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认识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3
布伦坦诺的价值哲学——“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上帝命令它才是善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善的,上帝才命令它”现象学胡塞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吸收现象学方法创立存在主义哲学——二战后期,流行存在主义——六十年代,解释学他的思想分四阶段:对数学和逻辑的研究创立现象学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主义向生活世界的转化哲学负有崇高使命,以人类的永久性目标为己任。
现象学名词背后的要求:哲学应该搁置一切过于仓促的世界,毫无偏见地分析在意识中出现的现象。
胡塞尔的目标:借由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个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经验科学是事实科学,无法达到此程度。
而数学作为一种推理逻辑,绝对严格,绝对无时间性的。
经验自然科学是一种“事实科学”。
原因在于:经验中获得的事实是在时间上被规定的东西。
经验科学不具有绝对的无可置疑性。
只能带来暂时的功利,不能提供造福于子孙万代的、超越其特殊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什么是严格科学?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的称号。
严格科学的条件——必须是绝对正确的知识。
必须是无时间性、超时间的真理。
必须为子孙后代造福。
《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决裂。
心理主义宣称逻辑法则不外是心理性法则的表现,逻辑必须还原到心理基础上。
胡塞尔确证纯粹逻辑的理想性:它的法则独立于实际的思考行动里的具体内容之外。
胡塞尔反对科学主义和心理主义哲学要成为严格科学,必须与经验自然科学的事实科学划清界限,克服将哲学混同或归于事实科学旗下的科学主义。
心理主义将绝对的、无可置疑的逻辑规律,降低为以个人心理活动为转移的经验事实,这就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建立科学哲学的关键:回到事物本身不要像“科学主义”和“人生观哲学那样”,不关心真正的“客观真理”。
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摆脱一切未经考察的偏见和假设,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泛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象,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现象学的特点:一旦哲学通过直觉描述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节选
以下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的一些节选:
1. 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这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方法。
通过现象学还原,研究者将注意力从客观的物理世界转向主观的意识经验。
他们试图排除任何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假设,而专注于直接呈现给意识的现象。
2.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是指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或内容的特征。
胡塞尔认为,意识不是一个空洞的容器,而是总是具有意向性,即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
通过分析意识的意向性结构,现象学家可以研究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3. 本质直观(Essential Intuition):胡塞尔主张,通过直接的直观,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
本质直观是对现象的直接感知,而不仅仅是对其外在特征的观察。
通过这种直观,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结构和普遍规律。
4. 先验还原(Transcendental Reduction):先验还原是对现象学还原的进一步发展。
它旨在揭示意识的先验结构,即那些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和形式。
通过先验还原,现象学家试图揭示意识的普遍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基础。
这些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主观经验和意识结构的深入探索。
现象学方法强调直接的经验、意向性和本质直观,旨在提供一种对人类意识和经验的深入理解。
胡塞尔现象学如何理解意义、含义、对象与意向相关项
张佳秋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4)10
【摘要】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义、含义、对象、意向相关项以及观念常常可以通用,但它们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分.含义适用于语言逻辑分析,意义适用于意识行为分析.意义可以是感知的内容,也可以是单纯的意向对象.意向相关项是意义在意识行为中的推广,它偏重于意识中的表象而不是实存的感知对象.作为表象的意向相关项由对象核和规定性内容两部分构成.意向相关项的意义主要指决定表象展现方式的规定性内容.对象核是意识行为中不变的最高属,它以观念和含义的方式在语言中得到表述.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张佳秋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2
【相关文献】
1.意向对象:从实质性的理解到现象学的理解 [J], 李忠伟
2.从意向现象学到生存现象学——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之差异 [J], 王昌树
3.胡塞尔的意向对象与时间的双重关系--对意识现象学所面临的困难的解读 [J], 刘少明
4.意向性构成理论的自我完善——胡塞尔从静态现象学转向发生现象学的内在逻辑[J], 金敏;郑又成
5.从“意向性”概念反思现象学对美学的意义——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例 [J], 支运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塞尔Ⅲ】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才是胡塞尔现象学的起点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意识的意向性。
前面我们介绍了,在胡塞尔年轻的时候,听了他的老师布伦塔诺的哲学课,了解到了关于意识的意向性,这个理念其实是有点偏心理学的,布伦塔诺是德国著名的意动心理学派创始人。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现象或意识的本质是意向性的,一切意识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不可能有意识,但是没有意识的对象。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不是研究感觉、判断、情感等心理的内容,而是要研究感觉、判断、情感等心理的活动或者说意动。
意动和内容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们看到一种颜色,颜色就是内容,看见才是意动;听见一首歌,歌就是内容,听见才是意动,换句话说,意动就是我们意识的活动,意识是一定有对象的,就像我们说“我看,我听”的时候,如果没有对象,那你这种意识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所以,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意识总是对应着外在的对象,或者说,意识,就是意识到某个对象。
这个认识事物本质的思路,其实和海德格尔认识存在的思路是类似的,或者说胡塞尔影响了海德格尔。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里面,有两个关键的词:存在者和存在。
我们讲过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区别,简单来说,存在者就是一个凝固化的对象,它只是内容,而“存在”才是让一个“存在者”呈现、显现的一个过程。
比如花是一个“存在者”,而花开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存在”。
这有点像胡塞尔哲学里面的意识和对象内容一样,对象只是一个凝固化的存在,是意识让它有了存在和显现的过程。
简单来说,不管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还是胡塞尔的意识,都更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对象本身,意识的本质是意向性,它永远在指向某物。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胡塞尔的现象学,我们理解了,意识、意向性和意动的关系。
那这和胡塞尔提出的“回到事物本身”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回到,我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这个问题上来。
我们说我们认识某个事物,这里的认识当然不能脱离意识的作用。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爱德华·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意识现象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极为深奥,他强调现象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并认为现象才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基。
下面本文将深入探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1、现象学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胡塞尔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在感性经验中,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非常具体的现象,比如颜色、声音、形状等等。
这些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建构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胡塞尔认为,研究现象的性质和本质,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他强调现象是哲学的真正出发点和根基,只有从现象开始,才能逐步揭示出真正的本质和本体。
2、现象学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有很多方面,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本体学和现象学。
本体学是研究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问,而现象学则是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在胡塞尔看来,存在的两种形态是现象和本体。
现象是存在的表面现象,本体则是存在的本质。
胡塞尔强调,本体不是被揭示出来的,而是透过现象展示出来的,因此现象对于本体的揭示极为重要。
他认为,现象是比本体更加根本和重要的,因为没有现象,我们根本无法对本体进行认知和理解。
3、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原则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事物本身上,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所束缚。
这种原则可以理解为哲学思考的重要标准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4、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和反思三个方面。
描述是对于事物的直接感性体验,分析是对于这种体验的概括和整理,反思则是对于分析的思考和归纳。
胡塞尔认为,哲学研究应该从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直接的描述和体验,然后进行分析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95 胡塞尔的意向性伦理学———以“意向”和“充实”为线索郑辟瑞3(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摘要】胡塞尔的哲学常被冠以“认识论”的名号,但是,实际上他也非常重视伦理学。
胡塞尔善于将他用于研究理论行为的方法扩展到对实践行为的研究,其中,意向与充实这对概念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最初是用来建构认识论,之后,胡塞尔也将它们引入伦理学的研究之中,但是,这种移植是否有效,它是否会陷入两难境地?本文遵循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以意向和充实这对概念为线索,试图考察此种移植的有效性,并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的表象模式提出置疑。
【关键词】意向;充实;实践理性;伦理学Abstract:Des p ite the fact that Husserl’s phil os ophy is al w ays labeled“ep iste mol ogy”,he putsa l ot of stress on ethics.Husserl is adep t at adap ting his theoretical methodol ogy t o the s phere ofp ractical acts,which can well be seen in the f oll owing pair of concep ts:intenti on and fulfill m ent.Fr om the outset,they were used t o construct his type of ep iste mol ogy.Then they are intr oduced int oethics.However,it is not clearwhether this trans p lant will run int o a dilemma?This essay,al ong thelines of Husserl’s ethics led by the concep ts of intenti on and fulfill m ent,atte mp ts t o test the validityof this trans p lant and t o questi on the rep resentati onal mode of intenti onality.Key words:I ntenti on;Fulfill m ent;Practical Reas on;Ethics中图分类号:B516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8)03-0095-06 在胡塞尔的方法论中,“意向(I ntenti on)”与“充实(Erfüllung)”这一对概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浅谈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行为摘要: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可以说,不了解现象学的哲学家,在欧陆哲学中几乎不可能站到思想的前沿。
本文借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基础意向性行为的着重梳理,为以后现象学的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打下基础。
关键字: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现象学在20世纪的西方产生发展并十分流行,与其他一些思潮,比如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欧陆哲学的发展。
但是,在这些思想中,广义的现象学最有方法论的新鲜含义和纯思维的穿透力。
主要通过它,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欧陆思潮与传统的西方哲学保持了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8世界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中,但其含义与后来有所不同。
在新的视野和语境中理解老的问题,现象学被赋予了特殊且意义深远的新时期含义,比如传统的存在论(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和美学问题。
而对现象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便是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
Edmund Husserl,(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此书标志着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
1901年,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教。
其后,他经历了某种思想危机,最后以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一书作结,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
这之后,他对于意向性构成的思想又有更丰富的论述。
1916年,胡塞尔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接替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并与海德格尔相识。
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海德格尔编辑)。
1929年出版了《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问题,而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由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现成)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Idee)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一个看待哲学问题更原处的视野。
在他看来,以前所有的哲学都还不是一种具有自身规范性或完全自立的学问,总已包含了某种外在的前提,以至各种任意的思想能够在哲学中泛滥。
胡塞尔去获得这种最终的严格性的策略是:找到一个无可怀疑、无所预设的绝对确定性,并且在此确定性中发现某种可以构成客观性的机制。
他之所以能在布伦塔诺刻划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中看到了实现这个策略的可能,是因为:首先,深受“笛卡尔的沉思”的引导,胡塞尔认为无可怀疑的确定性只能在人的内知觉或意识中找到,而意向性的内存在恰是作为一切心理的和意识的活动的特性提出来的,因此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纯粹现象。
再者,与所有通过反思达到的内在对象不同,意向性包括一个双层的表象结构,即表象行为、被表象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就提示出了一种“构成”的机制,虽然它在布伦塔诺那里还是那么微弱。
但是,对于胡塞尔来讲,“一切问题中的最大问题乃是功能的问题,或‘意识的对象性的构成’的问题”。
布伦塔诺讲的意向性在胡塞尔眼中就潜在地具有了这种“功能”。
选择这样一个起点绝不是没有负面后果的。
“意向性”所具有的强烈的心理学特性使得胡塞尔一生的学术事业都面临一个挑战,这就是:如何在意向性的内存在中构成认知的客观性(对象性)和可交流性;而且,在这种构成中不可借重于任何超出直观给与的先验原则,以便不破坏严格科学所要求的那种绝对自明性。
胡塞尔思想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它在这种纯现象的构成方面所取得的一些突破,而它所遭到的合理批评也都与它处理这种构成的不足有关。
他的思想和方法有时被批评为仍带有过多的心理学色彩,有时则被指责为一种离开了体验构成的先验主义。
确实,在他的现象学中,“内在性”原则和“先验设定”原则一直从根本上制约着“构成”原则,使得后者虽然具有思想上的刺激力,但却不能充分地实现其存在论意义。
就像“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
如果将现象学理论比作一座房子,那么它的基石就是意向性及由之而来的意向性行为,”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向的特性”。
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
这有所指向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也是胡塞尔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
意向性行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所有意向性行为都要么是对象化的,要么有一个对象化的行为作为基础。
也就是说,对象化包含在所有意向性行为之中。
所谓对象化,就是人的意向性行为总指向某一个对象,通常是看得见的对象。
这个对象化其实已经包含在意向性这个概念之中了,因为意向性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向的特性,在这里,这个有所指向后面还暗含着一个词——对象,因为有所指向,当然就是指向某一个对象,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可以用更加通俗的方式去理解。
人的意向性行为,例如想、看、回忆,等等,它们当然会指向某一个对象,也就是说去想,去看,去回忆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
胡塞尔说,正因为意向性行为有了这个想的什么,看的什么,回忆的什么,这个意向性行为就成了一种对象化行为。
当然,有时候,某些对象化行为好像并不指向对象。
某些情感,例如我今天很高兴,很烦,等等,虽然是意向性行为,但并没有指向某个对象,我并不为什么感到高兴,也不为什么感到优愁,就是莫名其妙地这样。
但即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说这是一种对象化的意向性行为,只是这对象我们可能并不知道罢了,就像俗话所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是其原因可能并不知道而已。
这个原因之中就蕴藏着意向性行为的对象,就像高兴,我们可能因为得到了一本久已渴望的书或者得到了久已心仪的美人帅哥的青睐而高兴,这里的高兴当然是一种对象化的意向性行为。
其他情感活动或者理智活动也与之相似,总之是一种对象化的意向性行为。
胡塞尔认为,在一个意向性行为里,除了对象化的特性外,还具有一种意向性的本质。
意向性乃是理解意向性行为的钥匙。
意向性的本质,胡塞尔指的是两样东西:质性与质料。
它们是任何意向性行为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谓质性指的是一个意向性行为之所以成为这个意向性行为的东西,或者可以这样说,质性是意向性行为的某种内在规定性,正是这种内在的规定性使意向性行为不致成为另外一种意向性行为。
例如判断与意愿这两种意向性行为,它们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的规定性使一个判断成其为判断而不是推理,使一个意愿成其为一个意愿而不是判断。
相对于质性而言,质料则是使某个意向性行为成为其自身的东西;但成为其自身并不是某种质性,而是其本身。
于是,大致可以得出:相对于质性而言,质料是基础,因为一个行为可以质性不同,但它的意义却因为质料而保持不变。
还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意向性行为而言,质料比质性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更能够揭示意向性行为的性质与本质。
对于质性而言,还要说明一点,就是对于一个意向性行为来说,它可能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质性:设定的和不设定的。
设定是指相信这种意向性行为的存在,而不设定则是对它的存在与否漠不关心,并非一定不存在。
将意向性行为划分为设定与不设定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因为,当我们产生任何一个意向性行为时,我们既可以设定它存在,也可以设定它不存在。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说任何一个意向性行为时,第一步就是要判断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当然是最基本的意向。
除了质性与质料外,与意向性行为相关的还有充盈与立义形式。
充盈乃是意向性行为的一种”体现性内容”,它跟充实与直观相关,即指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的展示性内容。
与充实相反的叫“失实”。
也就是说,一个意向性行为的质料——被展示的内容——与充盈——所直观到的展示性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这时候,我们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失实”的。
这个充盈,即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的展示性内容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想像材料与感觉材料。
除了质性、质料与充盈之外,对于意向性行为还有另一样与之相关的内容,即意义的给予,或称立义。
立义就是给一个意向性行为以意义,又可称为意指、质料的给予等。
立义是一个意向性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个意向性行为本来就是意义有所指向的意识行为,它必然会给出某种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在这里,所强调的不是立义本身,而是立义的形式。
也就是说,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个意向性行为。
以上论述了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分别谈了与意向性行为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质性、质料、充盈、立义形式。
不难看出,我们对于意向性行为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的:先是意向性行为的本质,即质性与质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充盈,再在质性、质料与充盈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立义形式。
作为现象学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赋予现象学特殊的现代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