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速度图文稿
- 格式:docx
- 大小:179.43 KB
- 文档页数:18
神经传导速度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的测定。
中文名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方法MCV测定、SCV测定等适用范围评定传导功能临床意义反映髓鞘损害,轴索损害目录1231测定方法(1)M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电极置于神经干,记录电极置于肌腹,参考电极置于肌腱;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MCV的计算:超强刺激神经干远端和近端,在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可记录到2次复合肌肉(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测定其不同的,用远端和近端之间的距离除以两点间潜伏期差,即为神经的传导速度。
计算公式为:神经传导速度(m/s)=两点间距离(cm)×10/两点间潜伏期差(ms)。
波幅的测定通常取。
(2)SCV测定:①电极放置:刺激手指或脚趾末端,顺向性地在近端神经干收集(顺向法),或刺激神经于而逆向地在手指或脚趾末端收集(逆向法);地线固定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②SCV计算:记录潜伏期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protential,SNAP),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MCV和SCV异常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为轴索损害。
3NCV的临床应用NCV的测定用于各种原因的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发现周围神经病的亚临床病灶,能区分是轴索损害还是髓鞘脱失;结合EMG可以鉴别前角细胞、、及肌源性损害等。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目录1234561操作名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2适应症判定各种原因所致周围神经损害与单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疾病相鉴别。
适应证如下:1.。
2.。
3.。
3禁忌证无特殊禁忌证。
4准备1.检查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2.仪器设备准备使用仪,选择输出的方法持续时间为0.1~0.2ms、刺激频率1~2Hz、超强刺激。
分别使用环状表面电极进行刺激和记录。
5方法及内容1.方法可使用顺向法和逆向法。
(1)顺向法:是在指(趾)端或皮肤刺激,在相应的神经干记录。
(2)逆向法:是在感觉或混合神经干进行刺激,在指(趾)端或皮肤记录。
2.测定的参数测定的参数包括:(1)感觉神经的。
是从刺激开始到诱发的感觉神经的第一个正波峰。
(2)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的确定是以潜伏期(ms)除以刺激点至记录点距离(mm)得出(m/s)。
3.判定标准根据所记录电位幅度、潜伏期及传导速度作出判断。
正常的感觉神经和传导速度以及影响因素与运动大致相同。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出现在的早期。
即当患者有和时。
所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在临床早期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4.操作1)记录电极可用表面电极及双针状电极。
表面电极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法置于神经干表浅位置。
使用针状电极时,长电极接近神经,短电极为无关电极,平行放置,间距2.0cm。
刺激电极使用指环电极或双极表面电极。
2)刺激电流时限选用0.1-0.5ms,频率1-2/s,电压放大0.5-10μV/cm。
经用数字平均器,累加64-128次显示神经电位后,由显示屏上直接观测或摄影记录。
3)测量神经电位的时限、电压、潜伏期,潜伏期测量应自刺激点开始测至正波峰尖处(ms)。
用皮尺测量自刺激电极(作用电极)至记录电极(作用电极)间距离。
将结果代入下述公式。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cm)×10÷潜伏期(ms)感觉电位潜伏期亦可单独表示而不计算传导速度。
4)刺激与记录位置的选择(1):中指近处、腕、肘、腋窝、Erb点,任一远端刺激,记录。
(2):小指近掌指关节处、腕、肘、腋窝、Erb点,任一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
(3):拇指近端指节(虎口处)、腕背桡侧,前臂下1/3,肱骨外上髁上6cm处(桡神经沟)、腋窝,任一远端刺激,近心端记录。
(4):踝背横纹处刺激,腓骨小头记录。
(5):在蹲及第2、3趾刺激,内踝处记录;或内踝处刺激,记录。
(6)腓肠神经: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刺激,外踝处记录。
5.参考值正中神经:指-腕3.0±0.35ms、腕-肘传导速度66.8±3.9m/s。
尺神经:指-腕潜伏期2.2-3.4ms。
桡神经:前臂-拇指潜伏期2.4ms、腕-肘传导速度53.7±3.8m/s。
腓总神经:小腿53.0±3.85m/s,潜伏期5.94-1.2ms。
腓肠神经:小腿潜伏期4.46±0.15ms。
胫后神经:踇-踝33.4±4.3m/s,踝-腘54.1±5.6m/s。
6注意事项1.使用表面电极记录时应粘贴紧密,以免噪音过大影响记录。
另可将地极放置在刺激电极及记录电极间以减少干扰。
2.放大倍数应合适,未用数字平均器时,过高放大倍数使感觉电位埋入噪音内不能分辨,过低时也不能显示。
周围神经损伤词条已锁定本词条涉及疾病类描述和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遇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损伤的主要由于外伤、、骨发育异常、铅和酒精中毒等引起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感竟障碍、和。
周围神经是指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
它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和(交感神经、)。
英文名称peripheral nerve injury 常见病因牵拉损伤,切割伤,压迫性损伤,,缺血性损伤等就诊科室神经外科常见症状上肢下垂,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缩,(方形肩),猿掌畸形等目录1 2 3 456781定义疾病名称:周围神经损伤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症状体征:其他症状,身痛,2概述周围神经损伤,平时战时均多见。
据战伤的一些统计,四肢神经伤约占外伤总数的10%,火器伤骨折中约有60%合并神经伤。
四肢神经伤最多见的为、、、和。
上肢神经伤较多,约占60~70%。
3疾病病因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可分为:1.牵拉损伤。
如等引起的。
2.切割伤。
如刀割伤、电锯伤、玻璃割伤等。
3.压迫性损伤。
如骨折等造成的神经受压。
4.。
如枪弹伤和弹片伤。
5.缺血性损伤。
肢体缺血,神经亦受损。
6.及。
7.药物注射性损伤及其他医源性损伤。
4症状1、臂丛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型分布的运动、。
上部损伤表现为整个上肢下垂,上臂内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前或弯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侧有一狭长的感觉障碍区。
臂丛下部损伤表现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缩而呈爪形,手部尺侧及前臂内侧有感觉缺失,有时出现。
2、腋神经损伤:,外展幅度减小。
区障碍。
角,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3、肌皮神经损伤: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经和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
终支在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肌皮神经受伤后肱二头肌、肱肌及前臂外侧的皮肤感觉障碍。
4、正中神经损伤:第一、二、三指屈曲机能丧失;拇丧失;肌萎缩,出现猿掌畸形;食指、中指末节感觉消失。
5、桡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为全身诸神经中最易受损伤者,常并发于中段骨折。
主要表现为伸腕力消失,而“”为一典型病症;拇外展及指伸展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间感觉完全消失。
6、尺神经损伤:第四和第五指的末节不能屈曲;瘫痪,手指内收外展功能丧失;萎缩变平;小指感觉完全消失。
7、股神经损伤:运动障碍,股前肌群瘫痪,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
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
股四头肌萎缩,突出。
消失。
8、坐骨神经损伤:坐骨神经完全断伤时,临床表现与胫腓神经联合损伤时类同。
与趾关节无自主活动,而呈马蹄样畸形,踝关节可随患肢移动呈摇摆样运动。
,反射消失,膝关节屈曲力弱,伸膝正常。
小腿皮肤感觉除内侧外,常因压迫皮神经代偿而仅表现为感觉减退。
坐骨神经部分受伤时,常麻痹,而半腱肌和半膜肌则很少受累。
另外,小腿或足底常伴有跳痛、麻痛或灼痛。
9、腓总神经损伤:垂,病人为了防止足趾拖于地面,步行时脚步高举,呈跨越步态;足和趾不能背伸,也不能外展外翻;足背及小趾前外侧感觉丧失。
5辅助检查(一)临床检查1.伤部检查: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情况以及有无感染。
查明枪弹伤或弹片伤的径路,有无血管伤、骨折或等。
如伤口已愈合,观察瘢痕情况和有无或形成等。
2.肢体姿势:观察肢体有无畸形。
伤有;伤有爪状手,即第4、5指的过伸,指间关节屈曲;伤有猿手;伤有足下垂等。
如时间过久,因对抗肌肉失去平衡,可发生等改变。
3.运动功能的检查:根据肌肉瘫痪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用六级法区分。
0级——无肌肉收缩;1级——肌肉稍有收缩;2级——不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3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4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5级——正常。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失去张力,有进行性。
依神经损伤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区别,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萎缩逐渐消失,如坚持锻炼可有不断进步。
4.感觉功能的检查:检查、触觉、温觉、两点区别觉及其改变范围,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一般检查痛觉及触觉即可。
注意感觉供给区为单一神经或其它神经供给重叠,可与健侧皮肤比较。
实物感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
后,粗感觉恢复较早较好。
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六级法区别其程度:0级——完全无感觉;1级——深痛觉存在;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惟距离较大;5级——感觉完全正常。
5.营养改变: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的皮肤发冷、无汗、光滑、萎缩。
伤常发生足底,足部冻伤。
无汗或少汗区一般符合感觉消失范围。
可作出汗试验,常用的方法有(1)碘—淀粉试验:在手指掌侧涂2%碘溶液,干后涂抹一层淀粉,然后用灯烤,或饮热水后适当运动使病人出汗,出汗后变为蓝色。
(2)茚三酮(Ninhydrin)指印试验;将患指或趾在干净纸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热饮发汗后再按)。
用铅笔画出手指足趾范围,然后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
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处显出点状指纹。
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长期保存。
因汗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遇茚三酮后变为紫色。
通过多次检查对比,可观察神经恢复情况。
6.反射:根据肌肉瘫痪情况,或减退。
7.神经近侧断端有假性,常有剧烈疼痛和触痛,触痛放散至该神经支配区。
8.神经干叩击试验():当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在损伤平面或神经生长所达到的部位,轻叩神经,即发生该神经分布区放射性麻痛,称Tinel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