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学概论修改稿
- 格式:ppt
- 大小:521.50 KB
- 文档页数:46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1 引言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集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为一体,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生成、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神经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对语言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提取、编码,进而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索出人类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综合交叉进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近二十年来,在转换生成理论的冲击下,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研究理论开始层出不穷。
分化出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分支,而神经语言学也是这些分支中的一种。
但从现实观察来看,人类大脑的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活动,而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却是一种宏观行为,所以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就是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探寻语言与支撑语言的神经载体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2 神经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是对失语症的研究。
19世纪80年代,以布洛卡和威尼克为代表的两位神经科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分别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布洛卡区和大脑左上回颞上回后部的威尼克区对语言功能的影响。
进而研究出了两个部位的病变将会分别导致布洛卡失语和威尼克失语。
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
19世纪90年代是神经语言学的独立时期。
这一时期对对失语症的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
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
其中比较著名的神经语言学家包括索绪尔和雅克布逊。
其中,索绪尔为了探索失语症在语言习得中的生理基础,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
雅克布逊为了把结构主义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学习语言,以及语言在一定情况下遭受干扰以至丧失的规律。
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专著。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134人们还使用其它交际工具:1、文字文字帮助语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纵横古今,驰骋中外,给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从历史上来看,人类毕竟还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而且文字的发明不过是约六千年的事;从关系上来看,文字毕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符号的符号。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从需要上来看,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绝不能没有语言。
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一些书写符号,它们作为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在出现的时间上,使用的范围上和传递的信息量上都远远不及文字,因此更不能与语言相比了。
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这些交际工具只在特定的领域内为社会服务,决不能象语言那样 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服务领域几乎是无限的。
2、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 实物等交际工具在一定范围内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旗语:海上联络用,通过舞动小旗可以准确地了解彼此的信息。
信号弹:升起一颗红色信号弹表示发起进攻。
再升起一颗信号弹表示前沿阵地突破。
烽火、消息树:古代传递消息方法。
3、实物:红绿灯、旗语等 实物交际工具的缺陷:ü表义的方式较为简单。
ü表达的内容极为有限。
ü使用较不方便。
ü使用范围相当窄,各有特定的服务领域。
这些实物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一种特殊形式的复制品。
就这些交际工具服务的领域来看,它们比语言更有重要作用。
若在十字街头红绿灯就超过有声语言。
交通指挥棒就胜过语言。
若对整个社会来说,它们尽管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若与语言比起来就显得逊色了。
语言是一切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4、身势、表情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会参加进来。
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性的交际工具。
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一概述(一)神经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任务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形成的。
但它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受、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概况地说,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从微观(即人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和宏观(即言语行为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大脑神经系统跟人类自然语言的关系,进而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意识的起源、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等问题。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语言病理和正常言语的深层神经机制。
实际上,神经语言学不仅应该探明语言存贮、生成和接受诸过程跟大脑神经机制结构的关系,而且要弄清这些机制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关系。
(二)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问题。
例如:1836年,戴克斯提出言语活动的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损伤引起的;1861年,布洛卡发现言语构音的能力定位与大脑左半球的额下回后区;1874年,韦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理解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角回是阅读书面语的中枢部位。
到了1926年,英国神经科学家黑德引进了语言学概念。
他对脑局部损伤导致的失语症进行语言学分析,从而得出与脑局部损伤相应的“命名性失语症”、“句法失语症”、“语义失语症”等,他第一次对言语障碍进行语言学分析,功绩很大;不足之处是,他把语言结构与脑区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直接联系。
20世纪中叶,随着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对言语活动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和“深层结构”理论,部分地涉及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广泛运用“神经语言学”这个术语来代替过去的“语言的神经基础”、“语言与大脑”等说法,这标志着神经语言学作为边缘学科已经脱颖而出。
•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一体,专门研究语言习得、生成和理解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接收、存储和提取信息,从而探讨脑与语言的关系。
•1、早期脑与语言关系研究:公元前400年,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学派文集(Hippocratic Corpus)中描述了大脑损伤后字母失认的病例。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把大脑看作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感知觉的中心。
自16世纪开始,对语言障碍和特定部位脑损伤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就开始被重视。
16和17世纪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已经能够清楚的区分语言障碍和其他一般的认知障碍、语言生成障碍和语言理解障碍、词法缺失障碍和发音障碍、句法缺失和词形障碍等。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研究者主要有Weper、Schmidt和Rommel等人。
17世纪,对大脑功能较为有影响的观点来自Unitarism学派。
•2、Broca和Wernicke:通过对一例失语症患者的观察看言语产生的部位(1861)•口语能力的定位(1865)。
Broca1861的论文是有关语言和脑关系的第一篇真正的科学论文”。
1874年,德国26岁的神经学家Carl Wernicke发表了《失语症症状的复杂性:以神经学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The symptom complex of aphasia: a psychological study on a neurological basis)一文•3、Lichteim与Head:1885年,Lichteim在临床上证明了Wernicke所推测的传导性失语症的存在,并提出了Wernicke-Lichteim模型。
英国神经科学家Henry Head在其1926年出版的《失语症和言语活动的同质障碍》一书中提出了首次引入了语言学的概念,对失语症进行语言学分析,把失语症分为“命名性失语症”、“句法性失语症”、“语义性失语症”等几种•4、索绪尔:索绪尔通过介绍Broca的研究,预见性的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言语活动的机能可能由天赋的性质。
语言学论文投稿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了解和被人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论文投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语言学论文投稿篇1我国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现状分析一、引言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语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作为研究全人类语言共性规律的一门课程,语概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具体语言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语概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本文选取了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2000年4月)、叶宝奎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申小龙主编《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修订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智显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胡晓研主编《语言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韩宝育主编《语言学概论》(网络远程教育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王红旗编着《语言学概论》(修改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李宇明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彭泽润主编《语言理论》(第五版)(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刘富华,孙炜编着《语言学通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崔希亮主编《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王洪君、李娟修订版《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张先亮、聂志平主编《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张树铮主编《语言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等新世纪以来出版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8部语概教材。
(word完整版)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word完整版)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word完整版)语言学概论笔记(邢福义)的全部内容。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三、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四、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五、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
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
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
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2、稳固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3、渐变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4、线条性(语言符号在言语中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神经语言学应用研究简述与语言理论假设摘要简单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的一个侧面,即对二语句子加工的技术应用和研究现状,并由此展开关于建立新的语言学理论假设的必要性和思路的一些讨论。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二语句子加工ERP 语言理论假设当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发展到要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时候,语言学就不可逆转地走上了认知科学的道路,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其唯一的路径。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一体,专门研究语言习得、生成和理解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接收、存储和提取信息,从而探讨脑与语言的关系。
以下就以对二语句子加工的研究为例,来具体呈现神经语言学的一个侧面。
第一,对二语句子加工过程本质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者大多尝试着采用行为研究方法,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对人们如何理解与加工二语句子进行研究。
对于二语句子中的语义内容,则无二语者的起始学习年龄差别(Hernandez&Li,2007)。
这大概由于语义内容的学习只是不同语言符号间相似信息的转换。
但在句法的学习和加工上,成年后学习二语的相关效果和早期学习二语的相关效果存在显著差别。
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理论假设的是Lenneberg(1967)。
他认为,二语学习存在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认为,二语学习存在一个关键期,并且关键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前。
如果二语学习者开始学习二语的年龄晚于这一时期(即青春期),二语学习者就会失去适应二语句法规则的能力,进而丧失在大脑中重新组织二语的能力。
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如Bialystok & Miller(1999)的研究表明,二语学习早于15岁的个体在句法判断任务上的表现明显优于15岁以后学习二语的个体。
但是,行为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句子加工的内部过程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
句子加工过程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瞬间完成的,而像反应时法这类行为研究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对被试完成任务后的各类测试,无法获得被试如何实时加工二语语料的信息。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语言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形成的。
三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和言语生成。
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收、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二、练习:1、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学科创立前期3000BC-1861;学科创立期1861-1941;学科发展期1941- ~)2、以美国的埃及学家__________之名命名的手稿,被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件神经语言学文稿,可能由埃及一位名为Imhotep的内科医师所写,所记载的内容可回溯至公元前__________年。
(Edwin Smith;3000)3、中世纪脑室说认为大脑可分为三个脑室,第一脑室负责__________,第二脑室负责__________,第三脑室负责__________。
(感觉;认知;记忆)4、十八世纪在欧洲流行的“颅相学”(phrenology),其最著名的代表认为是__________,而与之相对立,流行于十九世纪的“脑功能整体论”,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高尔Gall;弗卢龙Flourence)5、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____对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第一个将语言学理论用于指导神经语言学研究,以他名字命名的“回归现象假设”用于语言磨蚀,意指:__________学会的,__________磨蚀,掌握好的,__________磨蚀。
(布拉格;雅克布逊Jakobson;先;后;后)6、遗忘与磨蚀的区别?(1)相似A、机制相似Repression and suppression (压抑和抑制)Distortion (扭曲)Interference (干扰)Decay (消退)Retrieval slowdown and failure (检索减慢和失败)Cue dependency (线索依赖)B、过程相似C、结果相似(2)差异:磨蚀是遗忘的一种特殊类型1.大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髓脑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