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标识物
- 格式:ppt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24
1题1.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临床前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确定药物的市场潜力B. 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 确定药物的生产工艺D. 确定药物的专利保护2. 药物研发中的“双盲试验”是指什么?A. 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药物成分B. 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谁接受了药物C. 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试验结果D. 研究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试验设计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关键阶段?A. 发现和先导化合物优化B. 临床前研究C. 临床试验D. 药物生产和销售4. 药物研发中,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申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获取药物的市场许可B. 获取药物的临床试验许可C. 获取药物的生产许可D. 获取药物的专利保护5.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临床试验的阶段?A. 第一阶段B. 第二阶段C. 第三阶段D. 第四阶段6. 药物研发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哪个阶段?A. 发现和先导化合物优化B. 临床前研究C. 临床试验D. 药物生产和销售7.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风险管理措施?A. 严格的临床前研究B. 多阶段的临床试验C. 药物的市场推广D. 药物的安全性监测8. 药物研发中的“生物标志物”是指什么?A. 药物的化学结构B. 药物的代谢途径C. 药物的疗效指标D. 药物的安全性指标9. 在药物研发中,以下哪项不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A. 原材料的质量B. 生产过程的控制C. 产品的市场推广D. 产品的稳定性测试10. 药物研发中的“专利悬崖”是指什么?A. 药物专利到期后销售额急剧下降B. 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技术难题C. 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D. 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市场竞争1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伦理审查内容?A. 受试者的知情同意B. 受试者的隐私保护C. 受试者的经济补偿D. 受试者的健康监测12. 药物研发中的“孤儿药”是指什么?A. 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B. 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C. 治疗传染病的药物D. 治疗慢性病的药物1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市场分析内容?A. 目标患者群体的规模B. 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C. 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D. 药物的价格策略14.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B. 药物的化学合成C. 药物的市场推广D. 药物的专利保护15.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设计要素?A. 试验人群的选择B. 试验药物的剂量C. 试验药物的包装D. 试验药物的给药方式16.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17.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安全性评估内容?A. 药物的急性毒性B. 药物的慢性毒性C. 药物的市场推广D. 药物的生殖毒性18.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成本效益分析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19.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A. 申请药物专利B. 保护药物的商业秘密C. 药物的市场推广D. 药物的商标注册20.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监管”主要由哪个机构负责?A.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B.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C.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D. 国家知识产权局2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伦理要求?A. 受试者的知情同意B. 受试者的隐私保护C. 受试者的经济补偿D. 受试者的健康监测22.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警戒”是指什么?A. 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B. 监测药物的市场销售C. 监测药物的生产质量D. 监测药物的专利保护2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内容?A. 数据的收集和存储B. 数据的质量控制C. 数据的市场分析D. 数据的分析和报告24.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注册”是指什么?A. 向监管机构申请药物的市场许可B. 向监管机构申请药物的临床试验许可C. 向监管机构申请药物的生产许可D. 向监管机构申请药物的专利保护25.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内容?A. 试验方案的设计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审计26.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审批”是指什么?A. 监管机构对药物的市场许可审批B. 监管机构对药物的临床试验审批C. 监管机构对药物的生产审批D. 监管机构对药物的专利保护审批27.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监管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审查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审计28.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安全性”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不良反应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29.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内容?A. 样本量的确定B. 试验结果的分析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结果的报告30.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疗效”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治疗效果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3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执行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实施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收集32.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生产”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生产工艺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3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监测内容?A. 试验过程的监督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数据的审计D. 试验药物的质量控制34.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包装”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包装设计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35.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报告内容?A. 试验结果的分析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结果的报告D. 试验结果的发表36.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标签”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使用说明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37.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审查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审查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审计38.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推广”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市场推广策略B. 药物的专利保护C. 药物的生产工艺D. 药物的安全性评估39.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评估内容?A. 试验结果的评估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结果的报告D. 试验结果的发表40.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定价”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价格策略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4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设计内容?A. 试验方案的设计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收集42.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供应链”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供应链管理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4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执行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实施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收集44.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分销”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分销策略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45.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监测内容?A. 试验过程的监督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数据的审计D. 试验药物的质量控制46.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营销”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营销策略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47.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报告内容?A. 试验结果的分析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结果的报告D. 试验结果的发表48.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广告”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广告策略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49.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审查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审查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审计50.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促销”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促销策略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5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评估内容?A. 试验结果的评估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结果的报告D. 试验结果的发表52.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销售”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销售策略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53.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设计内容?A. 试验方案的设计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收集54.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库存”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库存管理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55.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执行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实施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收集56.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物流”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物流管理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57.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监测内容?A. 试验过程的监督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数据的审计D. 试验药物的质量控制58.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退货”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退货管理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59.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报告内容?A. 试验结果的分析B.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C. 试验结果的报告D. 试验结果的发表60. 药物研发中的“药物召回”研究主要关注什么?A. 药物的召回管理B. 药物的市场推广C. 药物的专利保护D. 药物的生产工艺6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审查内容?A. 试验方案的审查B. 试验过程的监督C. 试验结果的市场分析D. 试验数据的审计答案1. B2. B3. D4. B5. D6. C7. C8. C9. C10. A11. C12. A13. C14. A15. C16. A17. C18. A19. C20. A21. C22. A23. C24. A25. C26. A27. C28. A29. C30. A31. C32. A33. B34. A35. B36. A37. C38. A39. B40. A41. C42. A43. C44. A45. B46. A47. B48. A49. C50. A51. B52. A53. C54. A55. C56. A57. B58. A59. B60. A61. C。
Table of Pharmacogenomic Biomarkers in Drug LabelingPharmacogenomic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dentifying responders and non-responders to medications, avoiding adverse events, and optimizing drug dose. Drug labeling may contain information on genomic biomarkers and can describe:•Drug exposure and clinical response variability•Risk for adverse events•Genotype-specific dosing•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Polymorphic drug target and disposition genesThe table below lists FDA-approved drugs with pharmacogenomic information in their labeling. The labeling for some, but not all, of the products includes specific actions to be taken based on the biomarker information. Pharmacogenomic information can appear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labeling depending on the action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appropriate labeling guidance.Biomarkers in the table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germ-line or somatic gene variants, functional deficiencies, expression changes, and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selected protein biomarkers that are used to select patients for treatment are also included.This table does not include non-human genetic biomarkers (e.g., microbial variants that influence sensitivity to antibiotics), or biomarkers that are used solely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e.g., for genetic diseases) unless they are linked to drug activity or used to identify a specific subset in whom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differs. For drugs that are available in multiple dosage forms, salts, or combinations, a single representative product is listed. In the case of combination products, the single agent associated with the biomarker is listed unless the agent is only approved as a combination product, in which case all agents are listed.Pharmacogenomic Biomarkers in Drug Labeling/Drugs/ScienceResearch/ResearchAreas/Pharmacogenetics/ucm083378.htm。
药物临床试验富集策略与设计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20年8月目录一、概述 (1)二、富集策略与设计的适用性 (2)三、常用的富集策略与设计 (3)(一)同质化富集 (3)(二)预后型富集 (4)(三)预测型富集 (6)(四)复合型富集 (11)(五)适应性富集 (11)四、富集策略与设计的相关考虑 (12)(一)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12)(二)是否纳入标志物阳性和阴性的受试者 (13)(三)入选人群和分析集 (14)(四)筛选富集人群对优效和非劣效试验的不同影响 (14)(五)控制I类错误 (15)五、监管考虑 (16)(一)明确界定富集人群 (16)(二)不应忽视非富集人群的疗效 (16)(三)预先确定研究方案并与监管机构沟通 (16)六、参考文献 (17)附录1:词汇表 (23)附录2:中英文对照表 (25)附录3:富集设计的研究案例 (28)示例1:预后型富集——心血管病研究 (28)示例2:预测型富集——黑色素瘤研究 (28)示例3:随机撤药设计——普瑞巴林用于治疗纤维性肌痛症的研究 (29)示例4:预测型富集——MSI研究 (30)药物临床试验富集策略与设计指导原则12一、概述3临床试验的目的是在入组的受试者中验证试验药物的有效4性和安全性。
但实际上,由于受试者病理生理学特点和药物作用5机理的复杂性,不同受试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相同,从而影响6临床试验的效率。
为了入组能够从试验药物中获益最大化的受试7者,以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富集策略的概念应运而生。
8富集是指在临床试验中根据受试者的某些特征(如人口学、9病理生理学、组织学、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等)前瞻性地精准定10义从试验药物中获益最大化的目标人群。
在临床试验有多种选择11受试者的富集策略,例如,可以选择因具有一定特征而对研究药12物最有可能应答的受试者,也可以选择那些对现有药物治疗效果13不明显而可能对试验药物敏感的受试者,或者单纯选择更容易出14现终点事件的受试者,等等。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当前中药质量控制的思路是控制中药中⼀种或者⼏种有效成分或特征性成分的量,以此作为该中药材或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以确保这些成分在样品检验时的质量可控性和稳定性。
通过分析已发表的研究和评述性⽂章,发现许多⼤量有关中药质量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以及评价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的内容,值得借鉴和参考。
2016年3⽉4⽇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要求,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及药品⽣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明了⽅向。
为提升我国中药及其产品质量,本⽂在研究现有质量评价⽅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以期与同⾏们共同讨论,引起共鸣。
1 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质量是⼀切产品的⽣命线,更是中药质量的⽣命线,但因其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保证中药的质量,把好中药质量关,加强药材市场的品种、栽培、加⼯、运输、储存的监督管理,确保⽤药安全极其重要。
1.1 品种因素中药的品种真伪、质量优劣均能影响临床疗效,有的甚⾄危害⼈民的⽣命安全。
由于各地⽤药习惯、⾃然条件等不同,使中药⼀药多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分常见。
如⽩附⼦,历代本草都以⽑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anthoroideum DC. 的块根⼊药,⽽有的地⽅则⽤天南星科植物独⾓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块根作⽩附⼦⽤,两者疗效明显不同。
五加科的⼈参Panaxginseng C. A. Mey.,功能⼤补元⽓、强⼼固脱、⽣津安神,但市场上发现有⽤商陆科(Phytolaccaceae)的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 根冒充。
历代本草贯众的记载不尽相同。
药品分类管理8大类在每个药品的行业中,药品分类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它有助于规范药品的开发、管理和使用。
根据中国药典的规定,药品分为8大类,它们分别是西药、中药、生物制品、抗生素、化学药制剂、保健品、补品和疫苗。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这8类药品。
首先,西药是指以西方医学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的一类药物。
大多数西药都是采用单一药物组成并具有针对某种疾病的药效。
目前,西药已成为全球治疗临床科学研究最积极的部分,是当今西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其次是中药,它是一种采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研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成分较复杂,大多数中药由几种成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药效。
与西药不同,中药研发的目的是调理身体,改善免疫力,止痛,增强新陈代谢等,是当今处方药研发的重要一部分。
第三类药品是生物制品。
它是指以微生物、植物、动物成分为原料,以分子水平处理而成的药品。
它包括由细胞培养而成的生物工程产品,如基因疗法,以及其他如抗体产品等。
与机械处理相比,生物制品具有高效的性能,可以准确、快速的对特定的疾病进行治疗,因此,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第四类是抗生素,抗生素是指以微生物为原料,以分子水平进行处理而成的药品。
它可以用来抑制细菌的生长,抑制其对人体的危害。
抗生素可以有效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是当今抗感染药物发展进步的核心技术。
第五类是化学药制剂,它是指以化学中间体为原料,以分子水平处理而成的药品。
它的药效优势在于可以准确的把握靶向疾病的标志物,从而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作用,提高治疗效率,给医疗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六类是保健品,它是一种无需处方就可在药店出售的药物。
保健品可以通过增强人体抵抗力,补充人体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来实现身心健康,是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预防和保健药物。
第七类是补品,补品是一种以天然成分为主要原料,以分子水平处理而成的药物。
补品通过补充脂肪酸、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改善人体基础代谢,强化免疫力,提高新陈代谢,是当今大众健康保健的主要药物。
肉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摘要:肉桂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道地产区包括我国广东、广西 2 省和越南部分地区。
肉桂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挥发油、黄烷醇类、萜类、木脂素类、酚酸类、多糖类等成分,传统认为肉桂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和桂皮酸为其主要药效成分。
对肉桂资源、化学成分、主要药理活性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挥发油、多酚类、二萜类等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分析生源途径、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建议对肉桂进行挥发油、多酚类、黄烷醇类、二萜类等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聚焦其中多酚类、黄烷醇类和萜类等成分化学物质组的深入研究,为明确肉桂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关键词:肉桂;挥发油;多酚;黄酮;二萜;质量标准;质量标志物肉桂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 Trew 植物,肉桂的树皮、枝(桂枝)、叶、幼嫩果实(桂丁)皆可入药,肉桂的干皮为常用香料,樟脑、樟油、肉桂油等为医药及化工重要原料,有重要经济价值[1]。
《中国药典》2015 年版记载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树皮,性味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之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等病症。
肉桂在历代本草中皆列为上品,按其规格可分为官桂、企边桂、板桂、油桂、油通、桂心、桂碎等[2]。
据《中国药典》2015 年版、《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和《卫生部药品标准》及医学百科网、药智数据网等数据统计,在中国以肉桂入药的成药品种达 565 种,肉桂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气血两虚、怯寒畏冷、腰膝酸软、肢冷尿频、肾囊湿冷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对肉桂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研究逐步深入,本文对肉桂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进行综述,探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肉桂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性,分析其生源途径、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为明确肉桂中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开展基于“质量标志物”理论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基础。
枳壳(饮片)在不同储存条件下质量标志物稳定性研究
廖树伟;熊勇;张超;涂春蕾;钱蔚珍
【期刊名称】《药品评价》
【年(卷),期】2024(21)2
【摘要】目的以江西道地药材枳壳(饮片)作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标志物柚皮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变化为指标,研究质量标志物柚皮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变化规律。
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枳壳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质量标志物柚皮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变化为指标,参考经典恒温实验法和留样观察法实验,考察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枳壳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果通过经典恒温实验法和留样观察法实验,柚皮苷及新橙皮苷的含量随着温湿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再逐渐趋平的趋势。
结论根据枳壳(饮片)质量标志物柚皮苷及新橙皮苷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含量变化规律,为枳壳(饮片)的科学储存养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药品规范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廖树伟;熊勇;张超;涂春蕾;钱蔚珍
【作者单位】南昌市检验检测中心;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执法稽查局;靖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
2.不同储存条件下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3.褐藻酸钠不同储存条件下稳定性研究
4.不同储存条件下烤核桃的品质稳定性研究
5.不同储存条件下烘炒类花生的品质稳定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宋晓龙;周建平;雷艳君【摘要】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人附睾蛋白4(HE4)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40例肺癌患者、7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及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EA、NSE、Cyfra21-1、ProGRP、HE4水平,评估其单独及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肺癌组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NSE、Cyfra21-1、ProGRP、HE4联合检测诊断早期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5.0%;5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晚期肺癌的AUC为0.974,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其敏感度为94.2%,特异度为96.7%.单独检测时,HE4诊断早、晚期肺癌的AUC及敏感度也均高于其他指标.结论 CEA、NSE、Cyfra21-1、ProGRP、HE4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肺癌诊断敏感度,并有助于早期肺癌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9(016)011【总页数】4页(P1533-1536)【关键词】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人附睾蛋白4;肺癌;联合检测【作者】宋晓龙;周建平;雷艳君【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西安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放免中心,西安710068;陕西省人民医院放免中心,西安710068;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目前,肺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1]。
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治疗指数TI:2113LD50/ED50tt值,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数值越大越5261安全。
安全指数:4102最小中毒1653量LD5/最大治疗量ED95比值。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2113安全性的参数:治疗指数5261(therapeutic index,TI)。
通常将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4102值称为1653治疗指数。
药物的ED50越小,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一般常以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但如果某药的量效曲线与其剂量毒性曲线不平行,则TI值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安全性,故有人用LD5与ED95值或LD1与ED99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测量治疗指数最常见的方法是加权法。
它是目前最为精确、可靠的测定方法。
在早期,因为其计算过程太烦琐,很难推广。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研究者更多运用基于Bliss 法的计算程序进行计算。
1988年我国学者应用Basic语言开始在Apple机上进行计算。
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评价又称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是指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动物体外系统对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是新药品进入最终临床试验和最终的批准前的必要程序和重要步骤。
药物安全性必须先起草方案和协议。
这些研究,如一般急性慢性毒性研究,病理组织学研究,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研究,安全药理学研究,调查研究,毒性和安全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由于在分子生物学系列的体积非常成功的方法,包括章节简要介绍各自的学科,所需的材料清单,一步一步的,随手可重复的协议,并在故障排除和避免已知的陷阱提示。
综合性和权威性,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案和协议作为一种理想的引导这一领域,能够帮助制药科学家,毒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以及所有相关想转化为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了解相关药品的毒性信息。
药物毒性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药物的安全性对于临床治疗和药品研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药物毒性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发现和预测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可能风险,并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将从评价的方法、标准及常见误解等角度论述药物毒性评价的相关问题。
评价的方法对于药物毒性评价,除了临床试验,还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下面就逐一介绍这些方法。
1. 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毒性评价方法之一,通过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药物毒性评价,以检测药物对人体的潜在毒性,其中包括小鼠、大鼠、狗、猪等常见实验动物。
2.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是在无活体系统中进行的试验,这种试验适用于药品的初步筛选以及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的检测。
3. 体外-体内试验:体外-体内试验是一种结合了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的毒性评估方法,通过在活体系统中测定药物的代谢和毒性来预测药物的潜在毒性,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毒性评估方法。
4. 生物标记物:生物标记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制造的化学物质的物质,可以使用这些生物标志物来评估药物的毒性,以及药物暴露后与人体细胞和组织的交互作用。
5. 预测方法:预测方法是通过基于实验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等的统计方法对药物的毒性进行预测。
评价的标准除了评价方法,药物毒性评价的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
药物毒性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几种:1. LD50:LD50是指半数小鼠致死量,是最常用的一种毒性标准方法。
这个标准使用一定剂量的药物给小鼠、大鼠等动物,测定死亡率,以半数致死的药量作为评价标准。
2. NOAEL:NOAEL(无观察到的不良效应水平)是指药物在试验条件下小鼠和大鼠无毒性反应的最高剂量水平,该标准要求在多个临床实验中反复检测和验证。
3. 长期研究:长期研究的时间通常可达2年,这个标准可通过长期给小鼠等动物药物,监测疾病发生率、生理、生化指标来评估药物毒性。
常见误解除了评价方法和标准,药物毒性评价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误解,下面就一一列举。
临床实验药品分类表一览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药品被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这些药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试验,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整理这些药品,本文将提供一份临床实验药品分类表,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些药品。
1. 药品分类1.1 化学类药品1.1.1 抗生素:用于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
1.1.2 抗肿瘤药物:用于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治疗肿瘤性疾病。
1.1.3 抗生素联合药物:通过不同药物的配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
1.1.4 代谢类药物:用于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等。
1.2 生物制剂类药品1.2.1 疫苗:用于预防各类传染病,增强人体免疫力。
1.2.2 血液制品:从血液中提取的各种物质,用于治疗血液相关疾病。
1.2.3 细胞因子:作为信号分子,用于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细胞增殖等。
1.3 中药类药品1.3.1 中药注射剂:将中药煎煮后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注射剂。
1.3.2 中药颗粒剂:将中药研磨成细粉,制成颗粒状剂量形式。
1.3.3 中药水剂:将中药煎煮后去除渣滓,制成液体剂量形式。
1.3.4 中药贴剂:将中药研磨成细粉,并与适量粘合剂混合,制成贴剂。
2. 药品应用2.1 治疗2.1.1 首次临床实验药品:用于新疗法、新药物的首次实验。
2.1.2 治疗性临床实验药品:用于治疗已知疾病的药物。
2.1.3 支持性临床实验药品:用于辅助治疗和缓解症状。
2.2 诊断2.2.1 诊断试剂:用于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2.2.2 影像诊断药物:用于放射性疾病诊断和治疗。
2.2.3 生物诊断试剂:通过检测样本中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诊断疾病。
2.3 预防2.3.1 疫苗:用于预防各类感染性疾病。
2.3.2 抗体制剂: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
3. 药品管理3.1 临床实验用药物注册管理3.1.1 国家药品注册管理:根据临床实验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药品注册。
3.1.2 临床药品备案管理:对已注册的药品进行备案管理,追踪用药情况。
生物标志物开发流程2023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根据疾病或健康状况的需求,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假设。
他们会进行文献综述,收集相关信息,并制定研究方案。
2. 样本采集和处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收集样本,例如血液、尿液、组织等,以获取生物标志物。
采集的样本需要经过处理和净化,以去除干扰物质并保持生物标志物的稳定性。
3. 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对样本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验证。
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表达分析、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
筛选出的候选生物标志物需要经过进一步的验证,确保其与特定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性。
4. 生物标志物开发和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使用更大规模的样本集合来验证和评估生物标志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他们会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模型,并评估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等指标。
5. 临床应用和验证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将开发出的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进行临床验证。
他们会与医生和患者合作,评估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治疗反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效果。
6. 上市和监管阶段,如果生物标志物被证明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可以将其提交给监管机构,如药品监管机构或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进行上市申请或注册。
监管机构会对生物标志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定。
总之,生物标志物的开发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研究和验证。
这个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生物学、医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专家。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验证,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准确、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阿尔茨海默病血清学标志物三项2021年6月7日,美国FDA加速批准了由渤健和卫材联合开发的Aβ(β淀粉样蛋白)抗体药品aducanumab上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AD),商品名为Aduhelm,这是自2003年以来,FDA批准的首款AD新药。
至此,人类结束了无法从根本上阻挡AD疾病进展的沧桑历史。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思维、记忆和独立性会因此受损,影响生活质量以及死亡,正如FDA在声明中所说“这是一种毁灭性疾病”。
2020年9月21日是世界第27个阿尔茨海默病日。
根据美国报告,从2010年开始,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美国第六大死因,每年死于该病的人数超过乳腺癌与前列腺癌的总和。
2018年美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570万,投入至阿尔茨海默病的诊疗护理费用预计有2770亿美元。
中国的形式同样不容乐观,根据2019年9月4日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的一篇关于中国痴呆现状的文章指出,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群的痴呆患病率为5.3%,2015年痴呆患者的年总治疗花费达到1677.4亿美元,占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7%。
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晰。
目前,比较公认的机制是认为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β,Aβ) 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始动因素,异常水平的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神经元之间形成的斑块具有神经毒性,导致神经元变性。
阿尔茨海默病筛查AD 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阿尔茨海默病(AD) 筛查包含以下两个指标:人磷酸化tau-181蛋白、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
该项目是与AD发病密切相关的两种生物学标志物。
该部分脑蛋白质会从脑脊液进入血液,在血液中即可被检测。
研究表明,在AD临床前期就可在血清中检测到p-tau-181和Aβ1-42。
对AD患者的早期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Aβ1-42及p-tau-181联合检测评估,当A β1-42或p-tau-181其中1项指标异常,提示AD患病风险,需两项联合动态观察,注意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