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35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宫颈上皮内瘤变属宫颈癌前病变,包括cinⅠ级(宫颈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级(宫颈中度不典型增生); cin Ⅲ级(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一、病因:(1)HPV感染:HPV感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性传播疾病是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的病因;(2)吸烟:吸烟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降解物尼古丁与致肺癌类似的宫颈刺激性,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3)微生物感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HSV)、滴虫感染可增加对HPV的易感性,从而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发生有关;(4)内源性与外源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可致CIN的发生增加,如Hodgkin病、白血病、胶原性血管病与HPV感染性疾病发生有关。
二、病理:宫颈上皮是由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
(1)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由深至浅可分为3个带(基底带、中间带及浅表带)。
基底带由基底细胞和旁基底细胞组成。
基底细胞为储备细胞,无明显细胞增殖表现。
但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可以增生,也可以增生成为不典型鳞状细胞或分化为成熟鳞状细胞,但不向柱状细胞分化。
旁基底细胞为增生活跃的细胞,偶见核分裂相。
中间带与浅表带为完全不增生的分化细胞,细胞渐趋死亡。
宫颈鳞状上皮3个带细胞的不同生物学特性,解释了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细胞起源。
(2)宫颈管柱状上皮:柱状上皮为分化良好细胞,而柱状上皮下细胞为储备细胞,具有分化或增生能力,一般病理切片中见不到。
有关柱状上皮下储备细胞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认为:①直接来源于柱状细胞;②来源于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
(3)移行带及其形成: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接部称为鳞-柱状交接部或鳞-柱交接。
根据其形态发生学变化,鳞-柱状交接部又分为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鳞-柱状交接部。
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性鳞-柱状交接部之间的区域称移行带区。
在移行带区形成过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逐渐被鳞状上皮所替代。
类型护理惯例奏效日期2004.1部门 B 五西病区修他日期2010.4题目宫颈上皮内瘤变护理惯例页数1/2主任署名:护士长署名:一、定义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宫颈浸润癌亲密有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应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常发生于 25-35 岁妇女。
CIN 拥有两种不一样结局:一是病变自然减退,极少发生浸润癌;二是病变拥有癌变潜能,可能发展为浸润癌。
二、病因与发病体制流行病学检查发现 CIN 与性活跃、 HPV(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抽烟、性生活过早( <16 岁)、性流传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克制有关。
三、临床表现无特别症状。
偶有阴道排液增加,伴或不伴臭味。
也可在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
检查宫颈可圆滑,或仅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或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表现,未见显然病灶。
四、病情察看重点1、察看阴道分泌物状况,有无阴道排液。
2、察看阴道出血状况,若有无性交后出血。
3、察看宫颈状况。
五、治疗原则1.CIN I 60%-85%CIN I会自然减退,每 6 个月复查一次细胞学或高危型HPV-DNA者可仅察看随访。
若在随访过程中病变发展或连续存在 2 年,应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有冷冻和激光治疗等。
2.CIN II和CIN III约20%CIN II会发展为原位癌,5%发展为浸润癌,故因此的 CIN II和CIN III均需要治疗。
虽可用各样方法治疗CIN II和CIN III,但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 )。
经宫颈锥切确诊、年纪较大、无生育要求的CIN III也可进行全子宫切除术。
六、主要护理问题及有关依照1、知识缺少与缺少有关疾病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有关。
2、忧虑与担忧疾病会影响与配偶的性生活,影响生育,惧怕转为恶性肿瘤有关。
3、出血与子宫颈锥切术后出血有关。
4、宫颈狭小与宫颈锥切术后宫颈粘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