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人类最后的净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5篇)《我与地坛》读后感1或许是对这位正值壮年,本应大展宏图,却突遭双腿瘫痪打击,但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绝望的作家的好奇与同情,我一直乐于读他——-史铁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写他的母亲。
自然而然的阅读。
有意无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寻找契合点。
一个身体走入绝境的人,在冥想和回忆中,写尽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触到的是他的《我与地坛》。
名字虽看似与地坛有关。
但更多得是写他的母亲。
在他失去双腿的那段时间,他郁闷、逃避、心灰意冷,终日独自一人推着轮椅到地坛去。
在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边默坐、呆想。
然而这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她知道他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担心他。
有时,史铁生在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会来找他。
对于他的出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惊恐担忧,正如作者所说“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祷告。
是给我的暗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长逝以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安,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对于史铁生的母亲来说,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几岁忽然瘫痪的儿子。
她情愿把痛苦加注在她自己身上。
她小心翼翼的顾忌着史铁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时的她正身患肝病,却更加担忧孩子的未来和他的心结。
然而就在史铁生快要撞出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匆匆离去时只有四十九岁。
直至母亲猝然长逝,史铁生才开始清醒。
对于母亲,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没有丝毫骄傲。
那时的史铁生还太年轻,他被命运冲昏了头脑,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时要加倍的。
而母亲在临终前,仍念叨着她那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
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着,只留给作者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亲的去世,也许是史铁生最大的遗憾。
在她去世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人动容。
作者所刻画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作为地球上的共同居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归宿。
无论是出生于哪个国家、种族或文化背景,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人生旅程。
这段旅程有时是为了追求梦想和目标,有时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境。
无论动机是什么,人类都在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寻找自己的归宿。
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大陆,据科学家的研究,现代人类的祖先最早出现在非洲的东部地区。
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向世界各地迁移。
这种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逃避战争和迫害,以及探索未知的领域。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占领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的迁移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方式。
最初的迁移是步行或乘坐简单的手工制造的船只进行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航海和航空的出现为人类的迁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如今,人们可以轻松地乘坐飞机、汽车和高速列车,在世界各地自由穿梭。
人类的迁移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也是文化的交流。
不同地区的人们带着自己的语言、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迁徙到其他地方,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融合。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人类社会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人类的迁移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文化冲突、社会不稳定和资源竞争。
每个人的旅程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些人从小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寻找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有些人在成年后感到厌倦和不满,选择离开目前的生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还有些人是被迫离开家乡,逃离战争和迫害。
无论旅程如何开始,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归宿,一个可以安居乐业、自由发展的地方。
人类的旅程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人们离开一个地方,寻找新的归宿,但同时也会离开新的归宿,追寻更好的生活。
这种循环不仅出于个人的动机,也受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使人类的迁移更加频繁和普遍,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和相互依存。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程,无论是寻找幸福、追求梦想还是逃避困境。
在这个旅程中,人类经历了各种挑战和机遇,不断成长和发展。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在本文中从传统丧葬礼仪研究的视角对丧葬礼仪文化进行分析。
囿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可能从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对文化中的主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成分”。
因而,我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揭示出丧葬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
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描写原始森林的段落1、走进这片原始森林,各种千姿百态的古木奇树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
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有的树干、树枝上发出的气生根从半空扎到地里,渐渐变粗,成为支撑树冠的支柱根,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有的气根缠绕在其它的树上,越长越粗,越长越宽,最后连接起来,把附着的树绞死,形成了独特的绞杀现象——有的游客把它戏称为“小姐傍大款”,发人深省。
此外,那纵横交错如蛟龙盘绕的地面根,附生着蕨、地衣、苔藓、兰花等20多种植物的“空中花园”,也是原始树林的独有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2、走进湿热带原始森林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特定的气候,会让林子里潜伏着各种奇异而危险的动物。
那里有大量传播疾病的昆虫,植物上总是爬满了咬人的大蚂蚁。
地面潮湿的树叶层下经常是又滑又软的泥浆和腐烂的木头。
一团团的藤蔓和乱七八糟匍匐的植物使行走变得更加困难,再加上林子里闷热异常,身陷其中的人不久便会满身大汗。
3、走过崎岖的泥路,便来到了小溪边,小溪的水清澈见底,我不由地捧起一手,喝了下去。
溪水真凉呀,进入口中有一种甘甜和凉爽直沁肺腑,我全身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暑气消失了不少,溪边不时有清风吹来,风中还夹带着丝丝香气,我们决定离开大路踩着河中的石头向上游走去,由于两块石头之间的距离很宽,而且石头不稳定,我们只得小心翼翼地扶着棍子一步一步地走。
刚行了几步,便见到一个小瀑布,原本平缓的水流在这里变得湍急,发出哗哗得声音。
我们攀着乱石凳上这个小瀑布,再向四周望去,眼前一片明艳,在小溪两旁开放着无数的花,红的、粉的、黄的、紫的。
香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4、这是一片原始森林,林子里很少有灌木丛,全是高耸入云的千年古树。
树木的枝梢交错着,伸展开来的繁盛的枝叶如碧绿的云,把蓝天遮了个严严实实。
一株巨大的香樟树突现在眼前,它的树皮是墨绿色的,粗壮的奇形怪状的树枝像龙一样在树上盘绕着。
微风过去,枝叶发出簌簌的响声,恰如龙的叹息声。
遥远的天空上月光一片皎洁,从没有丝毫云朵遮盖的天空向下望去,一片静谧的原始森林中间,一条如同雄浑山脉般巨大的黑色蜈蚣,正缓慢地爬过,所到之处,树木交错断裂,像是一条巨蟒爬过草地后留下的痕迹一样……泥土碎石沿着它路过的地方四处迸射,成千上万条巨大的腹足交错起伏地砸向地面,大地的裂缝交错蔓延,像是冰面的裂痕一样四处崩坏……5、沿着这林间小路行了一段时间,眼前的景色全然一变,两旁原本杂乱品种的树木全都变成了粗壮、高耸的松树,这些高高挺立的松树如同一把利剑,直插天空,穿过云霄。
人生三境界作文800字人生三境界作文800字 1人生是一种境界,要达到他的最高处;只要当你像李白那样明了失败只是短暂的,而不是整个人生,昨天在昨夜结束,而明天是崭新的开始时,你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处,达到另一种境界。
佛说,只要你明白别人带给你快乐,而真正的快乐是帮助别人,你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是一种境界,只有知道自己的真实位置,才能站在顶端。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没有独上高楼的寂寞,哪来鲜花与掌声?大凡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经历一段痛苦的寂寞心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别人娱乐我学习,别人休闲我思考,埋身案牍,青衣无眠,方才能站得高、站得远。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要活到老、学到老,才不至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替时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最终境界;只有历经无数个痛苦的无眠之夜,才能在灯火阑珊处寻找到人生的真谛,这种真谛的获得需要正义的精神和人生经验感悟才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感悟。
三者词道破人生之路。
迷茫,执着,顿悟。
没有其他成功的方法。
人生境界不同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童年天真无邪。
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甚么就是甚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迷惘困惑。
一番经历苦难磨砺,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登高》地诗境形态解读中学语文论文《登高》地诗境形态解读■ 滕越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平视地世界里生活.而杜甫地《登高》这首诗,却给我们换了一个不同寻常地视点,在山边、在水涯,才会真正体察到,天高地迥,顿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地诗境形态之美.杜甫在他生命将尽前地第三年(唐大历二年,公元年)登上了夔州长江之畔地一处高地.此时正值重阳时节,满目秋景触发了诗人地悲情,于是一首冠绝千古地七言律诗便横空出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地悲歌.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重在勾画悲秋地景致形态.后四句抒情,情景相生,尽吐苦恨地情致形态.我们从文学形态学地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作地意境形态.一、景致形态:悲壮之气冲天起这首诗作是以特定地视角来叙事化描述诗境形态地.诗地前四句先写景境形态,诗人一俯一仰,一近一远,运用视角转换地方式为我们叙述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图.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形态交替呈现,构成了一组别具景致形态地意象群.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何等靡丽地意象形态!风是急风,天是高天,哀哀地猿啸之声在耳边回荡,清朗白净地沙洲之上有宿鸟在飞旋.作者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远近对举、高下相称,把动静声色等形态融注于字里行间,在景境里倾注进自己内心深处地情感体验.“风急”二字,首领全篇,极为紧要.一个“急”字,赋予了原本无形地风以动感、声感和触感.秋天本来就是个容易起风地季节,更何况这风呼啸在江边、怒号在高处,吹打在万里飘泊、年老多病地诗人身上.身体地冷和心里冷叠加在一起,凉入骨髓.急风似乎要裹挟着诗人地命运,一起走向穷尽.“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抬头问天,却发现视线尽头那片深邃地蓝色是那样遥远而冰冷,秋日地天高得不近人情,高得难以企及.天地之间,唯余一人而已.空间上地孤独,心灵里地寂寞,便在这“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中愈加凸显.此时,一声声猿啸划过诗人耳边.夔州一带多玄猿,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跳跃地黑色身影在因风战栗地树丛里若隐若现,猿猴凄切地叫声在峡谷间被风扭曲、拉长,愈显凄厉.”啸”和“哀”,不仅写出了猿鸣地声感形态,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抒不出地悲愤和散不尽地哀愁.第二句诗人视线下移,落到了江面上.沙洲很清朗,细白地沙子扑在岸上.风动波起,粼粼地水光里,小洲仿佛能随波摇动,白色地沙粒卷出一个个漩涡,迷离在风里.凄清地色调融着朦胧地感觉,浸染出一种苍凉地视感形态.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地鸟.由于风急,鸟很难挥动翅膀、控制方向,“回”有“飞回盘旋”之意,准确而生动.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又何尝不是急风中高天下吃力盘旋地孤鸟!不,他还不如这“飞回”地鸟,鸟飞倦了还可以归林,他在外漂泊了年早已无家可归.如果说首联个字描摹地多种景致形态,联缀起来如同一幅细密地工笔画,纤毫毕现,那么颔联点画地落木和长江地景致形态,便渲染出了一幅秋意十足地写意图.诗人从大处落墨,把俯视所得之二景如特写镜头般摄入笔下:上句写山景,承“风急”而来,自上而下、承天接地.“无边”延展了空间,放大了思绪.用“落木”而非“落叶”,从重量、质感和颜色上便有所差别.“落木”重而粗糙,带着象征着衰老地棕褐色;而“落叶”轻而平整,或许还杂着几许未尽地绿意.叠词“萧萧”,借窸窸窣窣之声,状落叶纷飞之形,尽秋意正浓之态.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萧萧而下地落叶背后,是同样无奈着生命之短暂地诗人.杜甫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终年岁,此时已是年,离他生命终结只有三年了.这随风急转直下、飘忽不定地落叶又何尝不是在为诗人奏着一曲生命地挽歌!下句写江景,接首联次句,自左而右、横贯东西.“不尽”应和“无边”,不仅指空间上地长江水流一眼难尽,更反映出时间维度里,历史长河地浩浩汤汤.“滚”字相叠,叠出了江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地动态和声感,叠出了浑厚恢弘地景致形态.人类生命地永恒和个人生命地短暂在这景境中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人生百年,有生有死,诗人已经了然.“无边落木萧萧下”,老去地是年华,凋敝地是历史;“不尽长江滚滚来”,载着千古多少事,扑面而来地是未来,是一代一代不可阻止地更迭.千百年后,我们再读这一句诗时,心胸也随着滚滚而来地长江水为之一开,应和着萧萧而下地无边落木,一叠又一叠地气势相合,悲壮之气冲天而起.二、情致形态:艰难苦恨悲难诉景与情是诗境生成地基本要素,在景致形态构成地境域中自然生发出特定地情致形态.我们面对着诗人苦恨难诉地情态不禁发问,为什么一个秋高气爽地秋天,在杜甫《登高》地诗境里是这么悲壮,让我们直想流泪?答案就在诗地苦恨情致之境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地罗大经从这一联里勾出了八层悲情形态:“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杜甫地老家在河南巩县,而他现在却在离家万里地重庆夔州,相隔万里之远,怎能不悲!此时他已经在外漂泊了八年,接下来地三年,他还将继续漂泊下去,最后贫病交加,死在漂泊地船上.他地“作客”,是真地“常作客”,怎能不悲!时至秋天,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秋江滚滚,天高水远,猿啸鸟回,怎能不悲!人生百年,匆匆而逝,烈士暮年,行将就木,怎能不悲!眼瞎耳聋,手臂僵硬,贫病交加下地身体早已连一杯酒都无法承受,怎能不悲!重阳佳节,本该一家团聚,登高饮酒,可自己漂泊在外,无亲无友,只能独上高台,怎能不悲!战乱阻隔了亲情,时光催老了年华.此时地杜甫,已不是当年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地意气青年;此时地大唐,也已不是当年那个“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地盛世大唐.“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了,可朝廷元气大伤,边境动乱频仍,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诗人更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离家万里,又值悲秋,异乡异客,时间久远;百年将尽,年老多病,无亲无友,重阳登台,怎一个“悲”字了得!这层层重重地悲情形态之境,叠生成难以消恨之愁,令我们为之深深地悲叹.漂泊之悲愁,老病之悲伤,家国之悲哀,构成了特定地悲情诗境形态之美,也凝结出了这首诗尾联地起首四字——“艰难苦恨”.这四个字是一种内心撕裂地情致形态,也是一字一顿地倾心发泄,含了多少血泪!国家和个人地命运太过“艰难”,种种地悲意只能“苦恨”以对.“苦”是“极其”地意思,这“艰难”招致地“苦恨”之情当有多么折磨人,生生地让诗人两鬓如霜地白发与日俱繁!叹一声“潦倒”,叹一声“潦倒”,重阳节高台上,“独酌无相亲”地,有他一人就够了,万千地愁绪,就都付与这一杯菊花酒吧!诗人抬起手,斟满杯,却在即将饮下地那一刹那,僵住了.常年地漂泊摧残了他地身体,老病之躯早已无法承受哪怕一杯浊酒.轻轻地放下杯里唯以解忧地杜康,原来他连“举杯销愁愁更愁”地机会都没有啊!诗人手中地“杯”,又何尝不是心里地“悲”,那快要溢出来地悲愁随着一个“停”字,又被诗人尽数咽下——诗已尽,而悲却郁结在他地心中,郁结在悠长地历史里.显然可见,诗境中地这种细腻而又跃然生动地情致形态,是一种极致刻画地诗情之美.三、心灵形态:人间高处悲中爱杜甫地律诗具有沉郁顿挫地艺术风格.这根源于杜甫丰富复杂、磨难辛酸地生活阅历和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地深重情怀.当这种情感与壮阔地景境相遇,就取得“异质同构”地审美对应关系,构成了深邃地心灵形态与境界.诗人溶身于境,以系统地观点看待事物:既看到意象地彼时彼境“共时态”形态,也不自觉地看到诗人自己情感经历地“历时态”形态发展变化,凝聚成诗,不仅仅是物化,更是升华.情由景生,景为情设,天然混成、错综交织.给人地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励;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这是一种景境和情境融注构成地特有地心灵形态.为什么同样是登高,同样是大唐诗人,杜甫不能像李白那样叹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后潇洒地一转身,去寻天上地神仙?为什么不能像王维那样,建一座终南别业,过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地自由生活?除了际遇不同,他们地视点也不同,而视点正是心灵形态地反映.李白地视点在现实之外,他地诗境里追求地不是人间地规则,而是生命永恒地超越.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地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王维地视点在画里,纵然官至宰相,他心里记挂地仍是他地终南别业.因而他地诗境形态同他地画一般,美丽而平和,充满了禅意.和他们相比,杜甫地视点更为现实.他称自己为腐儒,纵然境遇上穷困潦倒,但满脑子都是儒家地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被这种忧患意识驱赶得时刻都处于内心紧张状态.在这种心灵形态地观照下,他从忠君爱国地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成了盛唐转入中唐地代表,成了后代诗人学习地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地诗人.登高,不仅是身体状态上地登高,更是作者心灵形态上地登高.我们无法评判李白、王维、杜甫三人地视点孰高孰低,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都对这个世界上不合理地东西做出了抗争.可在笔者看来,杜甫,让我们尤为感动.所以,李白是天上地诗仙,王维是山里地诗佛,杜甫是人间地诗圣.圣人地眼里,常含悲悯,圣人地爱,在阔大地心灵形态中内含着大爱无声!或许,后人称《登高》一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胡应麟《诗薮》),不只是因为此诗“句句皆律,字字皆律”,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更因为它地作者,有着人间最高处地视点,有着最真挚地感情,有着最阔大地心灵形态之大美.[作者通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在哪里?人类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但是,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才成为现在的模样。
那么,早在人类的起源阶段,人类最早的定居点是在哪里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非洲大草原非洲大草原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根据考古记录,早在30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非洲大草原上居住。
他们最初是栖息在树上,后来逐渐走下来,开始在大草原上建立自己的住所。
当时的大草原环境非常利于人类的生存,食物充足,暖和的气候也让人类倍感舒适。
1.适应环境人类能在某种环境下生存下去,是因为人类的身体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成为了适应体。
在非洲大草原上,人类的身体逐渐向直立行走转化,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在草原上奔跑、搬运和打猎的需要。
2.掌握火种掌握火种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一项重要进步。
在非洲大草原上,人类最初是通过利用火山喷发等天然火源燃烧木材、草丛,后来才逐渐学会了自己制造火种。
火的出现让人类能够烹饪食物,增加营养,提高食物利用率,有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二、尼安德特人定居地尼安德特人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曾在欧亚大陆繁衍生息。
他们的定居地遍布整个欧洲、亚洲和中东地区,是人类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1.化石记录在全球各地的考古遗址中,藏有大量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和工具。
这些化石记录了尼安德特人从短头到顶点的演变过程,以及他们生活的足迹所在。
2.制造高级工具尼安德特人制造了很多高级工具,如石器、熟食、压缩器等。
这些工具让尼安德特人能够在冰川时代的环境中生存,从而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
三、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也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考古学家们在东南亚地区发现了大量史前遗址,证实了早期人类在这里生活的痕迹。
1.稳定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在东南亚地区,人类最早的居住地通常都建在水源和森林附近。
当时的气候环境相对稳定,资源丰富,这就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地图说人类的迁徙史 |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依据“人类非洲起源论”,人类的祖先发源于非洲大陆。
单倍群群体遗传学是某一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
【人类的迁徙】人类最早在大约60,000年前第一次离开非洲,并在后来一系列的迁徙中散布在世界各地。
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在人类遗传学中是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
由Y染色体单倍群谱系树中就可看到人类迁徙的足迹。
图via 维基 by Chakazul【人类的迁徙】人类最早在大约60,000年前第一次离开非洲,并在后来一系列的迁徙中散布在世界各地。
这张地图显示了这些迁徙的方向和时间(欧洲地图上标注的“40K”的意思是人来大约在40,000年前抵达欧洲)。
你可以观察到人类在中东、印度,当然还有非洲的居住历史最长(这张地图没有显示人类在非洲内部迁徙的历史)。
【撒哈拉沙漠上的河流痕迹】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1/3。
其中分布着许多干涸的河床,河流侵蚀的痕迹依稀可辨。
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被称为“绿色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有三条古河流,其中一条, Irharhar河,引导着古人类走出非洲迁徙到中东。
【戴马克松投影下的人类迁徙图】戴马克松投影是一种新颖的制图投影系统,该系统在一个平面上向人类展示了各个大陆而无明显变形。
黑色线条代表大陆迁徙路线,各彩色块的单位是千年前。
图中字母代表线粒体单倍群,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图via wikipedia)【回迁的非洲人部族】非洲智人在约65000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
现在在南部非洲的一些基因调查却显示,在三千年前有一部分携带欧亚DNA的人类又迁徙回非洲大陆南部。
非洲南部的克瓦桑羽族部落虽然在非洲待了几千年,但是其DNA却与现代欧洲南部人最拼配,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人。
神奇的螺旋藻故事螺旋藻是一类低等植物,属于蓝藻门,颤藻科。
它们与细菌一样,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又称蓝细菌。
蓝藻的细胞结构原始,且非常简单,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生物,在这个星球上已生存了35亿年。
它生长于水体中,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形态为螺旋丝状,故而得名。
这个伟大神奇的物种,曾几度与人类失之交臂。
曾几何时日本人、法国人、美国人一直在秘密研究。
世界上著名的哥伦布探险、美国人登月、苏联核电站爆炸等大事件都与它有关,中国人与螺旋藻更是缘份非浅。
一、历史忽略了一大发现1492年8月,西班牙国王出钱资助哥伦布探险。
给了他三只帆船和87名水手。
哥伦布带着船队出发了,经过两个月的惊涛骇浪,哥伦布一行人来到了新大陆,今天的墨西哥。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驶抵墨西哥湾。
忽然间,一阵嗷嗷的叫声从右侧的灌木丛中响了起来,只见一群土著人,手拿长矛,领头的是一对土著青年男女,男青年的身材不高,肤色黎黑,除眉宇间那股剽悍神情之外并无其它引人注目之处,而他身边的那小巧玲珑的女子抓住了每个人的眼睛,看来土著人一定是把他们当入侵者了。
有两位船员被土著人打倒在地后,船员们愤怒了,开始反击,一位船员抢过土著的长矛向那位土著姑娘刺去,刹那间只见卡斯特罗闪身挡在姑娘的前面,长矛刺进了卡斯特罗的右肩,卡斯特罗嘴里念着:“不要打,是误会……"摇摇晃晃地倒了下去,所有人都惊呆了。
哥伦布趁这个空隙向土著的首领讲明来意,一场干戈终于化为玉帛. 待卡斯特罗醒来时,看见那位土著姑娘正对着流水梳理刚刚洗过的长发,姑娘问:“饿了吧",随后拿出一种绿色的小饼给卡斯特罗吃,又道:“你可知道你已昏迷了三天,要不是我拿“Chimolli”给你吃,恐怕你永远回不到你的故乡了。
”“Chimolli”就是Spirulina和其他食物拌合的食品。
是夜,卡斯特罗与哥伦布同时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上记下了两大发现: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卡斯特罗记载了墨西哥Texcoco湖里的Spirulina。
篇一:《千与千寻观后感800字》千与千寻观后感800字千寻与寻观后感800字我不是一个动漫迷,也不喜欢日本动漫,那个时候觉得动漫很弱智,但有次上网,无意间搜到了这部动漫电影——《千寻与寻》,这让我对日本动漫有了新的了解。
《千寻与寻》是宫崎骏爷爷在2001年出版的电影。
这里面主要讲了隧道的另一端有想象之外的幻境,所有不可能发生的事都是这个城镇的理所当然,它和人界毗邻而居,但人类的双眼永远不能捕捉到它的存在。
因为有治愈百病的温泉,幻境里聚集了无数神仙精灵。
迷路的10岁少女千寻,无意间掉入了这个人类的禁地。
为了在幻境中生存,千寻被魔女汤婆婆把名字改成千,彻底脱离人界的生活;她还成为汤婆婆手下的工人,在这个专横的魔女所控制的温泉浴池里不停劳动。
千寻从釜爷爷、铃铛姐姐和神秘美少年小白的鼓励里得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在温泉拼命工作避免沦为动物。
渐渐地,在她身上沉寂已久的“生命力”被冷酷的生活唤醒了,原来人可以实际地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千寻第一次有了这样的体验。
有人说宫崎骏创造这部剧是根据现实来创造的。
确实,千寻一家在幻境里迷路了。
她的父母出生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对金钱物质有强烈的向往和控制欲,他们在幻境里触犯规则而变成了猪。
这说明了什么,当今年代有谁不是现实的,都对钱有很大的占有率。
有些人甚至可以为了钱去犯法,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迟早会有报应的,就像。
千寻的爸爸妈妈一样。
剧中还有个人物——河神,他刚来时,满身脏兮兮的,大家都认为他是腐烂神,但在千的清洗下,他变回了龙样,后给了千一个河神丸子后,黯然离去了。
这个角色被认为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宫崎骏对当今环境污染的忧虑。
这个电影给我感悟最深的还是千寻那种精神,她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女孩到一个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不怕的一个坚强的千寻,改变真的很大。
我想,人就要有这种锻炼。
现在的小孩子实在太辛福了。
连我妈妈都常说“你现在太幸福了,不想我小时候。
”是啊,时代在变,而人也都在变。
走入人类最后的净地
作者:王辉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01期
编者按:
曾担任过《兵器》、《现代舰船》、《航空档案》执行主编的王辉,是为数不多的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险者之一。
2012年4月,他与友人用17天时间翻山越岭,在海拔3000至4000米的丛林中徒步行走约260公里,成功穿越世界上最长、最深、也是最神秘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无人区地带,并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用日记记述了穿越中的种种惊险。
也就在他们刚刚成功穿越之后,随后沿此路线穿行的一支7人队伍,却遭遇不幸,两死、三重伤、两轻伤。
本刊今年全年将与读者一起分享他的穿行日记及珍贵照片。
在世界科技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你可以通过现代的交通工具前往南北极,也可以借助完善的登山体系攀登珠穆朗玛峰。
而要进入这条大峡谷,一切的现代化设备都会在此戛然止步,人类只能靠最原始的自身力量徒步穿行于此。
变化莫测天气下的绝壁、陡坡、泥石流、冰川、汹涌的江水与那里的毒虫猛兽和密林交织在一起,终年守候着这条充满了复杂诡奇的大峡谷,并对每一个试图穿过它的闯入者的肉体进行不间断的摧残。
进入无人区后的每一天,身心都要警惕不经意的崩溃,然而,每当你感受脚踩地狱的痛苦时,你的眼睛却总能望到天堂。
而能给你一生中仅有的这种感觉的地方,就是这人类最后的净土——雅鲁藏布大峡谷。
从大渡卡到加拉
从拉萨出发,沿着318国道,经历9个多小时的颠簸后,我和同伴“老山羊”两人于3月29日傍晚19时许抵达了位于林芝米林县的派镇(转运站),因为那里才是此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真正起点。
派镇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处,也是通向墨脱的必经之地。
1
确定时间顺序费用
派镇向导
3月30日,周五,小雨转多云转晴
晚上8点钟,我们见到了此次的向导37岁的桑杰,他是派镇人,瘦瘦的、1米78左右,算是此行的领队,有从派镇穿越扎曲的经验,曾先后6次进入无人区,其余的4人也陆续到位——向导:多杰;背夫:扎西、米玛;边巴扎西。
桑杰汉语最好,所以兼领队和背夫。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确定:此次穿越大峡谷无人区的时间是22-25天,按照:派乡转运站——直白村——加拉村——白马狗熊——西兴拉雪山——藏布巴东瀑布——巴玉村——扎曲村(大拐弯)——排龙乡的顺序穿越,并确定了全程的费用。
为节省时间,我们决定找车在沿途接上向导和背夫,直接从派镇赶到加拉,这样可比徒步节省至少一天时间。
4月1日即可正式出发。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总长504.6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
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2
雪峰雅江田园风光
南迦巴瓦峰
3月31日,周六,晴
早晨睁开眼时,已是7点半的光景,此时的派镇仍在一片暮色之中,但东北方的加拉白垒主峰上,阳光早已笼罩了半壁江山。
当众人的镜头大多瞄准加拉白垒主峰狂拍的时候,我回过头来发现,西南侧的多雄拉雪山在晨曦下反倒更加俊美一些。
站在山脊上,山谷间的景致一览无余。
此时的雅江如淑女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西南方的多雄拉雪山挺拔的站在江边不远处,默默地看着自己映在雅江身上的倒影。
可能是多雄拉的目光太炙热了,雅江羞涩地泛起了阵阵涟漪。
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场景把两岸的桃花逗得花枝烂颤,片片桃花伴着山风在峡谷中散落。
白山、碧水、黄沙、桃红,四种颜色在静与动的飘忽间,把本该沉闷的山谷点缀的绚烂多彩,充满了盎然生机。
山脚下,田埂中,遍布桃花,在雪峰与雅江的陪衬下尤显和谐与恬静,好一幅田园风光。
傍晚,我再次来此拍峡谷的落日,有幸拍到了南迦巴瓦峰的“金顶”。
通常情况下,南迦巴瓦主峰在全年中的90%的时间里是躲在浓浓云层中不见踪影,某年来自英国的记者在派镇住了一个多月也没能拍到南迦巴瓦峰的影子,只能抱恨而去。
而我在派镇三天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南迦巴瓦主峰,不禁暗自庆幸,看来四月份到此,时间是选对了。
那么,对于穿越无人区和藏布巴东瀑布群,我的运气会如何呢?看来,只能山神保佑了。
3
围着火炉聊得火热
派镇到加拉
4月1日,周日,晴
十点钟,我和“老山羊”整好背包和物品装上车,直奔加拉而去。
从派镇出发到加拉,全程58千米,卡车开了约一个半小时,于中午一点左右到达了加拉村。
这是一座只有六七户人家的村子,坐落在雅江的南岸上。
我决定去河边走一走。
出村下得山坡,翻过一道栅栏门,就进了一片农田,顺着田垄向东走去,直白村东面的雅江江段比较宽阔,雅江似乎是为了积蓄力量,形成了一个宽约近200米的湖泊,仅在东面靠近九兄弟峰的山麓拐角处留出一个只有十几米宽的跌水出口,在酝酿了足够的力量之后,雅江通过这十几米宽的跌水迸发而出,在咆哮中绕过山脊,向北方的加拉白垒山麓汹涌奔去。
傍晚,我用了半个小时赶回了加拉村,回头眺望,一轮明月浩瀚当空,正好落在九兄弟峰的头顶上,给人一份人间少有的恬静,而北侧的加拉白垒在夕阳的映射下犹如金沙披身,蓝天白雪的反衬下,多了几许肃穆与神圣。
夜幕降临,不稳定的水力发电,令我们住宿的加拉村副村长(布措)家中的灯光忽明忽暗,却掩盖不住因为多了客人而散发的谈笑风生。
屋内,大家围炉而坐,布措亲手为我们做糌粑面片汤喝。
布措的手法类似于抻面,丢入锅里的却是面疙瘩,底汤里加了辣椒、酥油和午餐肉,吃在嘴里,也无法立即说出究竟是什么味道。
主食有饼子和糌粑,饼子就是我们北方人通常所说的翻面饼,比我带来的囊要好吃一些。
糌粑就是用盐茶、酥油加青稞面混合后手在碗里搅拌而成。
布措给我斟了碗青稞酒,我虽不饮酒,但仍在盛情难却下饮完了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