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10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束缚,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互动。
这种变革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重大考验,需要坚守核心价值观,并进行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
首先,新媒体时代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以前的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渠道有限和信息流通速度较慢,在报道中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和加工处理后才能发布。
而现在,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变得异常简单,并且可以实现实时更新。
这种快速、即时性带来了报道失误和谣言扩散等问题。
其次,在面对海量信息流与短平快的传播方式时,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坚守其核心价值观。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独立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变得更加重要。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虚假信息和偏见观点很容易传播,这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信息来源的核实和验证,确保报道的真实可信。
此外,在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时,新闻专业主义需要进行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
传统媒体往往以报道为中心,而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用户更加注重参与互动和个人定制化需求。
因此,在重构中应注重用户参与度,并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
同时,在内容生产方面也要注重多元化与创新。
传统媒体往往局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单一形式,在互联网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内容,并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视听感受。
此外,在面对挑战与坚守中也需注重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和传承。
新闻专业主义的培养需要加强新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和媒体机构应加强对学生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能力,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同时,传统媒体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越来越透明、公正,这得益于自媒体的出现。
自媒体以网络作为媒介,社会公众可以自主地发布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使新闻广泛、快速地传播,这虽然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但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冲击。
本文将简单地阐述新闻专业主义和自媒体时代的含义,针对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反思1新闻专业主义和自媒体时代概述1.1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2自媒体时代的内涵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有两大特征:第一点是社会民众参与度高。
以网络媒体为新闻传播的媒介有效的降低了民众发布、传播新闻的困难度,随时可以将手头新闻发布。
第二点是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非常强,新闻事件省略了编辑、整理、审批等诸多环节可以直接发布。
第三点是新闻时间的真实性差,由于社会公众往往不清楚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新闻事件传播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导致新闻事件失真,不正确的舆论导向、網络暴力现象的出现。
2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现状2.1新闻信息质量有待提升自媒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很多新闻发布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新闻的点击量,争先发稿,忽视把控新闻信息的质量,使信息错误百出。
与此同时,为了制造更大的噱头,新闻发布者掺杂了强烈的情感观点和主观臆断,直接影响了民众的思想认知,甚至对新闻当事人的权益带来损害。
然而,新闻受众不仅希望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更关心新闻事件的准确性和深度。
所以新闻发布者对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中立性的把控是非常必要的。
2.3新闻自由滥用现象有待防范3优化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措施3.1保证新闻信息质量传统的新闻媒体以争先发稿、抢先发稿作为新闻发布的原则。
然而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报纸、期刊等纸质的新闻媒介在新闻发布的灵敏度和速度上都没有优势,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将身边的事情传播出去,让全世界人知晓。
在这样的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新闻的抢先发布已远不如之前那么的重要了,与信息发布的速度相比,更重要的是新闻信息的深度和准确性,这是传统专业化媒体一直秉承并落实的,也是如今自媒体时代应当保证并传承的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2019-09-20⼀、新闻专业主义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便⼠报产⽣并逐步发展,其中⽴、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活的新闻理念。
报⼈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活的⾼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
这⼀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
从⽽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形成⼀种缺乏⾃觉的职业意识,或是⼀种偏离本来⾯⽬的⾏业利⽤。
⽽⾃觉以新闻为职业,并运⽤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那是19世纪末独⽴报刊时期才有的历史事实。
19世纪70年代,美国独⽴报刊兴盛⽽促使雇佣专职记者逐渐涌现,直⾄80~90年代,记者已成为⼀个社会职业,以尊重事实、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开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
⼆、美国独⽴报刊与社会责任理论独⽴报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呈现出的“职业化报刊样式”和“新闻信息模式”,为西⽅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切实可⾏的摹本,也为西⽅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提供了⼀条清晰的路径。
美国独⽴报刊是⼀个复杂的新闻现象:新闻专业理念已成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想、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为准则。
1947年,以美国芝加哥⼤学校长哈钦斯为⾸的新闻⾃由委员会出版了名为《⾃由和负责⼈的报刊――关于⼤众传播系统:报纸、⼴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总报告》的⼩册⼦,对美国新闻⾃由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了调查分析,对受到垄断报刊威胁的新闻⾃由提出了⼀系列的新观点,形成了报刊的新理论的基本框架。
到1956年施拉姆等多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书中西奥多·彼得森[U1]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以“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命名的新理论得到了确认。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众传播媒介在享有⾃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尽责,否则,政府就应该加以⼲预。
【最新】新闻专业主义一、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介绍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1.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也称“出版自由”)、言论批评自由(也称“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也称“人民的获知权”或“知情权”)。
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
美国社会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早期争取新闻自由者对“新闻自由”的理解是——我行我素。
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
自19世纪以来,思想家们已经发现,人民之间的权利并不平等。
在美国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正在侵蚀公共生活。
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
最初,它们格调低下,为政治偏见所左右。
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
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
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
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
新闻工作者发展出来的追求信息的新闻专业模式,是世纪之交出现的现象。
早在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AdolfOchs)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
“新闻专业主义”:要不要“专业”?: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独立报刊时期,记者成为了一种社会职业,并以尊重事实、客观报道为己任。
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闻媒体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指引下,许多编辑和记者都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舆论力量,来反映民众呼声,主持正义,打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打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美妙画卷”。
到20世纪中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日渐成熟,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闻专业主义逐渐形成发展的时候,另一门科学也在悄然崛起,并快速壮大成熟,那就是李普曼和贝奈斯等人控制社会的舆论学说和公共关系理论研究。
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精英统治观念,在李普曼等人的研究和宣传中得到发展和强化。
在李普曼的经典著作《大众舆论》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统治精英可以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手段来设置一种“拟态环境”,然后将这种制造出来的“现实”通过大众传媒传送到大众的脑中。
“精英统治”学说认为大众的意见和想法是个体简单却又总体杂乱的,要想让大众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行事,就要利用“拟态环境”的建立,形成一种舆论的引导,去达成精英统治者的目的。
如果让大众完全知道事情的真相和整个事件的过程,就很难去引导他们朝着精英们的意愿行动。
李普曼还主张,社会上应该有这么一些人,他们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止大众去获知真相,拦截大众了解事情真相的途径,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去“安排”新闻,以维护精英们的利益。
而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就是服务于公众,基本原则就是客观中立,这与李普曼等人的“精英统治”学说有根本上的冲突。
在美国新闻传媒实践中,无不渗透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挣扎,尤其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新闻专业主义势力渐衰,遭遇发展中的瓶颈。
新闻专业主义从它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实践上的挑战和威胁,即使在它的源头美国,这一理念有时也是不得不向国家、统治阶层以及经济集团的利益屈膝。
新闻专业主义2.0
新闻专业主义2.0: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但这主要针对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即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群应遵守的规则。
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显然已经不适用了,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专业主义2.0。
新闻专业主义2.0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老师提出,他说道:“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
”可理解、客观真实、道德适当、真诚都是未来新闻专业主义2.0必须汲取的内容。
从吴飞老师的叙述中可看出,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的不仅仅是媒体从业人员,而是所有参与传播的个体。
这就说明要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
作为信息的受者和传者,大众是传播活动中的主体,也是此类研究中最变化莫测的群体,在话语权下放的今天,使得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更为迫切。
很多舆论反转的事件,若人们不盲目转发评论,不盲目站队,而是冷静理性分析事件,也就不会有后期的多次反转。
新闻专业主义内涵及教学实践的探究作者:赵建基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1期[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新闻专业主义主张的源流及其内涵,其次分析了新闻专业主义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国发展的张力,最后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新闻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养成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教学实践新闻专业主义是从新闻传播者的层面为实现新闻自由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观念和体制,也是新闻传播在曲折和漫长的争取新闻自由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实现和保证新闻自由的精神内核,新闻专业主义实质是新闻自由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新闻的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部分。
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中立性和客观性。
中立性是指新闻从业者要摆脱来自政府、集团甚至公众的干扰,维护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
特别是在报道争议问题时,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客观性则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主观倾向、情感。
以冷静的报道方式实现事实的准确。
新闻工作者则是用“中立性”和“客观性”维护自己的专业地位,实现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据此笔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应该有以下内涵:1、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内核是新闻自由精神的体现新闻自由所包涵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都是指有说出真话的自由和出版真实言论的自由。
那么为什么新闻的自由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都被统治者严格限制呢?从悖论的角度分析就得出真实、真相的传播是限制和掩盖,究其原因则可以得出统治者用利己的言论对公众进行支配和影响,以此维护着既得利益和特权不动摇。
话语权不应被视为是一种强权、特权,而应该是一种民权、人权,这样才是对民众的人格和尊严的尊重。
2、新闻专业主义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新闻专业主义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层面要求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是以实证的科学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越来越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改变,这对新闻专业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报纸、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而是更多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来获取新闻。
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代,重新定义了新闻报道的边界和规则。
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中,新闻专业人士面临着关于如何适应新的新闻传播环境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精神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坚守与重构。
一、新媒体带给新闻专业人员的挑战1. 传统新闻媒体的经营模式受到威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代新闻媒体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些新型网络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更广泛传播范围、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
这不仅对传统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带来了挑战,也让新媒体新闻产业迎来了空前的机遇。
可是传统新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之下,面对着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施展拳脚、维护品牌、开拓市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2. 新闻采编方式的变革前往事地报道是新闻业传统的采编方式,但是新媒体时代所存在的即时性、全面性和互动性要求新闻专业工作者必须更多的进行新的方式,通过新闻应用程序、网络平台的社交媒体传播和内容生产策略的不断创新,让新闻与读者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交流,建立互动式的新闻生态系统。
3. 信息处理的多样性在互联网时代,大量信息面前,传统新闻媒体的竞争残酷。
因为现在是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新闻动态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传播,这种速度让传统媒体难以追赶。
如何从这些海量信息中猎取新闻故事,不仅是准确度和独家性的问题,更是诱人点的匠心独到和表达能力的考验。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再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 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受到侵犯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环境呈现十分异质的信息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它被一些人用来散布谣言,误导大众。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其精神也是所有新闻记者崇尚的职业规范和理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专业主义也随之发展起来,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传播技术也不断发展,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面临挑战。
不同传媒体制对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理念和实践策略对中国和世界传媒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飞教授《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一书,通过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批判的基础上向从业者传播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声誉。
如今,在中国通过几代新闻人的实践,发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也初具中国特色。
这些年来,在中国新闻界也越来越多出现用事实说话、报道“三贴近”原则、反对有偿新闻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解读,展望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本土化改造。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源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媒介针对当时新闻媒介所盛行的煽情主义和商业主义,提出了许多批评和建设性意见。
最终,“专业主义”作为各方观点的一种妥协,在多种力量的博弈中逐渐确立。
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专业人士的认识仅限于医生、律师、建筑师或教授,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受人尊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当时的新闻工作者大都是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他们的经济能力较差,社会地位较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行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人们对新闻工作者的印象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评判社会舆论的仲裁者。
大多数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和商业主义盛行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理念,其精神内核是报道的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