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赏析(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
- 格式:pptx
- 大小:75.71 KB
- 文档页数:18
蝜蝂传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蝜蝂传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引导语:学好文言文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会翻译,那么有关蝜蝂传的文言文原文以及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译文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
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
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
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
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
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
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
这也太可悲了!注释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辄(zhé):立即,就。
辄持取:就去抓取。
卬(áng):同“昂”,仰,抬头。
困剧:非常困倦疲累。
困,疲乏。
剧,很,非常。
涩:不光滑。
因:因而。
卒:最后,最终。
《女娲补天》赏析【原文】《女娲补天》淮南子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注释】①女娲: 传说中人类始祖,辅佐伏羲氏治国,还传说她抟土造人类。
②鳌: 龟。
③芦灰: 芦苇灰。
淫水: 泛滥的洪水。
④虫: 狩,即“兽”。
⑤背: 背靠。
方州: 大地。
阳: 疑为“炀”,炽热、炙燥的意思。
方: 矩。
绳: 准绳。
枕方寝绳: 是形象地叙说女娲等想使社会自然变化发展有规律可循,按规律来治理。
⑥窍: 贯通。
理: 疏理。
【鉴赏】女娲补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神话典故,但在传世文献中,到了《淮南子》才对这则典故有了比较完整而明晰的记载,对女娲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作了较为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补天的主因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导致天地都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
对此,《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由此可知,天地崩坏虽然是天灾,但也是由人祸造成。
女娲作为传说中人类的创造者,不计人类的过失,在天下民众遭受劫难时毫无嗔怒怪罪,义无反顾地拯救人类,足见女娲的善良与伟大。
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天神,更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善良与伟大,而这亦反衬出人类的无知与渺小。
就此而言,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补天》一文中极言人类在女娲面前的无知与渺小,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切合女娲补天这则神话的原意的。
精卫填海课文解读
《精卫填海》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故事讲述了炎帝的女儿精卫在海边玩耍时,不小心掉入海中并被海水淹死,然而她不甘心自己的命运,气魄化为一只小鸟,每天叼着石子、树枝等,锲而不舍地开始填平大海。
这个故事传递出一种为了理想,坚持不懈的精神。
从课文解读来看,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精神:不屈不挠、坚持到底。
精卫虽然身处逆境,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勇往直前,这种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此外,这个故事还蕴含着一种情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反抗。
精卫因为被大海夺走了生命而转化为填海的动力,这表现了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种情感可以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生命,遇到不公时要勇敢反抗。
总之,《精卫填海》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表达。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珍惜生命并勇敢反抗不公的命运。
远古神话:《女娲补天》赏析远古神话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①废,九州②裂,天不兼③覆,地不周载④。
火爁焱⑤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⑥民,骘鸟攫⑦老弱。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⑧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⑨,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节选自《淮南子·览冥训》[注释]①四极:传说天的四边有四根柱子撑着,这四根柱子叫“四极”。
②九州:传说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名称和区域说法不一。
③兼:全部。
④壏焱(lǎn yàn):延烧不绝的样子。
⑤开九州:在九州大地开挖水道。
⑥颛(zhuān):善良的。
⑦鸷(zhì):凶猛;攫(jué),抓。
⑧鳌(áo):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⑨济冀州:济,救助,拯救;冀州,九州之一,指代中国。
[今译]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赏析]女娲补天是上古神话。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一回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还有一个神话,说的是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天地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地裂。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这个故事后面接上女娲补天,说她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其实女娲不只这一个故事。
相传她还(tuán,把东西揉弄成球形)土造人,即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
所以她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补天文言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女娲补天文言文赏析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卫填海》课文原文及赏析
《精卫填海》课文原文:
昔者,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赏析:
《精卫填海》是源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而后化身为精卫鸟,坚持不懈地衔来西山的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
首先,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女娃的悲剧性命运,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女娃的溺水身亡,既是对生命短暂和无法预知的一种深刻反映,也是对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力和无奈的一种象征。
其次,课文通过精卫鸟的形象,传达了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精卫鸟虽然身小力微,但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衔石填海,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最后,课文也寓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精卫鸟的填海行为,虽然看似是对自然的反抗和挑战,但实际上却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这反映出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对于我们今天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精卫填海》以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坚韧品格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文言文《精卫填海》译文及赏析文言文《精卫填海》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精卫填海》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精卫填海》译文及赏析 1先秦:佚名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赏析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
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
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
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
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
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你为什么衔恨我这样深呢?”“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精卫填海文言文诗意一、原文:《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山海经·北山经》二、衍生注释:1. 发鸠之山:山名。
2. 柘木:桑树的一种。
3. 乌:乌鸦。
4. 文首:头上有花纹。
5. 喙:鸟嘴。
6. 自詨:呼唤自己的名字。
7. 海运: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8. 徙:迁移。
9. 南冥:南方的大海。
三、赏析:主题方面,《精卫填海》讲述了一只弱小的鸟精卫立志填平大海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一种不屈服于强大自然力量的抗争主题。
情感上,满满的都是精卫那坚毅勇往直前的决心。
从表现手法来看,它用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精卫这一独特的形象。
先描述了精卫的模样,一只像乌鸦,有着花纹脑袋、白色嘴巴、红色爪子的鸟儿。
然后讲述它与大海之间的联系,重点突出它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这种简单质朴的描写让精卫这个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到它虽小却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不畏自然的浩大,坚守自己的使命,这无疑是一种对坚韧精神的极致赞颂。
四、作者介绍:《山海经》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是上古时期的一部集地理志、神话传说、物产志等为一体的奇书。
众多的古人参与到这本书的创作与完善过程当中。
创作这些故事的人或许是各个部落的智者或者巫者,他们将本部落的山川地理、信仰崇拜及神话传说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流传的整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
五、运用片段:1. 在学校的体育课上,要进行长跑测试。
有些同学体弱,就像精卫面对大海那样,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巨大挑战。
但是有个瘦小的同学,他咬着牙坚持跑完全程。
后来别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想到精卫填海,那小鸟面对无边的大海都没有放弃,我跑这么个小操场怎么能放弃呢。
”这就是精卫填海精神在日常锻炼中的体现。
2. 在创业的浪潮里,小李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
古代神话六则【原文】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húndùn)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pì),阳清为天,阴浊(zhuï)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zhǎng)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shù)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cháng)。
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tíng),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zī)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suǐ)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ãng)。
女娲(wā)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zài)。
火爁(lǎ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úe)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ã),冀州平;狡(jiǎo)虫死,颛民生。
精卫填海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â)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āo)。
是炎帝之少(shào)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刑天舞干戚(qī)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qí)为口,操干戚以舞。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鲧(Gǔn)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国学《精卫填海》赏析精卫填海【概说】精卫是一种海鸟。
传说炎帝的女儿被大海淹死后,其精魂化作精卫,为了复仇,她立志把海填平。
精卫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宏伟的志向,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后世人们常以“精卫填海”比喻目标坚定、矢志不渝。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故事锦囊】女娃是炎帝最喜爱的孩子,炎帝把她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女娃驾着一只小船独自到东海游玩。
游玩中,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淹死了。
炎帝非常悲痛,但他无力使女娃复生。
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今山西省长子县西)上。
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经常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
因此,人们便将这种鸟称为“精卫”。
精卫恨大海夺去自己年轻的生命,她一刻不停地从发鸠山衔小石子或小树枝往东海扔,想把大海填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
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知识库】《读山海经》其十赏析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①。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②。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③。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④!注释:①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②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被砍去了头,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继续战斗。
③同物:女娲化为鸟,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和天帝争神的事并不悔恨。
④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jù):岂。
解读:陶渊明写的《读山海经》共有十三首,节选的这首诗是第十首。
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坚强的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精卫填海文言文解析《精卫填海》是一首古代传说中的诗歌,它描述了传说中的精卫行迹,以及传说中精卫和海神之间的故事。
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故事和许多人的情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结合诗歌本身以及它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该诗歌的历史背景、文本结构以及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文言文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该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一、诗歌背景《精卫填海》是中国古代的一首传说中的诗歌,《精卫填海》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在古代神话中,精卫是一位勇敢的英雄,他游走江河,拯救人民远离危险,其中一次,他通过填补大海的洞穴来拯救人民,因此,在古代神话中,精卫一向被公认为一位英雄。
而《精卫填海》,就是用文字为这个传说做了精彩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文本结构分析《精卫填海》由四句话组成,每一句话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内涵和思想意义,四句话的诗句构成了一个意藉的文本结构,该诗的构成模式可以划分为“明信”、“晦喻”和“寓言”三部分。
首先,“明信”一部分用具体叙述词描述了一个英雄为了拯救他的人民而付出的勇敢行为,以及英雄填补大海洞穴的故事情节,描述了精卫填补大海洞穴的过程;其次,“晦喻”部分把英雄付出的勇敢行为暗喻为把他的身体投入了大海,并说明他是多么的坚强和坚韧;最后,“寓言”一部分综合了上述的明信和晦喻的内容,以及精卫的行为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把精卫的行为描述为了一种典型的爱国精神,以此体现出坚强毅力、甘于奉献、牺牲自我之精神。
三、更深层次的内容《精卫填海》在文学上是十分优秀的一首诗,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也是让人深思的。
这首诗歌的角色精卫的行为,表达的是勇敢、坚强、敢于牺牲的精神,其实也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诗歌表达的精神,也可以引发人们对于坚守信仰的思考,以及如何坚持自我的勇气。
此外,在神话传说中,精卫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节制自己、虚心受教、勤奋学习的典范,也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谦虚努力动身的精神。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赏析和鉴赏柳宗元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这是一篇寓言小品,作于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全文不足二百字,短小精悍,寓意深远,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触,刻画了蝜蝂好负重又竭力爬高的特性,揭露中唐官场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利欲薰心、贪婪成性的罪恶本质,锋芒所向是当权的统治阶级,表现了柳宗元无所畏惧的战斗性格。
文章分二段,第一段描写贪心蝜蝂的作为和下场。
蝜蝂,是一种喜欢背负脏物并好向上爬的黑色小虫,具体为何虫已不可考,可能为柳宗元为写作寓言而创造的一种虫名。
其习性是“行遇物,辄持取,昂首负之”。
昂首是许多虫类持物时的典型动态,柳宗元抓住这个特征,写出了蝜蝂既骄矜又吃力、既愚顽又狼狈的形象,刻画生动,入木三分。
蝜蝂的背脊不很光滑,东西堆上去不易散落,虽然所负愈重,但它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终于被压得跌倒在地,爬不起来,人们可怜它,为去其负,但它还是持取如故。
这几句着重描写蝜蝂好负重又不肯舍的贪婪本性。
接着作者又描写它的另一特性:好爬高,终于坠地而死,突出它执迷不悟、至死不止的愚顽本性。
以上作者是从负重、爬高两方面刻画蝜蝂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可悲可叹。
文章第二段,刻画“嗜取者”利欲薰心,追名逐利的丑态,说明他们目光短浅,最后只能落得和蝜蝂一样的可悲下场。
作者先描写他们贪婪无度的本性:“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落得黜弃迁徙,方痛苦不已,悔之已晚,但一旦重新得势,则更变本加厉,贪取滋甚。
与蝜蝂好爬高的特性相似,“嗜取者”亦“日思高其位”,目的是为了“大其禄”,获取更多的财富。
《女娲补天》文言文详解《女娲补天》典故寓意《女娲补天》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今天小编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好好学习一下这个成语典故意义吧。
《女娲补天》作品原文往古之时,四极①废②,九州③裂④;天不兼覆⑤,地不周载⑥;火爁(làn)焱(yàn)⑦而不灭,水浩洋⑧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⑨,鸷(zhì)鸟⑩攫(jué)⑪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⑫足以立四极,杀黑龙⑬以济⑭冀(jì)州⑮,积芦灰以止淫水⑯。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⑰,冀州平;狡(jiáo)虫⑱死,颛(zhuān)民生。
《女娲补天》作品注释①、四极:天的四边。
远古的人认为在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
②、废:坏③、九州:泛指中国。
④、裂:指土地崩裂。
⑤、天不兼覆:天不能完整地覆盖大地。
⑥、地不周载:地也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
⑦、爁焱:大火延烧的样子。
⑧、浩洋:大水泛滥。
⑨、颛民:善良的人民。
⑩、鸷鸟:凶猛的鸟。
⑪、攫:抓;夺。
⑫、鳌:海里的大龟。
⑬、黑龙:水怪,发洪水危害人民;有人说即指水神共工。
⑭、济:救济⑮、冀州:古九州之一,此处泛指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⑯、淫水:泛滥的洪水。
⑰、涸:水干枯。
⑱、狡虫:恶禽猛兽。
《女娲补天》作品简介《女娲补天》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女娲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的高尚,这源自人类渴望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文言文赏析:《女娲补天》文言文赏析:《女娲补天》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氺。
苍天补,四极正,淫氺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译文】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
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
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注释】[1]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一部综合性论说著作,其思想于诸子中属杂家学派。
女娲(wā蛙),女神名,据说是我国化育万物的古创生神,有“抟(tuán团)黄土作人”的故事流传。
该篇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止水、拯救人类的又一奇迹。
[2]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
极,边,端。
废:毁坏,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州,水中陆地。
[4]天不兼覆:此指天体有塌落而不能全面覆盖大地。
[5]地不周载:此指大地有崩裂溢水而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
[6]爁炎(lànyàn烂焰):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7]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子。
[8]颛(zhuān专):纯朴厚实。
[9]鸷鸟:凶猛的鸟。
攫(jué决):抓取。
[10]鼇(áo熬):同“鳌”,海里的一种大龟。
[11]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
济:救助。
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
此代指九州大地。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译文|赏析《蝜蝂传》先描写小虫蝜蝂的生态,突出善负物、喜爬高的两个特性;然后笔锋一转,将“今世之嗜取者”与蝜蝂作比较描写,刻画出他们聚敛资财、贪婪成性、好往上爬、至死不悟的丑态,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腐败官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蝜蝂传》原文唐代:柳宗元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译文及注释译文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
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
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
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
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
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
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
这也太可悲了!注释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辄(zhé):立即,就。
辄持取:就去抓取。
卬(áng):同“昂”,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