人是一蹶不振,从此落魄下去;而苏轼却乐观豁达。
被贬密州时,面对这贫瘠的土地,苏轼并没有陷入绝望,只是对这里的蝗灾略有些惆怅。
苏轼到处去寻找解除蝗灾的方法,他经常不耻下问,向当地的农民了解蝗灾。
经过苏轼和整个密州百姓的努力,灾情才得以缓解。
当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时,苏轼却发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了。
因为俸禄少,所以他常常到园子里去寻找野生的枸杞吃。
如果是其他官员,肯定觉得自己十分落魄,但苏轼却说枸杞和菊花适合养生,若春夏秋冬都吃岂不长命百岁呢!苏轼的言语中彰显出了他的乐观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面对时间的流逝,别人都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调歌头(shuǐ diào gē tóu)·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mínɡ yuè)几时有》原文苏轼水调歌头(shuǐ diào gē tóu)·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Zhōngqiū),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ɡuī q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一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sīxù)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jìyù)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读苏轼之《水调歌头》有感作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诵着这朗朗上口的《水调歌头》,我的心里不禁有许多感想。
《水调歌头》出自大才子苏轼之手,以表达苏轼在中秋节时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古人评论这首词,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着《词洁》)”
可是,《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全文的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运用优美的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这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篇词无句不在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篇用圆月衬托别情。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
“苏轼一生并未隐退”,“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门漠的感觉,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跟深刻更沉重”。
这些论断,对理解《水
调歌头》这首词的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苏轼诗文中的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就是这样。
”
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诗词翻译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诗词翻译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 人们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伏晴出、团圆亏损,这些事古往今来难以让人称心。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
②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③把酒:端起酒杯。
④天上宫阙:指月中宫阙:宫殿。
,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⑤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⑥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⑦ 琼楼玉宇: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⑧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⑨不胜:不堪承受⑩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⑾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⑿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⑩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⑾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⒀共:共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⒁婵娟:美丽的月光。
这里指明月。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水调歌头》葛长庚词作鉴赏赏析【作品介绍】《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是南宋词人葛长庚创作的一首词。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
【原文】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创作背景】葛长庚是个道土,常年四处游离,足迹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广。
这次远去他乡,好友前来送别,彼此恋恋惜别,依依语语,再三地互相嘱托。
分别在即,有感而发,故作此词。
【赏析】葛长庚的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讲究,工于推敲。
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
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
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作者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
“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作者炼句谋篇的功夫。
“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
“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
读《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有感【摘要】《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的作品,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对人生的启示。
在这本书中,二十四节气与古诗词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古诗词在不同时节中的不同风貌。
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从中汲取启示,并体会到古诗词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阅读《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不仅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永恒价值,还有助于提升自我修养,培养文学情操,以及增进对古诗词的热爱与推崇之情。
阅读这本书对我们的益处是深远而持久的,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之美。
【关键词】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体会、魅力、奇妙结合、哲理、启示、赏析、感悟、永恒价值、益处、推崇之情1. 引言1.1 对古诗词的热爱对古诗词的热爱,仿佛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流淌,是灵魂深处的一种共鸣。
古诗词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深刻含蓄的意境,描绘了古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情的感悟和诉说,让人仿佛置身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起古诗词,就仿佛能够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对话,感受到那份深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和智慧。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领悟。
对古诗词的热爱也是对文学、历史、人文的热爱,是对生活的热爱。
在喧嚣的社会中,读古诗词,能够让人瞬间静心,抚慰心灵,找到内心深处的一份宁静与慰藉,让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1.2 《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的阅读体会《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是一部极富魅力的作品,其中融合了古代诗词和传统节气文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传达和文学意境,让我对古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
在《写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中,诗人将古代诗词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感巧妙融合,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也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宋]程珌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
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〇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
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释】程珌(1164-1242),字怀古,号洺水遗民,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
十岁作诗,出语惊人。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主考官见其文,称为“天下奇才”。
历事光宗、宁宗、理宗三朝,在京累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在外差遣终于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福建暨福州地区的军政长官)。
立朝以经时济世自任,心系国计民瘼,尝上书论备边、蠲税。
著有《洺水集》。
今存词40余首,集名《洺水词》。
词风出入于苏轼、辛弃疾之间。
“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唐李德裕建。
相传其时甘露降此山,故名。
见宋祝穆《舆地纪胜·两浙西路·镇江府》。
“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故基是唐代的临江亭。
唐李德裕《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窗牖”之句,楼名有取于此。
南宋初,楼废于兵火。
孝宗初,寺僧重修。
登楼凭眺,江山胜景荟萃于目前。
详见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张孝祥《题陆务观多景楼长句》。
“淮”,淮河。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二句,谓中国大地本是一个整体,究竟是谁将她分为南、北两半?“中原一恨”,指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的恨事。
“杳难论”,年代久远,难以评说。
“长江万里”,李白《赠升州王使君忠臣》诗曰:“长江万里清。
”“孤山两点”,指金、焦二山。
金山,因唐代裴头陀开山得金而得名。
焦山,因东汉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
宋时二山皆在镇江附近长江中。
见《舆地纪胜·镇江府》。
按,金山今已与江南岸相连。
“水晶盆”,喻指眼前宽阔的长江江面。
“鞭霆力”,雷电之力。
鞭,喻闪电。
汉扬雄《河东赋》曰:“奋电鞭。
”霆,迅雷。
“昆仑”,昆仑山。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
《水调歌头》有感5篇又到了十五,仰望明月,思情顿生,突然想起那首词《水调歌头·中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方便大家《水调歌头》有感学习。
《水调歌头》有感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少年前的中秋之夜,苏轼曾望月纵酒,举杯轻吟。
如今,又是月圆之夜,我再一次频首浅唱……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赞美那轮圆月,圆月固然很美,可却只是一刹那。
当今朝过去,明天它又变得残缺。
残月似乎象征着离别的伤感,而苏轼却一反古人对残月的悲伤,反道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千古佳句。
是啊,细细想来,没有这残月的演变,哪来这一轮圆月?好比在生活中,没有一次次沉重的失败哪能换得成功的喜悦?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自然月亮也会阴藏晴出。
人月无常,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月圆之日,有多少远离家乡的人人凝望着月亮,思念着家人。
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只要彼此惦记就足够了。
现在的我们并没有体会到离愁的苦闷,既然这样,就请珍惜这眼前的点点滴滴,不要等到离别之时叹哀愁。
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看见它的两面性,从而乐观地去面对。
有些事虽然是自古如此,但只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或许便会茅塞顿开。
《水调歌头》有感2触过泛黄的纸张,清熏的墨香,在指尖索绕。
千古绝唱,一拔心碎,两行淸泪,摄魂的文字,剩余着幽然的哀痛的温存。
轻抚,哦!那不是如水的月,而是你心中那点破碎的慰藉……秋天的夜,静谧而安详,融掉了所有的不安。
柔柔的银辉浸没了你的全身,任凉风听乱了头发,却拂不乱心中的牵挂。
凭栏远眺,泛光的湖面与天边的皓月相交织,唯美的弧线、浪漫的光点,你醉了,眼睛却空洞地望着皎月,以此寄托哀思。
怎奈,一泓秋水,一轮碧月,载不动,你心中的愁苦。
于是你颓然地合上了双眼,一滴晶莹悄悄在你眼角滑落,隽永的诗篇就此落成——《水调歌头》。
苏轼,你一代伟人,傲人的才华闪越千古,可是当你执笔刻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该是怎样的心碎……月亮在彩云的追逐下,吃力地爬了一截间隔。
读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有感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墙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珠。
1956年5月,毛泽东到武昌视察,利用休息时间,游过三次长江。
这首词是他第一次游长江后写的。
词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大致意思是游泳的时候江面上风浪很大,可是毛主席却觉得这胜过在闲静的庭院里散步而且他是在百忙中得到的一点闲暇时间去游泳,从中得到快乐,感到心情舒畅。
当时的毛主席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了,花了两个小时才完成横渡长江。
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对于平常老人是绝对不会觉得游长江是件快乐的事。
由此我想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毛主席在游长江之前想到的是他一定可以轻松的游过去,他非常地自信,所以他勇敢地尝试游过长江。
而平常百姓家的六十多岁的老人家觉得自己人老体衰,已经没有能力游过长江了,所以他们不会去游长江。
这就是意识的不同导致了他们行为的不同。
从这句话中还可以得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当时毛主席在武昌,刚好有了可以游长江的前提。
如果当时毛主席当时在井冈山,那他就是再想游长江也是徒劳,根本没有客观条件。
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另一方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过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毛主席要游泳的那天,江面是风浪相当大,游过长江非常困难。
可是,他没有因此而退缩了,而是干脆地游过去。
这是由于他尊重客观规律,知道风浪不可能因为他嫌风浪太大而变小使江面平静。
因此,他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有满满的自信和足够的勇气,用自信和勇气给他自己打气。
读《苏东坡传》读书笔记600字【第1篇】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
最主要是如何正确地走进这个古人。
可以凭借传记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就在这个寒假,我在国学大师林语堂老师的带领下,正确地走进伟大诗人与政客——苏东坡的内心。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还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商,有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创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强烈,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游行人行。
”在我读完书时,我深深得感受到这位旷古奇才的人生是坎坷曲折,富有传奇色彩。
他是一个万事通,更是一个体恤人民的好官员。
几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他涉猎的足迹。
我最佩服他的就是他那乐天派的精神,而我却是遇到挫折﹑困难总是不能乐观的面对这些挫折,总是低头丧气。
俗话说得好:书是一味良药。
正是如此,我也因此学起了苏东坡的乐观的性格,是自己开朗。
苏轼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个微粒,有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享尽人生。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悟他的传奇人生。
【第2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
读《水调歌头》有感
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一幅清静幽凉的美景,一份在外游子的思恋,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在此尽显,隐藏着一种复杂,一种深邃……
一,明月几时有
这也许是一种抱怨吧。
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才会有呢?这也许是上天注定的,也许现在没有明亮的月光指路,但我们心中必须有必胜的信心,黑暗只是暂时的,而光明是无止境的!
不知不觉就到了初二,整天泡在书本中,钻在题海中,一不留神就迷路了,常常不知这样是为了什么,到了期末,也就是一张试卷,中考,不是一张试卷吗?……我感到厌烦,困倦,可怜的寒窗苦读何时终了啊?
二,我欲乘风归去
多么美好啊,有轻风做伴,飞往美丽的月球,去一睹清静幽凉的美景,躲避人世间的喧嚣,一个人独自享受,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赋予了自己沉重的压力,在压力中幻想倒可以解脱,我向往美丽的月球,不用在书本中深钻细研,眼里只有美丽的风景,只有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小天堂。
三,何似在人间
一个巨大的转折!我不能相信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臣子能如此乐观,哪里比得上人间呢?为什么?难道我的幻想就在这一刻必须破灭吗?
我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真理,我只相信自己,但这次我不得不相信真理,因为我想起了我的亲人,我的同学,我的老师,还有那些默默关心我的人,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天堂需要新鲜的活力,人间有真情,冷清的月亮,哪里比得上温暖的地球?和我温暖的家?
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是不变的真理。
俗话说,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挫折,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了很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其实我们并不必在意,不必烦恼,应该为自己的日益充实而高兴。
初二的我更加注重自己的感情,稍有挫折就用眼泪发泄,现在才明白那是懦弱的做法,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压。
我失去了童真,但我获得了启迪我人生的知识,在获得面前,我的奉献显得微乎其微,那么,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么富有哲理意味啊。
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这是作者乐观情感的抒发,也隐隐包含着对弟弟的思念,对家乡的思念。
此刻,我不再幻想,我要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立下无数的旗帜,我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我要笑着面对路中的挫折。
即使我有一天离开了我的家乡,我的心会永远牵挂着故乡的土地,有朝一日,定会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