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
- 格式:docx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译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询问怎么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提拔贤能的人。
”仲弓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人是贤才并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绕得太远了!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仲由,真是鲁莽啊。
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来不马虎对待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有经验的老农。
”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本文整理了该文的翻译,欢迎阅读。
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
《论语》解析(⼦路篇)
【原⽂】
13·24 ⼦贡问⽈:“乡⼈皆好之,何如?”⼦⽈:“未可也。
”“乡⼈皆恶之,何如?”⼦⽈:“未可也。
不如乡⼈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译⽂】
⼦贡问孔⼦说:“全乡⼈都喜欢、赞扬他,这个⼈怎么样?”孔⼦说:“这还不能肯定。
”⼦贡⼜问孔⼦说:“全乡⼈都厌恶、憎恨他,这个⼈怎么样?”孔⼦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是全乡的好⼈都喜欢他,全乡的坏⼈都厌恶他。
”
【评析】
对于⼀个⼈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
但在这⾥孔⼦把握住了⼀个原则,即不以众⼈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个⼈优劣的依据之⼀,但决不是唯⼀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与坏⼈有重要意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通:暮)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用(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论语》原文和翻译译文(9句)《论语》原文和翻译(9句)会员:luobusi友情提供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晚春换上春装,成年的五六个人,未成年的六七个人,在沂水(是一处温泉)中沐浴,唱着歌回去.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译文】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做,如果不可求,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富与贵,都是人想要的,若不当得而得,不可得;贫与贱,都是人讨厌的,若不当得而得,躲也没用。
5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
”【译文】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9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哪一点做好了呢?”2、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译文(二)王充《论衡》之《逢遇》原文及翻译(二)王充《论衡》原文: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
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孔子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版本一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1]版本二子路见孔子。
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唔非此之问也。
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呵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⑥受学:从师学习。
⑦揉:加工。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
羽:作动词用,指装上箭羽。
⑩镞:(zú):箭头,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
(11)敬:感谢。
(12)失德:在品德方面有失检点。
(13)绳:绳墨。
(14)毁:毁谤.(15)重:重视,注重.(16)圣:通达,明智。
(17)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18)策:马鞭。
(19)砥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20)徒:是,只是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
文言文经典名篇原文与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其中,一些经典名篇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文学水平,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经典名篇的原文及其解析,希望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1.《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解析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
”请益。
”曰:“赐也夫!”曰:“赐也夫!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解析:这是《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强调先德后功的观点。
子路问政,孔子回答说:“先立自己的榜样”,表明一个领导者应该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路还请教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才能,孔子答道:“任命你”的原意是要子路以自己的天赋才能和成就来取得地位和荣誉。
最后,孔子再次强调了天对德行的期望,表达了他对符合天意的人格品质的重视。
2.《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解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解析:这是《庄子》中的一段名篇。
庄子逍遥游,他认为人生虽然有限,但知识无限。
他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有限与无限相结合,通过超越自我和再创造,达到心灵的逍遥境地。
这里的“已”是指追求无涯的知识,而后面的“殆而已矣”则表示即使达到了此境地,也不能停止对无涯知识的探索。
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诗》原文及解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王熙凤解析: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所写的一首诗。
她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感情和命运的无奈和苦闷。
她认为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是无法控制的,对于感情的纠结和悔恨也与外在的风月无关,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4.《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及解析兴,百姓苦於周厕,厌於力役。
及陈涉!起豪杰攘夷,壮士暴亡,天下由此大槪定矣。
大槪定矣!解析:这是《史记》中记载陈涉起义的一段原文。
原文中陈涉以百姓的苦难和厌倦为出发点,呼唤人们起来抗击压迫,解放自己。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子路从而后》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子路从而后选自《论语》文本译文原文文本又名《荷蓧丈人》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
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
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
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
孔子说:“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
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
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
主张不能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从而后》2002/01/19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一起学《论语》13.20子路篇——何如斯可谓之士矣一起学《论语》13.20子路篇——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白话】子贡向孔子问到:“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呢?”孔子说:“行事自己能知耻而有所不为,出使四方能不辱没君命,可以称得上士了。
”子贡问到:“斗胆请教次一等的士。
”孔子说:“宗族称赞他能行孝道,乡亲称赞他能行悌道。
”子贡又问到:“斗胆请教再次一等的士。
”孔子说:“说话守信不移,做事果断必行,这是像石头一样坚实而不知变通的小人啊!然而也可认为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再问到:“现在的从政之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唉!就像斗筲一样的小器之人,怎么值得算数呢。
”【释词】士:熟习于学并且有德行道艺之人。
《白虎通》:“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
”《正义》:“士为学人进身之阶。
”钱穆:“士在孔子时,乃由平民社会升入贵族阶层一过渡的身份。
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多未仕,故孔子屡言士,子贡、子张亦问士,皆讨论此士之身份在当时社会立身处世之道。
”行己有耻:所行之事能自己知道善与不善,不善之事耻而不为。
按:此为德也。
使于四方:即出使四方,就是出使他国。
使,出使。
不辱君命:奉君命出使他国,在外交中能够以礼应对,不失礼,不使君命受凌辱。
按:此为才也。
《四书改错》:“不独贵于能言(才),盖以行己有耻为本(德)也。
”次:次一等的。
宗族:同宗同族之人。
宗,尊也。
族,凑也、聚也。
《注疏》:“善事父母为孝,宗族内亲见其孝而称之。
”乡党:乡人。
唐文治:“孝在门内,故称宗族;悌在门外,故称乡党。
”弟:即“悌”。
悌,弟敬兄之道,恭敬长上也可引申为“悌”。
悌,顺道也。
刘开:“本立而材不具。
”朱子:“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
13子路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孔子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版本一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1]版本二子路见孔子。
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唔非此之问也。
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呵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⑥受学:从师学习。
⑦揉:加工。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
羽:作动词用,指装上箭羽。
⑩镞:(zú):箭头,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
(11)敬:感谢。
(12)失德:在品德方面有失检点。
(13)绳:绳墨。
(14)毁:毁谤.(15)重:重视,注重.(16)圣:通达,明智。
(17)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18)策:马鞭。
(19)砥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20)徒:是,只是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春秋〕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原文及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译文: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如?”译文:“冉有,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点!尔何如?”译文:“曾皙,你怎么样?”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仲由,字子路》语段翻译仲由,字子路,卞邑人。
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生性质朴,喜好勇猛武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冒犯欺凌孔子。
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作出榜样,然后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劳作。
”子路请求进一步讲讲。
孔子说:“持久不懈。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
君子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作乱造反;小人崇尚勇武而不崇尚义,就会偷盗抢劫。
子路要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
”“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
”穿着用乱麻作絮的旧袍同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像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李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
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
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
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
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
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
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
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
’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
’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
这话真对呀!”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
”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
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
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
’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
正直就在其中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
’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
”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
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
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
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
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
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