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二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言】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本次导学案以《古诗二首》为主题,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学习目标】1. 了解《古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3.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学习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2. 诗歌鉴赏和分析;3. 学生诗词创作。
【学习任务】一、课文背景介绍《古诗二首》是两首不同风格的古代诗歌,分别为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和宋代诗人晏殊的《浣溪沙》。
《游子吟》描写了离家之情,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浣溪沙》借意描绘了情感丰富的人生境遇,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二、诗歌鉴赏和分析1. 《游子吟》孟郊的《游子吟》通过游子的眼睛和心灵,描写了游子在异乡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诗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和眷恋,反映了游子与家人之间深厚的亲情。
同时,诗中的自然描写也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在游子的离别之际,落寞的景色与游子心情相互映衬,使诗歌更具深远的内涵。
2. 《浣溪沙》晏殊的《浣溪沙》以浣溪沙为比喻,描绘了情感丰富的人生境遇。
诗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探索,体现了晏殊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诗中的比喻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晏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三、学生诗词创作仿照《游子吟》和《浣溪沙》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创作一首古诗,并在课堂上向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现个性化的诗歌风采。
【作业要求】1. 阅读并理解《游子吟》和《浣溪沙》的内容和意境;2. 结合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感悟;3. 创作一首古诗,要求顺应古诗的写作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导学案三年级古诗两首《望天门山》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断、楚、至、孤、帆”5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和江水的汹涌澎湃,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和意境的深远,理解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壮丽的山河,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处美景——天门山。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它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古代有一位诗人叫李白,他游览了天门山之后,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望天门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的字形和结构,指导学生书写。
“断”:左右结构,左边是“米”,右边是“斤”。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疋”。
“孤”:左右结构,左边是“子”,右边是“瓜”。
“帆”:左右结构,左边是“巾”,右边是“凡”。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是楚江把它冲开的。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远远望去,只见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古诗二首》导学案复习目标:1、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认真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能够赏析古诗名句,领悟诗人的人生志趣。
复习重难点:1、熟读成诵 2、掌握赏析古诗名句的方法饮酒陶渊明一、导入:由背诵两首古诗导入复习。
二、复习提纲:1、简介作者: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理想?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4、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典例示范:赏析名句的方法:1、从修辞的角度2、从炼字的角度3、从主题思想的角度4、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例1:“悠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闲适、恬淡的心境。
例2:“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请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写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的美景,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游山西村陆游一、复习提纲:1、文学常识:陆游,字_______,号________。
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2、全诗紧扣一个______字,按______________顺序展开叙述。
3、这首诗通过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赞美了农村风光和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请概括出诗人游山西村的所见所闻。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四、复习检测:1、《饮酒》一诗中描写傍晚时分山中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酒》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恬淡闲适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二首》导学案同学们,咱们今天要一起走进古诗的奇妙世界啦!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有一次,老师去公园散步,正赶上春天。
那花开得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微风轻轻一吹,花瓣就像小精灵一样在空中跳舞。
就在这时,老师突然想到了咱们即将学习的古诗,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啦!咱们先来看看第一首古诗《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诗人把柳树比喻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那翠绿的新叶就是美人精心梳妆打扮后的样子,垂下的柳枝就像是美人身上飘逸的丝带。
同学们想想,这画面美不美?咱们来细细品味一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这里的“碧玉”可不是指真正的玉石哦,而是说柳树翠绿的叶子就像碧绿的玉石一样美丽。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绿丝绦”就是绿色的丝带,形容柳枝又细又长,随风飘动,是不是特别形象?“不知细叶谁裁出”,诗人在想这么精巧的细叶到底是谁裁剪出来的呢?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给出了答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裁剪出来的呀!那咱们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呢?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一棵柳树下,微风轻轻拂过,柳枝在风中摇曳,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发着光。
或者,大家也可以拿起画笔,把自己心目中的柳树画出来。
接下来咱们看看第二首古诗《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
“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到二月,小草使劲地长,黄莺欢快地飞,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抚摸着堤岸,仿佛陶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这两句把春天的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句可有意思啦!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赶忙趁着东风放风筝。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着,欢笑着,风筝在天空中高高飞翔,那场面多欢乐呀!为了更好地感受这首诗,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郊外走走,看看春天的景色,或者和小伙伴们一起放放风筝,亲身体验一下诗中的快乐。
靖师附小“三段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附:《古诗二首》学案和目标检测案《古诗二首》学案【知识链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预习导航】1、有感情朗诵古诗,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可在书上做批注),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检测】一、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千寻:闻说:浮云:只缘:题:横看:侧:不识:面目: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横只识()()()三、古诗内容我知道。
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一句采用的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其中表达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
3.《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的感觉。
后两句则借景说理。
【预习质疑】我还有问题不理解:。
家长评价(签字):小组评价:《古诗二首》目标检测案一、给加点字注音。
飞来峰.()浮.云()只缘.()庐.山()横.看()二、比较组词。
测()峰()缘()庐()畏()浮()侧()蜂()喙()炉()喂()乳()三、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诗句意思。
古诗二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暮江吟》。
2.能独立学会诗中生字。
3.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4.能根据诗句描写的景象,用心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自学导学(一)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暮:吟:残阳:瑟瑟:可怜:(三)初读:1.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2.我又把这首诗认真读了两遍,我来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诗人选取了到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
二、交流协作对学:1。
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1。
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
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
3。
讨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从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三、展示激励(一)朗读展示1。
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
我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描绘的美景读出来。
(二)感悟展示1。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透过古诗,我仿佛看到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景。
四、深化引领1、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也有不同之处:。
五、课堂测评1、“九月初三夜,似真珠似弓。
”诗人通过对和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2、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能独立学会诗中生字。
2.能朗读、背诵《鸟鸣涧》。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描写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自学导学1、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诗人。
2、自学生字词:○1我把古诗大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
廿里堡学校高效课堂小学语文学案班级五年级姓名张志玲日期设计审核【自研课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检测:同位对学,小组讨论,互相检查,小组展示;最后十分钟全班展示。
(10分钟)自读自悟:朗读《古诗二首》完成下列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作者简介自主积累:理解古诗,背诵古诗自我感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展示课导学】(时段:一课时)·学习主题..(1分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理解背诵古诗。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反思总结自学指导内容、学法、时间互动策略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内容、方式、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内容: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
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学法:·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自读不少于三遍预时:4分钟1、两人小对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利用工具书解决。
对子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相互检测朗读情况预时2分钟2、四人互助组小组长主持组内讨论交流。
内容:交流自读批注的结果,说说学习中的收获。
进行“你问我答”:说说学习中的困惑,请小组成员解决。
预时3分钟3、十人共同体①交流: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交流。
②预设:明确各组的展示任务。
③预演: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优化展示形式,分派展示任务,进行组内展示预演。
预时9分钟表现单元一:我会学建议:1、同学们读课文时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可以查生字表或者查字典,还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
课文8《古诗二首》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唐朝是我们古诗蓬勃发展的时期,那个时代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位著名唐朝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3.播放“动漫微课”,认识诗人。
4.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文插图或图片,通过多种方式识字。
2.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想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三、字词运用1.读一读,填一填。
登鹳雀lóu(楼)[唐]王之涣白日yī(依)山jìn(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céng lóu(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zhào(照)香lú(炉)生紫yān(烟),遥看瀑布guà(挂)前chuān(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一比,再组词。
衣(衣服)尽(尽头)桂(桂花)层(一层)依(依然)尺(尺子)挂(挂着)尾(尾巴)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五、初读感知(一)感知词语,认读字词1.问题引领:读古诗,注意生字朋友都叫什么名字。
2.学习提示:(1)随文认读,读准字音①学生听、读标红了生字的古诗。
②指名朗读古诗,同学互评。
(暂不管节奏,只要求读准字音。
)(2)归类认读生字词①看图识记。
“楼、层”A出示“楼”图片。
(教师引导:现代的楼和古代的楼虽然外观不一样,但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都称为楼。
数一数鹳雀楼有多少层,鹳雀楼有四檐三层。
)B谁能用这两个字说一句话。
“瀑、布”A出示“布”字。
(谁会读,你能给它组词吗?)B你见过“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吗?(出示图片,像不像一匹展开的白布?)“炉、烟”A出示“香炉”图片(看这是什么?谁会用炉组词)。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导学案导学案:古诗二首【本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古诗二首》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2.掌握《古诗二首》的内容,理解诗意;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创作简单的古诗;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古诗二首》的诗意,感受古诗的美。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创作简单的古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古诗二首》的课件或教学PPT、活动道具、学生的作品展示等。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古诗《春晓》。
2.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春晓》诗的理解和感受。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出示《古诗二首》的题目和作者名字。
2.教师朗读《古诗二首》。
3.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二首》的背景,并讲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三、课文学习(20分钟)1.为学生播放《古诗二首》的音频,并大声跟读。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诗意。
3.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想法。
四、诗意探究活动(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古诗二首》的意境、主题和表达方式。
2.请学生比较《春晓》和《古诗二首》,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教师提问:你认为为什么古代诗歌一直受到人们喜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古诗二首》来提高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作古诗。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播放一些古诗的音频,并让学生通过听音判别古诗的名字。
2.教师带领学生做手工制作,制作古诗的展板。
七、总结反思(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制作作品,让其他同学猜测所示的古诗是哪一首。
2.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板书设计】古诗二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秋夜将晓林鸟啼,声声慢。
数乌桕树边,十三两。
1.古诗二首1.会认“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村”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语言的精练、有趣,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1.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培养思考和想象能力。
一、课题详解。
《村居》“村居”的意思是在乡村居住。
“村”是居住的地方,以“村居”为题自然明了,一语破题,点明是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
以此为题,交代了诗的内容。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
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出了春天。
二、内容详解《村居》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乡村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对美丽自然景物的赞美。
《咏柳》中描写了刚刚吐出新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作者简介高鼎(dǐng),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诗人。
高鼎的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其中《村居》一诗最为著名,流传至今,令人叫绝。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
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
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
《全唐诗》存诗十九首。
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
一、初读课文突破字词。
1、课文朗读。
(1)我读了( )遍,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2、组词,再抄写一遍。
垂()堤()佛()唾()提()拂()3、看拼音,写词语。
liǔ tiáo yān yǔ zhǐ yuān ()()()zhuānɡ bàn jiǎn dāo bì yù()()()。
古诗二首导学案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本诗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诗人),他和,,
并称为“初唐四杰”。
3.首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 ,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
4.诗中点明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为别中之别的诗句是。
5.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6.颈联蕴含了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
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这一句成为
的不朽名句。
7.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的人生态度、的志趣和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8.收集表达友情的诗句(至少三句)
9.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二、《己亥杂诗》
1.《己亥杂诗》选自,共315首。
作者,号定庵,
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和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3.作者拿自况,表达了。
4.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这一句,运用,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
的情怀。
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
我们熟悉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都体现了这种奉献精神。
5.古诗中写花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你积累的有关“花”的诗句来(至少三句)
6.积累爱国名句(至少三句)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可谓千古名句,用上此句写一段话。
(50字左右)
8.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 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2.送别惜别之情留恋慰勉高远的志趣
6.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
7. 悲苦缠绵积极乐观高远旷达
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唐) - 《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唐) - 《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唐) - 《送元二使安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白居易(唐) - 《琵琶行》
9.B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o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清)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o•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 岳飞(宋) -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o•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魏晋) - 《龟虽寿》
o•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宋) - 《病起书怀》
o•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 李白(唐)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o•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陆游(宋)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o•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陆游(宋)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o•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宋) - 《书愤·其一》
o•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陆游(宋) - 《诉衷情》
o•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唐) - 《从军行七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