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2)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21
胡塞尔世界的三项结构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世界的三项结构”的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进行解析,以及对其意义和影响的探讨。
第一部分: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
他首先提出了现象学这一独特的哲学方法,旨在研究和描述人类经验中的现象和意义。
现象学注重对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抛开先入之见和预设观念,寻求直接接触和理解客观世界。
第二部分:感性层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发生在感性层。
在感性层,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物体和事件,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感性层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交流的第一步,是我们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初始阶段。
第三部分:知性层在感性层之上,是知性层。
在这一层次上,我们对感性层所传达的感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知性层关注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它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运作所在。
在知性层上,我们可以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抽象、归纳和推理,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精神层在胡塞尔的理论中,精神层是最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精神层涉及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超越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精神层上,我们思考着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价值,从而超越了个体层面,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结论: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
通过感性层、知性层和精神层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不仅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胡塞尔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胡塞尔著作阅读顺序
如果你想要阅读胡塞尔的著作,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阅读顺序:
1. 《现象学的观念》:这本书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入门书籍,介绍了现象学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2.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这本书探讨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现象学的超越论方法。
3. 《第一哲学》(上下卷):这本书是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他对哲学史的研究和超越论哲学的论述。
4.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本书探讨了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是胡塞尔对于意识研究的重要贡献。
5. 《逻辑研究》(全三册):这本书是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逻辑现象学思想。
6.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全三卷):这本书探讨了共主观性问题,是胡塞尔对于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胡塞尔的著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建议你在阅读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胡塞尔的思想背景和研究领域,以及阅读一些相关的导论和介绍性书籍。
此外,由于胡塞尔的著作数量较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Moravia)的普罗斯尼兹(Prossnitz)的一个犹太家庭,今属捷克。
因肺炎逝于德国弗赖堡。
他早先攻读数学、物理,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在维也纳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F.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先后在德国哈雷、哥丁根和弗赖堡大学任教,1938年病逝于弗赖堡。
胡塞尔的大量著作有些发表于生前,有些出版于死后,有些仍在整理编辑中。
有:《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沉思》(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和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他生前发表7部著作,但遗留的手稿比这些著作的份量大得多。
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纳粹迫害。
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
我们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
胡塞尔是数学博士,1853年随布伦坦诺学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
胡塞尔1891年发表《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数学、逻辑与心理学的关系,弗雷格对之严加批判,认为胡塞尔的观点受流行的心理主义思潮影响。
胡塞尔本人也自觉有不妥之处,遂重新研究逻辑基础问题。
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
以《逻辑研究》(1900-1901)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
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
(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
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
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
按照胡塞尔,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
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
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
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
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
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
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
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
现象学概论一、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一)胡塞尔的生平和著作(P539-544):1.形成年代:1859年4月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876——1878 在莱比锡大学学习;1878——1881 柏林大学;1881——1884 维也纳大学、服兵役;1884——1886 聆听布伦塔诺。
2.逻辑主义时期(描述心理学阶段),以《算术哲学》(1891)为标志1887——1901 哈勒大学讲师;1891《算术哲学》发表后,其试图从心理学法则中得出数学法则的心理主义倾向遭到了弗雷格的批判。
3.现象学的成熟①哥廷根大学时期(1901——1916)1900——1901年发表《逻辑研究》,随后应邀到哥廷根大学当副教授;1906年被提升为正教授;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的形成;1913年在《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发表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Ⅰ)。
随着《观念》Ⅰ的发表,胡塞尔转向明显的先验唯心论。
哥廷根学派和慕尼黑学派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接受胡塞尔的唯心论。
②弗赖堡大学时期(1916——1928)1928《内在的时间意识现象学》③退休后(1929——1938)1929《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巴黎讲演:1931年以法文的形式发表,1950年以《笛卡尔的沉思》为名在《胡塞尔全集》第一卷中出版;在1933年的维也纳和布拉格讲演的基础上胡塞尔写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形成和发展1、描述心理学(前现象学)阶段,以1891年出版的《算术哲学》为标志。
2、本质现象学阶段,以1900—1901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为标志。
(1)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参考教材第544—546页):a.心理主义认为逻辑规律和数学公理是人的心理规律,是从对心理现象的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其代表人物是l. b.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心理学的对象(判断行为)和逻辑学的对象(判断内容),使判断内容的客观性“消融”在判断行为的主观性之中,“真理消融在意识体验之中”。
胡塞尔形式和内容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分为不同的阶段,有四个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是以《算数哲学》为中心,这是他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以《逻辑研究》为中心,他在这个阶段创立了关于意向性的现象学。
第三阶段是先验唯心论的现象学,第四阶段则是胡塞尔想生活回归的现象学。
此外,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了一种方法:回到事物/事情本身,初衷是找到
纯粹的、不带偏见的意识领域。
它主要关心的领域不是物理现象,而是意识现象,它讨论我们与现象经验(情感、知觉、意识等)的各种际遇方式。
胡塞尔基于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创造性地提出意识的意向性结构——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一点将我们和现象顺利地纳入一个共同的生活视域之中。
胡塞尔是一个著述丰盈、表达欲旺盛的哲学家,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逻辑研究》《第一哲学》《观念Ⅰ》《观念Ⅱ》《经验与判断》《笛卡尔式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等。
如需更多关于“胡塞尔形式和内容”的信息,建议阅读胡塞尔原著或相关文献。
第四章本质的还原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本质的还原也称本质的直觉,指一种获得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为了要理解本质的还原,我们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其次要弄清胡塞尔的直觉的概念,最后要掌握本质的还原的程序。
第一节现象学的本质的概念本质的还原的目的是认识本质。
但是“本质”这一概念除了在现象学意义上的用法外,还有其它很多用法。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需要澄清“本质”的各种意义:(1)“本质”(Wesen)在德语中经常指物体,特别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如“人是有理性的生物(Wesen)”。
(2)“本质”也常被用作与表面现象相对的隐蔽着的实质性的东西。
如“这个人表面上粗暴,但本质上是善良的”。
(3)“本质”被某些唯名论的哲学家当做是依赖于语言用法的习惯或约定的表达的意义,因而他们不承认有什么事物本身固有的自在的本质。
以上三者都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
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不是指什么物体,不是指什么隐密的实质,更不是约定俗成的语词的意义。
按照胡塞尔,本质属于现象,是可以被直观到的东西,不是躲在现象背后的东西。
本质不是依赖于语词的用法的,相反语词的用法必须以本质为基准。
本质是“自在的”、“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规定性。
反过来说,如果某事物离开了它的本质,即离开了它的一组必然的规定性,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
正如个别的对象,如一棵实在的树,是一个对象,本质也是一个对象,尽管是一种新的对象。
这种新的对象在存有方式上与实在的东西不同,是一种观念的存有者(Idealitaet)。
由此可见,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的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的一般。
我们已经谈到过胡塞尔区分三种存有者或三种(广义上的)事物。
它们是实在的存有者、观念的存有者、实有的(在内在的时间中存在的)存有者。
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
但是按照胡塞尔存在三种不同的观念的存有者。
与这三种观念的存有者相对应,存在三种研究本质以及本质间的联系规律的科学。
它们是:(1)描述的自然科学(die deskriptiven Naturwissenschaften),(2)形相1-精确的科学(die eidetisch-exakten Wissenschaften),(3)形相-描述的科学(die eidetisch-deskriptiven Wissenschaften)。
描述的自然科学研究实在的存有者的本质及其规律。
实在的存有者处于时空中,在原则上可以通过感性知觉来把握。
例如我们能够看到一棵树,一座山等。
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凭感官感知的东西,例如微生物,则可以通过仪器,例如显微镜,来观察。
实在的存有者的本质也被胡塞尔称为形态学的本质(morphologische Wesen)或类型(Typen)。
我们可以观察到实在的存有者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并且发现某些实在的存有者具有共同的形态。
我们根据这些共同的形态把实在的存有者分成不同的类型,如哺乳类的动物、爬行类的动物等等。
我们说哺乳类动物的本质是哺乳的形态、爬行类动物的本质是爬行的形态。
形态学的本质是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等方法形成的。
形态学的本质是观念的存有者,尽管它们还没有摆脱经验的特性。
这是因为它们的基础是经验的观察,并将随着经验观察的深入而不断修正。
形相-精确的科学研究精确的本质,即理念的本质(Idealwesen)。
形相-精确的科学主要是指数学、逻辑学等形式科学。
与描述的自然科学不同,形相-精确的科学在把握本质的时候所依据的不是实在的对象,而是想象的对象。
几何学中所说的点、线、面、圆、三角不是实在的点、线、面、圆、三角,而是想象的点、线、面、圆、三角。
在实在的世界上找不到没有线的点和没有面的线。
在实在的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完全的圆和绝对完全的三角形。
几何学所研究的形状是想象中的形状。
理念的本质是建立在想象中的例子的基础上的。
举例来说,圆的本质(圆的一般)的例子是任意想象中的具体的圆。
由于理念的本质的形成不依赖于对实在的事物的经验的观察,它们也就不会被经验推翻。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某一实在的圆进行测量,发现其圆周长与直径的比例不是3.14,而是3.16,我们不会因此而否定有关圆的几何定理,而只会怀疑这个实在的圆不够标准,或我们的测量有问题。
理念的本质是精确的本质,在一个理论系统中理念的本质是可以被清楚定义的,如果我们承认了该理论系统的公理,我们也就必须承认从那些公理中推导出来的有关理念的本质的定理和定义。
理念的本质的形成依赖于对公理的直觉和逻辑推导。
按照胡塞尔,现象学是形相-描述的科学。
现象学研究内在的意识现象中的本质。
我们常把意识称为意识之流,因为意识现象是不断流变着。
如果意识现象中不存在变中不变的东西的话,以及如果我们不能把握那些变中不变的东西的话,现象学就不能成为科学。
然而按照胡塞尔在意识之流中存在变中不变的东西,它们是意识的基本结构、意识行为的基本种类,以及内在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数的观念、逻辑的观念,甚至伦理的观念、宗教的观念、美的观念等等。
胡塞尔说:“至于现象学,它乃是一种有关现象学态度上的先验的、纯粹的意识体验的本质学说。
正如每一种描述的、非自下而上构成的和非理念化的学说一样,现象学在它的自身中有它的合法性。
在还原了的意识体验中凭藉纯粹的直觉本质地把握的东西,不管它们是实有的成分还是意向的相关物,都是它自己所特有的东西,并且对于它来说都是绝对的认识的巨大源泉。
”2有关现象学态度上的先验的还原的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在这里我只想指出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我们到达纯粹意识。
所谓纯粹意识是指我们不考虑意识现象所代表的东西是否在实在的世界中存在,而仅把意识现象当做意识现象来考察。
胡塞尔认为在纯粹的意识现象中存在本质,这样的本质是可以被直观地把握的,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
“直观地把握”的概念与“描述”的概念相关联。
描述的基础是直观地把握。
把直接“看”到的东西描述下来是现象学的任务。
现象学作为一门描述的科学在它自身中有其合法地位,这是因为它的合法性的源泉是直观。
现象学与描述的自然科学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描述的科学。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现象学的直观是本质的直观,描述的自然科学的直观是感性的直观。
描述的自然科学观察的是实在的对象,现象学观察的是纯粹的意识现象。
现象学在直观本质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这样的例子可以是实际的例子,但不必是实际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可以通过自由想象来获得。
现象学的本质直觉不依赖于对实在的事物的经验的观察,所以现象学中所说的本质不是经验的本质,而是先验的本质。
现象学与形相-精确的科学有相同的地方:它们所探讨的本质是任意想象的世界中的本质。
现象学和形相-精确的科学都运用本质的直觉。
不过,现象学在认识它的范围内的本质的时候处处运用本质的直觉。
形相-精确的科学只是在认识它们的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本质(如几何学的公理、数学的基本原理)的时候才运用本质的直觉,它们的一切其余的本质都是通过在此基础上的演绎推理引进的。
现在我们想说明一下描述的自然科学、形相-精确的科学和形相-描述的科学(现象学)之间的关系。
按照胡塞尔,想象的世界要比实在的世界大得多,实在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想象的世界中的一个特殊的世界。
每一实际发生的事件,可以看作一切可能的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只是由于各种条件凑合在一起,它才实际发生。
因此,想象的世界中的本质(胡塞尔也把它们称为先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然适用于实在的世界,而实在的世界中的本质(形态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不适用于想象的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纯数学能被应用于实在的世界缘故。
纯数学与描述的自然科学相结合,产生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这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化。
同样,现象学对于实在的世界也是有用的。
现象学通过本质的直觉认识意识的基本结构,认识可能的世界的本体论的体系。
尽管现象学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的科学,但是现象学提供的总体性的认识有助于对实在的世界中的特殊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第二节扩大直观概念的范围通常人们认为直观只是感性的直观。
我们能用我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直观)个别的实在的东西,一切其余的东西都是通过思想来把握的。
胡塞尔认为这样的直观概念太狭隘了。
事实上我们不仅能直觉到实在的东西,而且我们也能直觉到的内知觉的东西。
当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不仅直观到所看的东西,例如,一朵花,而且也直观到看的意识行为,例如,对一朵花的看。
当我们在听的时候,我们不仅听到,例如,乐曲,而且我们也直接体验到对乐曲的听。
不仅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意识内容是直观到的意识内容,而且所形象化地想象到的意识内容也是被直观到的意识内容。
胡塞尔还认为,我们不仅能直观到殊相,而且能直观到共相。
不过对共相的直观需要靠对殊相的直观的衬托。
按照胡塞尔,我们能直观共相,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举例来说,在我们面前站着一排人,每个人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我们看见这一排人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
这等于说,我们看见了这一排人的共相(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
他认为:我们看见我们面前的这一个个人,这是直观。
但是说这一排人的都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带,这是通过比较和概括得出的结论。
比较和概括是理智的思维活动,因而不是直观。
胡塞尔将反驳说:我们不仅能看到个别的东西,而且能看到个别的东西与个别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点,因而我们能直观到共相。
当然这是一种理智的直观,是在对殊相的直观的基础上,通过统观殊相间的共同点和差别点而获得的对共相的直观。
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直观。
否认这种直观,乃是经验主义的偏见。
胡塞尔认为本质的(共相的)直观与本质的(共相的)抽象的思维有很大不同。
一个有历历在目的形相,一个没有历历在目的形相。
以前我们谈到过胡塞尔区分数的直观和数的符号性的思考。
胡塞尔说:“如果我看到二乘二等于四,以及在模糊的符号判断中说出来,那么我意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并不是说具有同一现象。
从两方面来看,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我直观着,并且事态本身在直观中被给予,后者我作符号性的意指;前一次我具有直观的内容,而后一次我只有空洞的意向。
”3胡塞尔的这一例子说明了他关于本质直观与涉及本质的抽象思维之间的区别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现象学的本质还原的程序我们在前面的第一节已经谈过胡塞尔区分三种不同的本质。
与这三种本质相对应,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本质的方法。
大致地说,认识形态学的本质的方法是经验的比较和概括。
认识形相-精确的本质的方法是理念化(Idealisierung),即一种以对数学等形式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质直觉为基础的、通过定义和逻辑推理自下而上地建立体系的方法。
认识形相——描述的本质的方法是现象学的本质直觉。
前二种方法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的研究范围,所以我以下只谈认识形相——描述的本质的程序,即现象学的本质直觉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