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荒漠化_沙漠化_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_王礼先
- 格式:pdf
- 大小:120.99 KB
- 文档页数:2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经常被用来描述干旱地区的现象,然而,这两个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它们有不同的定义和特点,并且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沙漠化是指原本不是沙漠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干旱地区,其中水资源稀缺且水分蒸发率高。
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灌溉和土地不适当利用等。
当土壤暴露在风力和水力的影响下时,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水分流失和植被减少。
这种现象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地区尤为突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经济问题。
相比之下,荒漠化是指原本是沙漠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荒芜的过程。
荒漠化通常发生在沙漠地区,其特点是低降水量、高温和贫瘠的土壤。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和土地侵蚀等。
荒漠化导致土壤贫瘠,植被减少,甚至可能导致土地的失去肥沃度。
荒漠化的一个著名案例是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原退化问题,这导致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困难和生态环境的退化。
无论是沙漠化还是荒漠化,这两个现象都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它们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和植被的减少。
这对于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居住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减少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储备。
其次,沙漠化和荒漠化也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由于土地的荒芜和植物的减少,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最后,这两个现象还会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由于土地的贫瘠化和水分的流失,干旱地区的居民往往面临着水资源的短缺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生存困境。
因此,沙漠化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现象,它们分别描述了干旱地区土地逐渐变成沙漠和荒芜的过程。
虽然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和影响,但是它们也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并保护我们的环境免受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进一步威胁。
1.荒漠化:是指定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2.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大量沙尘物质被强风吹到空中,使空气很浑浊的严重的风沙现象。
3.沙尘暴的危害方式4种:①沙埋②风蚀③大风袭击④污染大气环境4.植物治沙有6大技术措施:⑴明确目的:植物治沙:是根据植物对流沙的不同适应与功能,研究在流沙上恢复和建立植被,以取得最佳治理效果的科学。
植物治沙的特点:①用植物固定流沙比较经济,而且更加持久和稳定;②植物可以改良流沙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形成过程;③沙地植被形成以后,可以改善附近地段的生态环境;④植物可提供饲草、燃料、木料、肥料、药材等多种产品。
⑵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是指那些具有相近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许多环境因子的综合。
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基本原则:①类型不宜过多。
②在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时,以主要的或以面积较大的类型为依据来进行技术措施设计,并适当给予合并。
③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小面积混杂交替分布的立地条件类型,可以作为复域来处理,用块状混交造林种草等措施来解决。
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方法: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①立地性能的直接鉴定;②通过植被间接鉴定;③研究森林历史作补充鉴定。
具体的划分方法:①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②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③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⑶植物种选择原则:①有利于满足目的要求的性状。
②能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即适地适树。
③考虑种苗来源是否充分,培育技术有无困难,以及成本高低等。
依据:①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②风蚀沙埋作用规律③植被演替的规律性⑷人工植被的配置:①配置类型:A.适应干旱的配置类型:a壕沟法配置b分区造林法配置c花坛丛林法配置d 沙湾造林配置B.适应流沙活动性的配置类型:a线性密植配置b簇式栽植配置c前挡后拉d 密集式造林e块状密植②密度的选择(3种方法):a由植物根系特性确定密度b由植物的耗水特性确定密度c由栽植试验和现有人工植被不同密度类型的调查结果确定密度③混交(优势):a.充分利用林地条件b.改善林地环境c.提高植被的防护效能d.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④造林(种植)方法:植苗、扦插、直播、飞播5.工程治沙技术:极限沙障,风力治沙,水力治沙,化学治沙。
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
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
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
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
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王礼先 周金星(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
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
高考地理概念辨析: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寒漠化荒漠化荒漠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的荒漠化是指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
而狭义的荒漠化就是指沙漠化,由此可见,广义的荒漠化包括了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等土壤丧失生产力的情况。
沙漠化沙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前提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沙漠化强调的并非是沙漠本身,而是突出说明了人类不合理活动在沙漠形成中的作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属于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石漠化石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由于石漠化的出现,这一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集中连片贫困区。
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之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从而呈现出石漠化现象。
红漠化红漠化:发生在江南丘陵基岩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属低产土壤)因水土流失,露出红色基岩,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
可见,红漠化跟石漠化有相似之处,主要成因都是水土流失,都属于水蚀荒漠化。
盐碱(渍)化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干旱缺水和蒸发强烈是盐渍化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叫做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少雨,缺乏灌溉时,由于地表蒸发强烈,会导致土壤深层的水分随毛管向上运动,溶解于水中的盐类聚集于土壤表层,形成旱季土壤盐分向上运动,雨季又随重力水向下运动的现象。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与防治措施沙漠化和荒漠化是两个在环境领域常常被提到的词语,它们都与地球上的干旱和水资源管理有关。
尽管两者都指涉到土地的退化和植被丧失,但是它们有着一些重要的区别,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定义。
沙漠化是指原本非沙漠地区逐渐转变成沙漠的过程,主要原因是土地的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水的补充速度。
而荒漠化则是指原本非肥沃的地区进一步消失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土地利用和干旱等气候因素。
其次,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区别在于地貌和环境特征。
沙漠化通常表现为土地表面逐渐被沙子和沙丘覆盖,导致土壤贫瘠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而荒漠化则更多地表现为土地贫瘠、植被逐渐丧失以及土壤侵蚀。
这些区别决定了它们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
针对沙漠化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和土地改良。
由于沙漠化主要由于水资源的稀缺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因此有效地管理水资源是预防和抑制沙漠化的关键。
这可以通过修建灌溉设施、合理节约使用水资源以及开展植被恢复等措施实现。
此外,还可以采取土地改良的办法,如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和建立防风固沙林带等来稳定沙漠前沿。
对于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在于土地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过度放牧、适度灌溉和控制开垦等土地利用方式来减缓荒漠化的蔓延。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植被恢复工程,如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等来修复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
此外,还可以鼓励人们使用可持续的农业工作方式,以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
在防治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过程中,合理的政策和法规制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们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方式,以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压力。
同时,需建立起与当地居民紧密合作的机制,共同制定并执行可行的防治计划,提高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
只有通过各方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蔓延。
总而言之,沙漠化和荒漠化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土地沙化名词解释土地沙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土壤本身的退化等因素,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结构被破坏,原有水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面积沙漠化,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1、概念土地沙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土壤本身的退化等因素,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结构被破坏,原有水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面积沙漠化,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危害土地沙化以后,地表植被消失,加上风力作用,能将沙尘吹扬起来,形成强劲的沙尘暴,其危害程度往往超过沙尘暴。
土地沙化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它可以通过直接侵蚀土壤和污染土壤进入食物链,最终威胁人类健康,严重时会引发饥荒,甚至诱发某些癌症。
3、成因气候变化:全球温暖化造成极地冰川融化、降水增多、蒸发减少,使降水量逐渐增多;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超载放牧、乱挖药材等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土地沙漠化。
4、预防措施从保护耕地的角度出发,应当坚持实行“三个十分珍惜”的基本国策,把基本农田特别是基本口粮田落到实处。
在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应该做到如下几点:土地沙化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表现之一。
不断升高的土地沙化率已经给中国的北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国北方的土地沙化问题已经得到普遍关注,但土地沙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例如,长期土地沙化还可能会诱发局部地区严重的地质灾害。
在治理沙化的同时,也需要寻找与土地沙化相对抗的适合沙化发展的模式,如高效、可持续、零排放的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土地沙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沙化土地对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降低土壤生产力; ②导致草场退化; ③破坏土地结构; ④影响家畜及家禽的健康; ⑤影响交通运输和发电;⑥破坏旅游景观。
对此,许多学者纷纷呼吁控制土地沙化的蔓延,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对土地沙化的控制力度。
沙漠化名词解释沙漠化名词解释:形成原因, 1、自然因素。
包括大气干旱、降水稀少、热量不足、蒸发强烈、风力强劲等; 2、人为因素。
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灌溉、不合理开矿、过度抽取地下水、生物侵蚀等,沙漠化有“荒漠化”的意思,即土地变得越来越荒芜,生态系统功能减退,最后演变为沙漠。
3、物质运动因素,特别是大型风力活动所产生的风蚀和风积地貌。
包括风力侵蚀、风力搬运、沙丘的机械磨蚀及滑动、粉沙输送和堆积、沙丘上的雪、雨和融水的冲蚀。
防治措施, 1、加强预测预报,特别是在沙漠化影响范围内做好人工增雨作业; 2、建立和完善防护林体系; 3、严格控制载畜量,采用舍饲圈养,对牲畜实行限制性放牧,发展农田林网、片林等,防止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5、加强水土保持,植树种草,以防风固沙; 6、修筑沙障工程,减缓沙漠扩展速度。
防治方法, 1、封沙育林(严禁开垦)。
2、营造防护林(防止流沙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3、轮牧休牧,减轻载畜压力。
4、引水拉沙,在流沙前沿构筑沙障,阻挡流沙南侵。
5、调节农、林、牧用地结构,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增加地面覆盖度,防止地表裸露。
6、改变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7、合理使用化肥,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
8、提倡植树种草,营造薪炭林,发展薪炭林。
沙漠化通常指流动沙丘一旦被风力吹移到较高的位置,并在表面形成粗糙而裸露的地表,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时,就会发生强烈的蒸发和侵蚀作用,使沙丘越积越高,地面也逐渐扩大,便形成了沙丘或平顶沙堆。
这就是沙漠化。
沙漠化通常指流动沙丘一旦被风力吹移到较高的位置,并在表面形成粗糙而裸露的地表,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时,就会发生强烈的蒸发和侵蚀作用,使沙丘越积越高,地面也逐渐扩大,便形成了沙丘或平顶沙堆。
这就是沙漠化。
另外,由于在沙漠中生活的人口急剧增加,人们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超采地下水,也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沙漠化土地的分布,以北方为主。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各种图文和视频等资料,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危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
2.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其实质。
3.掌握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区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能够区分荒漠化与沙漠化、荒漠化与荒漠等易混概念。
2.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我国荒漠化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干旱地区的荒漠》,以大致了解干旱地区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荒漠地区的兴趣,并经过教师的引导,引出生态脆弱区和荒漠化的概念,以此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我国的领土地域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你知道吗?我国有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极易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地区统称为生态脆弱区。
生态脆弱性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你知道我国生态脆弱区有哪些主要类型吗?在众多的生态脆弱区中,荒漠化生态脆弱区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类型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重点学习和探究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板书)第二章区域发展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学生进行课前探究:分析巴丹吉林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
阅读教材P61探究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查阅文献,了解上述争议内容,谈一谈,你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与湖泊并存成因的看法。
生:(可能的答案)1.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观点:(1)多因素成因说:该观点认为高大沙山形成发育受沙源、风况、基底和植被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受环境演变的影响较大。
受西风环流的影响,沙山下伏地形的起伏不仅能够改变近地表风的运行方式,而且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
气候湿润期(间冰期)沙丘主要通过钙胶结层固定在沙丘表面,气候干冷期(冰期)在钙胶结层又发育次一级沙丘。
微专题:环境保护——荒漠化篇一、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特别提醒]荒漠≠荒漠化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在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本来的耕地、林地、草地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
[轻巧记忆]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2、危害(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沙尘暴是魔鬼,也是天使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生活。
沙尘暴也是“天使”:她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迁移;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她可以抑制酸雨(沙尘呈弱碱性);她可以缓解全球变暖……二、我国主要的土地荒漠化类型及典型分布1、沙质荒漠化: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风蚀地貌、风积地貌景观的过程。
2、盐漠化:土壤中的盐分被水溶解后浸出,水分蒸发后,留下盐类附着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地盐碱化。
3、石漠化: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地貌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4、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红色砂岩的主要分布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
5、寒漠化:高山及高原地区因低温引起的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沙漠化与荒漠化沙漠化是指本来不具备良好耕地和水资源的地区,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大面积的沙漠。
而荒漠化则是指原本有一定程度的植被覆盖的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植被逐渐减少,土地逐渐退化,最终变成一片贫瘠、荒芜的荒漠地区。
沙漠和荒漠是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之一。
它们极度缺乏水资源,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气候恶劣,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水分蒸发快。
这些特点使得沙漠和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低,植物和动物种类也相对较少。
同时,沙漠和荒漠地区的风沙、干旱和高温等自然条件使得耕作和畜牧业等农业活动非常困难。
沙漠化和荒漠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长期过度放牧、森林滥伐等行为是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速度和规模。
全球变暖导致干旱持续时间加长、降雨量减少、土壤湿度降低等因素对沙漠和荒漠地区的植被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沙漠化和荒漠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它们使得原本适合耕作的土地变得不再适合农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其次,沙漠化和荒漠化导致植被减少,以及水资源的匮乏,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沙漠化和荒漠化还导致了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使得空气质量恶化,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改善沙漠和荒漠地区的灌溉系统,培育节水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
其次,大力推广植被恢复和保护工程,在沙漠和荒漠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复工程。
第三,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控制土地退化的速度,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水蚀程度。
同时,要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沙漠化和荒漠化问题。
各国政府应共同制定政策和法律,制定并执行可持续发展和土地治理计划,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
国际社会应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沙漠地区的的国家改善土地环境,改善人民生计。
中国西北荒漠化知识点总结一、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导致土地逐渐变成荒漠的过程。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1. 干旱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导致土地水分不足,植被无法生长。
2. 过度放牧: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存在着过度放牧现象,牲畜过度啃食植被,使得植被无法恢复,土地逐渐变成荒漠。
3. 过度开荒:为了发展农业和工业,人们对荒漠地区进行过度开荒,破坏了地下水位,导致土地变得干燥,无法种植庄稼。
4. 水土流失: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土地贫瘠,无法种植农作物。
二、荒漠化的影响1. 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导致植被减少,土地沙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大量植被消失,土壤贫瘠,无法种植作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2. 经济发展受阻: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农作物无法种植,牲畜无法放牧,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3. 人民生活受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无法耕种,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长期以来,很多人离开家乡去其他地区寻找生计。
三、荒漠化治理为了应对荒漠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实施退耕还林:政府在荒漠化地区推行了退耕还林政策,大规模植树造林,加速植被恢复。
2. 推行水土保持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土保持的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土壤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3. 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政府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
4. 发展沙漠旅游业:政府鼓励发展沙漠旅游业,通过旅游开发,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同时也能够保护沙漠环境。
四、未来展望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未来,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对荒漠化的治理力度,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土地的保护和治理水平,实现荒漠化的根本控制。
同时,也需要注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投入和支持。
森林与防风固沙摘要:风沙危害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而且愈演愈烈,是世界重大灾害之一。
本文介绍了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森林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荒漠化森林防风固沙生态效益1荒漠化的概念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荒漠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2 荒漠化的形式荒漠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黑土退化,土壤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红色荒漠化。
3荒漠化形成的原因3.1自然原因: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如: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
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3.2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日益加强,这种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更为显著。
4荒漠化的防治主要的措施4.1 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3.风沙化
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
4.沙化
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
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
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
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5.建议
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
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
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
关于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和沙化的概念
王礼先 周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科学与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 100083)
随着人们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重视,各种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特别2000年首都北京连续多次沙尘暴之后,关于沙化、风沙化、沙漠化以及荒漠化用语的定义均能见于各种大小刊物,反映了人们对它们的高度认识和对它们的内涵的不同理解。
下面是笔者关于这四个词的概念的一些基本认识,仅供参考: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
继法国学者A.奥布雷维尔首先使用“荒漠化”这一术语来描述非洲热带雨林向热带草原及荒漠景观演变的模式后,国际上对类似的景观演变过程提出了若干个术语,虽在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上得到了统一,但由于定义中没有明确的定性指标并且概念模糊,从而引起了数十年无休止的争论,曾有过100多个定义。
终于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决议12款规定之后,又经过1993和1994年“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多次反复讨论,最后定义为: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
它又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冻融荒漠化等。
该定义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这一定义就是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荒漠化防治公约中的定义。
至此,荒漠化不但有了新内涵,而且规定了明确、适度的外延。
我国政府正
(下转第31页)
描述的过程,称为“急性排异反应”,他们认为,妙在应用“异”字,点明移植的器官是异物,所以称为“排异反应”更为明确。
本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将“排斥反应”改为“排异反应”的主要错误就出在“异”字,异者异物也。
但异物的含意是十分广泛的,至少有两类:无生命的异物与有活力的异物。
机体对所有异物都会发生反应。
但对无生命的异物和有活力的异物的反应,大不相同。
无生命的异物,如误吞的鱼刺刺入消化道黏膜内,子弹碎片散打入体内,或外科手术残留的线结。
机体对这一类的反应,是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
大体过程是渗出、大量白细胞增生,将异物包围,予以破坏。
有的破坏后可以消灭,有的使其纤维化或排出体外。
这种对无生命的异物的炎症反应,和上文所述的,对有活力移植器官的免疫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本人认为排异反应是一个统称,至少可以包括上述两种异物反应,即一是对无生命的异物的炎症反应,二是对有活力的器官的排斥反应。
从而也可以看到这两种反应从机理上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因而不能笼统地用排异反应,来替代有特异性的排斥反应。
我们认定排斥反应是有特殊的移植免疫学上的明确含意,而排异反应是一般性的概念,不能用来替代排斥反应。
结论:rejection的中文名以排斥[反应]为恰当。
◎
(上接第23页)
式通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机构将desertifica-tion一词由原来的中文译文“沙漠化”改为“荒漠化”。
中国政府为了执行《荒漠化防治公约》,还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对荒漠化的定义,实际上我国有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321.7万km2。
已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
其中风蚀荒漠化(或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面积约为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面积约为20.5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为23.3万km2;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km2;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荒漠化面积为21. 4万km2。
1997年原林业部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荒漠化调查的成果。
2.沙漠化(san dy desertification)
沙漠化亦即沙质荒漠化或风蚀荒漠化。
可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脆弱的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经济活动,破坏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环境退化过程。
确切地说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这个定义也就是沙质荒漠化的定义,也可作为风蚀荒漠化的定义。
3.风沙化(或称沙化)
是指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出现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河流下游的沙质古河床及泛淤决口扇地段及海滨沙地,由于人为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风力作用下流沙的出现。
如黄淮海平原、赣北鄱阳湖沿岸、南昌附近、广西郁江的六景及粤、闽、台、桂、琼、鲁、冀等地的沿海地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