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PPT]沉积微相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6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沉积微相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基础地质资料当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对某一地层单位进行沉积相或沉积微相或沉积环境分析时:1.1.1应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
1.1.2应仔细研究岩层中所含的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尤其是生态特征,它可以更多地反映古生物的生存环境。
这里所讲的生物化石也包括各种遗迹化石,在许多情况下,生物遗迹化石更为常见,其重要性已为大家所共识。
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大量的野外露头观察和钻井岩芯描述来进行。
1.1.3 如果条件允许,在进行相分析时应将其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
1.2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目前,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进行相分析,已成为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1979年,法国地质学家O.Serra首先提出“电相”(即测井相),他定义“电相”是:表征地层特征,并可使该地层与其它地层区分开来的一组测井响应特征。
“电相”分析就是利用各测井响应的定性特征和定量参数来描述地层的沉积相。
能用于沉积相分析的测井资料,如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感应等近十种测井信息,其中以自然电位、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在相分析中的效果最为理想。
在研究中主要利用曲线的幅度、形态、组合形态,适当参照接触关系和次级关系等参数,并密切与岩芯和岩屑录井资料相结合。
1.3 综合分析的方法除此之外,利用地震资料、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等也可以对沉积相进行研究。
当然,地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对于古代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手段,也就是综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纯依赖某一种方法。
事实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地层记录的认识很不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决不能失之于片面、主观。
研究工作要结合研究区目的层的特征,大量搜集野外及室内资料,通过取芯井详细的岩芯描述和室内测井沉积相的划分,并结合岩芯分析测试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柱状剖面,然后通过连井剖面分析,最后作出平面沉积微相展布图。
砂地比即砂岩总厚度/地层厚度,主要用來分析沉积微相,在河口坝和砂质滩坝沉积微相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在0.4以上,在远砂坝发育区,砂地比在0.3,混合滩发育区,砂地比在0.2左右,在滨浅湖泥滩发育区,砂地比普遍小于0.1。
也可利用重矿物和砂地比來确定物源方向。
沉积微相图绘制体会:1,先勾画砂体展布图,明确砂体的宏观分布趋势;2,以沉积相的构造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岩石物性特征认识等为基础,确定本区的基本微相;3,根据测井相与沉积相相关分析,确定砂地比划分界限;4,综合运用砂地比和测井相来画沉积相;5,找喜欢和熟悉的绘图软件清绘就可以了.6,推荐廉价软件:CORELDRAW,CAD沉积微相的划分比较复杂,首先你得搞清楚本地区储层的标志层;何为标志层?标志层实际上就是你所划分的区域都发育的层,比如像河泛面......然后看探井资料,弄清楚区块储层发育概况,再找一些测井曲线看层发育较全的井,构建剖面骨架,初步形成一个网状骨架,然后将骨架井周围井与骨架井对比,如此循环对比,就形成平面网络。
在对比的过程中主要是看测井曲线系列中的三侧向形态成因若一致则两口井的对应层即为同一层。
就告诉你一个思路,要想搞好,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看看会更快学会。
1、首先是划分小层(或层),录入每口井对应的每个小层的砂层厚度数据、标志层的深度或海拔和每个小层的深度和每口井的坐标;2、做该区标志层的构造图,通过构造图核对小层划分的正确与否;3、把井位坐标和砂层厚度数据导进Geomap中或把每口井的砂厚标到图纸上,根据该区情况确定每个等值线的厚度间隔;4、在砂层厚度展布图的约束下,结合岩心、露头、测井相和地震相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并绘制沉积微相图。
砂体展布图其实做的是比较少的,因为这个很笼统,我想楼主指的是砂体厚度图和含砂率图,前期准备肯定是小层对比,然后统计出各层的厚度,然后用软件或者手工绘制,当数据比较多,且分布比较平均的情况下可以用软件,如果数据少又必须做,我建议用手工.沉积微相图我建议先了解区域沉积和构造背景,先定大相,然后先做地震相图,转成沉积相图,用它来控制你的微相图,利用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绘制微相图,然后利用前面的砂体图检验,控制它.砂体展布图:在井位图的基础上,标上砂体厚度,结合构造图,勾出等值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