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分工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4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条件所起到的作用逐步削弱.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 制约国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分布与人口素质 生产规模和劳动规模 国际市场规模
四、 资本国际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上,跨国分工将生产环节 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并通过内部交易把各国生产 活动联系在一起,各国分工也就体现了跨国公司 垂直一体化的内部分工
亚当· 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 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 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 德情操论》。 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 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富论》是现代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教学目的:
掌握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不同点
了解国际分工的发展
掌握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掌握几大国际贸易学说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 的劳动分工。 • 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 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
社会分工: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通过内贸进行; 受国内价值规律制约;商品交换自由; 国际分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通过外 贸进行;受国际价值规律制约;商品交换受到 限制;
第五节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 一、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地域分工说
(一)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资产阶级兴起,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重商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些理论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 的理论武器
(二)理论的提出者——亚当· 斯密
(三)亚当· 斯密理论思想 1.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依赖“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供求关系进行自发 调节 核心思想:每个国家都应该按照各自的优势进 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产品从而使交易双方 都能获得利益
2.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1)劳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一 生产力(决定性因素)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格局 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 化
二 自然条件(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国土面积,地上地下资 源,地理位置等
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其他条件的配合作用
赫俄模型—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国 要 素 价 格 不 同 两 国 要 素 禀 赋 不 同 导 致 两 本要 差素 异价 格 差 异 导 致 生 产 成 品生 在产 两成 国本 的差 价异 格导 差致 异同 种 产 的同 差种 异产 导品 致在 国不 际同 贸国 易家 发价 生格 品裕两 的度国 比的要 较差素 优异密 势形集 成度 了和 不要 同素 产丰
广义赫俄模型还包括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 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使两国的所 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 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供 应量和需求模式如何。
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
背景:赫俄模型创立后,逐渐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 接受。在其后的20年中,一直为西方经济学家所 推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 昂惕夫利用“投入一产出” 分析法对该理论进行 检验,其检验结果与要素禀赋论的判断完全相反, 从而使要素禀赋论受到挑战。 意义:“里昂惕夫之谜” 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 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 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 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理论的内容 1.比较成本论概述 比较利益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集中精力 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 对外贸易进行交换,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 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 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比较优势理论核心: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个国家应该发挥自己的 相对优势扬长避短,生产自身优势较大的产品或者 是劣势较少的产品。
(三) 体系形成时期(19C70S—二战前) 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形成了工业国的分工 世界各国加强了分工的依赖性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单一经济形态 国际分工中心的转移,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 成一组发达国家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1.分工格局上——发达国家间的分工为主导
),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 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
李嘉图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 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21岁独立开 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 已拥有200万英镑财产。 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 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1799年的一次乡 村度假里,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是他第一次接触 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 研究经济问题。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当前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居支 配地位 六、经济贸易政策可以推进或者延缓国际分工 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与的发展速度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推动力 二者的发展速度是正比的关系
二、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分布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 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例如:斯密的经典案例——制针: 由一个人单独完成18道制针工序,每天最多只能 生产20枚。 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 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2) 国内的劳动分工原则在国家之间的应用
每个国家都应该利用其生产上的优越条件,进行 专业化生产,生产成本低的国家输出其产品,生 产成本高的国家则应该输入该产品。
4.知识经济成为新型分工的基础
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之 间的分工
“大脑-手脚”型的分工模式 ( 比如苹果手机的生产)
苹果公司的美国企业负责设计和营销,而 iPhone生产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放在美国境外, 主要由9家公司承担。其中,东芝 (Toshiba)、三星(Samsung)、英飞凌 (Infineon)、博通(Broadcom)、恒忆 (Numunyx)、村田(Murata)、戴乐格 半导体(DialogSemiconductor)和凌云 逻辑(CirrusLogic)等来自日本、韩国、德 国和美国的大公司提供主要零部件,然后所 有零部件汇集到位于深圳的富士康公司 (Foxconn)加工组装成最终产品,并运往 全世界销售。目前深圳围绕苹果产品周边配 件生产的厂商不下1500家,产值至少有上千 亿元。
4.绝对成本理论的举例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英国在棉布 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按照绝对成本理论生产,自由交易后双方均受益 小麦与棉布按1:1比率交换
国家 美国 英国
品名
小麦(蒲式耳/工时) 棉布(码/工时) 6 4 1 5
5.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 理论前提的约束性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种产品在生产上处于绝对 优势,那么该如何处理? 新理论的提出——比较成本学说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服务外包成为新的国际 分工形式
2011年,大连离岸外包合同金 额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 17.3%;执行金额10.84亿美元, 同比增长22.5%。截至2011年 底,大连市专业从事软件和服务 外包的企业共964家,从业人员 突破11万人。
第二节 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分工形态转变导致商品结构转变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 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服务业贸易发展迅速
四 、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分配利益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利益 分配 国际贸易中利益分配具有不均衡性 “中心” 支配“外围”
简而言之,“两利相权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国家 分工前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合计 两国 交换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2.125单位 2.125单位 1单位 1.125单位
劳动数 毛呢产量 120人 80人 200人 170人 170人 2.2单位 1.2单位 1单位 1单位 1单位 2单位 2.2单位
例如:
在酿制葡萄酒方面,苏格兰与法国的比较?
3.绝对成本理论的内涵 理论前提:一个国家必须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具 有绝对优势。 理论内容: 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 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 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又称作 “绝对优势理论”。
资本密集型行业包括: 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特点:技术 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 资效果也慢
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 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在生产中所需的劳 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
劳动密集型行业包括: 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 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偏低,因 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 这些国家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 势
• 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低, 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因此这些国家 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赫俄模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逻辑关系如下: 要素充裕(资本或劳动) → 要素价格相对低 → 生 产的产品成本低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分工与国 际贸易
三、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一) 萌芽时期(16C—18C中) 地理大发现是促进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发展 最初的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以工场手工业为主的国际分工 一种不发达的社会分工
(二 )初步形成时期(18C60S—19C70S) 大机械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 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形成垂直型的国际 分工体系 大宗商品为交换的主体
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弥补斯密的理论缺陷 该理论学说是英国资产 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 理论来论证贸易自由化的 优越性
(二)理论的提出者——大卫· 李嘉图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一、自由贸易理论—资源(要素)禀赋论(赫俄模型) 主要内容: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 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 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例如:中国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 集型产品。
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 较高的产品。
2.分工形式上——发展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 同一产品不同型号、不同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工 •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飞机、汽车的制造
• 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可口可乐的工艺流程
福特汽车的生产分工
3.分工性质上——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 工转变
• 垂直型分工 • 水平型分工 • 混合型分工
劳动数 100人 90人 190人 220人
220人
3.理论的意义: 指出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所在——在自由 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 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更具有普遍意义 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静态分析方法
第三节 垄断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二战前) 的国际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