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2020年整理).pptx
- 格式:pptx
- 大小:35.02 KB
- 文档页数:5
版本号:V01质量控制文件—检验方法禁止复印受控号: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颁发部门:质量保证部生效日期:年月日分发清单:质量控制部责任人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部门质量控制部质量控制部质量保证部质量负责人姓名签名日期版本号:V01质量控制文件—检验方法禁止复印1 目的为确保药品检验的准确有效,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2 范围适用于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3 定义与缩写3.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本法系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理,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3.2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或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除另有规定外,应使用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统一发放的标准品。
3.3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系指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的灭菌注射用水。
4 职责4.1 质量控制部QC人员:负责执行本规程。
4.2 QC主管:负责监督本规程的实施。
5 内容5.1设备用具5.1.1实验设备:电热干燥箱(250℃以上)、内毒素凝胶法测定仪(37±1℃)、旋涡混合器。
5.1.2实验用具:刻度吸管、吸耳球、试管、试管架、封口胶、砂轮、75%酒精棉球、金属直镊、秒表、记号笔、取样瓶、可调微量移液器及配套玻璃吸头。
5.2试剂:鲎试剂(其标示值用λ表示)、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内毒素检查用水。
5.3试验准备5.3.1洗液的配制:称取重铬酸钾200g,用少许热水溶解后,加浓硫酸至5000ml。
5.3.2 玻璃器皿的洗涤:将被洗涤的玻璃器皿用洗涤剂和自来水洗净并空干水分后置洗版本号:V01质量控制文件—检验方法禁止复印液中泡至少4小时取出将洗液滤干,用自来水将残余的洗液洗净,再用新鲜蒸馏水冲后置适宜的密闭金属容器,迅速置烤箱中。
5.3.3除去玻璃器皿表面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玻璃器皿置烤箱后经250℃干烤30分钟以上,除去热原。
5.4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5.4.1在本检查法规定的条件下,使鲎试剂产生凝集的内毒素的最低浓度即为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用EU/ml表示。
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之答禄夫天创作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发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含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含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
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限度试验结果为准。
本试验操纵过程应防止内毒素的污染。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暗示,1EU与1个内毒素国际单位(IU)相当。
细菌内毒素国家尺度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尺度品的效价,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尺度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工作尺度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尺度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用于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尺度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尺度,其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用于凝胶法)或0.005EU/ml(用于光度测定法),且对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
试验所用的器皿需经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
耐热器皿经常使用干热灭菌法(250℃、30分钟以上)去除,也可采取其他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适宜方法。
若使用塑料器皿,如微孔板和与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而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具。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
需要时,可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值,一般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后溶液的pH值在6.0~8.0的范围内为宜,可使用适宜的酸、碱溶液或缓冲溶液调节pH值。
酸或碱溶液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配制。
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一般按以下公式确定:L=K/M式中 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一般以EU/ml、EU/mg或EU/U(活性单位)暗示;K为人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暗示,注射剂K=5 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 EU/(kg·h),鞘内用注射剂K=0.2 EU/(kg·h);M为人用每千克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以ml/(kg·h)、mg/(kg·h)或U/(kg·h)暗示,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人体概况积按1.62㎡计算。
《中国药典》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变化整理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
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限度试验结果为准。
本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内毒素的污染。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1EU 与 1 个内毒素国际单位(IU)相当。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并以细菌内毒素国际标准品标定其效价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 B 和 C 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用于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 B 和 C 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标准,其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用于凝胶法)或小于 0.005EU/ml(用于光度测定法),且对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
鲎试剂是从鲎的血液中提取出的冻干试剂,可以与细菌内毒素发生凝集反应。
除了内毒素,鲎试剂还与某些β-葡聚糖反应,产生假阳性结果。
如遇含有β-葡聚糖的样品,应使用去G 因子鲎试剂或G 因子反应抑制剂来排除鲎试剂与β-葡聚糖的反应。
试验所用的器皿需经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
耐热器皿常用干热灭菌法(250℃、30 分钟以上)去除,也可采用其他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适宜方法。
若使用塑料器具,如微孔板和与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具。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
必要时,可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 值,一般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后溶液的pH 值在 6.0~8.0 的范围内为宜,可使用适宜的酸、碱溶液或缓冲液调节pH 值。
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本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包括两种方法,即凝胶法和光度测定法,后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法。
供试品检测时,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试验。
当测定结果有争议时,除另有规定外,以凝胶限度试验结果为准。
本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内毒素的污染。
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1EU与1个内毒素国际单位(IU)相当。
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埃希菌提取精制而成,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效价,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系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标定其效价,用于干扰试验及检查法中编号B和C溶液的制备、凝胶法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光度测定法中标准曲线可靠性试验。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应符合灭菌注射用水标准,其内毒素含量小于0.015EU/ml(用于凝胶法)或0.005EU/ml(用于光度测定法),且对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
试验所用的器皿需经处理,以去除可能存在的外源性内毒素。
耐热器皿常用干热灭菌法(250℃、30分钟以上)去除,也可采用其他确证不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的适宜方法。
若使用塑料器皿,如微孔板和与微量加样器配套的吸头等,应选用标明无内毒素并且对试验无干扰的器具。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某些供试品需进行复溶、稀释或在水性溶液中浸提制成供试品溶液。
必要时,可调节被测溶液(或其稀释液)的pH值,一般供试品溶液和鲎试剂混合后溶液的pH值在6.0~8.0的范围内为宜,可使用适宜的酸、碱溶液或缓冲溶液调节pH值。
酸或碱溶液须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在已去除内毒素的容器中配制。
缓冲液必须经过验证不含内毒素和干扰因子。
内毒素限值的确定药品、生物制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L)一般按以下公式确定:L=K/M式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一般以EU/ml、EU/mg或EU/U(活性单位)表示;K为人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最大可接受的内毒素剂量,以EU/(kg·h)表示,注射剂K=5 EU/(kg·h),放射性药品注射剂K=2.5 EU/(kg·h),鞘内用注射剂K=0.2 EU/(kg·h);M为人用每千克体重每小时的最大供试品剂量,以ml/(kg·h)、mg/(kg·h)或U/(kg·h)表示,人均体重按60kg计算,人体表面积按1.62㎡计算。
中国药典第二部分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
中国药典第二部分中包含了多种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这些方法用于检测药物中是否含有细菌内毒素,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
1. 破碎毒素检验法:将含有可能含有细菌内毒素的样品与敏感动物接触,观察是否有毒性反应。
这种方法已经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不适合大规模的检验。
2. LAL试验法:利用与细菌内毒素特异性结合的激活酶酵素(LAL)来检测细菌内毒素。
这种方法基于生物反应原理,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细菌内毒素的存在。
LAL试验法是目
前最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之一。
3. 细胞培养法: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将待测样品与细胞共同培养,观察是否存在毒性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模拟真实的细胞环境,对多种细菌内毒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4. 放射免疫试验法: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抗体与细菌内毒素结合,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来检测细菌内毒素。
这种方法可以进行定量测定,但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操作较为复杂。
5. 特异性试验法:根据细菌内毒素的特异性,设计特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例如,利用特定酶致黑色反应法检测棒状杆菌内毒素等。
以上是中国药典第二部分中常见的细菌内毒素检验方法,每种
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制药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