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翻译了“可口可乐”
- 格式:docx
- 大小:36.55 KB
- 文档页数:1
可口可乐的发展历史1886年5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间实验室里,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试制出一种糖浆,他和助手给这种糖浆起名叫可口可乐(Coca cola)。
1888年,一位名叫阿萨·G·坎德勒的年轻人看到了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的市场前景,遂购买了可口可乐的股份,掌握了全部生产销售权,并于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坎德勒被称为可口可乐之父。
1923 年,罗伯特·伍德鲁夫接任公司总裁,他的目标是使可口可乐走向全球。
同时加强质量管理,改进和加强了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
在伍德鲁夫的苦心经营下,可口可乐在全球得到推广,最终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品牌。
本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就进入中国市场。
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落户。
随后在天津、青岛也相继成立了装瓶厂。
中美建交后,可口可乐重返中国。
到目前为止,可口可乐已在中国投资了24家装瓶厂,投资额达到8 亿美元,是仅次于通用摩托罗拉的美国在华第三大投资商。
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的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入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
经营管理特点一是长期的企业形象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其成为世界最有价值品牌的基本战略。
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商标和品牌的企业。
二是巧妙、大手笔的营销策略。
有效、一致的广告和促销,注重包装和视觉形象,公司巨额的广告费投入以及在世界消费者心中的成功形象塑造,是不断取得进步的基础。
三品牌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好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可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品牌必须考虑消费者使用和接受品牌的日常经验、感受、想法、态度和心理需求。
四树立品牌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
可口可乐品牌的所有者一直认为:“我们成功的原因在于我们创造出的友善的氛围,消费者实际上是想与可口可乐融为一体。
”挡不住的诱惑:可口可乐的企业形象设计有人将可口可乐称为“魔水”,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玄奘“五不翻”原则及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作者:韩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唐玄奘,俗名陈袆,唐代高僧,著名的三藏法师。
曾从长安西游到达印度,学习佛法,带经书回国翻译,对我国佛教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著有《大唐西域记》,为当时人们了解大唐以外的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翻译家,玄奘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对现今的翻译事业仍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音译方面。
本文将阐述分析“五不翻”原则并讨论在其影响下音译的优势。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原则;音译;影响作者简介:韩旭(1990-),女,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一、“五不翻”原则佛教经典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佛经翻译过程先后采用过格义、拟配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其中音译方法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
而佛经中提及的事物,本土中无对应事物,采取音译进行创词也是常用方法,而这种翻译方法延续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翻译方式。
玄奘在翻译佛经时提出“五不翻”,“五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即五种情况需要音译,而这对先进的音译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玄奘的五不翻具体如下:(1)秘密故:佛教经典中常有“秘密”,如“咒语”。
“咒语”的特点是神秘莫测,音奇,大师通过声音的形式或是文字形式来帮助人们化解苦难、平复心结。
这些深奥复杂拗口的“咒语”会使人们对佛陀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由于“咒语”的发音复杂深奥,所以在翻译佛经中“咒语”的内容时,就采取音译的方式以保持“咒语”的神秘性。
从功能对等理论上讲,这在原语环境与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佛经中音译的典范之作当属“大悲咒”,其汉语版全部采用音译。
(2)多义故:在佛教经文中,有些词汇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而且通常是一词五义、六义甚至是七义,但中文中却很少有此类词汇能与之对应。
外语国学院11英教3班邱惠龄2011154317论英译汉的翻译单位在讲翻译单位之前,先让我介绍一个关于Coca-Cola英文名字的来源。
Coca-Cola的英文名字是由彭伯顿当时的助手及合伙人会计员罗宾逊命名的。
他自己是一个古典书法家,他认为“两个大写C字会很好看”,因此用了Coca-Cola。
coca是可可树叶子提炼的香料,cola 是可可果中取出的成份,于是就有了Coca-Cola。
“可口可乐”这个名字,一直以来被认为世上翻译得最好的名字,既“可口”亦“可乐”,不但保持英文的音,还比英文更有意思。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品牌名称定位的一个流行趋势,就是像“可口可乐”一样采用以读音取胜新创词汇命名,不注意名字的文字含义,甚至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大胆用若干西文字母组成毫无意义的名字,只要这个名字发音响亮,没有令世人讨厌的含义,就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品牌设计。
例如OMO (奥妙)、Pepsi (百事可乐)、NIKON (尼康)、Kodak (柯达)等世界名牌都属于这一类型。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同时也作为客体存在,需要主体将这种语言转换进行操控。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翻译单位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对我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什么是翻译单位?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单位进行操作?对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很大的分歧。
前苏联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语言单位;而加拿大翻译理论家让-保尔.维纳(Jean-Paul Vinay)和让.达贝尔纳(Jean Daberlnet)认为,翻译的对象是思维单位。
(参见冯百才,1999)而我个人比较倾向翻译单位的对象是语言单位,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下所占的主导位置会有所不同,在后面我会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来谈一下国内学者对语言单位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有学者认为语言单位应大于句子,即认为翻译的单位是句群、语段甚至语篇;第二种是语言单位应该等于句子,即认为翻译单位等于句子,包括小句;第三种则是小于句子,即认为翻译单位是短语、词甚至是词素。
可口可乐的由来英语作文English: Coca-Cola was invented by Dr. John Pemberton in 1886 in Atlanta, Georgia. Originally created as a medicinal drink to alleviate headaches and calm nervous disorders, Coca-Cola quickly became popular for its refreshing taste and effervescence. The name "Coca-Cola" was suggested by Pemberton's bookkeeper, Frank Robinson, who also designed the iconic script logo that is still used today. The formula for Coca-Cola includes a secret blend of natural flavors, but the key ingredients are coca leaf extract and caffeine from kola nuts. Over the years, Coca-Col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and successful brands in the world, with its distinct red and white logo and global presence in over 200 countries. It is enjoy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every day and has become a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capitalism worldwide.中文翻译: 可口可乐是由约翰·彭伯顿博士于1886年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发明的。
1886年5月,可口可乐首次面世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雅各布药店,至今已121岁了。
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也是软饮料销售市场的领袖和先锋,透过全球最大的分销系统畅销世界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
每日饮用量达10亿杯,占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48%,是世界第一品牌,品牌价值已达七百多亿美元。
一、创办人与重要人物约翰.彭伯顿 1886年,约翰. 彭伯顿在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发明了随后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
他挑选了几种特别成分然后把它们混合加热配制成一种奇特的糖浆,他感觉美味可口,于是就把这种糖浆带到了雅各药房,将糖浆加水5分钱一杯。
一个偶然的机会,药店的伙计把糖浆兑上了苏打水并且加了几块冰给了客人,结果客人赞不绝口,于是一种怡神畅快的饮料就诞生了。
波兰克.罗宾逊彭伯顿有个会计,名叫波兰克.罗宾逊他给这种全新的饮料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可口可乐”并设计书写出这个现金世界举世闻名的世界著名商标。
阿萨.坎德勒 1888年彭伯顿把可口可乐的秘方卖给了一个名叫阿萨.坎德勒的商人坎德勒很快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和经营可口可乐。
坎德勒是个市场营销天才,使出种种新颖的手法推广产品甚至把装运可口可乐的桶刷成引人注目的红色,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新的怡神畅快的饮料,可口可乐开始遍布美国各地。
罗伯特.伍德鲁夫 1919年坎德勒把公司卖给了一群投资商,而罗伯特.伍德鲁夫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新总裁。
伍德鲁夫的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能享用到冰凉爽口的可口可乐。
在他的领导下,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装瓶工厂,可口可乐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
二、产品线可口可乐公司制造和分配浓缩软饮料和果汁。
它的产品可口可乐是从可口和可乐两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中取出液汁制成的一种饮料。
作为该公司主要部门的软饮料每年的销售额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80﹪。
软饮料产品占公司总利润的88﹪。
可口可乐美国公司CoCa-Cola USA是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销售商。
该公司食品部制造和销售冷冻、浓缩柑橘和各种果汁、柠檬晶、咖啡和茶。
功能对等理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作者:蔡放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2期摘要本文先简要地介绍了商标的定义,阐明了商标翻译在商业中的重要作用。
继而引入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商标的翻译,完成不同语言中商标的转换,实现商标的功能。
接着详细介绍了商标翻译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如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首字母缩写法等等。
最后再次强调商标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商标的功能。
关键词商标功能对等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商标是识别某商品、服务或与其相关具体个人或企业的显著标志。
商标的翻译对企业及产品的形象、销售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著名的饮料品牌Coca Cola,在最初进入中国是被译为“蝌蝌啃蜡”,让人感觉可乐里有黑色的蝌蚪,味同嚼蜡,自然销量会大受影响。
而后来蒋彝教授将其译为“可口可乐”,可以说是商标翻译的传神之作,不仅保持了原来的发音,还比原来的名字更有寓意。
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商标的翻译需考虑到商标的形式,但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商标的功能,使不同语言中的消费者在见到商标后,能够产生类似的反应。
因此,商标翻译需做到易读、好听、无歧义,同时还应该兼顾文化差异,符合不同文化间审美的需求。
不同的语言中很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不同的语言也会有着相近的语义系统,这使得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成为可能。
为实现商标在不同语言中功能上的对等,需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利用语言相对模糊性,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商标的内在信息。
下面介绍一下商标翻译中的多种方法。
1音译1.1纯粹音译纯粹音译法汉译英文商标完全采用拼音,英译汉只考虑读音,一般创造出来的词无对应语言的意思。
由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构成的商标适用于纯音译,例如李宁商标来自公司创始人李宁,采用汉语拼音直译为Li Ning。
著名运动品牌Adidas来自其创始人Adolf Adi Dassler,直接音译为阿迪达斯,与原来的读音保持一致。
浅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作者:刘巧巧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翻译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摒弃了以往要求字句翻译的原则,提倡翻译要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
本文将从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层次浅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并讨论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形式对等意义对等风格对等局限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扬弃了以往“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注重读者的感受,提倡译文要让译語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
三十多年来,无数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剖析和批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而成熟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二、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1.动态对等理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从读者的感受出发,使得译作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与原作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作用相同。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所主张的动态对等翻译方法,与归化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
以下便从形式、意义和风格三方面简要阐述其层次性。
2.动态对等理论的层次性。
动态对等,即“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含形式对等、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是翻译的最低标准。
动态对等承认形式对等在英汉互译中确实存在,要求目标语中信息与原语中信息尽可能保持一致,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字句上尽量相同或相似,达到文本对等。
翻译一些简单句时可采用此法:“I am a graduate student.”直接译为“我是一名大学生。
可口可乐公司的中国官网上登有《“可口可乐”——中文翻译的经典之作》一文(2015年5月8日),其大意如下:1927年刚刚进入中国时,“Coca-Cola”有个拗口的中文译名“蝌蚪啃蜡”(另一说是“蝌蝌啃蜡”)。
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产品的销量可想而知。
到了20世纪30年代,负责拓展全球业务的可口可乐出口公司在英国登报,以350英镑的奖金征集中文译名。
旅英学者蒋彝从《泰晤士报》得知消息后,以译名“可口可乐”应征,被评委一眼看中。
“可口可乐”是广告界公认最好的品牌中文译名之一——它不仅保持了英文的音节,而且体现了品牌核心概念“美味与快乐”;更重要的是,它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在“Coca-Cola”全球的所有译名中,中文的“可口可乐”是唯一一个在音译的基础上具有实际含义的名称。
这显然是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最成功的一个营销故事。
当然,这个故事由于多方传播,版本极多,但大都提到了蒋彝在其中的贡献。
蒋彝(1903—1977),江西九江人,自1933年6月起,居留英、美四十余年,致力于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哑行者”为笔名在英美出版了12本英文游记,如《湖区画记》《伦敦画记》《爱丁堡画记》《纽约画记》《波士顿画记》等,畅销一时。
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著名传播者之一,蒋彝创造“可口可乐”译名之能力不在话下。
但笔者检索上海图书馆开发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 偶然发现,“可口可乐”译名早在蒋彝1933年6月到达英国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在中国市场上使用。
据载,早在1923年,中国人就知道可口可乐这种汽水饮料。
1923年8月6日刊出的《时报图画周刊》第160期登有一篇名为《汽水大王》的短文,说的是“美国之富商,有各种大王,今汽水亦有王,即专造可口汽水(Coca-Cola)之康德拉氏”。
这位“康德拉氏”即人称“可口可乐之父”的阿萨·坎德勒。
从中我们可知,当时“Coca-Cola”已经有对应的译名——“可口汽水”。
谁翻译了“可口可乐”
李光斗
【期刊名称】《人民文摘》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可口可乐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除了积累百年的品牌,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它的神秘配方——7X。
可口可乐将此配方视为最高机密,据说只有少数几个高级主管才知道。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公司还下
【总页数】1页(P)
【作者】李光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77.8
【相关文献】
1.谁翻译了“可口可乐” [J], 李光斗;
2.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商标翻译——以“可口可乐”翻译为例 [J], 陈沧渊
3.谁翻译了“可口可乐” [J], 李光斗
4.从"可口可乐"窥探品牌翻译 [J], 顾春园
5.销售包装的本地化翻译——以可口可乐销售包装翻译为例 [J], 党莉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