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89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部分:相关信息一、关于刘和珍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人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于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金,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
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
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
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
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
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
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
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
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
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1、记念刘和珍君全国学联的挽联
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
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
2、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
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
3、高一涵教授的挽联犹如投枪:
说什么法律,说什么共和,只看他卖国则生,爱国则死
谁配称民军,谁配称领袖,尽都是有害争后,有利争先
4、周作人写了三副挽联,挽全体死难者的挽联为:
赤化赤化,有些学者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帝国主义与革命政府原是一样东西5、挽刘和珍、杨德群的挽联是: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6、杨德群烈士之父杨卓吾挽女的挽联:
已沾教育十余年,当知国事阽危,徒事捐躯难塞责但愿同胞四百兆,此后大家努力,今虽惨死亦无悲7、周芷江挽杨德群联为:
燕市悲歌,英雄自古忧家国
汩罗烟雨,江上而今哭女媭
8、长沙的启蒙老师有联挽杨德群:
二十年往事云遥,记曩日师生,恍见双鬟来问字
廿七省同声追悼,看当时首领,何堪万国共招魂
9、在惨案中受伤的北大学生赵绍西敬献挽联云:
一弹飞来,我则伤,君则亡,屡起屡蹶惊惨事
万死得脱,胆愈大,心愈决,再接再厉竟前功
10、大校长朱我晨挽毕业生李廉桢的挽联为:
请愿遭围屠,千载史书留污点
牺牲乏贷价,一堂师友吊英年
11、13十三岁的清明中学学生朱良钧,是遇难者中最年幼的。
其父母哭以联,极为哀痛:
痛极汝亲,枉费十三年入校读书,讵意到今反送死
冤哉吾子,同行数百辈为国请命,不知加罪是何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程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李和珍君的生平事迹材料。
2. 课堂展示材料:照片、视频等。
3. 黑板、粉笔或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请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对刘和珍君了解多少。
二、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15分钟)1. 展示刘和珍君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述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
三、讨论和珍君的品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珍君的品质,如勇敢、无私、乐于助人等。
让学生表达对这些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四、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刘和珍君的文章或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做一道选择题。
3. 请学生交流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感受。
五、小组讨论并撰写文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 小组成员一起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他们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他们撰写的文章进行朗读或展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和珍君的品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些正能量。
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纪念刘和珍君事迹刘和珍是一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她生于1906年,死于1992年,她的一生中致力于为中国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刘和珍一生中的品质,如勤奋、刻苦、毅力、慷慨、勇气等,使她成为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本文将介绍她的事迹和品质。
刘和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
从小她就非常聪明,喜欢读书。
然而,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她只能在村里的小学读书。
但是,刘和珍非常有毅力和勇气,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在大学期间,她非常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刘和珍来到了山区,成为了一名基层教师。
山区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学生们缺少教材、教师也缺乏教学设备,但是,刘和珍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
她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她会利用大自然中的一切资源,用山石、树木、鸟鸣、虫鸣等教学,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她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山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教育方面的工作,刘和珍还非常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她经常会去贫困山区探访孤寡老人、孤儿等人群,为他们提供帮助。
她的慷慨和热心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和敬佩。
在整个人生中,刘和珍一直在追求正义和公平,她非常勇敢地为此奋斗。
在1949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她认为,只有通过共产党的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她坚信,只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和珍遭到了迫害。
她因为是资产阶级出身,被指责为反革命,遭到了监禁和折磨。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她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坚定立场,并在被释放后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她的勇气和坚韧精神,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刘和珍的一生中,她的品质是非常卓越的。
她非常勤奋刻苦,追求知识和真理。
她有着非常强大的毅力和韧性,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奋斗。
纪念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对现代的意义: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
2、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批判。
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
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端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
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然而,当时的反动文人却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的热血青年进行中伤、诬蔑,致使鲁迅悲愤之极。
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以往的史实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同时,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如下:记念刘和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3月25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18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3月18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