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的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83
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与应用摘要:通过对英东萨尔图沉积微相研究,解决了姚二加三组三角洲前缘亚相小层对比的技术难题,为下步流动单元和地质建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沉积微相在注水政策制定与注水方案调整及补孔、压裂上应用,改善了英东萨尔图注水开发效果。
关键词:精细对比沉积微相开发应用英东萨尔图2001年全面投入开发,由于注水工作相对滞后,初期地层压力下降较快,2003年油田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加快,无效液量上升,平面、层间、层内注采矛盾较突出。
因此为了做好控水稳油,2004年开展了油藏地质再认识,以单砂体为单元进行沉积微相研究,进一步指导注水开发,提升油藏开发水平。
1 开发地质概况英东萨尔图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红岗阶地北端,东为古龙凹陷,西邻西部斜坡区.圈闭为低幅度穹隆背斜,其上发育短轴背斜、鼻状构造,油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油藏。
开发区块包括101区、110-148区.开发层系为姚家组2+3段萨尔图油层;油层埋深1350-1400米;含油面积26.8km2;地质储量1319×104t;可采储量395.7×104t;原始地层压力14.5mpa;饱和压力11.5 mpa;地下原油粘度3.5 mpa.s;地下油水粘度比5.94;原油体积系数1.183;原油密度0.876g/cm.。
萨尔图地层处于西部英台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沉积时一次大规模区域性湖进正拉开序幕,具有水进沉积特点,骨架砂岩以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为主。
其为该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储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物性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平均有效孔隙度为20.1% ,平均渗透率为55×10-3μm2,泥质含量为1.6-8.3%。
研究区截止2005年3月油水井总数268口,其中油井202口,水井66口,累计产油65.385万吨,采出程度4.96%,采油速度0.92%,井口日产液1780吨,井口日产油330吨,综合含水80.7%,核实日产油336吨,月注采比1.67,累积注采比0.86。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摘要:岩体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展布规律的研究,可以为油藏的勘探提供依据。
高邮凹陷阜三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是构成整个苏北盆地阜三段特大型三角洲的一个部分,区内平面上总体有3-4支北东向的三角洲向湖盆推进,它们在平面上相互拼接、复合连片,使砂体在北部斜坡带广覆分布。
其中东部因吴①断裂的初始活动,可能形成横向上相对受限的富砂带,此带砂体相对较粗,延伸较远,在其前端顺断层方向可能形成类似于有水道供应的浊积扇砂体。
而研究区中西部三角洲砂体因分流河道的多级分叉、分流河道规模逐渐变小加上湖浪的改造,形成朵叶状三角洲。
关键词:高邮凹陷沉积阜三段一、概况高邮凹陷物源主要来自于北~北东方向。
本文认为盆地内的建湖隆起及南部的通扬隆起并非阜三段沉积期的物源区,上述隆起区是后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理由如下:1、从南部断阶带所钻的井阜三段地层岩性看,主要是厚层~块状黑色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据许庄地区钻井录井剖面)。
2、与高邮凹陷毗邻的海安凹陷沉积体系为细粒三角洲~湖泊体系沉积。
3、在研究区吴①断层和吴②断层之间的断阶带内的陈2井钻遇阜宁组及戴南组地层完整,尽管在吴①断层上升盘阜二段地层因剥蚀保存不全,阜四段和戴南组沉积缺失。
4、研究区北部的盐参1井阜三段则为不等厚互层的细粒~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灰黑色泥岩,砂岩多具正粒序构造,仍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5、迄今为此,阜三段~阜四段除在苏北盆地西南部找到边缘相外,仍未发现湖岸沉积的依据。
阜宁组具有广覆式沉积、规模大、跨现今构造单元、跨海陆区域的特点。
因此,该沉积期原型盆到底有多大,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构造演化认识高邮凹陷在苏北—南海盆地基本构架形成的基础上经历了k2t—ef4的断—坳阶段,e2d—e2s的断陷阶段、晚古近纪以来的挤压、盆地反转阶段(以三垛构造事件为起点)以及新近纪的坳陷阶段,在坳陷阶段使整个盆地整体下降,并完全转化为西高东低的大型坳陷盆地,接受巨厚的河流—冲积相为主的沉积。
见习论文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题目:浅谈文25块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姓名:高静完成时间:2010年8月1日摘要文25块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
文25东块位于由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
油藏受断层控制,油水关系十分复杂。
文25西位于由大致北北东走向的文55、文66断层区形成的断阶带内,构造非常复杂。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开采及多次综合调整治理,文25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进一步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开发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的角度出发,分析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下一步油藏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微相文25块目录摘要 (1)目录 (2)前言 (3)1 沉积相研究 (3)1.1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 (3)1.2沉积特征 (4)2 文25块沙二下沉积微相研究 (6)2.1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6)2.2沉积模式 (10)2.3沉积序列 (11)2.4剖面相分析 (14)3主要认识与结论 (15)致谢 (17)参考文献 (18)前言文25东块属于文留构造北部东翼的一个主要断块。
文25断块区处于文东大断层的下降盘。
文25东块位于文25断块区内由北北东走向,断层西倾的文56和文66断层所夹持的断阶带内,断块中部构造简单,南北两端构造比较复杂。
地层产状为单斜,倾向东南,倾角25°左右。
文25东块油藏含油层位为沙二下1-8和沙三上1砂组,油藏埋深-2130~-2600m,含油面积2.64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48×104t。
表1-1 文25东块基本地质参数表不同的沉积相,砂体特征不同,正确认识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砂体时空演变规律、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流动规律,指导油田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文25东块沙二下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进行了研究,并对砂体演变规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167周长油区在伊陕斜坡的中南部位置,沉积环境为晚三叠世,整体来看是延长组沉积坳陷的中心部位,盆地的东北和西南双重控制其物源来向,其中主要是东北物源,西南物源次之。
周长油区经历了湖盆的形成、发展、全盛、稳定、萎缩、消亡的全过程。
其中延9、延10油藏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层,处于河流相沉积。
1 储层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延9、延10油藏,主要是岩性-构造油藏,由于沉积相带以及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其对油藏的分布上起主导性的控制。
因此,开展储层展布和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油藏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2 存在问题储层展布研究较为复杂,该区主力层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变化快,延10油层属块状油层,纵向上岩性变化大,再加上层内夹层影响,使得整个储层研究变得较为复杂;3 沉积微相精细研究3.1 沉积相类型及其划分标志3.1.1 沉积岩构造特征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中,其水动力条件的强弱,最主要由沉积构造进行反映,在成岩阶段沉积物一般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成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沉积物。
研究区的主要沉积构造如下:(1)层理构造①块状层理在细砂岩、砂砾岩中大量地发育,形成过程:未经分选的沉积物在其中进行快速的堆积,亦或在安静环境中,单一的沉积物也可以利用快速的堆积作用以形成。
工区内的块状层理,多在砂岩、泥岩中会大量发育。
它的形成机理是由垂向加积作用引起,说明了在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中能有相对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同时沉积的速率较快,在分流河道的环境中大量形成。
②水平纹理一般见于粉砂岩和泥岩中,纹理的特点是细薄清晰、彼此平行,表明在低能环境下的低流态中,逐渐地形成悬浮物质的沉积。
水平纹理在湖泊、三角洲的前缘以及水下的分流间湾等,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中会比较容易形成。
③平行层理只有在细砂岩粒级以上的砂岩中才会形成,一般期细层厚度超过1mm,研究区的分流河道砂岩中比较多见。
其形成因素为强水动力条件,组成的层理特点是粗粒层呈现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
锦98块沉积微相研究【摘要】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研究区杜家台油层沉积环境研究,论述杜家台油层的沉积相展布及微相类型和特征,建立相应的测井相识别标志。
锦98块杜家台油层为滨浅湖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有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分支间湾微相和滨浅湖相。
【关键词】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1 研究区地质概况锦98断块区位于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的西南部,是由北端地层超覆线以及南部两条断层控制的一个狭长的岩性构造油藏,构造面积约40km2,上报含油面积0.5km2,石油地质储量80×104t,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杜家台油层。
2 单井相分析根据岩心相与电性响应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本区的测井相模式,进而确定本区的单井相,并由各井单井相构建研究区的沉积相空间格架,最终完成对本区沉积演变的分析认识。
表1 岩心样品分析结果沉积岩的粒度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
因此。
粒度资料的分析结果是研究沉积相的一项重要手段。
依据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统计分析,杜家台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分单段弧形、两段式、三段式三种。
在所有样品的统计中,单段弧形表示水动力较强的情况下,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水流中悬浮搬运而沉积下来的砂体;两段式由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组成,跳跃搬运的方式在中等强度的水流中较常出现,在动荡的水中或流水中容易对颗粒进行分选,因此跳跃总体是沉积样品中分选最好的组分,构成分支河道砂体的主体;三段式其实是由两个跳跃总体组成的假三段式,在有波浪冲刷回流作用的情况下,跳跃总体发育为两个粒度次总体,表现为两个相交的直线段,呈大的钝角相交。
由统计表明锦98块水动力中等,处于冲刷回流的环境中,在水流的淘洗下,颗粒分选较好,杂基较少,此种类型多见于扇三角洲河口坝。
依据岩电关系,本区沉积相主要有以下几种:即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分支间湾微相和滨浅湖相。
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内容和方法摘要:微相及微相组合分析是沉积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笔者从微相概念演化的角度入手,介绍了微相及微相组合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讨论了沉积微相及微相组合研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最后展望了它在沉积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相微相组合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微相”一词原来仅仅是在岩石薄片鉴定中,用来描述岩类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一个术语(Brown,1943;Cuvillier,1952)[1]。
现在,微相一词已经是一个综合性术语,在岩石薄片、岩石揭片、抛光片以及岩石学研究中,均可用来描述岩石的沉积学特征和古生物学特征,并可用于对岩石进行分类(Flugel,1982)[1]。
“微相”首先在碳酸盐岩岩石学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碳酸盐岩的认识发生巨大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了大型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引发了人们对碳酸盐岩研究的热潮,人们对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由于白云岩石灰岩可以作为储层,其研究意义与日俱增;从根本上促进了碳酸盐岩微相研究。
“微相”研究为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分析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微观信息。
随后“微相”术语又扩展到了碎屑岩领域。
我国学者结合沉积体的层次性,将相分为亚相、“微相”,在“微相”之下,甚至划分出微微相或相素。
不同类型的沉积微相在剖面中出现的频率和分布的层位有明显差异。
因此,分析微相在剖面中的组合关系及其分布规律是研究沉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目前看来沉积微相组合是指由微相组成的整体。
1 研究内容及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微相研究大多以模式为准进行对比套用,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岩石结构、生物种属及其特征以及所代表的环境类型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可比性,又有各自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特色[2]。
因此某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划分方案很难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标准,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的指导方案或鉴别的总体框架,因而在微相的具体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
应用截断高斯随机模拟法研究沉积微相陈 亮 黄述旺 赖泽武石油大学 沉积微相是影响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集层参数场的展布。
因此,在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中,只有确定了沉积微相的边界和分布,才能更好地进行储集层参数的预测。
已往微相边界大多是地质人员根据专家知识来推断,具有主观性。
本文将地质统计学中的截断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应用于沉积微相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算法概述Journel ,A .G .等[1]最早在Saskatchew an 铀矿用截断高斯随机模拟方法进行条件指示模拟。
在应用中,他们仅将门槛值设为一个单一的常数t 。
后来在法国某研究院研制的Heresim (heterogeneous reser -voir simulation )软件中,采用空间变化的门槛值曲线实现对同一高斯场的多次截断(见图1)。
图1 高斯场的多次截断示意图截断高斯随机模拟的主要步骤为:①确定概率百分比曲线p k (u )p k (u )=Prob {u ∈类型k } k =1,2,…,K 相应的(k -1)个门槛值曲线可通过下式确定:πk (u )=∑kk ′=1p k ′(u )∈[0,1] k =1,2,…,K其中π0(u )=0≤π1(u )≤…≤πK (u )=1那么门槛值曲线可由下式确定:t k (u )=G -1[πk (u )] k =1,2,…,K -1其中,G -1[·]是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的逆:G (y )=Prob {Y ≤y }。
②将原始类型数据转换为伪高斯型数据。
③高斯场模拟。
④利用门槛值曲线t k (u )截断生成的高斯场,从而得到每一个节点处类型变量的数值。
模拟流程见图2。
多个实现结束检验模拟结果的统计特征参数用门槛值曲线t (u )多次截断高斯场确定门槛值曲线t (u )使用克里格或加权插值估计局部百分数p (u )用户直接输入p (u )开始否是将沉积相类型数据(硬或软)转换成正态得分数据图2 截断高斯随机模拟流程图沉积微相的随机模拟属于一种离散型随机模拟,但由于沉积微相不仅仅是一个离散型变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地质分布特征和规律,因此利用截断高斯随机模拟方法研究沉积微相的分布,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①容易条件化,易于实现;②使用的参数较少,计算量小,速度快;③可以在模拟中考虑地质因素,例如,不必象Booleam 方法那样假定相与相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包含其它外部信息;④不但可以考虑同一微相内部的相关性,而且可以考虑不同微相之间的相关性,这正是地质事件的主要特征;⑤可以对模拟结果进行限制,使之与井点数据相吻合,并且可以将诸如地质记录、试井等有74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1998年12月 P ET RO LEU M EXP LO RA T ION AN D DEV ELOPM EN T Vol .25N o .6 关信息引入模型;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指示值的理论变差函数与交互变差函数是相容的。
构型单元的描述与沉积相(微相)研究的关系构型研究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它能够在三维空间上详细解剖沉积体或储层( 体) 的基本构型单元,从而解决沉积体和储集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和展布、内部结构以及储集层(体)的不均匀性。
构型单元的描述与沉积相(微相)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型体的选择:在选择构型体时, 首先要明确被模拟的具体油气田的沉积体和储集层(体)的类型或大体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 首先在盆地的边缘,选择类似的露头,在构造单元上,沉积相(微相)类型上、时代层位上尽可能一致或相似,这样才能保证对盆地内部搜盖区的勘探与开发起指导作用。
在选择类似沉积体时,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沉积作用的类似,才能确保选择的构型体的成因是一致的。
2.构型单元的研究:划分构型单元界面和构建构型级次单元是构型研究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沉积相(微相)的研究能够明确储集体内部沉积特征,从而将地层划分为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块体,限定不同的沉积单元,加深对储集体研究的认识。
首先通过野外露头资料、现代沉积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资料等建立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建立精细的小层对比与划分数据库。
其次,进行储层构型划分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岩石相分析和沉积学分析,建立构型划分体系;再其次,进行构型配置样式( 模式) 的总结,主要包括 2 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小层划分界限发育规律分析和储层隔夹层发育特点刻画来实现储层构型界面表征;另一方面是综合沉积、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等储层宏观和微观特征,实现不同成因和级次储层单砂体构型单元自身发育规律研究;最后,在之前研究基础上总结储层构型配置样式,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最终总结一套储层建筑结构表征技术,为储层有效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指导。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是地质学领域中对沉积岩的微观结构和成因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岩石中微小颗粒、微生物化石以及岩石的颗粒排列、颜色和纹理等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可以揭示沉积岩的沉积环境、源区特征、沉积强度等信息,为沉积岩的古地理学、沉积地球化学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1.薄片观察法薄片观察法是沉积微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将岩石切割成薄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颗粒的大小、形状、排列等特征,可以获取岩石的颗粒组成、成岩作用特征等信息。
薄片观察法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对样品进行观察,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对颗粒进行计数和测量。
2.颜色和纹理分析法颜色和纹理分析法是通过对岩石颜色和纹理的观察和测量,揭示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颜色的亮度、饱和度和色调等特征来判断岩石的成分和沉积环境,通过纹理的排列、形态和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岩石的沉积强度和沉积过程。
颜色和纹理分析法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光谱仪等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
3.颗粒分析法4.微生物化石分析法5.沉积构造分析法沉积构造分析法是通过对岩石中的沉积构造进行观察和测量,揭示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的一种方法。
沉积构造可以反映岩石的沉积过程和沉积环境,比如层理、波浪痕、穴层等,通过对这些构造的观察和测量,可以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沉积强度、沉积速率以及古地理环境等信息。
综上所述,沉积微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薄片观察法、颜色和纹理分析法、颗粒分析法、微生物化石分析法和沉积构造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岩石中的颗粒、颜色、纹理、构造以及微生物化石等特征的观察和测量,揭示了沉积岩的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为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