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国家风俗
- 格式:pdf
- 大小:63.46 KB
- 文档页数:2
19.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
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男人的传统服装也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
这是因为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吸热较小的缘故。
有些严格执行教规的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面戴黑纱。
黑纱上只留两个小孔,以免遮挡视线。
比较开明的国家已经抛弃这种习惯,妇女用头巾或披肩代替黑纱,男子多穿西装。
阿拉伯国家的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到处可见到圆顶尖塔耸立的清真寺。
伊斯兰教徒喜爱吃烤羊肉、甜点心、抓饭、烤饼、瓜果。
伊斯兰教主张信仰真主安拉和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规定教徒每天都要做礼拜。
礼拜时要面对“圣城”麦加的方向。
每年还封斋一个月。
封斋期间,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到了夜晚才能吃喝。
开斋节时,一般要庆祝三四天。
第一天,教徒从日出到正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
随后,他们互访亲友,请客吃饭,赠送礼品。
阿拉伯人的见面礼仪1.阿拉伯人的见面礼仪篇1在世界众多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有三亿多人口,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袤的大地上。
尽管他们居住的地域不同,但是,以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为主要特征的阿拉伯文化纽带把阿拉伯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基础之上,阿拉伯民族礼尚往来、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也逐渐统一起来。
见面问候说不完阿拉伯民族热情好客,世人皆知,从阿拉伯人见面时那一大套问候语就足以看مكيلع " 出这一点。
阿拉伯人即使与生人初次见面,也会主动跟对方打招呼:"ملاسلا(“色俩目尔来伊库姆”,直译是“和平降临于你”,意译为“你好”)这是一句全ملاسلا" (“窝阿来伊库姆色俩世界穆斯林通用的问候语。
回答时要说:"مكيلعو目”)。
双方握手致意后,两人还会相互寒暄,问一些诸如:“您身体好吗?”、لله "(意即“一切“您家里人好吗?”等客套话,对此,大多数阿拉伯人会用"دمحلا赞美归于真主”和“真主仁慈”)来作答。
因为阿拉伯人多数是穆斯林,他们习惯将这些赞美真主的话时刻挂在嘴边。
感情深,脸贴脸如果是两个老朋友相见,那么,光说几句“你好”和握握手显然是不够了,必须相互拥抱,再行贴面礼,才能显出热情来。
行贴面礼时,一方用右手扶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抱对方腰部,然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贴面三次,即左——右——左。
在贴面的同时,双方会低语道:“艾赫兰 (لاهأ)——艾赫兰——艾赫兰”(意为“你好”,阿拉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
如果俩人关系十分亲热,会在贴面的同时,嘴里发出亲吻的声音。
(注意:不是真的亲吻,而是拟声而已)。
此外,有少数阿拉伯人在见面时除握手以外,还会亲吻对方的鼻子和额头。
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做礼拜的时候,额头和鼻子是最先着地的地方,吻这两个部位,表示尊重对方,同时期望对方吉祥如意。
握手规矩多异性之间见面,一般只行握手礼。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有什么不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阿两个不同文化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我们了解各自礼仪文化的差异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礼仪文化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对长辈的尊敬在中国,尊重长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礼仪文化。
我们认为,老人的经历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我们通常称呼父母的亲属为“叔叔”“婶婶”“姑姑”等名字。
“长者不可欺,少者不可轻”,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道德观念。
但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并不把年龄作为尊重的标准。
他们比较注重的是社会地位、财富和职业。
在阿拉伯地区,富人往往会被人们给予更多尊重和待遇。
二、用餐礼仪在中国,用餐礼仪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礼仪。
我们在餐桌上要守好自己的形象,不能过于张扬或者肆意嚼口香糖。
当别人给我们倒茶或者倒酒时,我们也要说一声“谢谢”。
而在阿拉伯国家,人们用餐时,要求一定要使用右手。
这是因为左手在该地区被认为是不干净的,我们不可以用左手夹菜或者接受别人的东西。
同时,穆斯林在用餐时,还要面朝麦加方向,动作也十分慢缓。
三、衣着礼仪在中国,穿衣打扮也是一种文化礼仪。
我们通常认为打扮体面、干净整齐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和态度。
男性要注意不要穿运动鞋或者拖鞋,而女性要注意自己的穿着不要过于暴露。
在阿拉伯国家,恰恰相反,人们在穿衣方面相对较加随意,女性则穿着长袍头巾等可以完全包覆全身的衣服,由于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女性不可以露出脸部以外的皮肤。
四、沟通方式在中国,人们在交流沟通时会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不可以打断别人的说话,让长者先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可以使用不礼貌的语言等等。
而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喜欢进行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常常先闲聊一会儿,找到共同话题再进行正式的谈话。
此外,阿拉伯人也比较喜欢使用比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点出问题的答案。
五、宗教信仰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阿两地在礼仪文化和行为规范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的根源之一,就是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塑造作用差异。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待客礼仪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六个酋长国组成。
人口102万,其中本国阿拉伯人占49%,其他阿拉伯国移民占39.2%,印度人占7%。
信仰伊斯兰教,绅大多数属逊尼派,在迪拜什叶派居多数。
阿拉伯人热情好客,到阿拉伯人家做客之前,最好少吃一顿饭,热情大方的主人,会拿出许多丰盛的菜肴待客,客人吃得越多越表示喜欢主人的饭菜,主人也就非常高兴。
但不要过多夸奖主人的物品,也不要总看某件东西,不然主人会认为你非常喜欢它们,主动送给你。
到伊斯兰人家做客吃饭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伊斯兰历九月是阿拉伯人的斋月,穆斯林白天禁食。
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编今天带着你们⼀起进⼊阿拉伯这个神秘的国度!勿主动与⼥性握⼿或随意拍摄⼥性从社交礼仪上讲,⼀般情况下男性不主动跟⼥性握⼿,应先等⼥性伸⼿以免尴尬。
在阿拉伯国家,⼥性⼀般不会主动跟男性握⼿。
海湾国家的⼥性绝对不跟男性握⼿。
⼏乎在所有阿拉伯国家都不能不经允许拍摄⼥性,尤其是戴⾯纱的⼥性。
这⼀点在海湾国家更要注意,随意拍摄往往会引起官司。
另外,⼀些敏感处所也不允许拍摄,拍摄前最好先弄清有关规定或咨询当地⼈。
清真寺参观须知进清真寺参观必须脱鞋,⽽且要先迈右脚进⼊。
⼥性参观者应戴头⼱或领取⼀件长袍套在⾝上,否则不能进寺。
在礼拜时间参观清真寺切勿喧哗。
清真寺内绝对禁⽌吸烟、吐痰。
在阿拉伯国家,还要更加注意勿在公共场所⾼声喧哗,勿当众剔⽛、打喷嚏、挖⿐孔或掏⽿朵等。
此外,⼉童不得随地便溺,必须去卫⽣间。
右⼿⽐左⼿吉祥穆斯林以右为尊,⽐如进门先迈右脚,吃饭须⽤右⼿,接送名⽚、收送礼品也都要⽤右⼿。
在阿拉伯国家,⽤左⼿拿⾷物或礼品给阿拉伯⼈会被认为是不敬之举。
喝咖啡有讲究阿拉伯⼈会客时⼀般先敬客⼈⼀碟椰枣,这时客⼈应吃⼀枚。
然后主⼈会拿出⼩碗倒上咖啡,客⼈须⼀⼝喝掉。
如果不想再喝,应当着侍者的⾯摇晃⼩碗。
如果不这样做,把⼩碗直接还给侍者,就意味着还想要,那么侍者会不停地添咖啡,不会另加询问。
在⼀些场合,侍者会拎着冒着烟的⾹料让客⼈嗅。
这时客⼈应把⿐⼦凑近并⽤⼿煽⽕,把⾹味往⿐⼦⾥赶⼀赶,以⽰尊重。
勿碰杯或祝酒很多中国⼈喜欢主动碰杯敬酒,这在阿拉伯国家会被视为很不礼貌,因为伊斯兰教禁⽌任何形式的碰杯或祝酒。
以⽔或茶代酒也不可以。
阿拉伯国家⼀般是禁酒的。
有些北⾮的阿拉伯国家虽开放酒⽔,但在正式场合,餐馆⾥不允许卖酒和饮酒,正式宴会上更不能饮酒。
还有⼀点也很重要。
在阿拉伯国家的餐馆吃饭时,要先落座,打开餐⼱后再去取⾷物。
勿拿餐⼱纸擦拭杯⼦和碗碟,这像是怀疑⼈家的器⽫不洁,会令⼈不快。
阿拉伯国家的饮⾷阿拉伯⼈善于烹调,⾷物丰富多彩。
习俗和禁忌一、饮食习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饮食应符合清真标准。
清真食品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外穆斯林因信仰、习俗要求而食用的食品。
清真食品包装袋上必须有“清真”监制标识。
从肉食方面解释。
一般只能食用牛、羊、驼、鸡、鸭、鹅等温和、食草和粮食类动物的肉,而且,屠宰这类动物要符合伊斯兰教的屠宰规矩,就是说,在屠宰动物前要诵念“太斯米”,义为: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名,然后高声赞念:真主至大!而后,便可对动物进行屠宰。
而且,屠宰的时候,要切断动物的三管:食管、血管、气管。
同时,伊斯兰教对屠宰人也有严格的要求,屠宰者必须是虔诚的穆斯林,一般没有宗教操守的人不能进行屠宰。
否则,屠宰的动物肉不能视为清真。
伊斯兰教禁止食用猪肉、血液、自死物、未诵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并禁止食用一切凶猛动物如狼、豺、虎、豹、蛇、鹰等动物之肉;从植物类来讲,凡是没有毒性的植物,穆斯林均可以食用;一般海鲜类也是这样。
饮料类,属于麻醉性质、带有乱性作用的饮料即为伊斯兰教定义的违禁品(如各种酒类等)。
运输清真禁忌食品的车辆不能载运清真食品;要将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隔开一定距离,不能混在一起;用于存放清真禁忌食品的冰箱不能再存放清真食品;用于烹煮、盛放非清真食品的一切厨具、餐具均不得再用于烹煮、盛放清真食品。
伊斯兰教的清真餐馆里外菜莫入。
二、衣着方面女性穆斯林须戴盖头,在外面一般不能与男性单独会面、打招呼和谈话。
在家中,在家长陪同下,她们可以会见男性客人,但一般不交谈。
因国家不同,其规矩也有所不同。
穆斯林男性有戴礼拜帽的习俗(不同地区款式有不同)。
穆斯林女性要戴头巾,有黑色、白色、咖啡色等颜色。
有的国家要求妇女要穿连衣裙,且必须要长袖的。
穿裙子的话,要穿深色的长筒袜,如果是浅色的,不能是太通透的。
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穆斯林喜欢穿长袍。
三、社会交往方面与穆斯林见面,女士应避免穿着无袖、超短裙或透明的衣物,男士避免穿背心和短裤。
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给穆斯林妇女拍照。
阿拉伯文化礼仪阿拉伯世界幅员广阔,国家众多,它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所以就造就了阿拉伯非凡的文化礼仪。
下面是第一我为大家整理的阿拉伯礼仪文化,盼望能够帮到大家哦!阿拉伯礼仪文化阿拉伯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
它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有 6000 7000 年的历史,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放射特别光异彩,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及巴比伦"空中花园'就出自阿拉伯世界。
在历史上,阿拉伯人在几何、代数、医学、文学、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方面都对人类作出了不行磨灭的奉献。
位于西亚的耶路撒冷( Jerusalem )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祥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也是伊斯兰教的中心。
一、泛舟尼罗河上尼罗河象世界上其他名川大江一样,始终受到赞美,有不知多少诗人、游客和文学家撰文赋诗,对它大唱赞歌。
埃及诗圣艾哈迈德肖基也曾写下"尼罗河水自天降'的不朽诗句。
人们除赞美尼罗河的宏伟气概外,更多地赞美它那奇异的景色。
前人曾有这样的描绘:"河谷里有绚烂的阳光,肥沃的土地,暖和的气候和秀丽的风景',"在河谷的土地上,处处是绿油油的青草,金闪闪的谷穗,红艳艳的葡萄。
'这是夹在两片灼人的沙漠之间的一个水流不断、花果丛生的人间天堂。
尼罗河全长6700公里,是非洲第一大河,世界其次大河。
尼罗河三角洲是尼罗河给埃及的一份厚礼。
由于青尼罗河(尼罗河东源,亦称阿巴伊河)奔腾的急流中带来了大量泥沙和有机物,流经平原后沉积于尼罗河中下游两岸的低地;又由于下游地区每年6至10月河流泛滥,淤积了一层厚厚的冲积土,形成了三角洲,这个地区土地肥沃,浇灌便利,是埃及最富裕的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
这个地区和两岸河谷地区既是古埃及及绚烂文明的摇篮,又是世界有名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六千多年前,塔吉安人曾在这里定居,法尤姆人、梅里姆德人和巴达里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定居。
阿拉伯国家送礼文化:初次见面不送礼Arab cultural gifts: gifts are not the first meeting在初次见面时送礼可能会被视为行贿;切勿把用旧的物品赠送他人;不能把酒作为礼品;要送在办公室里可以用得上的东西。
盯住阿拉伯主人的某件物品看个不停是很失礼的举动,因为这位阿拉伯人一定会认为你喜欢它,并一定会要你收下这件东西。
阿拉伯商人给他人一般都是赠送贵重礼物,同时也希望收到同样贵重的回礼。
因为阿拉伯人认为来而不往是有失尊严的问题,不让他们表示自己的慷慨大方是不恭的,也会危害到双方的关系。
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礼物,喜欢“名牌”货,而不喜欢不起眼的古董;喜欢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礼品,不喜欢纯实用性的东西。
忌讳烈性洒和带有动物图案的礼品(因为这些动物可能代表着不吉祥)。
送礼物给阿拉伯人的妻子被认为是对其隐私的侵犯,然而送给孩子则总是受欢迎的。
In the first meeting may be considered gifts when bribery; Do not use the old itemspresented to others; not wine as a gift; to be the lingua franca in the office to sendsomething.Pegged to the Arab owner of an item to see a non-stop is very rude behavior, becausethe Arabs will think you like it, and will want you to accept these things. Arab traders to others are generally presented valuable gifts, but also would like to receive equallyvaluable in return. Time to the Arabs that is beneath the dignity of the problem, let themexpress their generosity is disrespectful, will jeopardize the relationship.They like a variety of gifts, like "name brand" goods, not like the humble antique; like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gifts, do not like purely practical things. Taboo and sprinkle withanimalprints potent gift (because these animals may not represent good luck). Arabs to send gifts to the wife is considered a violation of their privacy, but gave the child is always welcome.美国送礼文化:送礼,当面打开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
阿拉伯的宗教节日与文化交流在阿拉伯世界,宗教节日被视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阿拉伯地区举办着许多重要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穆斯林的重要日子,也是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阿拉伯的宗教节日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增进了解和促进和谐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开斋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标志着斋月的结束。
斋月期间,穆斯林进行白天禁食,晚上则进行特殊仪式和祈祷。
开斋节是一个庆祝、团聚和享受美食的时刻,也是穆斯林与其他群体交流和加深了解的机会。
阿拉伯国家的开斋节庆祝方式各不相同,但在整个地区,人们通常会举行盛大的聚餐、街头游行和文化表演。
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有机会观摩和体验阿拉伯文化。
此外,在开斋节期间,很多阿拉伯人也会亲自邀请朋友和邻居参加庆祝活动,无论其信仰或文化背景如何。
由于开斋节具有包容性和庆祝的特点,它成为加深各文化之间理解和沟通的平台。
人们通过分享食物、参与传统活动和展示艺术才能,增进了阿拉伯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另一个重要节日,庆祝人们完成朝觐的宗教仪式。
古尔邦节代表着传统、神圣和社区的联系,是阿拉伯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互动的重要时刻。
在古尔邦节期间,穆斯林们会穿上盛装,参加大规模的礼拜和祈祷仪式。
此外,人们还会参加巡游、音乐表演和文化展览等活动。
这些庆祝活动吸引着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观众,他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和了解阿拉伯文化。
古尔邦节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和了解的机会。
穆斯林们通常会邀请邻居和朋友参加他们的庆典活动,并与其他宗教和文化群体分享他们的传统、食物和艺术表演。
这种互动有助于缩小文化差异,增进跨文化之间的友谊和和谐。
三、其他宗教节日除了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阿拉伯地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宗教节日,如阿什拉天幕节、穆哈拉姆月等。
迪拜文化习俗礼仪迪拜文化习俗礼仪知识目录迪拜风土人情衣着阿联酋是阿拉伯国家之一,国人信奉伊斯兰教,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
当地人传统服饰特点是:男人穿白袍,头戴白头巾;妇女穿黑袍,披黑头巾,有的面蒙黑纱。
在公共场合,男女的活动场所是分开的。
穆斯林每天必须做五次礼拜。
即:日出前的晨礼、中午的晌礼、下午的晡礼、日落后的昏礼、晚间的宵礼。
每周星期五午后要做主麻拜,也称“聚礼”。
迪拜全年大多数时候都可穿着夏季的轻便服饰。
但逢冬季可能需要毛衣和外套,尤其是在夜间。
一年四季都必须注意避免穿着可能被认为不适当的或太过暴露的衣服而得罪当地人。
游客们须穿着能恰当覆盖身体的衣服。
一般来说,在迪拜服饰是相当保守的,这在外出用餐时也一样。
各家酒店会有自行规定的服饰要求,大多数场合的标准时商务休闲装,无论是到高级餐厅用餐还是中午一顿便餐都如此。
即使在海滩度假村也不允许穿着游泳衣进餐厅,因此建议游客备好替换的衣服。
语言阿联酋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但在商务及商业活动中英语也被广泛的运用。
此外,由于国际大都会的文化以及旅游业在当地的重要性使得迪拜境内各种各样的语言都在被广泛的使用着,例如北印度语,乌尔都语,马拉亚拉姆语,孟加拉语和菲律宾语等。
婚姻在阿拉伯国家,男人在法律上允许娶4个老婆的,这对全世界到处都是一夫一妻制的许多男同胞来说,是值得流口水的。
不过,当地真的娶4个老婆的男人,还是占少数。
因为这个国家虽然允许你娶4个老婆,却要求你既然要娶4个,就必须对4个老婆一视同仁,也就是说你不能专宠一位,所有老婆必须分开住,最起码你要有足够大的房子,而且,一位老婆有了什么,其余老婆也必须有,比如你特别宠其中一位,想买套高级别墅给她住,如果你还有别的老婆的话,你就得做好有几个老婆买几套的思想准备,只要你不公平不一视同仁对待,老婆可以去法院告你,那到时候你就只有倾家荡产的份儿了。
迪拜风俗禁忌1、阿联酋是伊斯兰教国家,公共场合要尊重当地的穿着礼节。
阿拉伯半岛的传统风俗与民俗文化阿拉伯半岛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风俗与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凝聚着阿拉伯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智慧,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家庭、宗教和社区的重视。
本文将对阿拉伯半岛的传统风俗与民俗文化进行探讨。
一、婚礼习俗婚礼在阿拉伯半岛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阿拉伯婚礼通常从婚约开始,男方的家庭会向女方提出婚约,然后举行婚礼仪式。
婚礼期间有许多特殊的仪式和活动,如婚前仪式、婚礼宴会和婚后洞房花烛夜。
在婚礼宴会上,客人们会享用传统的阿拉伯美食,观看传统舞蹈表演,参与音乐演奏和舞蹈。
二、沙漠游牧生活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有着特殊的游牧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以骆驼为交通工具,搭建帐篷作为住所,跟随着季节的变化寻找水源和草场。
他们过着简单而自给自足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游牧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乐器,如刀剑舞等艺术形式。
三、咖啡文化咖啡在阿拉伯半岛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社交的象征。
阿拉伯人民喜欢在家中或咖啡馆喝咖啡,与亲朋好友交流。
在咖啡馆中,人们可以欣赏到阿拉伯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这些表演热闹而独特。
四、传统手工艺阿拉伯半岛的传统手工艺精湛而独特。
人们以编织、陶艺、金属工艺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手工艺品通常以精细的刺绣、图案和颜色鲜艳的织物为特点,展示了阿拉伯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五、宗教仪式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主要的宗教信仰,对于阿拉伯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穆斯林进行五次礼拜、封斋月和朝觐等宗教仪式,这些仪式体现了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忠诚。
在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人们会举行特殊的庆祝活动,如集会、宴会和礼物交换等。
结语阿拉伯半岛的传统风俗与民俗文化是该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婚礼习俗、沙漠游牧生活、咖啡文化、传统手工艺还是宗教仪式,都展示了阿拉伯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阿拉伯半岛的历史遗产,也吸引了许多人们前往该地区体验独特的文化魅力。
阿拉伯国家风土人情阿拉伯国家风土人情全世界以伊斯兰为国教或穆斯林在本国占有半数以上的国家一般称为伊斯兰国家,共有44个。
亚洲有22个,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塞浦路斯,伊朗,伊拉克,印度,科威特,黎巴嫩,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孟加拉国,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文莱,印度尼西亚。
非洲22个:阿尔及利亚,埃及,布基纳法索,冈比亚,吉布提,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索利亚,苏丹,突尼斯,乌干达和乍得。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
“沙特阿拉伯”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幸福的沙漠”。
沙特2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约一半被沙漠覆盖,境内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或湖泊,首都是利雅得。
沙特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其公元8世纪为鼎盛时期,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
阿拉伯人有雄辩的口才、精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把自由和荣誉看的比生命还宝贵,又是最好的骑士。
热情大胆、勇敢善战、说话简达、记忆力强、勤劳热情、平易近人、坚决果断、忠实可靠。
穆罕默德的诞生地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在伊斯兰世界被誉为“诸城之母”。
每年,世界各地前来麦加的穆斯林朝觐者数以百万计。
麦加位于沙特西部山区。
沙特阿拉伯当地会有许多节日在这里举行,如:开斋节、宰牲节、圣纪、阿舒拉节、诺鲁兹节、惠风节等。
节日期间,穆斯林要禁止做一些有违宗教规定的事情,如:饮酒、赌博、拜像、求签等。
节日的时间由伊斯兰教教历来规定。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国,伊斯兰教为国教,《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是国家执法的依据。
国王是国家元首,行使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
沙特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存量和产量均位居世界之首,石油和石化工业是其经济命脉。
目前,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612亿桶,占世界储油量的26%,沙特年产原油4亿至5亿吨,石化产品外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阿拉伯的天然气储量也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6、75亿立方米,居世界前列。
阿拉伯国家婚俗礼仪结婚习俗结婚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大事。
在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大体上说,阿拉伯人的婚姻要经过问亲(求婚)、定亲和举行婚礼三步骤。
接受礼物表示同意求婚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
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求婚的具体方式不同。
约旦的方法别具一格,男方家往往请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前去女方家求婚。
长者到女方家后对姑娘的父亲说:“我们想喝你们家的咖啡。
”如果对方不接话茬,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说明求婚无望。
若对方回答:“好啊,我们一起喝吧。
”表示求婚成功。
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
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
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
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
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
随后,由负责人在帐篷里为彼此中意的男女填写结婚申请表,由摩洛哥政府授权的代表签字后,婚姻正式生效。
定亲前念一段《古兰经》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定亲方式也有差别。
在约旦,订婚时通常要有伊斯兰教的教长在场,女方的父亲把手按在未来女婿的手上,并用手帕盖起来,然后说:“你的妻子是我的女儿。
”教长闻言便问女孩是否愿意离开父亲成为这个小伙子的妻子,女孩说愿意,就算完成了订婚仪式。
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订婚前,姑娘要一个人躲在房子里虔诚地念上一段《古兰经》,以求安拉宽恕她离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即将扑入爱人的怀抱,并求安拉保佑自己日后诸事顺利,大吉大利。
订婚一般在女方家举行。
订婚的主要内容是商定彩礼的数额、首饰的多少,定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等。
订婚分简繁两种,简单的只有双方男家长参加,繁杂的则由双方的全体家庭成员参加,并邀请教长、名人或邻居作为证婚人出席。
阿拉伯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介绍沙特阿拉伯饮食文化中东作为世界穆斯林的起源地,对所有穆斯林国家的人来讲,有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想了解阿拉伯地区的饮食文化,那不妨和店铺一起来领略下吧,希望对各位有帮助!阿拉伯的饮食文化阿拉伯国家的饭菜主食是大饼和手抓饭,菜肴以烧烤的牛羊肉为主,喜爱甜食,不喝酒,也忌食我们视为美馔的一些“山珍海味”。
阿拉伯大饼由特制的炉子烘烤而成,外脆内嫩,鲜美可口,又价格便宜,已成为千家万户的大众食品,难怪埃及人管它叫“生活”。
吃大饼时通常沾霍姆斯酱,就着嫩绿的酸黄瓜条和青翠欲滴的“杰尔吉斯”青菜等。
手抓饭是先将米饭煮至半熟,然后添进椒盐、黄油等,拌匀后置锅内蒸,嗣后加入羊肉末、西红柿酱、胡萝卜、葡萄干、杏仁、洋葱、红线米等作料,用猛火炒至熟透。
炒好的米饭软硬适中,不干不燥,看上去油光可鉴,尝一口,真是味道好极了。
烤羊肉串和切片烤肉,阿语分别叫“KABAB”和“SHAWALMA”,有人根据谐音戏译为“烤爸爸”和“想我了吗”,乍听令人不禁莞尔。
“烤爸爸”选料多是羊腿和背脊上的瘦肉,烤前将肉切成拇指见方的块状,再加入胡椒、精盐、姜葱、大料和橄榄油等作料,然后一嘟噜一嘟噜地串在长约1米的铁扦上,放入专门的烤炉中烤制,俟肉色变得黄脆,出炉即食。
热气腾腾的“烤爸爸”吱吱地往外冒油,颇能勾出食客的腹中馋虫。
“想我了吗”原本是一种土耳其烤肉,因广受阿拉伯人的青睐,遂盛行于阿拉伯各国。
通常在临街的餐馆外竖立着一个烤肉架,架子上重重叠叠地串着一坨坨肉,有鸡肉,有羊肉,但以牛肉居多。
被炙烤的肉随铁柱子不紧不慢地转动着,烤熟一层,店伙计就往下削去一层。
吃了“想我了吗”,心里不想它怕是都难。
阿拉伯人嗜好甜食和红茶。
甜食即点心,统称为“哈尔瓦”。
哈尔瓦往往甜得发腻,上面涂满一层层的糖,糖上还浇蜂蜜,蜂蜜上再加一层糖,吃一口满嘴流蜜。
阿拉伯人对红茶情有独钟。
他们在每杯红茶里都要放进半杯甚至大半杯的白糖,再放几片鲜嫩的薄荷叶,倒也清凉幽香。
环球
中国民族报/2005年/02月/22日/第004版/
阿拉伯国家风俗一瞥
宋淑运
阿拉伯世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2亿多阿拉伯人分布在中亚和北非的20多个国家里。
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伊斯兰教是正式的宗教和国教, 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它制定了伊斯兰的信条及关于礼拜、斋戒、朝觐、斋月等方面的典礼和规章。
阿拉伯人热情好客,同阿拉伯人交往稍熟,他就会请你去他家里吃饭。
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人最隆重的待客方式是向客人熏香和喷香水。
主人先将一种印度檀香木点燃,放进香笼里,然后请客人站起来,解开对方外衣下部的纽扣,把香笼靠近对方腹部,用口吹几下,檀香的烟就进到了客人的上衣里面。
客人可以长久地闻到这沁人心脾的香味,永远记住主人的一片情谊。
客人要告别了,主人又会用伦敦或巴黎的香水,喷客人的脖子和前胸,再一次使客人陶醉于香气浓郁的友好气氛之中。
最后还要用香水喷客人的手掌,这时客人应该用手抹一下自己的脸并说!我为此感到荣幸∀,主人也会因此而感到极大快慰。
阿拉伯人善于烹调,食物丰富多彩,其饭菜的特点是甜、香、油腻,咖啡和茶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饮料。
阿拉伯人的家常饭主食是面饼,以西红柿沙拉、洋葱拌辣椒、煮豆等佐餐,肉类主要是牛羊肉,名贵的菜肴则有炸鸽子、烘鱼和烤全羊。
北非的阿拉伯人喜欢吃一种名叫!考斯考斯∀的食品,由大米或面粉配上干果和调料放在羊肉汤上蒸制而成。
他们喜欢喝的饮料是一种加了薄荷、白糖和柠檬的绿茶。
阿拉伯人吃饭不用筷子或刀叉,手代替了一切。
他们用手抓食物动作十分熟练,既不怕烫,又能用手指快速撕下一小块肉条,然后送入口中,手指又不会碰着嘴唇。
素不相识的也门阿拉伯人相见,双方主动握手并互相热情问候。
亲朋好友相见,则紧握右手,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人都寒暄完毕。
晚辈遇见长辈,双手拥抱长辈,亲吻脸,然后跪下,亲吻对方的腿甚至脚背以示尊敬,并请求长辈为自己祝福。
阿拉伯人善用身体的动作表达情意,这种语言称作体态语言。
懂得阿拉伯体态语言不仅可以避免误会,还会使你不致枉丢性命。
当一个携枪的黎巴嫩人站在马路上对一辆汽车上下挥手时,他是说!开过来∀,而不是说!往前走,祝你愉快∀。
这时,倘若你继续前行,恐怕就有性命之忧了。
波斯湾西部的阿拉伯人,其体态语言更复杂,更有其社会意义。
当一个阿拉伯人吻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前额时,这意味着!崇拜你的智慧∀;若是吻你的鼻子,即是说!尊崇您的品德∀;吻他的肩膀,是告诉他!我敬慕您的力量∀;吻他的脚,则表示!我是您的奴隶∀。
手指仅仅在最激烈的争吵时,才用来表达众人明白的意思。
即使用!不干净的∀左手接过一杯咖啡,对于传统的阿拉伯人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在和阿拉伯人打交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阿拉伯国家,初次见面不送礼,否则可能被视为行贿。
在与对方交谈时,两眼要注意着他的眼睛,以示尊重。
在办公室和其他社交场合,喝茶或咖啡不直超过3杯,将自己的杯子转动一下交给主人,意即!够了,谢谢!∀。
倘若有人在你与所约见的人谈话时闯入办公室,可不必诧异,因为这是一种古老的阿拉伯习俗:希望
能共同听政。
在沙特阿拉伯拜访主人家时,切忌随便进入主人没有领你去过的房间。
妇女一般都深居简出,也不接待陌生的客人。
如果你出于好奇,东张西望,那会使主人不高兴。
如果沙特阿拉伯的妇女外出,则必须蒙面纱。
即使外国妇女到了沙特阿拉伯,也必须入乡随俗,在公众场合不得随意穿着。
由于沙特阿拉伯社会生活中严格实行男女分开的原则,以至在一些公众场合夫妇家人之间也只能分开活动。
沙特的公共汽车前后两部分是隔开的,各有一门上下车,男女分坐前后车厢。
首都利雅得动物园每周一、三、五对男士开放,每周二、四、六才供妇女参观。
届时工作人员也一律相应地换成男性或女性。
有些公园夫妇可以一起去游玩,但规定游览者必须是一家人,单身男子则不能进入这种家庭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