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荒漠化与沙化监测体系的发展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202.72 KB
- 文档页数:2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近年来,我国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
本文从土地沙化治理和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和挑战、治理技术和措施以及加强保护与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土地沙化与荒漠化的现状和挑战我国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地区,如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这些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化。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稳定和农业生产,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同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解决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土地沙化治理的技术和措施土地沙化治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使沙化土地恢复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土地。
目前,土地沙化治理主要采用植物修复、物理防护和化学修复三种方法。
植物修复是指通过引种和培育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减少土地侵蚀和风沙。
物理防护则是通过搭建固沙障碍物,如树篱、草网等,防止风沙向下游地区迁移。
化学修复则是通过施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地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减少土地沙化。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水资源管理也是土地沙化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轮作、种植抗旱作物以及减少过度放牧等措施,能够有效地减缓土地沙化的速度。
三、荒漠化防治的技术和措施荒漠化防治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保护措施,防止荒漠化的扩展和发展。
荒漠化防治主要包括治沙造林、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等方面。
治沙造林是指在沙区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土地和水源。
水土保持则是通过修建梯田、建设护坡,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蔓延。
综合治理则是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技术和措施,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生态恢复和保护,实现荒漠化的防治。
四、加强保护与合作土地沙化治理与荒漠化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监测准备。
1. 确定监测区域,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需要监测的荒漠化和沙化区域。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 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 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 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 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 万个,获取各类信息 1.56 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
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三北工程:筑起北疆生态屏障作者:耿国彪来源:《绿色中国》2020年第09期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绿洲”!不久前,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这意味着,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将在陕西被“赶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这一切变化始于1978年我国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今年,开中国生态工程建设先河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期即将完成。
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特色林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典范。
绿水青山还复来站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镇的高岗上眺望,樟子松、五角枫、榆树、蒙桑等乡土树种混交林成行成片;穿行其间,时现狐狸、獾子、野兔、沙鸡的身影,有时惊慌地和人打个照面,又箭一般窜向丛林深处,疏林草原风光正重回科尔沁大地。
旗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块50万亩的封育区,此前植被盖度不到5%,现已达80%以上,几个林间湖泊的水面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可以见到五六斤重的鲤子。
”作为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把沙漠、沙地治理作为生态建设主战场,力治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多万亩。
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目前的3.92亿亩,森林覆盖率从7.73%提高到22.1%。
同时,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五大沙漠周边治理区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绩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我们国家已经率先实现了这一目标。
1994年,我们国家正式启动了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指标和统计方法进行了监测,这次监测历时3年多,到1997年7月初公布监测结果。
在这以后,我们基本上确立了5年1次的监测机制。
到2015年,我们已经完成了5次监测。
通过这5次监测,我们可以掌握20多年来我国荒漠化、沙化动态变化的情况。
总的趋势是这样,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是呈现扩展趋势。
在1994年前,我们的沙化土地大概是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995年-1999年,也就是我们第一次监测沙化土地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速度扩展,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1.04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进入2000年以后,也就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实施了林业6大生态工程,国家投入大幅度增加,我国的荒漠化、沙化状况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2000年-2004年之间,也就是第三次监测实施期间,我国的沙化土地就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沙化土地以每年1283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以每年7585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
第四次监测是在2005年-2009年实施的。
我国的沙化土地以每年1717平方公里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2491平方公里速度缩减。
第五次监测,我们是在2010-2014年期间,沙化土地以每年1980(平方公里)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2424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屠志方;李梦先;孙涛【摘要】简要回顾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及其特点,分析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状况、动态变化情况及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进一步加快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的对策与建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5.93万hm2,沙化土地面积17211.75万hm2,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万hm2,年均减少24.24万hm2;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万hm2,年均减少19.80万hm2.【期刊名称】《林业资源管理》【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1-5,13)【关键词】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动态变化【作者】屠志方;李梦先;孙涛【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100714;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7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1 监测概况为了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情况,国家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国家林业局治沙办负责组织实施,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方法和要求,负责组织开展本省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和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编制《监测技术规定》,审查各省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内业和外业成果的检查验收、质量把关,以及全国监测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第一次监测是在1993—1996年进行,目前已开展了5次监测。
第五次监测工作于2013年启动,采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监测区进行全覆盖区划和调查。
监测工作历时2年多,组织5 0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区划和调查图斑634.46万个,采集照片83万张、各类信息记录3.43亿条,获得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新数据。
关于毛乌素沙漠治理方案剖析的调查报告调查人:席梦柳指导老师:张捐社时间;2015年7月25号地点: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摘要: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对毛乌素沙漠治理方案的剖析了解到政府或者民间是如何运用自身的功能防沙治沙,从而能得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运用到更多沙漠的治理过程中。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沙漠的治理方案,不仅要符合中国的政治背景环境,在最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断的创新,。
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作为典型的案例,更有利于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字:毛乌素沙漠治理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毛乌素沙漠1.名称毛乌素沙漠(Mu Us Desert,或Maowusu Shamo)亦称鄂尔多斯沙地(Ordos Desert)。
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
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
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2.地理位置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
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
降水较多,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3.地势地形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
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
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
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