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的脑保护
- 格式:pdf
- 大小:916.12 KB
- 文档页数:18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探索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①亚低温组59例,均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35℃,维持3~8d;②常温组53例,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
分别于入院后第1d 及第8d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疗效评估,6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
结果入院第1d,两组GCS评分结果(P>0.05),第8d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GOS标准随访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伤后24h内接受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标签:亚低温疗法;颅脑损伤;预后P>0.05△u=3.85P<0.05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GOS 评分结果比较n(%)注:u=3.96 P<0.05△u=2.02P<0.053 讨论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及继发性损害。
由于颅脑损伤的程度是客观的,唯一能人为控制的是外伤后造成的继发性损伤[2]。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均报道[3,4]颅脑损伤急性期发热的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颅脑损伤后5~7d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
近几年来,亚低温(32℃~34℃)在治疗脑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地脑保护作用[7]。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可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8],本组病例探讨表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6个月GOS评估恢复良好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植物生存及死亡率比较,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期,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医学科脑复苏中的应用亚低温疗法又称冬眠疗法,是目前临床研究中被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之一[1],现将这一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亚低温治疗的背景医学类运用低温技术报道首次见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到了80年代,其阶段性成果包括1987年Busto的动物实验。
Busto将实验鼠的全脑缺血模型(20分钟)脑温降低到30~33℃,发现实验鼠的神经元几乎无病理性损伤,且并发症轻微,据此他提出亚低温的概念。
目前国际医学界将治疗性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超深度低温(≤16℃),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为亚低温。
至今已经有大量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验证了亚低温治疗对各种类型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亚低温脑保护机制研究发现,亚低温疗法对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
亚低温治疗首先使脑细胞的需氧量减少,降低脑氧代谢率。
数据显示,体温每降低1℃(在诱导低温过程中),脑细胞代谢率下降5%~7%。
李燕玲、顾国嵘等证实了在脑损伤的初期阶段,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脑细胞损害,其作用是通过阻断脑细胞凋亡、抑制线粒体损伤作用、减轻内源性细胞毒性等作用等达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目的[2-3]。
张斌[4]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对比研究时发现,亚低温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中残率高于对照组,重残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并推测亚低温可能是通过抑制各种创伤后的增高的炎症反应,减轻二次脑损伤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3.亚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3.1 亚低温的应用范围目前国际上亚低温治疗主要运用在心室纤颤、室性心动过速所致心跳骤停经复苏后仍昏迷的患者。
2005年和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均强调亚低温疗法对于心脏骤停的重要性,亚低温治疗成为临床上进行脑复苏的标准措施[5]。
目前亚低温的治疗运用日益广泛,包括重型颅脑损伤、脑损伤后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中枢性高热、各种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等。
亚低温技术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治疗中的应用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亚低温(32~34℃)治疗能改善预后和使患者获益。
临床上可以选用降温毯、冷液体快速静脉输注、自粘型水凝胶包被、血管内冷却降温、冰敷冰帽等多种措施使体温降低。
一般认为在心肺复苏后0.5~0.6 h内开始降温是一个合适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低温时间l2~24 h,然后缓慢(0.25~0.5℃/h)复温到36.5℃。
寒战、肺部感染、低血压、心律失常、血小板减少是低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标签: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亚低温技术;应用;不良反应[Key words]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Mild hypothermia;Application;Adverse reactions心搏骤停后的低温治疗已经成为复苏后的最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约30%~40%自主循环恢复,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
全身性缺血与再灌注的影响,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极易产生广泛的组织、器官损伤。
既往将这种状态命名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 disease)或“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1]。
新近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协会把这种情况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2]。
心脏停搏恢复自主循环后的患者约80%昏迷时间超过1 h。
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仅为11%~48%,而剩下的患者多死于住院期间或是保持植物人状态。
1961年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心肺脑复苏(CPCR)。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薄立军曹瑞旗董振明作者单位: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33~35)℃、中度(28~32)℃、深度(17~27)℃、超低温(16℃以下)4种。
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古代已经被人们所认知。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将深低温(体温降至28℃以下)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当中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
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Ames等研究发现:亚低温(直肠温度33~35℃)状态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保持正常状态,且无并发症,因而亚低温脑保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具有良好效果,不产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国内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同时也开展了亚低温治疗脑缺血和脑出血等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就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研究现状做以综述。
1.抑制氧代谢率,维持脑血流量,平衡能量供求亚低温能够降低脑的氧代谢率。
温度与脑的氧代谢率下降接近线性关系,即温度每下降1℃,脑的氧代谢率约降低5%~7%,而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结果不能完全用这线性关系来解释。
如降低脑的氧代谢率,其脑保护作用较降低脑氧代谢率增加19~30倍。
Marion等的临床研究表明,32~33℃亚低温治疗能使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脑氧代谢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可明显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生存率明显提高。
只达石等报道了对大宗病例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脑氧代谢,并且可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有报道[4]认为在大鼠脑缺血早期低温较正常温度使局部脑葡萄糖利用率减少了45%,低温也能减轻大鼠脑缺血所导致的脑的异常代谢和pH的改变,从而达到维持能量供求,保护脑的作用。
脑的能量代谢具有特殊性,如对氧的需求量大、仅靠血液转运葡萄糖供能、无糖原及ATP的储备等。
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分析【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的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低温状态[1]。
大面积脑梗死继发体温升高是脑部严重损害的结果,体温升高又加重了脑缺血,使脑梗死面积增大。
因此,开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亚低温治疗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1 亚低温治疗的保护作用机制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可作为神经保护治疗的有效措施[2],传统认为,亚低温主要通过降低葡萄糖和氧耗减缓脑代谢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一系列有关亚低温治疗对卒中模型动物的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理学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有:降低脑组织耗氧量,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抑制颅脑损伤或缺血后急性高血压反应;抑制颅脑损伤或缺血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抗凋亡、钙离子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以及线粒体损伤,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损害和氧自由基产生,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血管渗透性和减轻脑水肿,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降低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减轻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和细胞内酸中毒,抑制神经元凋亡和脱氧核糖核酸(DNA)裂解,抑制脑升温后的脑损害。
2 体温升高对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响大面积脑梗死继发体温升高的发生率为39.4%,感染是其主要原因。
大面积脑梗死继发体温升高是脑部严重损害的结果,体温升高又加重了脑缺血使脑梗死面积增大。
有研究显示,亚低温治疗病人的凝血功能有异常,提示较长期的亚低温要注意检测病人的凝血功能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并发症[3]。
此外,'体温升高还会降低局部神经元DNA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神经保护剂的疗效。
脑梗死后继发体温升高与大面积脑梗死导致间脑结构损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中枢性高热。
因此,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感染,防止体温升高,对阻断脑疝的发生发展、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薄立军曹瑞旗董振明作者单位: 050000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33〜35) C、中度(28〜32) C、深度(17〜27) C、超低温(16 C以下)4种。
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古代已经被人们所认知。
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将深低温(体温降至28C以下)应用于心血管手术当中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
由于32C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Ames等研究发现:亚低温(直肠温度33〜35C)状态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保持正常状态 , 且无并发症 , 因而亚低温脑保护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 , 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 , 具有良好效果 , 不产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国内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列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常规 , 同时也开展了亚低温治疗脑缺血和脑出血等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就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研究现状做以综述。
1. 抑制氧代谢率,维持脑血流量 , 平衡能量供求亚低温能够降低脑的氧代谢率。
温度与脑的氧代谢率下降接近线性关系,即温度每下降1C,脑的氧代谢率约降低5%〜7%而低温的脑保护作用结果不能完全用这线性关系来解释。
如降低脑的氧代谢率,其脑保护作用较降低脑氧代谢率增加19〜30倍。
Marion等的临床研究表明,32〜33C 亚低温治疗能使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脑氧代谢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 , 可明显促进 GCS5〜 7 分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 , 生存率明显提高。
只达石等报道了对大宗病例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研究结果 , 充分说明了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脑氧代谢 , 并且可有效改善预后 , 提高生存质量。
有报道认为在大鼠脑缺血早期低温较正常温度使局部脑葡萄糖利用率减少了45%,低温也能减轻大鼠脑缺血所导致的脑的异常代谢和 pH 的改变,从而达到维持能量供求,保护脑的作用。
亚低温疗法亚低温疗法(hypothermia therapy)是指采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使体核温度降至32~34℃之间,从而达到减轻脑损害、保护脑功能的目的。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脑部温度,一是用冰袋、冰帽等头部局部降温;二是用药物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全身降温。
一、原理1.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和脑代谢率,减轻乳酸堆积。
2.抑制脑损伤后白三烯B4及其他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减轻脑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在25~37℃,体温每降低1℃颅内压可平均降低5.5%。
3.保护血脑屏障。
有研究表明,在30~33℃时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显著减轻。
4.稳定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是稳定Na+-K+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恢复正常,以防止脑水肿发展。
5.能显著抑制缺氧所造成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二、适应范围(一)适应证1.心肺复苏术后。
2.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
3.颅内感染、脑干损害,尤其是伴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者。
4.持续性中枢性高热者。
5.颅脑外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二)禁忌证1.患儿处全身衰竭状态。
2.合并休克尚未纠正者。
3.未完全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者。
三、操作步骤1.遵医嘱应用冬非合剂冬眠灵(氯丙嗪)和非那更(异丙嗪)各1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或肌内注射,以避免机体在物理降温时出现寒战。
2.待患儿进入昏睡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后开始用物理降温措施。
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也可用冰枕、冰帽和颈、腋、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或敷冰水毛巾来降低体温。
3.监测肛温,把患儿的体温控制在肛温32~34℃。
四、护理要点1.低温疗法的效果与开始使用低温的时间有关,凡具有使用低温指征的患儿应尽早使用。
对心肺复苏术后患儿,在心跳呼吸恢复或心跳恢复及机械控制呼吸后即可开始降温,甚至在心脏按压的同时即可在头部用冰袋降温。
因为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在循环停止十几分钟即出现,循环停止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脑循环状态和脑部温度。
第37卷2522013年第4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D I C A L J O U R N A LV01.37.N o.4A pr.2013临床研究亚低温对脑神经细胞的保护张连花(天津市西青医院,天津300380)关键词:亚低温治疗;脑神经细胞;体温doi:10.3969/j.i ssn.1004—5775.2013.04.005学科分类代码:320.47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识码:B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人体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H1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低温可降低能量消耗,减轻细胞内酸中毒及钙在细胞内聚集,同时,抑制再灌注损伤后氧自由基的集聚,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
1亚低温治疗的方法1.1采用冬眠合剂采用冬眠合剂(生理盐水100m l+氯丙嗪100m g+异丙嗪50m g)静滴,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毯机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冰毯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体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维持时间最短24h,最长5~7d。
1.2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一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2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2.1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降低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人体体温每下降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