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584.00 KB
- 文档页数:24
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历史
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新闻
业正在迅速发展,新闻付费读者愈来愈多。
为了满足读者对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需求,一些新闻工作者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职业伦理,这便是新闻专业主义。
最早提出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的是美国的沃尔特·威廉·里普利和
埃德蒙·贝尔。
他们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专注于客观、真实的新闻
报道。
他们强调采访对象的准确性、新闻的公正性和精致性,在新闻
界树立了一个坚实的职业道德标准。
他们还提倡新闻报道应该遵循
“五W一H”原则,即“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
在20世纪上半叶,新闻专业主义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美国的立
体新闻观,该观点认为,新闻报道必须要综合各方面的视角和观点,
以达到真实和公正;二是德国的客观新闻报道原则,即对新闻报道要
保持客观态度和独立心态。
21世纪以来,新闻专业主义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竞相发声,希望通过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导下,提供真实、准确、及时、公正的新闻,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媒体环境。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为了在新闻界推动真实、准确、
客观、公正、独立的道德标准而诞生的专业。
虽然这个职业标准在各
个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对新闻从业者来说,严格遵守职业伦理原则
是不可逾越的职业底线,同时也是保障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第一篇: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起源于美国。
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纸解体和媒介商业化、煽情化,新闻专业主义兴起。
至20世纪中期,由美国民主政体、实证科学原则和公民意愿的强烈催生,它从而发展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并于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我们建议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
”由此,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成熟的话语实践,导演着新闻事业的一幕幕实践画像和争论图景。
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19世纪30年代,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理念。
如《纽约太阳报》创办者本杰明·戴倡导“刊载每天所有新闻”的出版宗旨;《纽约先驱报》设计“提供一幅世界的正确图画”的经营理想;《纽约时报》的雷蒙德树立要使该报成为一张“刊载每天发生在世界各地所有新闻的报纸”的鸿鹄之志,以及1896年的继承者奥克斯更明确提出“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的经营意图。
这些均显示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
当然,由于报人的商人属性、报纸的企业本质以及办报的盈利动机,便士报的新闻专业主义追求以及形成的办报模式都被视为“广告自我”,新闻专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办报者手中能赋予效益和价值的“广告”魔杖,增强了传播者的职业神圣和受众的青睐程度,为报纸发展路向奠定了社会基础。
就专业水平而言,美国便士报时期,报界缺乏集体作战的“组织”形式,“个人新闻业”以主要的发展样式而存在,其出版宗旨、经营方式、人员组合模式均难以成为一门正式职业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
浅谈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越来越透明、公正,这得益于自媒体的出现。
自媒体以网络作为媒介,社会公众可以自主地发布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使新闻广泛、快速地传播,这虽然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但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冲击。
本文将简单地阐述新闻专业主义和自媒体时代的含义,针对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反思1新闻专业主义和自媒体时代概述1.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2自媒体时代的内涵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有两大特征:第一点是社会民众参与度高。
以网络媒体为新闻传播的媒介有效的降低了民众发布、传播新闻的困难度,随时可以将手头新闻发布。
第二点是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非常强,新闻事件省略了编辑、整理、审批等诸多环节可以直接发布。
第三点是新闻时间的真实性差,由于社会公众往往不清楚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事件传播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导致新闻事件失真,不正确的舆论导向、網络暴力现象的出现。
2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现状2.1新闻信息质量有待提升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很多新闻发布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新闻的点击量,争先发稿,忽视把控新闻信息的质量,使信息错误百出。
与此同时,为了制造更大的噱头,新闻发布者掺杂了强烈的情感观点和主观臆断,直接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认知,甚至对新闻当事人的权益带来损害。
然而,新闻受众不仅希望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更关心新闻事件的准确性和深度。
所以新闻发布者对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中立性的把控是非常必要的。
2.3新闻自由滥用现象有待防范3优化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措施3.1保证新闻信息质量传统的新闻媒体以争先发稿、抢先发稿作为新闻发布的原则。
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报纸、期刊等纸质的新闻媒介在新闻发布的灵敏度和速度上都没有优势,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将身边的事情传播出去,让全世界人知晓。
在这样的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闻的抢先发布已远不如之前那么的重要了,与信息发布的速度相比,更重要的是新闻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这是传统专业化媒体一直秉承并落实的,也是如今自媒体时代应当保证并传承的原则。
新闻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新闻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新闻专业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1. 早期新闻传播:在古代,新闻通过口头传播为主,例如民间故事、吟诵和宣读。
随着文字的发展,新闻开始以文献形式呈现,并通过手抄和印刷等方式传播。
2. 印刷术和报纸的出现:1450年,古老且革命性的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欧洲成为最早发行定期报纸的地区,这将新闻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3. 新闻机构的兴起:18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开始慢慢发展为独立的实体。
这标志着新闻专业开始逐渐形成。
4. 电报和电台的出现:19世纪下半叶,电报和电台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局限。
5. 电视和音频新闻的兴起:20世纪初,电视媒体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
通过电视和广播新闻,人们得以通过视听方式接收新闻信息。
6. 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等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7. 多媒体新闻时代:21世纪,多媒体新闻成为主流。
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平台,如报纸和电视,而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输。
8. 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普通公民也开始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自媒体、博客和社交平台等的出现,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台、电视,最后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全面发展。
这些里程碑事件不仅提供了新闻传播的创新技术,也对新闻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闻专业主义(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一、历史起源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美国。
19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增加,政党报刊衰落,报刊纷纷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形成。
独立报刊以报道新闻为中心,立场保持中立,注重吸引读者。
记者开始被公认为是一种职业,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
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出现黄色新闻浪潮,性、犯罪等刺激性的黄色新闻过多地占据了报纸的版面,很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抵制。
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材料”三大目标,以对抗黄色新闻浪潮。
他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
”这已经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19世纪末,美国新闻业掀起“扒粪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
20世纪初,客观报道渐趋成熟,报刊有了专业的工作方式,新闻客观性逐渐成为专业社区共同遵循的准则。
这些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最早由谁提出尚无定论,但它确是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20世纪中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公布《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标志着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新闻专业主义进一步成熟。
二、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1.定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它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它包括专业的知识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专业内部的自律。
其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其中专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主要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
厘清新闻专业主义作者:车敬笑肖燕怜来源:《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07期[摘 ; ;要] 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西方,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基本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
随着新闻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变化日臻完善,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的新闻实践中要求的客观公正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有所区别,中国从不回避新闻事业的政治属性,更不会有意割裂新闻事业和党的关系,新闻媒体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专业主义发展带来冲击、专业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被争夺、传播效果被减弱等现象,必须厘清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做好意识形态引导工作。
[关键字] 新闻专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07-0085-06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思潮此起彼伏,整个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的状态。
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受到外界多元化信息的干扰,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当下存在一些盲目信奉西方媒体的人,认为西方媒体客观独立,对我国的媒体则表示怀疑。
因此,我们有必要厘清新闻专业主义,认清西方媒介的实质。
笔者通过简要梳理中国学者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探析了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虽然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新闻实践中早有所体现,但是现代中國学者倡导下的新闻专业主义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质是不同的。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述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众报纸兴起之后,在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服务于公众”的热潮,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强调新闻的客观性,二是强调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独立性[1]。
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和研究日益深入,这些理念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2020·5(上)《科技传播》62作者简介:肖国庆,本科在读,济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肖国庆摘 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学引入了西方话语体系的专业理念,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叠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主义价值取向。
在后真相时代,专业新闻机构的采写生产失去了信源优势,新生的公民记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原有的媒体格局被打破。
而中国化的新闻专业主义实现了兼收并蓄的创新,在日益革新的传播生态中具有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党管媒体;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8-0062-02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观点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媒体“第四权”和记者“无冕之王”的代名词。
客观性和独立性的核心标准指向了两个重要内涵:为公共利益服务,摆脱党派和利益集团的控制。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在西方国家是独立于政治权力和经济体系之外的社会机构,是企业化的集团组织,高度理性的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所信奉的职业理想。
因此,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分离是媒体追求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行业规范。
但从现实来看,“自治”的媒体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政党和财团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发展出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政治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属于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必须实行国家公营的体制,承担更多的宣传功能。
不同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发端于煽情新闻和政党报纸的背景,中国的专业主义——或者称之为专业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舶来品,是改革开放后新闻学研究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借鉴和吸收。
但中国的专业主义植根于儒家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早已内化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成为一种隐藏的新闻价值标准,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文化土壤。
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报理论又赋予了专业主义一种新的内在秩序,即在客观和真实之外,新闻报道需要有立场和倾向。
追问 新闻专业主义迷思一个历史与权力的分析王维佳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新闻学界的知识分子迫切希望完成的一个任务,是为新闻操作设立一套逃离本土历史实践之上的 范式 ㊂这一时期,一个广泛的共识快速地建立:新闻实践只有排除 政治干扰 和 人的因素 ,并在新的科学规律普照下才能 走上正轨 ㊂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其他领域一样,新闻界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思想上的 正本清源 ,并以新的 科学 理论来改造实践㊂改革早期的学者们虽然还披着 马克思的外衣 ,操弄着他们熟悉的马列文本,然而却设立了一套最具形而上学色彩的新闻学认识论㊂随着新闻业市场规模的扩张和沿海都市新一代职业群体的形成, 新闻专业主义 的诉求开始被引介和提出,并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理解新闻实践的基本准则和新闻业发展无可置疑的 正轨 ㊂这套强调职业独立性的规范体系究竟有哪些内涵?它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中外新闻学者和中国的新闻记者如何借用这套话语来诠释中国新闻业的状况?本文将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回到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境,探究这套理念出现的动因,从而对其进行重新解释㊂651/资产阶级新闻观批判文选一专业主义的伦理诉求与本土政治意涵参照美国社会学家拉尔森(rson)对专业主义的概括,这种新闻业操作的规范体系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自我评价层面,从业者将新闻专业与一般职业进行对比,强调专业的独立性㊁特殊声誉等非凡特性;其次是规范层面,这表现为一种服务导向,它赋予新闻业独特的伦理规范,以此将社会授予新闻业自我规制的特权合法化;最后是知识层面,它要求新闻从业者经过必要的训练以便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㊂专业的特殊门槛由这三个层面综合构成㊂新闻业者由此共享一个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确认一种身份,维持特定的志趣和对职业团体的忠诚㊂①拉尔森以上的总结是在全面考察了美国19世纪晚期各个行业新兴的专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完成的㊂从她的结论来看,专业主义的核心并不是伦理问题,而是要求独立的政治问题㊂概括起来,这种意识形态要求在社会与新闻业之间进行一种二元划分:一方面,专业主义强调新闻业应该独立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土壤,并对各种权力进行监督㊂由此,新闻业不再是内生于社会文化,而成为社会的外在观察者和监督者;另一方面,专业主义要求在新闻从业者与一般公众之间进行二元划分,强调新闻从业者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他们有资格在信息上服务公众,在民意上代表和引领公众㊂由此可见,新闻专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涵就是独立性,它所强调的专业技能和行业伦理无非是在赋予这种独立性一种合法性基础㊂具体到中国新闻业的语境,这种独立性诉求便成为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冲动㊂从中国本土现代新闻业产生之初,新闻的专业性就一直内在于政治性㊂从最初的民族自强,到后来的革命建国,再到党性原则和国家建设,社会目标和政治属性一直被置于新闻专业属性之前,新闻传播只是伟大现①Larson Magali Sarfatti,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A Sociological Analysis,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p.x.代化工程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不具备行业独立的合法性和必要性㊂然而,从1980年代开始,新闻学界和业界就开始集体性地清算这种传统的新闻实践理念,而 新闻专业主义 则成为他们最好的理论武器㊂在中国新闻改革的特定时期,新闻理论家和新闻记者们在讨论专业主义时,更多地暗含了对中国社会政治的评价㊂因此,此时的新闻专业主义阐述又多了一层重构社会政治文化的激进内涵㊂更重要的是,这个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重新开掘的过程,伴随的是国家向媒体机构下放经营权利的过程,以及新闻业商品化的过程㊂新闻业双轨制的运行让媒体机构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希求国家在更大程度上的放权,并促成其 独立 融入市场体制㊂离开了这个历史动力,我们也不容易理解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㊂朱迪㊃波伦鲍姆(J.Polumbaum)在‘十年改革后中国记者的苦恼“一文中调查并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专业主义和自由主义理念进入中国新闻界的历史动因㊂①这可算是对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最早讨论㊂文章分析了在 改革开放 这一新的话语环境下,中国新闻记者所表达的,在 威权 与 社会责任 宣传 与 服务大众 等方面的两难处境㊂从这篇文章的结论来看,此时的新闻记者已经明确地将新闻职业的独立合法性与抽象的新闻自由作为行业发展的必备前提,这与中国现代新闻业的传统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㊂在新一代新闻人的观念中, 国家 政府 政党 等分析单元常常被看作是外在于社会公众,甚至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对立的 威权力量 ㊂而新闻界则被预设为社会公众的天然代表,所谓 人民性 的提出就是明显的例证㊂由此,新闻从业者 独立 自由 的信息传播活动所面临的若干限制不仅被看作行业发展的桎梏,甚至也被视为民主发展的障碍㊂这种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二元论分析视角既构成了新闻从业者理解自身职业的一种基本取向,也构成了多数关于中国新闻实践和新751追问 新闻专业主义迷思 / ①Polumbaum Judy, The Tribulations of China's Journalist after a Decade of Reform ,in Chin-Chuan Lee (eds.),Voices of China ,New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1990,pp.33-68.。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黄旦内容提要关于传播者研究的历史,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缺乏清楚梳理。
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做一点努力。
本文把传播者界定为大众媒介组织,并认为其研究的历史应从新闻学开始。
新闻学对传播者的研究,大致囿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范围并围绕这一中心,构筑了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等话语。
自怀特开先河的把关人研究,逐渐揭示了传播者所受到的种种外在压力;批判学派、政治经济学等各种研究取向,更是展现了大众媒介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使媒介组织的专业主义理念遭到挫伤。
所以,传播者研究历史,是专业主义建构和消解的过程。
但是,专业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建构和解构仍在不断继续。
在大众传播中,谁(who)是传播者?“没有谁”,查利斯·赖特斩钉截铁地回答。
理由很简单:大众传播是组织而不是个人的行为,大众传播的内容是众多参与者组织化努力的产物,是大众生产(mass produced)大众散发(mass distributed)。
在如此复杂的操作过程中寻找什么人是传播者,就好比是找一辆汽车的个别制造者。
于是赖特十分不屑地说,问谁是传播者,实际上是打算以一般的人类传播模式,即:一个传播者、一个讯息、某些传输媒介和一个接收者这些基本要素来考虑大众传播(Wright,C.R.,1986:61)。
我以为这只是赖特虚构的问题,但即便真的如此,也不必一口咬定就是混淆了大众传播和一般传播的区别。
不说赖特自己提到的这些构成传播模式的基本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接收者),大众传播本就不可或缺,而且“谁”或“什么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隐喻,把赖特所谓的“组织”做了人格化处理。
赖特之所以做惊人之语,无非是强调大众传播的组织特征,为自己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者做铺垫。
以一己之需,故意使因果关系极端简单化,是学术研究的大忌。
赖特恰落此俗套。
不过,突出大众传播者是组织而不是个体,虽无新意倒是十分重要。
2020·3(下)《科技传播》88作者简介:邓珂,研究生在读,河南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邓 珂摘 要 新闻专业主义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一直是新闻学领域的支柱性理论,引领着新闻传播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而当新媒体崛起后,公众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的传播主体,同时“后真相”时代的到来都使得越来越多人质疑新闻专业主义。
而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塑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传媒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新媒体;专业媒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5-0088-031 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和流传19世纪末,阿道夫·奥克斯入主《纽约时报》,并向社会提供严肃的社会新闻,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
从中可以看出,从新闻专业主义这个理论诞生之时起,它就是与为大众提供信息不可分割的。
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刚刚诞生就受到受众和新闻专业从业者的热烈追捧,概因它既符合受众心中大众媒体的形象,又能够帮助媒体机构业减少内耗、扩宽受众市场、减少外部干预。
新闻专业主义简单来说就是社会媒体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以公正、全面为原则,向社会大众提供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规定了新闻相关从业者要以社会利益为第一原则,不是某一利益集团手中的“扩音喇叭”,而是社会的观察者,以科学、理性、客观的态度来报道事实,不掺杂个人的情感,更不会向政党、财团低头,为他们摇旗呐喊。
1.1 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虽然早在100多年前就在西方社会诞生,但从其诞生以来,它就没有在西方社会真正的实现过。
新闻媒体作为行业之间的“无冕之王”,一直都被其背后的政党或财团牢牢的握在手中,从来没有将其权柄遗落出去。
尤其是在对外报道中,例如在伊拉克战争过后,《纽约时报》就用大量的版面来为自己之前在对伊拉克报道中曾经煽动美国国民支持对其发动战争而道歉,又或者在最近的香港事件中,可以看到不论是英国的BBC 还是美国的ABC,这些国际大型传媒集团,在他们的报道中,都没有做到其标榜的客观、公正,皆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
我关注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它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是新闻从业人员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为什么我会关注新闻专业主义并进行研究呢?其实选择这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对大部分同学而言,这个理论听起来就很厉害、也很枯燥的。
并且,因为该理论由西方学者提出,植根于西方传统的标榜“自由”“民主”“公开”的出版自由的土壤,所以有的时候我不免陷入思维跳脱精神混乱的状态。
例如,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包括: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准确性、对公众权利的捍卫、对舆论的负责等。
在我国,新闻专业主义规范首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宣传、舆论导向等。
但是我们无法忽视,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媒愈加发达,传播愈加迅捷,而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例如有偿新闻、新闻贿赂;商业化媒体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例如新闻报道变异,趋向于泛娱乐化、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迷失方向等,随之也出现了新闻打假、呼唤媒介工作者道德良知等活动。
由新闻专业主义还可引申出媒介专业主义、新闻媒介独立性、受众媒介素养等话题。
所以我还是会尽力理清思路,思考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特色新闻土壤上的变化与成长,如何建构我们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一系列的新闻失范的例子:去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爆发窃听事件,引起了极大地社会关注;国庆假期后有个帖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称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南京市民在郊区的某梅花鹿养殖场里排队喝鹿血,场面描写血腥,多家媒体对此报道进行转载,后来央视记者现场调查却发现,这是一起严重的造假新闻;今年6月份,有个湖北地质工程师肖友发获任海南省三沙市首位市长的消息在网上热炒,网站不断转载、微博不停转发,但是最后同样验证是假消息;微博加V验证有的时候也只是一件“迷彩服”,是微博运营商出于商业利益进行违规操作……2008年“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有的媒体为了经济效益,对此大肆宣扬,推波助澜,使其由一件明星之间的私人事件变成了公共事件,部分媒体在此过程中赚得钵满盆满,但是却丧失了媒体专业主义,违背了职业道德;有些媒体则大力呼吁抵制相关相片的传播,做到了行业自律,树立了一个恪守媒介专业主义的典范。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
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
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
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
最初,为政治偏见所左右。
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
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
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
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
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Adolf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萌芽作者:姜兆华仲娜娜来源:《企业文化》2020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建立在外国人来华办报基础之上。
外报将西方的办报理念引入中国,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埋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种子。
五四以前,报纸被视作服务于政治的“新之具”,政治唤起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启蒙,但又成为新闻学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而这一矛盾正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解决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新文化运动一、新闻专业主义概念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专业”被看成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含义而又变化的概念,主要指一些知识含量极高的职业。
对于新闻专业主义,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受社会学影响,国内学者潘忠党和陆晔提出,新闻专业主义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即一,作为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二是新闻从业者并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鼓吹者,指向的应是全社会和整个时代;三是新闻从业者秉持的价值观应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四是新闻报道必须尊重新闻事实,真实永远是第一位的;(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
学者黄旦通过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梳理,同样把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五点,具体包括:一是报刊还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功用,并不仅仅只有传播新闻的功用;二是报刊具有独立性,并不能依附于某一利益集团,这种独立性带来新闻的自由性和公平性;三是报纸应更多反映社情民意,为公众服务;第四,报纸的运营应依托于自身的收益,尤其是广告收入;五是报纸的约束机制首先是职业道德自律,然后是社会的法律。
二、近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种子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基础之上的。
外报将西方的办报理念引入中国,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上埋下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种子。
(一)在华外人办报的商业化运作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事业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要做到独立,立场要客观,通过自己的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维持自己的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