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药物脑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35
亚低温脑保护的护理要点
1. 一定要密切监测体温啊!就像随时关注宝贝的情绪一样。
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患者量个体温,不能让体温波动太大呀,不然怎么起到好的脑保护效果呢!
2. 保持环境安静很重要啊!这就好比人在熟睡时需要安静一样。
要是周围吵吵闹闹的,能对患者好吗?所以一定得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3.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呀!就像时刻留意朋友的脸色变化一样。
要是发现有什么异常,赶紧告诉医生,可不能耽误了!
4. 皮肤护理也不能马虎啊!就像我们爱护自己的脸蛋儿一样精心。
按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可别让患者出现皮肤问题呀!
5. 做好营养支持哦!这和给小树施肥让它茁壮成长是一个道理呀。
要保证患者有足够的营养来恢复,可不能让患者饿着呀!
6. 心理护理也很关键呢!这不就像给人鼓励打气一样嘛。
多和患者交流,哪怕他暂时不能回应,也要让他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啊!
7. 医护配合要默契呀!这就如同跳舞时两人要配合好步伐一样。
医生说怎么做,咱们就严格执行,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亚低温脑保护发挥最大作用呀!
总之,亚低温脑保护的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才能真的帮助到患者呀!。
IN FOR IGN M DI L T R T M NT 中外医疗中外医疗2008NO.18CHINA FOREI G N MEDICAL T RE ATMENT在我的神经外科工作中,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尤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亚低温做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已被大多同道采用,现将我们2000年7月~2007年8月间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96例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病人中重型颅脑损伤61例,脑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男58例,女38例,年龄11~79岁,平均37.5岁,受伤致入院时间10min~6h ,平均2h ,所有患者均经CT 检查,诊断明确,致伤原因:车祸伤43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11例,其余为自发脑血管意外。
行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48例,格拉斯哥评分3~5分52例,6~8分44例,伴有1例瞳孔扩大者49例。
双侧扩大者21例,双侧瞳孔无明显异常者26例。
1.2治疗方法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本组病人均采用北京恒帮公司生产的降温毯。
该机一部主机可同时接两床降温毯,毯内加入循环的干净水,开机时一般设置温度为15℃左右,可以较快的把体温控制在30~33℃之间,体温以肛温探头测得(肛温比脑温低0.33左右)[1]。
同时给予冬眠1号:生理盐水500mL ,氯丙嗪100mL ,度冷丁100mg ,异丙嗪50mg ,维持静脉滴注,对于躁动不安者首先给予安定10mg 静推,有呼吸不良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血氧饱合度低者给呼吸机辅助呼吸。
亚低温治疗时间一般为3d~7d ,3例停用冰毯及冬眠药物后体温仍较高且持续不下(考虑中枢性高热)者,应用时间达20d 之久,脑水肿消退后给予逐渐复温。
2结果96例患者中良好45例,中残21例,重残18例,死亡12例,死亡率12.5%。
3讨论3.1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机制[2](1)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2)抑制高糖血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4)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5)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6)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薄立军曹瑞旗董振明作者单位: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33~35)℃、中度(28~32)℃、深度(17~27)℃、超低温(16℃以下)4种。
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古代已经被人们所认知。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将深低温(体温降至28℃以下)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当中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
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Ames等研究发现:亚低温(直肠温度33~35℃)状态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保持正常状态,且无并发症,因而亚低温脑保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具有良好效果,不产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国内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同时也开展了亚低温治疗脑缺血和脑出血等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就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研究现状做以综述。
1.抑制氧代谢率,维持脑血流量,平衡能量供求亚低温能够降低脑的氧代谢率。
温度与脑的氧代谢率下降接近线性关系,即温度每下降1℃,脑的氧代谢率约降低5%~7%,而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结果不能完全用这线性关系来解释。
如降低脑的氧代谢率,其脑保护作用较降低脑氧代谢率增加19~30倍。
Marion等的临床研究表明,32~33℃亚低温治疗能使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脑氧代谢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可明显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生存率明显提高。
只达石等报道了对大宗病例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脑氧代谢,并且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有报道[4]认为在大鼠脑缺血早期低温较正常温度使局部脑葡萄糖利用率减少了45%,低温也能减轻大鼠脑缺血所导致的脑的异常代谢和pH的改变,从而达到维持能量供求,保护脑的作用。
脑的能量代谢具有特殊性,如对氧的需求量大、仅靠血液转运葡萄糖供能、无糖原及ATP的储备等。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薄立军曹瑞旗董振明作者单位: 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33〜35) C、中度(28〜32) C、深度(17〜27) C、超低温(16 C以下)4种。
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古代已经被人们所认知。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将深低温(体温降至28C以下)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当中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
由于32C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Ames等研究发现:亚低温(直肠温度33〜35C)状态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保持正常状态 , 且无并发症 , 因而亚低温脑保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 , 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 , 具有良好效果 , 不产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国内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 , 同时也开展了亚低温治疗脑缺血和脑出血等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就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研究现状做以综述。
1. 抑制氧代谢率,维持脑血流量 , 平衡能量供求亚低温能够降低脑的氧代谢率。
温度与脑的氧代谢率下降接近线性关系,即温度每下降1C,脑的氧代谢率约降低5%〜7%而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结果不能完全用这线性关系来解释。
如降低脑的氧代谢率,其脑保护作用较降低脑氧代谢率增加19〜30倍。
Marion等的临床研究表明,32〜33C 亚低温治疗能使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脑氧代谢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 , 可明显促进 GCS5〜 7 分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 , 生存率明显提高。
只达石等报道了对大宗病例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研究结果 , 充分说明了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脑氧代谢 , 并且可有效改善预后 , 提高生存质量。
有报道认为在大鼠脑缺血早期低温较正常温度使局部脑葡萄糖利用率减少了45%,低温也能减轻大鼠脑缺血所导致的脑的异常代谢和 pH 的改变,从而达到维持能量供求,保护脑的作用。
亚低温疗法亚低温疗法(hypothermia therapy)是指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体核温度降至32~34℃之间,从而达到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的目的。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脑部温度,一是用冰袋、冰帽等头部局部降温;二是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全身降温。
一、原理1.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轻乳酸堆积。
2.抑制脑损伤后白三烯B4及其他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轻脑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在25~37℃,体温每降低1℃颅内压可平均降低5.5%。
3.保护血脑屏障。
有研究表明,在30~33℃时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显著减轻。
4.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是稳定Na+-K+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恢复正常,以防止脑水肿发展。
5.能显著抑制缺氧所造成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二、适应范围(一)适应证1.心肺复苏术后。
2.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
3.颅内感染、脑干损害,尤其是伴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者。
4.持续性中枢性高热者。
5.颅脑外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二)禁忌证1.患儿处全身衰竭状态。
2.合并休克尚未纠正者。
3.未完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三、操作步骤1.遵医嘱应用冬非合剂冬眠灵(氯丙嗪)和非那更(异丙嗪)各1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或肌内注射,以避免机体在物理降温时出现寒战。
2.待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后开始用物理降温措施。
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也可用冰枕、冰帽和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水毛巾来降低体温。
3.监测肛温,把患儿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2~34℃。
四、护理要点1.低温疗法的效果与开始使用低温的时间有关,凡具有使用低温指征的患儿应尽早使用。
对心肺复苏术后患儿,在心跳呼吸恢复或心跳恢复及机械控制呼吸后即可开始降温,甚至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即可在头部用冰袋降温。
因为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在循环停止十几分钟即出现,循环停止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脑循环状态和脑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