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精
- 格式:doc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情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3)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肿胀(zhong zhangg)叮嘱(zhu)骊歌(li)廊堆(yan)徘徊(pai huai)抽屉(ti)2.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再三嘱咐。
(3)恐惧:惧怕,害怕。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3.阅读全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把握主题,培养对文字细节的感知力。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音量等语言技巧。
3. 掌握词汇:落叶、纷纷扬扬、铺、槐树、枝头、寂静等,并尝试用词语描绘场景。
4.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知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运用语言技巧。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录音机、黑板、笔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1.1 引入话题:谈论春天是如何到来的。
1.2 学生回答问题:春天来了,树上的花朵怎么样了?树上的叶子怎么样了?1.3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回答。
1.4 教师引出下一个话题:花儿掉了以后会怎样?2. 学习课文2.1 阅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2.2 教师解释生词、短语等:落叶、纷纷扬扬、铺、槐树、枝头、寂静等。
2.3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感情。
2.4 学生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表情。
3. 讨论与思考3.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爸爸会弯腰拾起花瓣?爸爸的举动表达了什么意思?3.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3 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对父爱的理解。
4. 语言技巧训练4.1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正确的语音语调:用大声、慢慢、响亮的语音读课文,体会语音的美感。
4.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训练,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和自然。
5. 创作活动5.1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创作诗歌:“落叶纷纷扬扬,地上好像铺上了黄金。
”5.2 学生自由创作描述秋天景色的句子,鼓励用词语描绘场景。
5.3 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句子。
6. 归纳总结6.1 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6.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爸爸的行动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7. 课堂延伸7.1 学生可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与爸爸的一次感人的互动。
7.2 学生将作文发表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对子女的期望。
学生能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父亲种植花朵的过程和对花朵的热爱,展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期望和深沉的爱。
2.2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3 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反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估5.1 作业:教师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5.2 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估,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父爱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背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
6.2 影视作品推荐: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父爱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如《天下无贼》、《亲爱的》等,让学生在课后观看,从不同角度感受父爱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实际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珍惜。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朗读与理解。
(2)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学生对亲情、家庭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亲情、家庭。
2.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2)进行角色扮演,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实际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3. 学生对亲情、家庭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词汇。
2. 情感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理解课文的大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章。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和感恩。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责任感。
(3)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章。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查找生字词,并学会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和感恩。
(2)通过课文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责任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加强语感培养。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2)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父爱亲情。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讨论。
3. 合作讨论(1)组内讨论课文的大意,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理解了课文中父爱的伟大。
大家要懂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知识点。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
3. 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主题,回顾课文中的感人情节。
2. 知识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父爱。
(2)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学会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配乐,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初读感受。
2. 学习生字词2.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2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2.3 教师呈现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识记。
3. 分析课文内容3.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引导。
3.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
4. 朗读与表达4.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4.2 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情景对话或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6.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6.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6.3 预习下节课内容。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何?4.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5. 学生对父爱的认识是否有所加深?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情感表达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细腻。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敬长辈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难点:分析课文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爸爸的花儿落了》,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课题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故事中的爸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分析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分析爸爸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父爱。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仿写练习1.教师出示仿写题目:以“母爱如水”为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独立完成仿写,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谁能举例说明?二、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分享亲身经历的故事。
三、课外拓展1.教师出示课外阅读材料,如《背影》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三、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以“父爱如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看到了哪些对比的例子?这些对比给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2.学生A回答:“比如爸爸严厉的态度和他生病后的温柔,形成了对比,让我感受到爸爸内心深处对我们的关爱。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教学难点:1.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文体感悟】第一课时走进作者林海音(1918—2014),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一篇短篇小说。
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作家林海音虽然祖籍台湾,但北京却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的足迹,所以作者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长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亲的思想性格。
理解标题的双关意义。
3.从父亲爱花、养花中渗透环保意识。
4.学习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朴实中蕴涵真挚感情的语言特点。
2.爸爸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2.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
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了多少年后才逐步体会到。
长辈们的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鞭策着一代代年轻人。
同学们,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令我们终生难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
二、走进作者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她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作品有: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她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还是一位独具慧眼的编辑家,魄力非凡的出版人;同时,她是一个幼年丧父的刚强的长女,一个大家庭的敬老爱幼的儿媳,一个作家的贤淑妻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的好母亲,许多文化人的好朋友。
三、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写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作家林海音虽然祖籍台湾,但北京却留下了她童年、少年、青年的足迹,所以作者说:“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作品《城南旧事》是她美好回忆的结晶,内容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在北京生活的影子,甚至主人公的名字“英子”也是她的小名。
1948年,在北京生活了25年的林海音又回到了台湾老家,并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作者想念北京,缅怀童年,所以说,《城南旧事》不仅是林海音童年及青春美梦的重温,更是她对已逝岁月的神往和深深的眷恋。
四、字词积累
1.注音
衣襟( jīn ) 掸子( dǎn ) 徘徊( huái ) 肿胀( zhàng ) 栅栏( zhà ) 骊歌( lí )叮嘱( zhǔ ) 恐惧( jù ) 花圃( pǔ ) 玉簪花( zān ) 茉莉( mó ) ( lì )
蒲公英( pú ) 咻咻( xiū ) 屉( tì )
2.释词
(1)谢词:在仪式上所说的表示感谢的话。
也作谢辞。
(2)叮嘱:再三嘱咐。
(3)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4)骊歌:告别的歌。
五、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12段),写“我”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起病床上的爸爸和他对“我”的嘱托。
第二部分(13-30段),回忆六年前的一个下雨天:爸爸逼“我”上学的往事,表现了父女情深。
第三部分(31-34段),想到爸爸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又忆起他爱花养花的情形。
第四部分(35-37段),叙述毕业典礼上的情景。
第五部分(38-53段),回忆爸爸要“我”到银行汇款的闯练经过。
第六部分(54-58段),写毕业典礼后,“我”急忙赶回家,听到爸爸去世的噩耗,一下子成熟起来。
2.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记叙的顺序:插叙。
作用: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
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
3.分析本文的叙事线索,并指出主线和副线,再说出这样划分主线和副线的道理。
本文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毕业典礼”,一条是“回忆”。
写毕业典礼是为了引出回忆,文章是通过“回忆”表现的主题。
因此,“回忆”是文章的主线,“毕业典礼”是文章的副线。
4.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4.你觉得文中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1)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2)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3)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4)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5.请简单归纳一下“我”成长的历程。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六、课后作业
1.将字词积累部分抄写两遍。
2.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们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
你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