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第一章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讲义(含解析)中图版
- 格式:docx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7
第2课时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成因: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2.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 多平原和高原 以平原、低山和丘陵为主
水文 冬季河湖结冰 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
植被 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土壤 棕壤 淋溶作用强烈的红壤和砖红壤
4.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制作制度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作方式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
农作物 小麦、棉花、杂粮 稻谷、茶叶、蚕丝
主要水果 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 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2)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民居特点 平顶屋居多 屋顶坡度大
原因分析 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农作物的场地 利于雨水排泄
(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
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吃 面食为主 米食为主
住 注意保暖 通风防潮
行(古代) 马 船
体育运动 滑冰、滑雪 赛龙舟
方言 少 繁杂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发达
[巧学妙记]
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范围:在图中写出字母所对应省区的简称。
2.经济发展的差异
(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
(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 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
便捷。
(2)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
(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知识点(一) |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南船北马” 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1)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
提示:主要是南北降水差异造成南方多水乡、北方多旱地。
(2)我国南北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 图表信息想周到 ————(教材P9图示)
东部季风区图
[信息获取]
(1)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南北方的分界线还是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界线?
提示:一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等。
(3)南北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项目 以南 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为主 平原、高原为主
气
候 1月均温 0 ℃以上 0 ℃以下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 mm以上 800 mm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河
流 水量 大 小
水位变化 小 大
含沙量 小 大
结冰期 无 有且自南向北结冰期渐长
植被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二、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平原和高原为主 地形多样,以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落叶阔叶林为主,还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草甸草原分布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水文 有结冰期 无结冰期
自然
资源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水热丰富,生物资源、水力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社会经
济条件 农业
生产 旱地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全国重要农业生产基地,南部沿海地区、海南岛和云南南部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工业 重工业、能源基地 工业实力强、种类齐全
生产
产业
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大,调整产业结构任务紧迫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交通
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交通为主,铁路网稠密 以铁路和公路交通为主,并有内河运输,通达性好
限制性
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面临
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
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
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 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
解析:1.C 2.B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较大,即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南方的耕地只占35.9%,说明北方的耕地比重远大于南方。北方的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小,这说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耕地比重除以人口比重,得到两个比值,再将这两个比值进行比较,可知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第2题,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距东南季风的源地近,受其影响较大,降水量丰富。即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差异是年降水总量差异导致的。
读下图,完成3~5题。
3.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 )
A.水热条件不同 B.地形条件不同
C.土壤条件不同 D.光照条件不同
4.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5.我国南方住宅中的傣族竹楼主要反映了当地的(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解析:3.A 4.D 5.B 由于秦岭—淮河南北水热条件的差异,使得南北方农业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种类等存在差异;同样是由于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得南北方民居有较大差异。
知识点(二) |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中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近十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突出的是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有扩大的趋势。
(1)你知道中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吗?
提示: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2)三个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差异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优势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发达;对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水平高;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交通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南水力资源充足
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有些城镇人口密集区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北方各省区淡水资源短缺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水患;长城沿线的风沙 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边境贸易
协调发展 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地形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各类矿产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地带 中、西部地带
社
会
因
素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教
育、文化 科技、教育发达,
人口文化程度高 科技、教育欠发达,
人口文化程度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经
济
因 发展基础 发展早,基础好 发展较晚,基础较差
产业结构 较合理 不合理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便捷、海陆联运便利 交通通达度差、交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