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25
闻官军河南河北的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全文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当时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因此写下了这首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作品。
诗中表达了杜甫听到好消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他急于回家的迫切愿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杜甫的大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歌,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这首诗歌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也有很多美丽的意象。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的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
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歌是写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朝的军队在战争中失利,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而杜甫这首诗歌就是写在这个时期,他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歌。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的内容。
这首诗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战争的残酷;第二部分是写人民的疾苦;第三部分是写对未来的希望。
第一部分是写战争的残酷。
在这部分中,杜甫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他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这句话告诉我们,战争让人们失去了生命,让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而且,战争还破坏了自然环境,让大地变得荒芜无人。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
第二部分是写人民的疾苦。
在这部分中,杜甫描绘了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苦难。
他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句话告诉我们,战争让人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且,战争还破坏了社会秩序,让人们失去了安全感和保障。
这些都是战争带来的疾苦后果。
第三部分是写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部分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他说:“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痛苦和苦难,但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这是杜甫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信心。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歌,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这首诗歌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是听说唐朝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1、全诗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译文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 763 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
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解,译文,注释赏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题解】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当杜甫听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后,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随口唱出这首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③。
却看妻子愁何在④,漫卷诗书喜欲狂⑤。
白日放歌须纵酒⑥,青春作伴好还乡⑦。
即从巴峡穿巫峡⑧,便下襄阳向洛阳⑨。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①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②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③涕:眼泪。
④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⑤漫卷: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⑥白日:晴朗的日子。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⑦青春:指明丽的春天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⑧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途中穿过巫山,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
⑨便:就。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在四川忽然听到了唐军收复幽州和蓟州的消息,听到此事的我十分高兴,眼泪不禁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家中的妻子和儿女们,个个手舞足蹈,喜气洋洋,再也不是愁眉苦脸的样子,此时的我已无心写作,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这样晴朗美好的日子里,我这个白首老人要放声歌唱,开怀畅饮,让明媚的春光,正好一路陪伴着我们返回故乡。
全家即刻动身从巴峡启程,高高兴兴地穿过巫峡,然后穿过襄阳城直奔日思夜想的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首诗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他的律诗经常有八句全对的例子,而且诗义流畅通顺,毫无凝滞之感,这不是天才是什么?诗本来就有诗意美和形式美两种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
李白是写意高手,杜甫是工笔大家。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一: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咱们先来看看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译文是: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说到这首诗啊,我想起之前给学生们讲这课的一件趣事。
那天上课,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这首诗,就有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下面嘟囔:“老师,这杜甫也太夸张了,听到个消息就高兴成这样!”我一听,乐了,这孩子还挺有自己的想法。
我就问他:“那你想想,如果是你在外漂泊很久,一直盼着能回家,突然听到能回家的好消息,你会怎么样?”这小家伙歪着头想了想,说:“那我也会很开心。
”我接着说:“对呀,杜甫当时的心情就是这样。
他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颠沛流离,一直渴望着国家安定,能回到家乡。
这时候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就像是一直压在心头的大石头一下子被搬走了,能不高兴得又哭又笑吗?”全班同学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继续给他们讲这首诗里每一句蕴含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
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我心里特别欣慰。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简直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一“涕泪”,把他内心积压已久的情绪一下子释放了出来。
“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漫卷”两个字,多生动啊,把他那种手忙脚乱、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大白天就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这得多兴奋!想着趁着美好的春光赶紧回家,那急切的心情简直让人感同身受。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路的行程安排得飞快,仿佛一刻都不想耽误,只想马上就回到家乡。
咱们再回过头来想想,杜甫这一路的心情得有多急切,多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