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意思一、背景介绍历史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曾广为流传。
这首诗是描述官军在收复河南河北地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壮丽景象和伟大胜利的意义。
这首诗意味深长,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包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从背景、主题、意境等多个角度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的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天下无事乃知吾王。
黄河入海便无迹,官军光复岂无征。
喜见烽烟过澜沧,敢惊新月在长亭。
携手奄飞夸伟绩,东晋安社未久平。
受命封疆慕良尉,严兵正衙靖帝京。
宣紫传金沐清霜,灵武张仪冕矺明。
会稽许在尔先尽,镜湖先贤沧海冷。
欲携宝剑镇熙熙,从郑折台梁与瓴。
王者岂应信倭贼,堂上丹砂正峥嵘。
团团幢幢风里战,泾水汨汨白旌涌。
千载犹传百战纪,五湖津津辰星重。
宣王兴兵千万重,横门拥榴深接锋。
四望爆声山林震,千伏电光日月红。
英雄叠叠拜将台,虎卧沙丘龙隐空。
忍啼血染战骑盔,荐破山兹介汨汨。
智勇巍巍众人愤,天人共听鬼神逢。
黄鸟守卫南阳长,大江东去声山房。
西夏虽云百万师,豺狼犬马乱秋风。
满座壮心禁肃杀,天民再起云修翁。
冠盖列于华阶下,四方争先进罗红。
邓艾谋诛颇无辜,河洛壮志方婴踪。
掌御者应严衡鉴,开国君臣合为同。
江南无事惟固城,天下烟尘早食空。
更将丹火苦劳忙,势在高台日欲东。
禹震渔樵书两坛,行笔焚香祝万世。
大王有罪何辞死,封土禄山鹿湖池。
北里耕耘勿自诬,岂能辞赋虞夏支。
酒至夜光肌骨寒,黄昏后殿蟠故斯。
三、诗意解读1. 背景描绘诗的开篇通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来描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的情景。
这个事件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意义重大,说明了吾王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
同时,黄河入海,已无留下的痕迹,官军的光复行动也当然不会被忽视,这个征战显然是有迹可循的。
整个背景描绘让人感受到充满喜悦和壮丽的气氛。
2. 战功威名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战功和威名。
烽烟的出现,预示着战争的严峻和紧张,而新月则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导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鉴赏,欢迎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
此诗以它独特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后极为欣喜的心情。
接下来,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背景要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首先得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持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这个消息传到了杜甫的耳中,他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河南河北地区是安史叛军的重要根据地,这片土地的收复,意味着唐朝官方军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喜讯后的喜悦之情。
诗人一开篇就直抒胸臆,“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用“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用“涕泪满衣裳”生动描绘了诗人听到喜讯后激动得泪流满面的形象。
接着“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他们的忧愁已不知去向,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得近乎发狂。
最后两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将诗人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
诗人在白日里放歌纵酒,春天的美景伴他返回故乡。
他计划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直下洛阳。
诗人的喜悦、激动、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三、艺术手法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多样且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听到喜讯后的反应,以及家人的喜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欣喜。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含蓄,同时也更具感染力。
其次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剑外”、“蓟北”等地名,不仅指实际的地理位置,也象征着战乱和纷争。
当诗人听到这些地方被收复的消息时,他的喜悦之情也象征着战乱即将结束,和平即将到来的美好愿景。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再次是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
杜甫以他一贯的细腻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听到喜讯后的反应:“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解】⑴闻:听见。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指当时黄河以南和及黄河以北地区。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
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也做剑南。
蓟北:河北北部地区。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
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样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
”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
”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
却:还,再。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及大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一句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面临着来自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军的双重威胁,于是朝廷被迫调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以维护国家安宁。
第二篇示例:关于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在历史上,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是明朝末期发生的一场重要事件,标志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势如破竹地推进,最终占领了京城北京并建立了西京都。
【揭开明朝灭亡的前奏】。
随着明朝统治的日益衰落和士绅地主的剥削压迫,农民起义规模不断扩大,民变军逐渐壮大。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自定都之后,不断向北进发,最终攻占了河南、河北,准备进军北京。
【背景描述】朱由检领导的明朝官军则在多次战败后无力抵抗,只得将京都明遣军放弃,宣布退守蓟门。
在此关键时刻,李自成军的迅猛进攻以及明朝官军的失利为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写作背景。
李自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事件是发生在明朝末年的一场重要历史事件,它揭示了明朝政权的腐朽和农民军队的崛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这个时期,正值明朝统治的最后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明朝灭亡的前奏。
【影响】在这个时期,农民军队不仅仅是农民的起义,更多的是由农民军官及其他社会阶层组成的军队,其实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视。
这支农民军队在李自成的领导下,不断壮大,挑战了明朝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而明朝官军的失利和退却,则为李自成军的胜利腾出了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事件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这场事件中,明朝官军对农民军的失利,标志着明朝政权的软弱和腐败,也显示了农民军队的实力和影响力。
与此这场事件也引发了明朝政权的危机和清朝的建立,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新的变革。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事件不可忽视,它凸显了明清之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揭示了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结论】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事件发生在明朝末期,承载了明朝灭亡的前奏,凸显了明朝政权的软弱和农民军队的崛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一句话
标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场胜利背后的历史光影》
自古以来,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主导着历史的进程。
在某个历史节点上,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来,一时振奋了无数人的心。
本文将探究这一事件背后的写作背景,让我们一同感受那场胜利带来的历史光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要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一个战乱时期。
那时,中原地区饱受战火摧残,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显得尤为重要,它意味着战乱的结束,和平生活的到来。
具体到写作背景,这句话所描述的胜利,可能是某位皇帝为了巩固政权、扩大疆土而发起的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官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成功收复了河南河北地区。
这对于当时的朝廷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胜利,使得国家领土得以完整,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对于当时的文人墨客来说,这场胜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在作品中描绘这场战争,一方面表达了对国家胜利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借此反映了民间对战乱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无数个家庭因战争而支离破碎的故事,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写作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乱时期的历史光影。
在那个时代,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们的生活,而这句话所描述的胜利,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解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描绘战争背景下社会变迁的诗作。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作者对此的思考。
首先,诗的标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主题。
官军指的是唐朝的军队,在此指代的背景下,唐朝的官军已经收复了河南和河北地区。
这一背景是整首诗的基础,也是揭示出社会变迁的起点。
诗的开头两句“塞上灰尘见,时时入塞尘”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场景。
塞上灰尘,说明军队在边境地带频繁活动,战争正在进行。
时时入塞尘,表明沉重的战争压力时刻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艰辛与痛苦。
接下来,诗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人”进一步体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山难越,暗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难处和困境,而谁悲失路人则反映了战争给个人命运造成的不确定性和伤害。
诗人用简洁而深刻的语句让读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然后,诗句“萧条白日暮,青青出塞草”表现出战后社会的冷清景象。
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死亡使得整个地区变得萧条,白日暮则折射出社会逐渐衰败的景象。
而青青出塞草则借景抒怀,通过草原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和富饶的向往。
最后,诗中的借景抒怀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与感悟。
他以看似黯淡的景物为切入点,抒发了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战争为背景,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和不安,并通过借景抒怀的手法表达了对和平与稳定的向往。
这首古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作背景及大意译文及注释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闻官军背后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称为杜福生平的第一首快诗。
它表达了杜甫流亡了许久之后的兴奋心情,可是,在这首诗诞生之前,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杜甫有事怎样写下这首诗的呢?原来,在公元前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它作为唐朝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在那段时间内受了不少苦。
当乱起之后,杜甫就立刻和家人赶到了白水,躲避战乱。
但还没住多久,他们又匆匆忙忙地逃到了陕北一带。
那时候,杜甫一家人在陕北的生活惨不忍睹、艰苦贫困,几乎是过着家徒四壁的日子。
他们每天睡在用树枝搭成的草房子里,晚上睡觉也没有被子盖;白天,饿了、渴了,也仅仅只能用野果子充饥;身上的衣服更是破破烂烂的。
他们就这样与灾民一起,度过了蓬头垢面的生活,忍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杜甫不得不与家人四处逃亡,流离失所。
这样的不住逃亡,已经使杜甫身心疲惫了,他每天只是希望着国家能够尽快统一。
可是,他等到的不是国家的统一,而是叛军。
叛军把杜甫擒获,并押解到了长安。
杜甫为了脱身,只能注意隐蔽,注意伪装。
当时,他地位不高,名声不大,叛军也就允许了他在城里自由地游览、访问。
经过了一次次胆战心惊的逃亡过程,杜甫心里那份爱国的情谊愈发强烈起来。
于是,在759年,已经48岁的杜甫经历了人生中最后一番惊心动魄的长途跋涉后,最终到达了成都的梓州,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活。
知道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衡水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过了几个月,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紧接着,消息就传遍整个梓州,城里的人都在奔走相告,诉说着喜讯。
杜甫得知后,喜出望外,欣喜若狂。
把书桌上的那些书都胡乱的、地收拾起来,打算出发。
面对这样的一个消息,他不禁流下了泪水,心想,流落了7年之久,第8年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不用再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在外漂泊那么多年,还是家里好啊!”他不禁发出感慨之情。
于是,兴奋的心情加之爱国的思想,杜甫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略刚九年制学校六一班杨芯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一、背景介绍自古以来,河南和河北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和政治中心。
这两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人文历史以及军事战略位置,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
因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便意味着国家局势的重大转折。
二、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义1. 政治意义•标志国家政权的统一:河南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的重要基地,如果官军能够收复这些地区,将意味着国家政权重新统一,大大提升政治上的稳定性。
•改善国家边防:河南河北地处中原腹地,一旦失去,对国家边防将造成巨大威胁。
收复这些地区可以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提升边防安全。
2. 经济意义•丰富资源:河南拥有肥沃的黄河流域,盛产粮食和棉花;河北则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煤炭等。
收复河南河北,将能够获得这些丰富资源,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建疏浚黄河:黄河是中国母亲河,河南河北是其重要流经地区。
近年来,河道淤积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当地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
官军收河南河北后,可以投入资源进行疏浚工程,恢复黄河的畅通。
3. 军事意义•壮大国家势力:控制河南河北,意味着国家在中原地区取得重要战略优势,进一步壮大国家的势力。
•割据势力威胁:河南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的根据地,收复之后,将削弱这些势力的威胁,提高国防安全。
三、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影响1. 政治影响•统一国家政权:官军收河南河北意味着国家政权的统一,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统治体制和政策,提升国家的政治地位。
•镇压农民起义:河南河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民起义的高发区,如太平天国运动等。
官军收复这些地区将有效镇压农民起义,降低社会动荡。
2. 经济影响•发展农业:河南河北的农田资源丰富,收复后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开发能源资源:河北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收复后可以加大开采力度,满足国家能源需求,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
3. 军事影响•提升国防能力:收复河南河北后,国家的防御能力将大幅提升,增加对内外威胁的应对能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介绍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
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
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
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