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中文版)
- 格式:pdf
- 大小:214.15 KB
- 文档页数:11
行为经济学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
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
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
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
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
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
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崭新兴起的两个学科领域,它们通过结合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决策行为的机制。
本文将对这两个学科的定义、关系以及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神经经济学的定义与原理神经经济学是将经济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通过运用神经科学的实验技术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决策行为的生理基础。
该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大脑决策网络」,即大脑在做出决策时的活动过程。
神经经济学关注于人类决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为什么人们会犯错误的经济决策?为什么人们非理性地选择消费?为什么人们对风险有不同的反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神经经济学试图揭示背后的神经机制,深入理解经济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的定义与原理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的决策行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其核心理论是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完全符合理性决策的假设。
行为经济学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模型,更加全面地分析个体的经济行为。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行为偏好,探索个体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局限。
该学科侧重于研究人们非理性的选择和决策,如超前偏好、风险厌恶等。
行为经济学的目标是为个体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三、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关系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有许多交叉点和相似之处。
两者都致力于探索人类决策的机制,并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神经经济学更加侧重于揭示人脑活动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于研究决策行为的非理性和模式。
神经经济学通过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如脑成像、脑电图等)来研究经济行为,使我们对人类决策行为有更全面的认识;而行为经济学则更注重于以心理学为基础,运用实证数据来反思和解释经济决策的非理性性质。
四、神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应用神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市场的分析与预测:神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为金融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神经语言学名词解释神经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处理、语言生成以及语言习得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学科。
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解释,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神经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1. 语言处理:指大脑对语言信息的接收、解析、理解和回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多个层面的处理。
2. 神经网络:指由大量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是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结构。
神经网络在语言处理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生成语言。
3. 语义理解:指对语言中词汇和句子意义的解析和理解。
大脑通过语义理解来理解他人说话的含义,并理解书面语言的含义。
4. 语言生成:指将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
大脑使用神经网络和已有的语言知识,将内在的想法转化为语音或书面语言。
5. 语言习得:指个体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过程。
神经语言学研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以及影响语言习得的因素。
6. 神经语言学定义:神经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处理、生成和习得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大脑如何处理和生成语言,以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
7. 神经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大脑对语言的感知、解析、理解、生成和习得过程。
同时,也包括研究各种语言障碍和脑损伤对语言能力的影响。
8. 语言障碍:指个体在语言处理、生成或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或异常现象。
例如,失语症、口吃、阅读障碍等都是常见的语言障碍。
9. 神经认知语言学:这是一个结合了神经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交叉学科领域。
它旨在探索语言的认知神经机制,即大脑如何将语言知识应用于理解和生成语言的实际过程。
这个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
什么是神经语言程式学(NLP)一九七O年代,有两位因不满于传统心理学派的治疗过程冗长,及其效果反复不定,而集合了各家所长及他们独特的创见,在美国加州大学学院内,经过三年多的实验与练习,终于逐渐形成神经语言程式学的基础。
在后来的五、六年里,因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心理科系或心理医师),而更确立完备了其理论架构与可靠性。
之后迄今,又有更多的各行各业专家的投入发展。
而扩展其应用范围,只要与人有关,不论是个人或团体,从受虐儿童的重建到间谍的培育,从减肥、戒毒到更改个人历史、前世今生解码,无所不包。
这两位美国人就是理查·班德勒(Richard - Bandler)和约翰·葛瑞德(John - Grinder),前者原为语言学家,并在加州大学学习;而后者则为遍览心理丛书,但主修为电脑科学之嬉皮。
两人因缘凑合而相处,这也难怪这门新兴的实用心理学,取名为(Neru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神经语言程式学。
因两人将所学背景都加入了。
实际上,它是包含了传统的神经学、生理学、心理学及语言学与人脑控制学。
但在临床上,更具体的说,他们沿袭了当时美国的四位沟通及治疗大师,所以在NLP的应用上,你可以经常看到他们的惯用手法,加上其独特的心法而相得益彰。
这四位大师就是沟通大师葛瑞利·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催眠治疗大师也是艾瑞克森催眠学派的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利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及完形治疗创始人弗烈兹·皮耳氏(Fritz Perls)。
当时他们两人有幸能一方面运用NLP的技巧之一——模仿,亲自向上述四位大师学习,另一方面也将四位大师的心法,适当的修正与发展,扩充坚实了当时初生的NLP的内涵。
这也是NLP神秘有趣的一面——头透过策略引导与模仿,能快速学习任何事物并取精用华,更胜于蓝。
nlp(神经语言程式学)详细资料大全NLP是神经语言程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
在香港,也有意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的。
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
L(Linguistic)是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
P (Programming)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
即指我们思维上及行为上的习惯,就如同电脑中的程式,可以透过更新软体而改变。
故此,NLP被解释为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
也因此,NLP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或“神经语言程式学”。
最初的约翰·格林德和理察·班德勒虽然不是正式的心理学家,但对成功人士、心理学、语言和电脑程式有着浓厚兴趣,借鉴了一些催眠和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出“场域”、“能量”、“心法”的层面。
NLP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吸取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并整合成自身的学术论点,这种包容的结合给了NLP作为一个学术的逻辑体系。
基本介绍•中文名:神经语言程式学•外文名: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发现者:格林德和班德勒•NLP的定义:指神经系统,意译为身心•NLP伪科学性:来自科学界的批评和质疑•NLP认证协会:NLP认证与协会标准•NLP与心理学:NLP是否是心理学创始人,NLP的定义,NLP背景,NLP与NAC,关于身心,关于语言,NLP的中心,NLP 12条前提假设,NLP守门员,删减,扭曲,类推、一般化,创始人NLP主要的发现者是约翰·格林德和理察·班德勒。
格林德是世界最负盛名的语言学家之一,班德勒是一位数学家、完形心理学家和电脑专家。
他们决定集两人之力去进行一桩模仿他人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在多方面都甚有成就之人。
他二人分析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医师和其他行业中的佼佼者,试图能从他们多年尝试错误后的成功中,归结出一些成功的模式。
神经语言学一概述(一)神经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任务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形成的。
但它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受、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概况地说,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从微观(即人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和宏观(即言语行为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大脑神经系统跟人类自然语言的关系,进而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意识的起源、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等问题。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语言病理和正常言语的深层神经机制。
实际上,神经语言学不仅应该探明语言存贮、生成和接受诸过程跟大脑神经机制结构的关系,而且要弄清这些机制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关系。
(二)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问题。
例如:1836年,戴克斯提出言语活动的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损伤引起的;1861年,布洛卡发现言语构音的能力定位与大脑左半球的额下回后区;1874年,韦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理解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角回是阅读书面语的中枢部位。
到了1926年,英国神经科学家黑德引进了语言学概念。
他对脑局部损伤导致的失语症进行语言学分析,从而得出与脑局部损伤相应的“命名性失语症”、“句法失语症”、“语义失语症”等,他第一次对言语障碍进行语言学分析,功绩很大;不足之处是,他把语言结构与脑区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直接联系。
20世纪中叶,随着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对言语活动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和“深层结构”理论,部分地涉及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广泛运用“神经语言学”这个术语来代替过去的“语言的神经基础”、“语言与大脑”等说法,这标志着神经语言学作为边缘学科已经脱颖而出。
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领域由两个相关研究领域组成:语言障碍(有时也被称为“失语症”)、语言和大脑之间的关系。
失语症在对于大脑损伤后语言出现的错误方面有了重大发现,有些发现对语言是什么以及语言是如何被处理的进行了解释。
失语症和语言及大脑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
把病人语言障碍和神经病变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影响语言的大脑损伤类型和位置提供证据。
这间接地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大脑是如何正常处理语言的。
实际上,这种传统的“亏损—病变”或者“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方法是我们多年以来唯一能了解失语症的途径。
这个方法被认为是精炼的,因为语言障碍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了,这吸引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并且因为神经影像学的进步,考虑到了比先前可能的更为精确和完整的词汇特征。
近些年,当主体在执行涉及语言的任务时,传统的大脑语言组织的相关的亏损—病变研究方法,已经被正常主体的大脑功能的研究所补充。
“功能神经影像学”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fMRI),主要测量局部脑血流量(rCBF)。
测量也可以用在电生理电位皮层和小型电磁势上,来纪录出现在语言功能关系中的神经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大部分这些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它们存在,它们演变和应用到大脑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经让目前时期成为历史上最令人兴奋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时期之一。
在本章中,我将介绍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1.失语症1.1失语症简史尽管早在古埃及就已经知道大脑损伤会影响语言,但是关于大脑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科学性调查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Brouillaud, Lordat和其他人的推测工作为失语症和神经语言学做了准备——Paul Broca在巴黎人类学学会上陈述了现在著名的Lebourgne 案例(Broca 1861).我们将在下文中回顾“神经语言学”部分。
“失语症”部分相当简单,但是在神经语言学这个领域有深远的影响。
布洛卡理论的实例来自于21年前一个57岁的不能说话的病患。
销售类书籍读后感■吴清琴推销就像是衣服,有些让客户感觉穿着不但合身且非常舒适,有些则像拿错尺寸。
两者的衣料相同,假如你是客户的话,你会买哪一件呢?我想,读过《用“心”销售:如何建立超级销售模式》(唐·贝格利和爱德华·利斯著)一书的朋友,选择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这也是一般的推销员和少数的佼佼者销售核心的不同之处:两者所用的影响策略。
一般推销员面对客户不但微笑而且也很热情,可用的策略有限加上不够灵活,凡事只能碰运气。
有些推销员对客户微笑外,还能够随机应变,找出客户个别的需要及采购的策略,并恰如其分的提出妥当建议,结果既销售成功又做成了朋友,可谓是两全其美。
如果说推销工作像是衣服,管理工作则像是一场变化莫测的游戏。
对于结局,不管哪一位管理工作者,谁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券在握。
读完这本书,我个人最为深刻的体会就是: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广播媒体行业,工作中除了具备亲和力之外,还要做到找出需求、建立标准、订出目标、检视认同、提出计划、接纳反对意见、并付诸行动,这其中不但要有智慧和热情,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尽量使事情圆满。
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所进也知所退。
对书中提出的神经语言程式学(NLP),心中感触更深。
应用者分布在个人成长类、医疗健康类、教育类、商业类、催眠类、人际关系类、人格及个性类、儿童成长类等等领域。
在管理工作中,对我们如何谈判、如何领导、如何增加创造力、如何沟通等管理上的应用及改善方面,都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现在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有成立NLP协会,以倡导推广。
有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有数个协会同时并存,互不隶属,但经常交流发表新发展。
第一遍阅读这本书时,有点无法立即体会或适合我的工作情况。
再读一遍,当愈来愈了解书中观念的运用和优点,心中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心领神会。
现实生活中,有的管理人员把工作做的如鱼得水,和谐融洽;有的管理人员劳心费力,结果却不尽如意,努力追寻,又如陷入迷雾,找不到出口。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概况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是一种以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为基础的行为变化和个人发展的方法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NLP逐渐在心理治疗、教育、商业管理、体育和个人成长等多个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神经语言程序学进行详细概述,包括其定义、主要理论、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定义神经语言程序学由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
他们观察到一些成功的心理治疗师(如米尔顿·埃里克森)使用的技巧和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客户的行为和情感变化,因此希望总结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帮助更多的人。
NLP的核心理念在于,人的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有着密切的链接。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个人如何构建自己的现实感知,并且通过改变其思维模式来影响情感及行为。
换言之,NLP着眼于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寻求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二、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主要理论1. 代表系统NLP认为个体通过不同的感知系统来接收和处理信息,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基本代表系统。
每个人在交互中偏好使用某一特定代表系统,这影响了其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了解并运用适合对方代表系统的沟通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善人际交往效果。
2. 抽象层次理论抽象层次理论是理解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工具。
在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工作。
较低层次通常涉及具体事实和细节,而较高层次则涉及价值观、信念及使命感。
灵活地在不同抽象层次间移动,有助于提升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变信念NLP强调信念在塑造行为和情感上的重要性。
一些限制性的信念可能导致个人无法实现潜能,而转变这些信念则能够打开新的可能性。
通过针对特定问题运用NLP技术,个体可以识别并改变这些消极信念,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简介成功能否复制?成功可否经过训练而达成?如何追求卓越?我们面对各种刺激,心理到底是在如何运作的?即心理活动的机制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介绍NLP,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心理活动的心理机制,了解信息如何影响人的心灵,又可以学到一些成功心理训练的新思想、新方法。
有人把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翻译为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程式。
神经语言学多是Neurolinguistics的译名,Neurolinguisitics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收、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研究正常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和言语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
即使是顾名思义,也容易由\"语言神经学\"联想到主要研究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等内容。
所以,将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翻译成神经语言学容易引起误会。
将NLP翻译成神经--语言程式多是台湾、香港地区的译法,中国大陆的人习惯说\"程序\",而少用\"程式\",所以,我们认为,将NLP翻译为神经--语言程序妥当一些。
神经--语言程序的概念理由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出。
班德勒和格林德对一些出色的交流者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这些人的独特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交流能力与信息的过滤、传递和接收方式有关,对信息的处理是交流的主要手段。
神经--语言程序,顾名思义,\"神经\"与神经系统、心理与大脑之间的联系有关,\"语言\"与我们使用的字、词、句有关,\"程序\"与模式、规则、条件有关。
NLP描述了人是如何被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模式所控制的,以及在我们的头脑或身体对语言或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是如何存在着模式。
神经元经济学(Neuroeconomics)神经元经济学概述神经元经济学,或称神经经济学,也叫脑袋经济学,它是以大脑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的理论是由大脑实际上怎样思维的事实支配的。
神经元经济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行为经济学运用社会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来显示意志力、对他人的关心、计算能力的有限性、和生物是怎样影响经济行为的。
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邻近科学。
神经元经济学运用大脑活动的事实扩展了行为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也称为一种新型的“试验经济学”。
在试验经济学中,我们根据经济学的动机设立简单的讨价还价的游戏和市场,用以检验理论和确定哪些变量导致经济后果。
神经元经济学将人们的选择、讨价还价、交换等生物和神经过程进行量化,这是对试验经济学的扩展。
神经元经济学的诞生及其发展在神经元经济学诞生的过程中,有三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它对我们理解这门新兴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经济学与神经科学的结盟并非源于经济学家的一相情愿,事实上,这一领域的早期文献主要出自生物学家或神经科学家之手;第二,与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取向不同,这一领域的早期研究成果不仅没有对经济学有关人类行为的假设提出置疑,相反,它恰恰为这一假设提供了令人惊叹的“实证”,正是基于这点,经济学家与神经科学家才找到了共同关注的话题;第三,作为一门交叉科学,神经元经济学不仅融合了现代神经科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还融合了现代进化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比它略早一些诞生的演化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0世纪80年代晚期,在心理学领域诞生了一门被称为“演化心理学”的新学科。
有意义的是,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林达·柯斯玛依达和约翰·托比是一对具有经济学和心理学双重学科背景的夫妇。
演化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如何形成的科学。
演化心理学认为,我们人类的心智模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被自然选择所塑型的;因此,它是用来解决进化史上我们祖先所面对的问题的。
神经语言学一概述(一)神经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任务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形成的。
但它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受、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概况地说,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从微观(即人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和宏观(即言语行为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大脑神经系统跟人类自然语言的关系,进而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意识的起源、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等问题。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语言病理和正常言语的深层神经机制。
实际上,神经语言学不仅应该探明语言存贮、生成和接受诸过程跟大脑神经机制结构的关系,而且要弄清这些机制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关系。
(二)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问题。
例如:1836年,戴克斯提出言语活动的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损伤引起的;1861年,布洛卡发现言语构音的能力定位与大脑左半球的额下回后区;1874年,韦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理解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角回是阅读书面语的中枢部位。
到了1926年,英国神经科学家黑德引进了语言学概念。
他对脑局部损伤导致的失语症进行语言学分析,从而得出与脑局部损伤相应的“命名性失语症”、“句法失语症”、“语义失语症”等,他第一次对言语障碍进行语言学分析,功绩很大;不足之处是,他把语言结构与脑区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直接联系。
20世纪中叶,随着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对言语活动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和“深层结构”理论,部分地涉及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广泛运用“神经语言学”这个术语来代替过去的“语言的神经基础”、“语言与大脑”等说法,这标志着神经语言学作为边缘学科已经脱颖而出。
经济学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何梦笔摘要:什么使得制度成为一种“现实存在”?近年来在社会学中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核心概念——“述行性”(performativity)——一个借自语言哲学的术语。
根据约翰·塞尔(John Searle)的制度理论,尤其是他的“地位函数”(status function)的概念以及他将遵守规则解释为一种神经生理学倾向(disposition)的观点,我提出了一种关于述行性的神经语言学解释。
设想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行为(Performative Act)。
我分两步建立这个神经语言学的架构。
首先,我用借自认知科学的“概念融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概念来分析地位函数,并且对于在金融市场中关于述行性的研究给出经验应用。
其次,我用行为金融学和神经元经济学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有关隐喻的神经理论,然后根据这种理论简要描述基础的神经科学架构。
关键词:述行性(performativity);塞尔的制度理论;概念融合;市场形成;隐喻的神经理论;神经经济学1. 导论: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在最近关于金融的社会研究中,一种研究经济实在的新方法正在兴起(有关综述,参见Preda 2008a)。
经济学中的实在状态绝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确定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股票市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毕竟在许多博弈论的概念中,诸如股票市场等经济行为的规律被简化为心理现象,即行为主体的共同预期(例如,Aoki 2001,2007)。
在这种经济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灵主义背景下,经济社会学家近来相对应地提出了经济物质性的概念(Pinch and Swedberg 2008),按照这种概念,经济行为是通过物质实体尤其是人工制品来促成的,比如在现代股票市场形成中的股票价格收报机以及其他的“市场装置”(Callon,Millo,and Muniesa,2007;Preda 2008b)。
这种物质性概念包括人(由血和肉组成),主要关注,比如,人在交易场所中的实际安排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比如,Zaloom 2003,2004)。
这种新方法与行为经济学有所不同,因为行为经济学这个研究分支,和神经经济学一样,都是专注于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大脑的状态,这种方法论观点只不过是经济学中由来已久的心灵主义的自然主义版本,心灵主义专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但现在被看作大脑的状态。
相反,经济社会学中的新物质主义假定行为是根植于人和物组成的网络中,因此它是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传统,比如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Latour 2005;Callon 2008)。
因此,社会学家甚至可能拯救理性的概念,因为他们承认理性行为可能是这些网络的突创特征(emergent property),而不仅是个体理性(MacKenzie,2006 p266ff.)。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述行性这种概念来分析人类行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关综述,参见Callon 2007)。
大致意思就是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和实物互动来实现经济实在(perform the economy)。
这种述行性的概念借自普通语言哲学,这种概念出现于为哲学和科学构建完美语言的正式计划失败之后。
在1950年代,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种简单的观点:自然语言不仅仅包括可以赋予真假值的句子,尽管这是完美语言计划的唯一焦点(有关综述,参见Lycan 1999)。
实际上,可以说人类口头语言中大部分话语都是非描述性的,比如发号施令、表达悲伤或者做出承诺。
这种深刻见解在语言哲学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综述参见Green 2009)。
按照这种理论,一类很重要的话语就是述行语,这种话语创造一种社会现实,比如宣布一个国家独立或者在法庭上宣布一种判决。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经济学中述行性的概念,这种分析将远远超出最近专注于经济学理论的述行作用(performative role)的著述(比如,MacKenzie Muniesa和Siu标志性的文集,2007)。
我的目标是通过将述行性建立在神经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来完成有关物质主义的论证。
我主张经济实在是根源于神经生理学的行为安排、概念架构和环境中的外部模式的有序集合,语言在制度的形成和维护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语言的这种因果作用可以通过述行性的概念从理论上来理解。
我通过将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现有研究方法和有关述行性的文献相联系从而完成这种理论进展。
第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约翰·塞尔(1995,2005)的制度理论,特别是他的地位函数的概念。
我认为阐述一种地位函数就是一种述行行为。
下一步,我将转向认知科学。
我认为述行性的概念必须以一种具体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具体而言,这种认知能力就是隐喻。
如果认识到述行性通过将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发挥实际作用,就像在婚礼的述行行为中两个“恋人”变成“一对已婚夫妇”一样,前面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
一旦转向了认知科学,就可以信马由缰地思考脑科学在述行性理论中可能的作用。
我将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完成这个步骤。
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为第三部分简述的隐喻理论找到相对应的神经关联。
这就引出了从外在论的意义上说述行性是经济现实的一个方面的结论。
外在论是心理哲学的基本立场,外在论假定,就心理/大脑的边界而言,没有内部和外部过程的本质联系,就根本无法理解心理过程。
采纳外在论的观点使得我的论点与近来兴起的神经经济学产生了联系。
从外在论的观点看,神经经济学似乎有着根本的缺陷,因为它只研究个体的大脑。
重要的结论是只有将大脑的思维过程和外部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正确的理解经济实在,制度就是最基本的例子。
我将用有关行为金融学和金融社会学的观察资料来说明这一点。
2.述行性与制度的自然主义解释2.1 塞尔的制度理论:通过地位函数而创造的依观察者而存在的(observer-relative)事实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了一种制度理论,这种理论在基于语言学的概念述行性和神经科学之间架起了桥梁。
它明确地以语言分析为基础,同时又阐述了一种比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的丰富的多的社会本体论。
这就是所谓的制度的自然主义解释(比较Bhaskar 1989;关于自然主义的一般论述,参见Papineau 2007)。
塞尔的理论基础是独立于观察者(observer-independent)的事实和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之间的区别。
一座山是前者的一个例子,而一座神圣的山就是后者的一个例子。
山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而神圣的特征本质上取决于观察者。
一个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只存在于与观察者的关系之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主观的。
首先,我赋予山以神圣的地位这种认知状态本身是一个独立于观察者的事实:即大脑的神经元状态独立于任何观察者而存在。
这是自然主义立场的核心观点(比较塞尔2004a)。
其次,我把山当作神圣的这种行为而产生的某些结果可能也是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比如当我在这座山的面前驻足,然后改变我身体活动的方向的时候。
尽管一个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是基于一种主观状态(我自己知道并且觉得这座山是神圣的),然而这种主观状态所产生的结果却可以被其他个体所确定,甚至可能产生关于这座山的地位的“科学”共识,就这一点而言,这些结果是客观的。
这正是股票市场所发生的情形。
股票市场是一种非常主观的现象。
交易者经历了各种各样与股票市场有关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而且从根本上说股票市场的驱动力——这些交易者的预期——是主观的,就像奥地利经济学传统所坚持的那样。
然而,很显然股票市场也可以通过客观知识来了解,比如有关股票市场运作的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
因此,股票市场既是独立于观察者的事实又是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
如果我们寻找导致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出现的核心的根本原因,语言就是原动力。
这是由于两个原因:首先,语言包含表象——用某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的本质功能和如何构建和控制这些表象的规则。
山和“神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包含非常复杂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将神圣的意义赋予了自然的山。
但是,那座山也是神圣思想的表象。
也就是说,在语言中,现实完全被转化成一套通过语义关系相关关联的符号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是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产生的关键媒介。
语言在分析方面具有首要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按照维特根斯坦语言不可能成为人的私有财产的定理(Wittgenstein 1958;综述参见Candlish 2004),语言本质上是社会性的。
意义总是与遵守语言规则的语言使用者集体相关。
这意味着语言使用总是基于某种形式的集体意向。
如果我说出一个句子,从与他人的关系、这个话语真实的意图等方面而言,这种行为意味着思想的一种指向性。
这样一种语言使用只有在预先对这种指向性有非常精确的共同的理解才能成功(有关背景,参见Tomasello,Carpenter,Call,Behne,和Moll 2005;Tomasello 和Carpenter 2007)。
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意味着语言使用只有在基于集体意向的条件下才是有可能的。
用最简单的话说,语言使用的主体从来就不是一个我而总是而且必然是我们。
为了能够成功的交流,意义必然要共享。
正是语言的这种属性将语言事实变成本体论意义上的依观察者而存在的事实,因为我们觉得语言好像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某种东西一样,虽然我们可以操控和歪曲语言,但是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必须依靠公认的语言用法。
在塞尔的制度理论中,这种语言的使用可以正式表述为所谓的地位函数(Status Function)。
地位函数具有<在背景C的情况下,X被当作Y>,于是赋予X某种功能。
地位函数以集体意向为先决条件,就像一个集体同意将货币的功能赋予某种纸片的情况一样。
在目前情况下,这种集体意向是如何出现并不重要(关于此内容的详细的哲学论述,参见Tuomela 1995,在经济学的背景下参见Sugden 2000)。
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从演化的角度看,地位函数使人想起与“原初事实”相关的那些功能。
(Searle 1995,p. 55ff)。
就货币而言,早期的货币可能以某些金属的物理属性为基础。
将一张纸当作货币这种可能性源自于相关的地位函数根植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制度组成的复杂的演化体系。
因此,一个大门可能起到阻止外人进入私有住宅的作用,但是一个敞开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便进入——大门潜在的地位函数并没有改变。
如果考虑到地位函数源自于语言本质的递归性的事实(Ingram 2007, p. 33f.),在制度理论中地位函数的核心地位就是显而易见的。
地位函数可以无穷无尽地进行组合和嵌套,就像语言的创造性是无穷尽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