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
- 格式:ppt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2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论语子路第十三读书心得篇一:13《论语.子路》串读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篇是《论语》下部的《为政》,其主旨就是通过正身而正名,正人而教民。
这一篇是孔子在上一篇《颜回》篇里的仁学思想在孔子政治思想领域的体现。
全篇以说理明义为主,它仍然以贤人政治为基本立场,提出了?善人百年胜残去杀?、?王者世而为仁?、?善人七年戒戎?等等政治理想。
并针对?不得中行与之?的社会现实,主张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勉励君子刚毅木讷而近仁,指出了苟志于仁的从政君子应该具备一些的优秀品质和完美人格。
《先进》篇提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渊》篇以德行居首的?颜回问仁?开篇,强调?克己复礼为仁?。
《子路》篇以政事见称的?子路问政?开篇,强调?正己正人化民?。
子路在政事上的长处就是果敢,干练,这一点是孔门其它弟子所不及的。
孔子说:?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片言可折狱者其由与??子路作为从政者,其政治品格的操守之严,其为政风格的勇毅干练,往往令孔子也不得不赞赏。
这一点是作为政事排行第一?求也艺?的冉有是无法比拟的。
《论语》在编排此章时,还是有所用心的。
所以,不必因为本篇中有一句?野哉!由也?而不识真义。
13.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子曰:?无倦。
?】子路向孔子请教为政之事。
孔子说:?率先垂范他们,慰劳勉励他们。
?子路请求再讲解一下。
孔子说:?使他们不会倦怠。
?所谓?先之?是指当政者必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事情要先难后获,于利益要先人后己。
在各个方面都能率先垂范,这既是取信于人的需要,使大家能够唯令是从,也是言传身教的需要,使大家能够有样可学。
所谓?劳之?是指当政者必须慰劳吏民,犒劳士卒,慰勉农耕。
?劳?在这里并不是?劳作、勤劳?的意思。
因为?先之?已经包括这方面的要求。
?劳?在此章当作?慰劳?理解,指对下属,对百姓,通过慰问,嘉勉,犒赏等多种方式表示感谢、鼓励、宽容、肯定。
安德义论语解读——子路篇第十三【题解】本篇取“子路问政”句“子路”两字为篇名。
上篇是孔子教学篇,本篇是孔子论政篇。
问政四章,孔子论政十三章,问士二章,问仁,问才各一章。
一、问政四章。
子路问政,孔子答以“先之劳之。
”仲弓问政,孔子答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叶公问政,孔子答以“近者悦,远者来。
”子夏问政,孔子答以“无欲速,无见小利。
”各以其人其政不同,而答之各异。
二、孔子论政共十三章,涉及政务管理方方面面。
如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
好礼,好信,好义。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外交,学以至用,善于外交。
教民,富而教民,教而后战,“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仁政,实施之难,“善人为邦百年。
”参政,辨政,言论与政务的关系。
评政,“鲁卫之政,兄弟也。
”司法问题,“其父攘羊。
”三、为政者修身共九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首先是“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正身者,需不狂不狷。
持中守正,而且要恒久之毅力,持成稳重,不为他人左右。
“易事而难悦。
”执政者要做到“和而不同。
”“泰而不骄。
”同时要具备“刚毅木讷”四种美德,并且廉洁、知足、不贪。
四、问“士”问“仁”问“选才”共四章。
子贡问士,孔子以三类士相答。
子路问士,孔子以“切切偲偲”、“以友辅仁”而答之。
子贡问政务选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赞成是非分明的耿介正直之士。
他们必然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樊迟问仁,孔子答以“恭”“敬”“忠”三法。
【原文】13.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语译】子路问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
孔子说:“遇事先要身体力行,劳而无怨。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
孔子说:“只要力行不倦,始终如一就行了。
”【解读】本章是孔子论政的文字。
本章文辞简古,歧义纷呈,难求达诂,然数解均可作为执政之方略,均有可取之理,故不顾纷杂,缀叙以供参考。
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原文】子贡问曰:“乡人(1)皆好(2)之,何如?”子曰:“未可(3)也。
”“乡人皆恶(4)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第十三》)【注释】(1)乡人:同乡的人。
(2)好:音“浩”,喜爱。
(3)可:赞同、肯定。
(4)恶:音“物”,讨厌、憎恨。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同乡的人都喜爱他,这个人如何?”孔子说:“这样还不能让人赞同。
”子贡又问:“同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如何?”孔子说:“这样也还不能让人赞同。
这些都不如‘同乡的好人都喜爱他,同乡的坏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
”【评析】生命的所作所为是有一个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着的,那是和人的先天本性中的真诚、善良、宽容谅解等相通的,同乡、同公司、同校的人,有善者、有不善者,还有善恶不分者,他们都以他们自己道德水平所在的好坏衡量标准在衡量着别人,善者认为善者好,不善者认为不善者好,善者认为不善者坏,不善者认为善者坏,那是因为好坏衡量标准不同造成的,尽管人变得复杂、错乱、自大,但是不变不动的道德衡量标准,所衡量的好坏、善恶,才是真正的好与坏、善与恶。
要让同乡的人都喜爱或讨厌一个人,并不容易,除非全乡的人都是善者或不善者,但这不太可能,很多人其实是人云亦云、没有见解或没有看法,通常只是几个舆论代表人士在发表看法而已,所以才形成同乡的人都喜爱或讨厌一个人的错觉。
其实,“同乡的善者都喜爱他,同乡的不善者都讨厌他”、“同乡的善者都讨厌他,同乡的不善者都喜爱他”,这两种情况是最有可能的,前者比较接近真正的善者,后者则是不善者,所谓“物以类聚”。
因为道德水平不同而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再依衡量的结果做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命运吉凶就在其中了。
【延展】1、从真正的衡量标准来看世人,大致可分成一半是善者,一半是不善者,但是从每个人自己的衡量标准来看,世人大致都认为自己是善者,而且那一半不善者,因为自认为自己是善者,所以不知悔改,还在不断地做着坏事。
君子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解在重温经典的今天,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非常流行。
“君子和而不同”原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对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注解。
比如,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在何晏注解的基础上,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
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说,孔子是否认同后人的解释,不得而知。
但是,不管从哪方面对它进行注解,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典的意义在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它进行重新诠释。
所以,今天我们以孔子的言论来为“构建和谐社会”探寻理论上的历史渊源,这是可能理解的。
同样,我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原话。
在哲学的理论原理中,“矛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特别难于理解的概念,所以,在给学生讲解“矛盾”这一概念的时候,我试过采用很多种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作通俗的讲解,但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
但是,在我用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来解释之后,问题好象变得简单多了:从哲学的理论角度来讲:矛盾指的是“对立统一”,即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
用孔子的思想来解释:“和”是指和谐、统一,“同”是指相同、一致;“和而不同”,就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存在不同的东西。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任何事物(即使是君子)都存在矛盾(有不相同的地方),矛盾中所包含的对立(不同)又是统一的(和)。
朱熹-- 論語集注-- 卷七子路第十三朱熹-- 論語集注-- 卷七子路第十三卷七子路第十三子路問政。
子曰:“先之,勞之。
”勞,如字。
蘇氏曰:“凡民之行,以身先之,則不令而行。
凡民之事,以身勞之,則雖勤不怨。
”請益。
曰:“無倦。
”無,古本作毋。
吳氏曰:“勇者喜于有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程子曰:“子路問政,孔子既告之矣。
及請益,則曰‘無倦’而已。
未嘗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有司,眾職也。
宰兼眾職,然事必先之于彼,而后考其成功,則己不勞而事畢舉矣。
過,失誤也。
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懲;小者赦之,則刑不濫而人心悅矣。
賢,有德者。
才,有能者。
舉而用之,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
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
爾所不知,人其舍諸?”焉,于虔反。
舍,上聲。
仲弓慮無以盡知一時之賢才,故孔子告之以此。
程子曰:“人各親其親,然后不獨親其親。
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
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范氏曰:“不先有司,則君行臣職矣;不赦小過,則下無全人矣;不舉賢才,則百職廢矣。
失此三者,不可以為季氏宰,況天下乎?”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衛君,謂出公輒也。
是時魯哀公之十年,孔子自楚反乎衛。
子曰:“必也正名乎!”是時出公不父其父而禰其祖,名實紊矣,故孔子以正名為先。
謝氏曰“正名雖為衛君而言,然為政之道,皆當以此為先。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謂遠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務也。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野,謂鄙俗。
責其不能闕疑,而率爾妄對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楊氏曰:“名不當其實,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無以考實而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中,去聲。
范氏曰:“事得其序之謂禮,物得其和之謂樂。
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说的话。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原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原文如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解读在《论语·子路》当中,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
孟子在这里就是从前面告诉我们“话不需要信,行动不需要果”。
由此可见,孟子的学说在许多方面确实与孔子的学说是一致的。
这是正统。
至此,善意的谎言也是正直的开始,也许孟子自己也太爱孔子了。
所以,为了使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神圣化,我把孔子的缺点当作优点。
后世介于孟子亚圣之权威,又有司马迁对一诺千金的季布的称赞,也就始终没有脱离这个怪圈。
把孔子的意思也好,理解也好,都是站在错误的角度观察。
结果宋明理学,心学为了圆这个错误之上又加上错误的理解,系统性编织。
编织不存在的东西就需要盖住真正的东西。
孔子的真意思是:不要勇敢,抄两段文字,作为佐证。
如选择题,考生不看清题目,就“踩地雷”,结果倒扣几分。
实在划不来。
后世却说是,不要诚实。
对于没有把握的判断题,考生既可以坚持“谨慎原则”,也可以选择“冒险”。
一个是个人素质,性格原因所致。
另一个则是品行,道德原因所致。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原文】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
说之(3)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4)人也,器之(5)。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6)焉。
”(《论语·子路第十三》)【注释】(1)事:动词,被侍奉。
(2)说:同“悦”,动词,被取悦。
(3)说之:说,同“悦”,动词,取悦。
说之,使君子喜悦。
(4)使:音“始”,役使、派遣。
(5)器之:器,动词,看重、重视。
器之,重视人家的才能,量才而用。
(6)求备:求全责备;苛求完美。
【翻译】孔子说:“君子容易被侍奉,但难以被取悦,想使君子喜悦,如果不合道理,他是不会喜悦的;至于君子役使人,会重视人家的才能,量才而用。
小人不容易被侍奉,但容易被取悦,想使小人喜悦,虽然不合道理,他也能喜悦;至于小人役使人,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君子修心养性,使心性合乎道德标准,也会要求自己的思想、与人事物的关系尽量合理,所以他会克制自己的情欲、思想、心性、感官、言行等的不合理,使其合乎礼的规范。
因此,在为人处事方面,君子和小人展现出来的风貌、给人的观感也不同。
例如:如果当君子的下属,你会发现君子容易被服侍,但却难被取悦,而且君子用人比较尊重专业和才能,讲究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私人交情、喜好。
至于当小人的下属呢?你会发现小人容易被取悦,但却难被服侍,而且小人用人比较不尊重专业和才能,讲究私人交情、喜好,而非做人做事的道理。
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为何?是不是君子比较理智而不情迷,而小人比较情迷而不理智?所以合理的对待、取悦和做事方式,君子比较能接受;而情投意合的对待、取悦和做事方式,小人比较习惯采用。
当下属的人当然会感觉到对待君子和为君子办事,只要按照规定、合理去做就行,不会变化多端,而且君子会为人设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以很容易;但是取悦君子就要了解君子不平凡的志向和道理,这就比较难了。
至于对待小人和为小人办事,可能常出现不依规定、不合常理,以及必须迎合小人多变的性格,小人又难为人设想,那么当小人的下属,可能会有不少苦水,此外还将承担过多的责任;但是小人容易为情所迷、容易放纵,对自我没什么约束,也没什么远大的志向,是不是很容易被取悦呢?【延展】1、人伦关系和师生关系,存在着为人处事的道理,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上司和部属的关系,如果你当人家的部属,你会怎么对待上司?怎么为上司办事呢?如果上司不用正当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对待你,你该怎么办?你会坚持用正当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对待上司吗?2、自古以来,讲究“良禽择木而栖”,君子应该居上位,下位者才好忠心为上位者谋划办事,这才合乎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天下纷乱,争权夺势,战争死伤无数也很常见。
论语译注子路篇第十三读后感这一篇里,子路的形象特别鲜活。
子路啊,他是个急性子,感觉像班里那种特别热情,啥事儿都想第一个冲上去干的同学。
孔子就像那个有耐心的班主任,时不时地给他指点一二。
比如说,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就给他列了一堆要点,像“先之劳之”“无倦”啥的。
这就好比班主任告诉那个积极的学生,你想当班长管理班级啊,你得自己先带头做榜样,还得勤劳,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就想,这放在现在的工作里也一样适用啊,要是想当个小领导,自己在那偷懒,还想指挥别人,谁能服你呢?还有那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说法,特别有道理。
就像玩游戏得先知道游戏规则一样,在社会里做事,名分得正。
要是名分不正,就像你打着厨师的旗号,结果做出来的菜一塌糊涂,大家肯定不认你这个厨师,那后面的事儿就全乱套了。
这让我想到在学校里,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如果一个学术社团天天组织娱乐活动,那肯定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啥目标也达不成。
这一篇里还提到了好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感觉君子就像是游戏里那些有着高级装备和技能,还特别有道德操守的角色,小人就像是那些投机取巧,还老是使坏心眼的家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怀宽广,小人整天愁眉苦脸,算计这个算计那个。
我就想啊,做人还是得做君子,虽然可能会吃点小亏,但心里舒坦啊。
要是整天像小人那样算计,估计头发都得掉光,还不招人待见。
不过呢,这一篇里有些话也让我有点小困惑。
比如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我就在想,真的只要有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消除残暴和杀戮吗?这世界好像没这么简单呢。
但再仔细琢磨琢磨,也许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是告诉大家善良和仁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就像我们玩那种建设类的游戏,虽然很难达到完美的结局,但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总会让游戏里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的来说,读子路篇第十三就像在智慧的海洋里捞了一网鱼,有能直接下锅煮了吃的大鱼(那些很容易理解和应用的道理),也有一些看起来有点奇怪,得慢慢研究怎么吃的小鱼(那些有点困惑的句子)。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子路第十三》是《论语》中的一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教导子路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口若悬河,却缺乏实际行动的人。
他们总是能够说出一些动听的话语,却很少能够将这些话语付诸实践。
而真正的君子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言行一致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在。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说,“君子恭而无礼。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礼貌,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过于注重礼节,甚至有些人将礼节看作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然而,孔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恭敬有礼的,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礼节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德。
通过对《子路第十三》的阅读,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行动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应该有礼貌,但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礼节。
我会努力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论语》,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导语】如果端正了⾃⾝的⾏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的⾏为,怎能使别⼈端正呢?下⾯是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路第⼗三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路第⼗三【原⽂】 ⼦路问政,⼦⽈:“先之,劳之。
”请益,⽈:“⽆倦。
” 仲⼸为季⽒宰,问政,⼦⽈:“先有司,赦⼩过,举贤才。
”⽈:“焉知贤才⽽举之?”⽈:“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其舍诸?” ⼦路⽈:“卫君待⼦⽽为政,⼦将奚先?”⼦⽈:“必也正名乎!”⼦路⽈:“有是哉,⼦之迂也!奚其正?”⼦⽈:“野哉由也!君⼦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所错⼿⾜。
故君⼦名之必可⾔也,⾔之必可⾏也。
君⼦于其⾔,⽆所苟⽽已矣。
” 樊迟请学稼,⼦⽈:“吾不如⽼农。
”请学为圃,⽈:“吾不如⽼圃。
”樊迟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
夫如是,则四⽅之民襁负其⼦⽽⾄矣,焉⽤稼?”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其⾝正,不令⽽⾏;其⾝不正,虽令不从。
” ⼦⽈:“鲁卫之政,兄弟也。
” ⼦谓卫公⼦荆,“善居室。
始有,⽈:‘苟合矣。
’少有,⽈:‘苟完矣。
’富有,⽈:‘苟美矣。
’” ⼦适卫,冉有仆,⼦⽈:“庶矣哉!”冉有⽈:“既庶矣,⼜何加焉?”⽈:“富之。
”⽈:“既富矣,⼜何加焉?”⽈:“教之。
” ⼦⽈:“苟有⽤我者,期⽉⽽已可也,三年有成。
” ⼦⽈:“‘善⼈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也!” ⼦⽈:“如有王者,必世⽽后仁。
” ⼦⽈:“苟正其⾝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如正⼈何?” 冉⼦退朝,⼦⽈:“何晏也?”对⽈:“有政。
”⼦⽈:“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定公问:“⼀⾔⽽可以兴邦,有诸?”孔⼦对⽈:“⾔不可以若是其⼏也。
⼈之⾔⽈:‘为君难,为⾂不易。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译文这一篇有很多章值得反复读,我最受启发的是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读到这段话,我忍不住再一次翻看先生整理的《外婆读“母女捡垃圾”有感》这篇文章。
读着又忍不住幸福流泪:我的妈妈,一直就这样包容女儿、支持女儿。
自成人以来,对妈妈的感情越来越淡,直到自己做了妈妈,方知养儿不容易。
幸运的遇见伏羲教育,在教育孩子、管理班级中遇到种种疑惑,才开始反观自己,究竟懂多少父母心林老师此次的重锤,我和女儿相互搀扶着坚持12个小时,完成任务,亲情的流淌,柔软了两颗心。
人生又未尝不如此,疲惫时,家人暖暖的一杯茶给我们空间;想放弃时,家人信任的一句话给我们力量;这种接纳、包容和体谅,正是孔子所提倡的“亲亲之隐”,儒家的温情生动呈现。
中国民间有“护犊子”的说法,当然不能无原则的护,过犹不及,终会害了孩子。
法与情、礼与义,把握国家大义为先的大原则而又不失亲情之温暖。
现在一切向西方看齐,只讲法不讲情,割裂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
与“秃头的十字架”文化相比,我更为孔子的智慧所折服,也为自己以前误解儒家就是一板一眼的死板而脸红。
反思在教育生活中,为人父母老师要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隐哪些不可什么程度可以点破孩子这与《礼记.学记》的“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无异。
每个孩子个性特点不同,短时记忆力差异大,不能一刀切,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所以老师要善于观察、辨别和发现孩子的状态。
有时孩子犯错误,他自己心里也很难受,批评之后应该接纳他、帮助他,才能达到效果。
这周“磨”邓子羿的事情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周三的全校《大学》换《中庸》背诵活动中,子羿遗憾没有得到新书。
看到他失望的表情、少有的沉默,我明白他心里不好受,这就是平日心浮气躁读书不踏实的必然结果。
坐在他对面,我好像看到以前的自己,面对不爱学的功课,也是如此不认真。
在《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一章节中,孔子对弟子子路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修养人格、做人处世的教导和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全面评估并探讨这些教导,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些教导的理解和观点。
孔子在这一章节中谈到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知识的获取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不闻不若闻之”的层面,那么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肤浅的。
而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就需要通过“闻之不若见之”的方式去实践和验证。
这样才能真正地“知之不若行之”。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实践和行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在这一章节中,孔子还提到了“言以动,行以静。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言谈和行动中要讲究分寸和节制。
言语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它可以激励人们,也可以伤害人们。
在言谈之间要注意言辞的选择和运用,要以和善的态度和言辞来和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言辞更具有感染力和正能量。
而在行动上要讲究静态,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冷静,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周围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言以动,行以静”的修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格魅力和修养,也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这一章节中,孔子还提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
”他告诉子路说,人不能只拘泥于表面的巧辩和华丽的言辞,而应当更注重内在的仁爱和真实的品性。
这是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的一点。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和善良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而巧辩和虚伪只会让人失去信任和好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性,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一章节中,孔子对修养人格、做人处世的教导是深刻而丰富的。
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教导,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领会这些教导,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格,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善人为邦百年
【原文】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1)矣。
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 胜残去杀:指感化凶残的人,使其去恶从善,则可以废除死刑。
残,暴戾凶恶的人。
杀,代指死刑。
【翻译】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
这话真对呀!”
【评析】
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还描述了“仁德”精神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心中理想的境界。
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因为施行“德治”,以德服人,必能循序渐进的教化百姓、深得民心,假以时日,那些以人为手法强制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律制度,也许便无存在的必要了。
【延展】
1、你看到现今社会上的道德沦丧的问题根源何在?你觉得根本的解决之道为何?强制能改变得了人心吗?请分组讨论举出实例来代表该组的看法。
论语子路第十三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子路第十三”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
方法,以及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方式。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刻
地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严谨和宽容,以及对待学生的个性化教
育的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严谨和严格。
他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比起他的才能更加重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
只看重他的才能。
这种严格的态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学
生的严谨和要求。
另一方面,孔子对待学生的方法也非常宽容和灵活。
他说,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认为一个人对
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种德行。
这种宽容的态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
了孔子对待学生的灵活和包容。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方式。
他说,“子曰,若聖与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之不倦,亦莫之能勿。
”这
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认为对待不同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学生需要耐心教导,有的学生则需要严格要求。
这种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不同方式。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第十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严谨和宽容,以及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方式。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教育中,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待学生严谨、宽容,以及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贝S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贝岷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富之教之【原文】子适(1)卫,冉有仆(2)。
子曰:“庶(3)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4)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第十三》)【注释】(1)适:动词,往、至。
(2)仆:动词,驾车。
(3)庶:众多,指人口众多。
(4)加:增加。
【翻译】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那还要再增加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再增加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评析】君臣治理国家应该要富民,然而富民怎么富呢?就是要教化人民,使他们的道德高尚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君臣居上位就是要广施德泽于民,使人民自己懂得积德,有德就能富,富有其实意味着繁荣、福报和境界的升华等,是全面的,并不单指钱财而已,君臣以德政教化人民,人民自然懂得重德行善而积德,否则人民会只知道看重钱财,以为那就是富,而不懂得积德而有钱财,那很可能是用自己以前积的德换来的享受,那岂不是要越来越缺德了吗?所以有了钱财不一定是好事,也不一定真正富有了。
不透过教化,也有办法使人民富起来,但往往缺少教化,人民不懂得重德行善,富起来之后容易骄奢淫逸,然后做坏事损德,所以不久又穷困了。
教化才可以使人民真正富有,如人民所愿,太平盛世往往是这么来的。
其实,富有也不是最终目的,教化有更深的内涵,道德礼乐文明可以使人民富强,使近者悦远者来,还有生命的意义和归宿在其中。
【延展】1、如果把富有的人分成两种:有德好礼和无德骄横。
人的命运总是注定某个时机让人快速累积钱财,如果德没增加,人的命运并不会变更好。
有德好礼的人,就是懂得提高道德修养、不断积德,他的命运福报会越来越好;而无德骄横的人,虽然一时富有,若不懂得提高道德修养,以致不断损德,他的命运福报会越来越差,等到享受完了钱财,生命的意义也就完了。
想想看:使人富有、命运变好的关键是什么?2、贫穷的人、命运不好的人,梦想着发财,如果只是一味教化他们重德行善,而无法解决他们眼前的饥寒交迫,他们能接受教化吗?所以对于面临急迫问题、民生问题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先让他们的问题获得解决,再教化他们如何去积德富有?解决他们的问题是不是在施给他们实惠、德泽?有德者居上位是不是最适合做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