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 格式:docx
- 大小:12.21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过度农垦占%,过度占%,水资源利用不当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
黄土高原土地沙化与荒漠化防治研究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之一。
然而,由于极端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不恰当,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定义。
土地沙化是指土地表面因为地下水位下降、风蚀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土层变干燥、疏松,植被退化,甚至完全丧失植被覆盖的现象。
荒漠化则是指由于气候恶劣、人类活动过度和土地沙化等原因,导致原本有限的植被退化,形成稀疏的植被或完全丧失植被的过程。
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首先,黄土高原气候干燥,降雨少,水资源匮乏,这使得土地更容易受到风蚀的侵蚀。
其次,过去数十年来,人类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树木、不合理的农业种植等活动加剧了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问题。
这些不良的人类活动直接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许多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方面,他们通过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计划来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例如,他们种植适应当地干燥条件的抗旱树木,如沙枣、胡杨等,来增加植被覆盖,减轻土壤侵蚀。
此外,还采取了遏制过度放牧、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等措施来减缓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土壤保水、水资源利用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来加深人们对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机制的了解。
他们发现,保护黄土高原的土壤是防治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
通过控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展雨水收集等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流失,从而保持土壤的水分含量。
此外,科学家还研究了黄土高原的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壤。
尽管在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问题依然严峻。
要想彻底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府应该出台更严格的法规,限制过度放牧、砍伐树木等不良行为,并对参与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防治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
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
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
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
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王礼先 周金星(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
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
土地沙漠化导致土壤的肥力草地的面积以及河流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很重要。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
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
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
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沙漠化主要就是因为土壤中的含水量减少,如何才能在土壤中水分的减少之前就做好防治,我们可以使用/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系统,它可以测量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还可以测量其它一些土壤方面的参数,而且安装方便,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方便维护。
1、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1.1、主要成因1.1.1、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1.2、危害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2000年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
如: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重点介绍:土地沙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
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
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
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荒漠化意味着人类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土地荒漠化的研究论文牛栏山一中凌霄一.土地荒漠化定义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土地沙漠化。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名字中简单的了解到原本湿润的可被利用的因为种种原因退化为类似沙漠的无法有效利用的土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首次提出土地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土地荒漠化的分布1.世界范围内1996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
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
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
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
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是指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干旱化等自然条件下所引起的一种土地类型,它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多危害。
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背景下,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荒漠化的环境危害荒漠化会直接影响土地的植被、水土保持和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
由于荒漠化地区水源匮乏、植被稀疏,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荒漠化还会影响气候,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产生负面影响。
荒漠化地区土地的不可持续利用,也会造成土地和水资源浪费。
荒漠化的经济危害荒漠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荒漠化地区的水源、草原等资源不足,导致草场退化、灌溉用水不足等问题,危害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
此外,荒漠化地区温度较高,空气干燥,使得旅游业和城市化发展受到影响。
荒漠化还会对物种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社区的经济和生计。
荒漠化的社会危害荒漠化地区因为缺乏水源和干旱,容易造成环境恶劣、贫困和落后,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荒漠化还会造成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人口老龄化,限制了华中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应对荒漠化的措施●种植抵抗荒漠化的植物荒漠化地区的植被稀疏缺乏,所以适宜种植对荒漠环境适应的,耐盐、脱盐甚至可用海水灌溉的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固定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微生物生态微生物法是一种有效的土地治理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对土地有益的特性,例如分解有害物质,生产土地肥力等。
在宣传环保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化学细菌毒性对土壤的危害。
●其他治理方式治理荒漠化还需有有效的土地管理,包括荒漠化的水文学研究、土地利用和规划、经济分析等方面。
通过土地管理,可以加快荒漠化治理的进度,减缓荒漠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总结荒漠化对整个地球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保持土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只要每个人都负起责任,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尽可能减缓和治理荒漠化的发展,才能走出环境的阴影,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荒漠化与石漠化的区别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砾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泥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土壤保护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由岩石经历了一系列生物、化学、物理作用和自然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农业和地质价值。
2. 土壤保护:土壤保护是指为了维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土壤的过程。
3. 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指由于水、风、重力等作用而使土壤表层逐渐流失或被剥蚀的过程,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4.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下,土壤因人类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而逐渐失去肥力、水分和生物多样性的过程,是全球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5. 土地沙化:土地沙化是指由于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干扰,土壤表层被移动风沙覆盖,形成沙漠和半沙漠化的过程。
6.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质量逐渐降低,包括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等。
7. 土地重金属污染:土地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背景值,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8.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由于土地的耕作、采伐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壤和水的流失现象。
9.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工业、城市建设等。
10. 土地保护政策:土地保护政策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采取的法规、政策和措施。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分布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中国学者称沙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其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上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危害着农田、牧场、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环境退化。
中国土地荒漠化是人口总量超出脆弱环境的承受能力所造成的。
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3.4×105km2。
其中已荒漠化了的土地共1.76×105km2,潜在荒漠化土地1.58×105km2。
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断续分布延伸长达5 500km,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共212个旗、县。
另外,中国南方的部分湿润地区也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中国荒漠化土地因所处自然地带的不同,其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1)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三江平原、嫩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中部和北部、江西南昌及鄱阳湖区、近3000km的沿海地带和海南岛西南部等地,约占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9%。
该区的荒漠化土地仅出现于沙性物质丰富、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与河流沉积物及海岸沙质沉积物受风力吹扬有关。
其特点是分布零散,面积不大,影响范围小,风沙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多风季节。
(2)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与乌鞘岭一线以东、白城与康平一线以西,长城以北、国境线以南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鄂尔多斯等地,即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与中部、河北北部、山西西北、陕北与宁夏东南部。
其都发生在干草原区及荒漠草原区,是中国荒漠化土地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约占中国荒漠化地总面积的65.4%。
它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多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3)干旱荒漠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狼山、贺兰山和乌鞘岭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较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沙漠边缘(如阿拉善的中部、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0.7%。
2023年第18期现代园艺土地沙化也称“荒漠化”,泛指土地退化,具体是指因气候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砂质土壤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相关数据可知,甘肃省现有沙化土地1217万h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6%,其中,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严重限制了地区乃至全省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造成甘肃区域土地沙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加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更是对植被恢复和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给区域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因此,探究甘肃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及防沙治沙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省土地沙化现状根据相关调查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约有1.4亿hm2,沙化土地面积1213万hm2,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61万hm2,约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9.5%。
其中,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358.4万hm2,黄河沿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持续扩展。
另外,全省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18万km2,分布在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区。
省内大部分地区正在受到土地沙化的威胁和侵蚀,若不能及时改善这一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地区沙化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2甘肃省土地沙化成因2.1地理因素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是我国地理环境最复杂的省份,一边是极其寒冷的青藏高原,另一边则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因而造就了甘肃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特征。
境内具有高山、沙漠、戈壁、盆地、平川等多种地形,海拔1500~3000m,海拔差异大,山脉纵横交错。
同时,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年均降水量429mm,降雨量少且气候较为干燥,因水蒸发量大,持续干旱现象突出,极不利于植物成活和生长。
2.2气候因素甘肃省跨越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高原气候区4个温度带,由于海洋暖湿气候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且降雨量少的特点。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
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
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这个定义是世界各国领导人在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全球环发大会)上所商定的。
干旱是荒漠化的一部分成因,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就是人为地对土地利用压力太大;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人为的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过度采用水资源。
?
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就认识到荒漠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大会通过了项《》。
遣憾的是,尽管国际组织和各国曾经做过多种努力,但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仍在加剧。
因此,如何解决世界荒漠化防治问题就成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
大会赞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综合方式解决荒漠化的扩展问题,强调在全社会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
为了提高全世界各国公众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第49届联大还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漠化和旱日”。
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过度农垦占%,过度占%,水资源利用不当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