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的诵读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释义、诗句含义等基础知识。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或音频,营造紧张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于战争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结束、国家统一时人们的心情。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详细讲述本诗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涕泪”“却看”“漫卷”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疏通诗歌的大意。
5、深入探究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从“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激动到“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再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归心似箭。
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词的生动、情感的真挚、节奏的明快等。
6、诵读指导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切的归乡之心。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喜悦时刻,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篇1【片段】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生:由于他在剑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师: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
生:"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7年。
7年,2500多天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希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家乡。
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
那一天,他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成功喜讯(同学齐读古诗)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熟悉呢?你又明白了什么?生: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这也是喜悦的泪。
一切苦难最终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最终可以重返家乡了,他喜极而泣。
生: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师:他是怎样"狂'的呢?生:他"漫卷读书',胡乱地将书籍和诗稿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一点。
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我感觉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生:从杜甫的"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杜甫已经52岁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尽情唱歌,又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生:杜甫还想象了详细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动身,穿越巫峡,立刻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五年级语文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教材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春天,这首七律被后人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唐朝军队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饱经沧桑的杜甫的爱国精神,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他炉火纯青的创作功力,全诗共八句,后六句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明白自然如话,可谓水到渠成,妙手偶得之。
这首诗围绕着“剑外忽传收蓟北”,看起来作者似乎仅仅突出一个“喜”字,其实作品背后还表达了作者八年来在战乱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相关诗歌作品,感受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体会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和渴望国泰民安的高尚情怀;同时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感受一代“诗史”的语言魅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4、拓展杜甫相关的诗作,感受诗人饱经沧桑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让学生采用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代人们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课堂上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背景,掌握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作者背景及诗歌主题。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描绘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材、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段落,解释生僻词语,翻译诗句,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3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进行相关练习。
4.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5.1 抄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并翻译诗句。
5.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抄写、翻译和读后感。
6.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
7.2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措施,以提高后续教学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
谁来说说?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
请看要求: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
(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
)“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
(生读“喜欲狂”)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剑外”、“蓟北”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释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题。
(2)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8.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评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㈠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到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㈡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①读中体会(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②师生讨论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喜欲狂㈢细读,品诗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2、学生自由体会3、学生自由表达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六年级古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读懂诗句。
体会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节奏明快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那么,诗人为何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公元 763 年春天,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纷纷投降。
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此时,流离失所的杜甫正流落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全班齐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四)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指名小组代表汇报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指剑门关以南,诗人当时所在的地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全文感情真挚,语言奔放,是杜诗中少见的轻快诗作。
同时,对于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于杜甫个人遭遇的了解,对于安史之乱的平定经过的了解,也是理解本诗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 通过品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和韵味。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安史之乱的影视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对于杜甫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期?”通过影视资料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重点强调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诗歌的人民性。
通过介绍杜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同时,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为理解本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纠正字音,感受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跟读,进一步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情感基调。
2. 结合注释,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含义。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生字词及语义上的困难。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1. “剑外忽传收蓟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忽传”二字:“‘忽传’表现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忽传’表现了消息来得突然,出乎意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诗中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句含义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
3.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
4. 欣赏教学法:欣赏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文:(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 解读诗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态度。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欣赏诗文:(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共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7.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意象:河南河北、官军、收复、战乱表现手法:对比、寓情于景、抒发感慨情感态度:关注民生、热爱国家、同情百姓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读并欣赏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提高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
教师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和意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解决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障碍。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4.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诗歌文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朗诵奖。
6.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背诵诗歌: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2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读后感,内容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感受。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学习4个生字,会写“涕、巫”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地图等读懂古诗的意思,横向叠加“喜”的意象,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地图等读懂古诗的意思,横向叠加“喜”的意象,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
2.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确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
首先,复习一下单元页。
谁来读一读人文主题?(生读)师:很自信的孩子!人文主题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和爱国有关。
那怎么学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语文要素。
(生读)师:第一条是阅读要求,第二条是习作要求。
但都提到了动作、语言、神态、人物内心。
(板书:神态、动作、语言、人物的内心)师:杜甫是如何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他的内心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启今天的古诗学习。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有滋有味地读上一遍,不明白的地方看看注释。
(生自由朗读)师:谁先自告奋勇地第一个来读给大家听?(一生深情读)师:此处应该有掌声!有两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准了。
“裳”诗中有注音,在古代“衣裳”是指一套衣服,上为“衣”,下为“裳”。
“子”诗中没有注音,你是怎么知道读第三声的呢?生:古诗旁的注释中写“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它对应的是两个词,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成轻声。
师:古诗旁的注释也能帮助我们读准字音。
师:像这样的古今异义词,诗中还有吗?(生交流)师:是啊,这首诗的古今异义词特别多。
师:还有谁想读给大家听?(一生读)师:古诗词的停顿是有规律的,七言诗一般会在第四个字后面停顿一下,还有的在第二个字后面也会停顿一下。
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全班齐读)师:不错,有了停顿,诗就能读出节奏来了。
三、读懂诗题,了解背景师:但仅仅会读还不够,还要读懂。
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有点长,谁来说一说它的意思?生:杜甫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地区。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6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
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诗的内容。
2、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教学模式:“互动—民主”教学模式教具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知背景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收”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顺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教师正音,指导读通顺,尝试背诵三、再读,明诗意。
1、小组研讨,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诗句的意思。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四、细读,悟诗情。
1、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感觉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2、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结合课前老师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即可。
)3、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能够分析诗歌的题材、背景和艺术特色。
(3)能够领悟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准备诗歌的注释和翻译。
3.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展示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背景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2)解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7. 课后作业(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对比学习:与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进行对比,如《春望》、《滕王阁序》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回答和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背景和情感的理解。
3. 爱国主义情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诗句的韵律美,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2.解读诗句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僻字词。
学生通过注释、词典等工具书,自行理解诗句意思。
3.分析诗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诗句的意境。
4.感悟诗人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表达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5.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教师介绍杜甫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特点。
学生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欣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结合诗句,写一篇关于杜甫爱国情怀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这句诗中的‘官军’指的是谁?‘河南河北’又指的是哪里?诗人为什么要用‘收’字?”感悟诗人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杜甫在诗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你们能从诗句中找到体现这种情感的词语吗?”2.教学难点:分析诗句意境: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同学们,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体会诗人爱国情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认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哪种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诗句表现出来的?”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人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精选10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同,指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
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背诵诗歌吗?你们都会背哪些诗人的诗歌?谁能为我们背一背杜甫的诗歌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啊,个个都是小诗人。
一、赏析《春望》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首诗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希望孩子们喜欢。
(课件出示《春望》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
简介诗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an)。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听老师诵读你感受到了……(示意学生举手说感受。
)师总结:是啊,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呢?2.这就是杜甫,你了解他吗?(CAI:杜甫的画像)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可是有一天,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生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字面识题。
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
重点讨论交流“河南河北”。
师:这个河南河北和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一样吗?谁来说说。
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指的就是河南省河北省。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正音涕、子、裳、还、即。
(1)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为什么如此触动了诗人呢?让我们走近杜甫,走进这首诗吧。
徐老师要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朗读①谁愿意来读读前面四句?(CAI :前面四句诗歌)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初闻涕泪满衣裳,在这首诗里应该读chang ,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 áng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诗读一遍。
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 īz 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现在生活中妻子..(q ī z ī)指老婆。
古诗中的妻子..(q īz 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②谁愿意来读读后面这四句?CAI :后面四句诗歌(师评价:多好呀,字正腔圆。
特别是这个即字他读得多准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们连起来把整首诗读读。
2.师生共同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同学们我们读诗呀光读正确读通顺还是不够的,咱们得读出诗的节奏,注意我们这里的诗是七律,一般上停顿的时候两个两个再一个再两个。
每个同学在下面再练练,读出他的节奏来啊。
(CAI :整首诗的节奏)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多好呀,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你看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节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三、带着疑问,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总结出(课件出示:①结合注释、串词意,成句意,串句意,解诗意②联系背景、查阅资料。
③诵读品味。
)2.读着这一首诗,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吗?(生质疑)3.孩子们,带上你的笔,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带上你的工具书(网络),那是不说话的老师;带上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
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借助注释,利用网络一起去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
4.汇报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你都解决了心中的哪些疑问?四、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解诗情1.孩子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读诗呀,我们还得从文字当中读出画面,读出声音,读到诗人的情感深处去。
读着这首诗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此时是那么的高兴,课文当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诗人是那么那么的高兴。
那是?(板书:喜欲狂)(CAI:喜欲狂、漫卷诗书喜欲狂)。
2.让学生默读,找出从哪些词语中看到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喜欲狂”的心情。
孩子们,我们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到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我们不着急,让我们再静静地来读读这首诗,拿起笔来,圈一圈,划一划,品一品,哪些词句告诉我们诗人是欣喜若狂,可以再在边上作上批注。
(1)“涕”出的泪,让狂喜倾泻而下。
品析:“初闻涕泪满衣裳”生交流:(CAI: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并板书:听、涕泪)你能想象一下诗人他的眼里,他的脸上?(生说)脸上是笑,眼里却是泪啊。
是啊,真是悲喜交加、泪流满面啊。
你来读读。
师; 一切苦难在今天都已成为过去,此刻,诗人心里充满了———喜悦!那么,这满衣裳的泪,还是什么样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啊!)师:高兴得哭了就叫……(喜极而泣)师:回想那苦难的八年,这泪里还有?(悲伤)师:这泪里有喜有悲,真所谓百感交集。
谁来读第一句话,读出百感交集。
杜甫只是因为自己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而喜吗?他还为什么而喜?太棒了一连说了五个喜他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
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齐读。
(2)“漫卷诗书”的胡乱席卷狂喜。
①默读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CAI: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看,(板书:看)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怎么样?(愁云不再,高兴万分。
)②孩子们在此之前,他们肯定在忧愁,在担心,他们都忧愁些什么,担心些什么?八年战争中杜甫一家过的是什么日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地在网络上查找。
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来用你的声音让我们大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呀,可今天却:漫卷诗书(板书:漫卷),透过一个“漫”字,(将漫字变红)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何等的高兴啊!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儿子你会怎样对爸爸说?如果此时你是他的女儿,你会拉着他的衣角说——?是啊,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不让诗人“喜欲狂”!个别读、齐读。
(3)“放歌”与“纵酒”的癫狂释放狂喜。
①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CAI: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他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他怎么唱怎么喝呢?②老师告诉你们诗人此时已是51岁了,在古代51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
一个老年人他还如此的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平定了安史之乱,那安史之乱到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在网络上搜索,择其重点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4)“即”与“便”的速度让狂喜跨越千山万水。
①你还从会从哪些词句看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喜欲狂”?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板书:想)(生说)他想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想到了故乡一山一水,想到了故乡的亲朋好友,他恨不得马上就回到故乡啊。
谁来读读这两句?②这两句诗里,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诗人归心似箭?(将即、从、穿、下、向变红)(板书:穿、下)从剑外到洛阳真的那么容易吗?真的那么方便吗?(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诗人从四川三台出发经过巴峡,然后经过重庆沿长江而下经过巫峡,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边,经过汉口北上到达襄阳。
然后再到洛阳。
孩子们这一条弯弯曲曲的诗人假想的路线告诉你什么?过这么一条线路那真是长途跋涉、甚至是风餐露宿啊。
可是在诗人的想象中那仿佛就是千里江陵——一日还。
仿佛就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诗人的眼里,故乡、美景、洛阳就在眼前,就让我们读出诗人那种迫切那种归心似箭。
(齐读)CAI: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配乐)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在这里却欣喜欲狂。
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爱国爱民。
(板书:忧国忧民)2.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
让我们和杜甫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为祖国的统一而喜,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喜。
配乐齐读3.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课件出示推荐诗篇)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涕泪看喜欲狂漫卷忧国忧民想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