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6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物理(八年级)课题: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2)、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设计所依据的教学内容———沪粤版的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神奇的压强》第三节《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本节内容是在学过液体压强以后,进一步了解大气压强的知识,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量及其应用。
教材按照“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认识大气压的应用”的顺序编写。
(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去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达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2)教材通过“信息浏览: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发展史的同时,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再者通过活动2介绍了估测大气压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大气压的测量过程,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体验大气压的大小。
(3)介绍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和两种气压计。
(4)对于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的感受、日常生活应用和航天事业三个侧面加以介绍,从日常生活到科技领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STS”栏目介绍了离心式水泵和高压氧航等内容。
整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又要让学生观察实验,交流讨论,时间紧张,所以将本节分为两个课时。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学科:数学2,课时:13,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课题《位置与方向》1、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分析、交流等学习活动,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制造冲突,确定方向,故意示错,确定距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1)运用百度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为学生提供充足、自由的探索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
(3)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4)运用地图,联系实际,继续拓展,升华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引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课件出示巴拉拉小魔仙的图片)喜欢她吗?可是,小魔仙刚来到这个学校她还不知道东南西北呢,你能帮她介绍一下吗?(课件所用图片,均来自下列百度图片搜索:/domName/jyxx/201162720404171929.jpg/i?word=%C4%A7%CF%C9%D0%A1%C0%B6&tn=baiduima 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f=3)(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1.创设情境:了解定向越野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小魔仙决定带我们去一个神密的地方。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有用信息轻松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信息技术与网络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信息。
2)、搜集游览黄鹤楼的信息。
二、教学课题使学生轻松选择有用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辨别信息的时效性及辨别信息的真假。
2、体会有用信息的时效性,提高学生探究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有用信息轻松选》是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组编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这一课是对生活中有用信息的挑选。
作者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文中设计了三大板块:“轻松学”“快乐做”“互动评”,且在其中穿插安排了“试一试”“说一说”“读一读”栏目,以便分层教学。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了解有用信息对生活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辨别信息的时效性及真假。
教学难点:领悟并处理信息的真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搜集游览黄鹤楼的有用信息和有关黄鹤楼的信息时效的资料,在百度中搜索黄鹤楼的图片资料,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鹤楼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图片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有关黄鹤楼天气预报、黄鹤楼天文镜观赏券、黄鹤楼特产、黄鹤楼工艺品等图片。
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手机中奖图片、河边禁止游泳信息图片高压电线塔上的防止触电信息、算命先生口中的人生祸福信息图片等制作成课件,课堂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
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对学生实施研究性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原理和过程。
2. 常用搜索引擎及使用方法介绍国内外常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必应等)的界面、搜索技巧及特点。
3. 互联网搜索技巧讲解关键词选择、搜索策略、结果筛选和信息评估等技巧。
4. 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介绍网络道德、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常用搜索引擎及搜索技巧。
2. 演示法:现场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搜索技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互联网搜索。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探讨网络道德和安全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3. 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搜索技巧。
4. 学生实践操作,练习互联网搜索。
5. 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探讨网络道德和安全问题。
6. 总结讲解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互联网搜索基本概念和搜索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实践作业:布置课后搜索作业,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4. 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测试:检查学生对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的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 搜索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搜索竞赛,提高学生的搜索效率和准确性。
3. 主题讨论:围绕特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搜索,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4. 搜索引擎评价:让学生对常用搜索引擎进行评价,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教程:提供在线教程,帮助学生自学搜索技巧。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光的直线传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定义及特点2.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3.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引发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定义、特点和规律,以及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如光纤通信、阳光透过树叶的现象等,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搜索到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互联网搜索作业:评估学生在搜索过程中是否能有效获取信息,以及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以及是否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工具: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途径。
2. 教学PPT:展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图片和实例。
3. 案例分析素材:提供相关实际应用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4. 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步骤,引导他们有序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如“光线追踪”,让学生直观感受光的直线传播。
2. 主体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互联网搜索,寻找生活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学仪器,如潜望镜、放大镜等。
4. 总结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评价其在项目中的表现,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向量的概念
(第一课时)
学校地址: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姓名:谭淑芬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摘要: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②字母表示法:可表示为
)模的概念:向量
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同一点
如图,设
等腰梯形与相交于点点、分别在两腰上,过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教版]
课题:第19章第4节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应。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核反应方程需要大家去练习掌握。
例1:写出下列原子核人工转变的核反应方程。
【百度文库】/view/3de68ec52cc58bd63186bd95.html
/view/e21273d326fff705cc170a37.html
对工业探伤做了详细的介绍,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知识。
、医疗方面:癌症病人可以接受钴60
越快的组织,它对射线的耐受力就越弱,癌细胞繁殖速度快,无法控制,那么在射线的照射下
【百度文库】/view/22d1f480ec3a87c24028c4e7.html
/view/013753697e21af45b307a877.html?from=related&hasrec=0
4、示踪原子。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Unit 4 Buying fruit一、教案背景1. 面向学生:小学2. 学科:英语3. 课时:第1课时二、教学课题1. 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部分,尝试用课文中的句型与同学交流。
2. 通过跟读课文,同桌间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让学生通过pair work和试着做小导游等活动,拥有一种成就感,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认物”,主要学习句子What are these/ those? They’re…。
Book4A中已经出现What’s this/ that? It’s…句型。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从单数句式引出复数句式,还可以通过单复数形式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本单元主要出现了水果类单词,除lemons, strawberries, grapes三种水果是第一次出现以外,其余八种均在Book3A第三单元中出现过。
教师可通过句型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的问答教授这三个新单词,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水果单词,如甘蔗(sugar cane),荔枝(lichee)等等。
本单元出现的是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涉及到词形、读音的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可以对名词复数的词形和读音进行归类。
与本单元所出现的水果类单词紧密结合的是在商店里购物的常用语Can I help you? How many kilos? These or those?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购物情景,让学生熟练自如的运用这些购物的基本用语。
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其他购物用语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去收集这类交际用语,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运用在百度搜索的一些水果了类图片,及制作水果沙拉的资料,利用百度搜索到有关水果类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葡萄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了解葡萄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掌握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搜索、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葡萄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互联网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搜索。
2.如何准确筛选和整合搜索结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葡萄沟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2.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葡萄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关于葡萄沟的知识。
3.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葡萄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互联网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3.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获取葡萄沟的相关信息。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5 成果展示1.各组学生展示搜索成果,分享搜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点评各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利用互联网搜索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
第五章:教学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章:评价与反馈6.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在互联网搜索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信息搜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2.学生提出自己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
6.2 同伴评价1.学生互相评价在互联网搜索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信息搜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参赛人员信息姓名钟思婉学校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心小学联系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心小学邮政编码528310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新课程标准指出: 关于综合性学习方面,其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北师大版小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纪念日》是一个开放单元, 主要要求学生能围绕纪念日展开的综合性学习。
我将以此建立起专题学习,以希望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拓展语文知识学习的渠道。
为求让学生各大空间自主性学习,特地与信息科组合作,争取让学生能在网络下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本课程的各种学习设计。
另外《标准》还提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本次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贯穿整个课程。
课堂内,尽量让学生自给自足,让其真正拥有独立认知的权力。
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充满求知的活力,力求让在尊重学生的求知本性的前提下,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个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本课教学1、面向学生:小学生(四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例如正确浏览网页、下载视频,保存文件等。
♦具有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课题本单元是一个以《纪念日》为主题的开放性单元。
内容以包含纪念日最多的5月份为例,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纪念日。
教师将以此为平台,鼓励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集更多的重大纪念日,并借鉴“开卷有益”中的两篇范文,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制作PPT交流新收集的关于纪念日的来历、意义及其纪念方式的资料,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会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课题: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位:XX省XX市XX区伦教周君令中学XX:谢连山2012.3.10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image.baidu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B%C6%BA%D 3%C1%F7%D3%F2%CD%BC&in=24410&cl=2&lm=-1&st=-1&pn=9&rn=1&di=60210149988 &ln=1965&fr=&fm=result&fmq=1331371794609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9&-1&di60210149988&objURL %3A%2F%2Fhiphotos.b aidu %2F137441876%2Fpic%2Fitem%2F3c75a70bc71587922eddd49a.jpg&fromURL%3A%2F%2Fhi.baidu %2F137441876%2Falbum%2Fitem%2F3c75a70bc71587922eddd4 9a.html&W1200&H656&T9751&S122&TPjpg(黄河流域图):// baidu /s?bs=%BB%C6%BA%D3%C1%F7%D3%F2%CD%BC&f=3&rsv_bp= 1&wd=%BB%C6%BA%D3%C1%F7%D3%F2%B5%C4%B9%C5%B6%BC&oq=%BB%C 6%BA%D3%C1%F7&rsp=4&rsv_sug2=1&inputT=5438(黄河流域的古都)第二组同学通过【百度搜索】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等。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案例
跨越式跳高
学校: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小学
姓名:魏少龙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体育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到学校图书馆、书店、网络中搜集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2. 通过体育教师协助利用学校现有体育器材资源针对跨越式跳高技术的训练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堂技术教学课,而技术教学课往往有枯燥、乏味这样的特点。
学生比较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动作要详解,并结合图片和视频加深对跨越式跳高技术要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