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作战篇》第二
- 格式:ppt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33
有关二战的译著(2005年至今)1、[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陷入重围》,任学勇、曹俊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2、[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日本的进攻》,吕彬、王晓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3、[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气焰嚣张》,曹子珏、尹鸿涛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4、[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血战黄沙》,汪宾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5、[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解放与战后》,杜福增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6、[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胜利》,汤加玉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7、[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大反攻》,王志文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8、[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战争爆发》,苏银荣、阮光峰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9、[英]战争图解杂志社编 :《燃烧的土地》,谭钢兵、赵羽飞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10、[英]博伊尔:《战火中的镜头》,李静宜等译,台北:明天国际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
11、[英]安德森:《第二次世界大战七大战役》,李清站等译,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2005年。
12、[英]安德森:《解放》,方文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英]安德森:《最后一击》,方文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英]约翰·皮姆罗特:《照片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李来泉、李继忠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15、[英]威尔·福勒:《浴血东线》,张国良、邓永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英]雷·米尔斯:《特殊间谍任务:1942阻止希特勒原子弹研制计划纪实》,杜宇健、景晶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
17、[英]马丁·A·艾伦:《希特勒与赫斯遭遇的惊天大骗局》,郝文杰、陈丽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
提干备考:2014年士兵提干《军事知识》真题节选关键词:提干张为臻士兵提干提干考试军事知识大学毕业生1.美国空军组建的______将负责统一管辖美国空中核打击力量。
A.核打击司令部B.全球打击司令部C.核力量司令部D.中央司令部2.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12月27日起正式服务亚太地区,可提供双向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和_______服务。
A.长呼叫B.短呼叫C.长报文通信D.短报文通信3.下列著作中,属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阶段的代表作的是______。
A.《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B.《井冈山斗争》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D.《十大军事原则》4.下列不属于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战争观的内容是________。
A.战争是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物B.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C.战争是经济的竞赛D.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5.1934年10月,由于_______“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
A.陈独秀B.王明C.张国焘D.李德6.下列我军武装力量中,建立时间最晚的是______。
A.陆军B.海军C.空军D.第二炮兵7.清代_______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儒家的思想印记,有浓郁的“兵为将有”色彩。
A.胡林翼B.曾国藩C.左宗棠D.张之洞8.毛泽东同志有诗云:“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______。
A.八路军发起的百团大战B.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C.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D.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9.科索沃战争后,美国提出________理论,主张“人权高于主权”、“为价值观而战”、“主权不容干涉过时”等观点。
A.“干涉主权”B.“新干涉主义”C.“灵活反映”D.“新灵活反映”10.海湾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其中多国部队的空袭行动持续了38天,地面战争仅_______。
第二篇作战篇(应用实例)第二篇作战篇(应用实例)一、司马懿巧用时间三国时,司马懿攻打新城,正是充分抓住了时效,攻打新城之初,司马懿先书信孟达,对孟达表示非常信任这一缓兵之计,动摇了孟达举兵反魏的决心。
利用这一空隙,司马懿加紧调兵遣将,亲自率领部队奔赴新城,兵队日夜兼程,风餐路宿,8天后开往新城,又分兵截住了吴蜀的援军。
这样,在剪除叛将的时候,司马懿争取了时间,在战争中赢得了主动,攻破了新城,杀了孟达,取得了胜利。
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1923年在创办摩托罗拉之前,摩托罗拉创始人保罗.高尔文创办了蓄电池厂,由于经营不善,工厂破产。
后来,高尔文又进行了其它的一些新的尝试,以高价买下了替代器后,1928年9月25,摩托罗拉制造公司成立。
1936年,高尔文开发出了轻形便捷的收发无线电话。
而且高尔文充分利用时机,抓住时间,推销产品。
使得无线电话机在二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摩托罗拉公司有了重大发展。
随着二战的结束,摩托罗拉军事技术重点又发生了转折,由无线电通讯转向了雷达。
而且又相时而动,转向了电视机的研发,并且在电视机生产领域中获得十分大的成绩。
高尔文充分抓住市场机遇,争分夺秒,赢得了企业的飞跃。
三、印尼钱王----李文正李文正是印尼的华商金融巨子。
他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机遇,果敢决断。
在成为基麦克默朗银行的当家人前,他手中仅有2000美元,歪打正着,1960年银行经理皮拉马.沙里请出面拯救基麦克朗银行。
李文正当机立断,勇敢接受挑战,并开始四处筹钱。
以后,他又以投资人的身份介入了自行车业,使其银行名声四起。
李文正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而且他的经营理念也独树一帜,经营银行如同经营公司,采用合并股份的形成扩大其实力,并将其推向了全世界。
李文正由也被称为“印尼钱王”。
四、诸葛亮巧计抢新麦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一代谋臣。
公元231年2月,他率10万大军攻伐魏国,带兵打仗,依仗充足的粮草,粮草供应及时也成为了战争胜利的保证,针对这一点,诸葛亮就地取材,因势就利,采用以战养战的战术。
《孙子兵法》的《作战》篇总述、第一章和第二章(视频讲解)《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二篇,分为五章,主要讲:战争费钱,速战速决,降低经济损失。
前两章讲战争二害:费钱和耗时,第三和第四章讲战争二利:就地补充和速战速决,它们是费钱和耗时的解决方法。
第五章讲将领责任重大,知道二害和二利的将领,才能保证民众和国家安全。
孙子可能是第一位注意到战争和经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想家。
他将论述经济的作战篇列为《孙子兵法》的第二篇,这种思维洞察力是相当超前的。
孙子的大战略思维中,不仅包含军事,还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战争论》中并没有包含经济这样的大战略,而西方论述大战略的军事家代表是李德·哈特和博福尔,他们都比孙子的思维晚了2000多年。
所以李德·哈特相当推崇《孙子兵法》的思想,他直接将《孙子兵法》的很多名言写在了自己书的扉页上,孙子、李德·哈特和博福尔是世界兵书中谋略派的代表,而孙子则是谋略之祖。
《孙子兵法》的《作战》篇总述第一章讲战争费钱。
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原则,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花费,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详解】战争费钱,这是战争的第一种害处。
战争的花费包括车马、粮草、使节、维修费用等等,每天耗费巨大。
在《用间》篇中,孙子说:“相守数年”,那么总的战争花费=日费千金×365天×数年,通过量化,我们发现这个战争消耗总额是巨大的。
历史上许多战争最后都打成了消耗战,比如一战和二战,而消耗战打得就是钱,最后哪个国家没钱了,战争也就结束了。
钱也是一种力量,从力学的角度说,钱没了就相当于没有力了,也就没法再支持继续战争了。
第二篇作战篇[提要]本篇是继《计篇》计“五事”,特别是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后,进而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1.指出用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在用兵前必须从军队、武器、车马、粮食、资财等方面作充分准备,不可以轻易用兵。
2.指出用兵出征既有可能拓展疆土的有利一面,又有丁壮伤亡、财力消耗的有害一面,故而用兵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只宜速战不可旷日持久,即便是计谋稍差,也应速战速决。
决不可依仗计谋高超而旷久用兵,以致招来“钝兵挫锐,屈力弹货”“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后患。
强调只有深刻了解用兵之害的人才能了解用兵之利。
3.指出凡是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两点:一是从战略上进,不使用兵时间持续很长,要,“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国家财力枯竭,物价腾贵,民不聊生的局面。
二是从策略上进,重视从敌国补充粮食供给,经“因粮干敌”,以大节省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4.进而提出,不仅要重视从敌国补充粮草,还要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
其办法,一是用物质奖励方法激励士兵奋勇夺取敌军战车,用以武装自己;二是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自己的兵员不断得到补充。
这样便可越战越胜,越胜越强。
5.结论:“兵贵胜,不贵久”。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运用轻车千辆。
辎重车千辆,征召将士10万,同时还要千里远道运送粮草;至于付出国内国外的费用,诸如招待来宾使节,补充修饰器械的胶漆之材,供给各种车辆和盔甲等,每天有能力付出千金之巨的耗费,然后,10万大军方可起动。
[原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作战篇第二(上)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译文:孙子说:凡兴兵备战,比如需轻型战车千辆,辎重战车千辆,穿戴甲胄的作战士卒十万,以及千里迢迢押运粮草的后勤部队,这些都是前方开展军事行动的必要开支。
还有后方的各种开支,比如招待外交使节及其往来的开支,作战物资器械的补充,武器装备的供给等,每天耗费很大。
只有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及作战物资之后,十万大军方能开拔出征。
附:任何一场战争都是彼(X)此(Y)双方军事实力(F)的较量“”,所依赖的则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综合国力f(X)的强弱。
F X = f(X),其中X = x1 + x2 + x3 ;F Y = f(Y),其中Y = y1 + y2 + y3 。
彼此交战:F = F X F Y。
可依据彼此综合国力的强弱将战争分为:1)彼强此弱:F = F X F Y 。
2)彼弱此强:F = F X F Y 。
3)彼此势均力敌:F = F X F Y 。
作战篇第二(中)其用战也胜(速),久则钝兵挫锐,(久)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译文:动用耗资如此巨大的大军作战务求速胜。
否则,长期行军打仗,就会使大军疲惫,锐气受挫;长期攻城掠地,就会使大军兵力耗尽;大军长期在外作战,就会导致国家财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译文:进一步而言,如果大军在外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兵力耗尽;国内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已枯竭,那么诸侯各国就会乘机举兵对其进攻,到那时即使有智谋之士出谋划策,也难挽救危亡的败局。
所以说,在对外作战的实例中,只听说将帅宁愿表现平庸而求速胜的,没见过将帅追求巧胜而久拖不决的。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更何况战争旷日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战例,从来没有过。
作战篇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立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的规律是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集结军队十万,还要千里运送粮食,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招待使节宾客的开支,维修作战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保养补充的花销,每天都需要耗费数目巨大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动用如此庞大的军队作战,就需要力争速胜。
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就会使战斗力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将会使国家财力难以为继。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战斗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此危机而发起进攻。
到那时,即使有再高明能干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
所以,用兵作战,只听说过宁可指挥笨拙而但求速胜速决的事,还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使战争旷日持久的现象。
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
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绝不会再次征集,粮草不会多次运送。
武器装备由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以满足作战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