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论语子路篇讲解共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28
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今日佳句"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写作指导"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语出孔子《论语·子路篇》。
原文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全句义为: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知句论事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知识宝盒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论语:《子路篇》全文【导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 言不顺,则事不行 ; 事不行,则礼乐不兴 ;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 使于四方,不可以专对 ;虽多,亦奚认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罕有,曰:‘苟完矣。
’富裕,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子曰:“苟实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好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 ”子曰:“若有王者,必世尔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可以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 ?”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若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够假如其几也。
论语《子路-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子路-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十三一] 子路问政。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一起学《论语》13.9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一起学《论语》13.9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原文】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白话】孔子到卫国去,冉有驾车。
孔子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已经富有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释词】适:往,到。
仆:驾车。
钱穆:“古礼,幼卑者为尊长御车。
”徐英:“樊迟御,冉有仆,古者弟子为师服劳役,执仆御之事,盖于此见之矣。
”庶:众多。
此处指卫国人口众多。
《注疏》:“庶,众也,言人民庶繁也。
”陆氏:“‘庶哉’一叹,即具‘老安少怀’之意。
”既:已经。
加:益。
富:使之富。
《集释》:“治民之法,先富后教,为自古不易原则。
”教:教化。
按:今日多言教育,而忽略“教化”,则有教而无化,于是多浮于表。
范宁:“衣食足,当训义方也。
”【先贤精义】曾氏曰:“庶矣哉”一言,人多以为常谈而置之,冉有乃能再问,以究其说。
然后知既庶矣则当富之,既富矣则当教之,至于教之则不可以有加矣。
《春秋繁露》曰:治民者,先富之,而后加教。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
孔子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
《管子》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朱子曰: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
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
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盐铁论》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戴溪曰:国患于无民,故户口蕃盛者为治之基也。
后世之君,括户以求民为赋役地也。
圣人欲富民,后人欲富国,其事正戾。
故休养生息者,所以庶之也;劝课农桑者,所以富之也;申明礼义者,所以教之也。
不如是,不足以为人上。
《孟子》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论语》原文/注释子路篇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1] ,劳之[2] 。
”请益。
曰:“无倦。
”[1] 先之:指为政者身体力行,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之”,代词,指百姓。
[2] 劳之:这里指为政者亲身去干,以自身的“先劳”,带动老百姓都勤劳地干,虽勤而无怨。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3] ?”[3] 舍:舍弃,放弃。
这里指不推举。
诸:“之乎”二字合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4] ,子将奚先[5] ?”子曰:“必也正名乎[6]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7]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8]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9]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10] 。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 。
”[4] 卫君:卫出公蒯辄。
他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
所以孔子主张,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参阅《述而篇第七》第十五章注。
[5] 奚:何,什么。
[6] 正名:纠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正确地确定某个人的名分。
“正”,纠正,改正。
“名”,名分,礼制上的人的名义、身份、地位、等级等。
[7] 迂(yū淤):迂腐;拘泥守旧,不切实际。
[8] 阙如:存疑;对还没搞清楚的疑难问题暂时搁置,不下判断;对缺乏确凿根据的事,不武断,不妄说。
“阙”,同“缺”。
[9] 中(zhònɡ众):得当,恰当,适合。
[10] 错:同“措”。
放置,安排,处置。
[11] 苟(ɡǒu 狗):苟且,随便,马虎。
樊迟请学稼[12] 。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13] 。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14] ,焉用稼!”[12]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子路篇原文概述
2.子路篇的翻译
3.子路篇的意义和启示
正文
【子路篇原文概述】
《论语·子路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共有 31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个人的言行。
这一篇以子路为主角,展示了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对于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子路篇的翻译】
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将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意思是说,首先要匡正社会等级名分,确立礼法制度。
子路认为这样做很难,孔子则表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此外,子路篇中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对话,如孔子谈论君子的品质,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爱、忠诚、谦虚、勇敢等品质。
还有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子路篇的意义和启示】
《子路篇》通过对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个人的言行的描述,展现了子路作为一名政治家的才能和责任感。
从子路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强调礼法制度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确
立礼法制度,明确社会等级名分。
这对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个人品质的修养。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必须具备仁爱、忠诚、谦虚、勇敢等品质。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强调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
原文:子路问曰:“君子之学,何如?”孔子曰:“善人之事,必先有恒心;恶人之事,必先有变心。
是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礼者,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
夫仁者,所以行于天下,无远弗届,无幽不至,无微不至。
夫义者,所以正身,所以正人,所以正国,所以正天下也。
夫智者,所以谋事,所以谋国,所以谋身,所以谋天下也。
夫信者,所以立身,所以立家,所以立国,所以立天下也。
此五者,吾道之纲领也。
”翻译:子路问道:“君子学习之道,是怎样的?”孔子回答说:“做好人的事情,必须先有坚定的意志;做坏人的事情,必须先有动摇的意志。
因此,君子的行为,静心修身,节俭养德,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安排百姓,造福后代的。
仁,是用来在天下行善,无论远近都能到达,无论深浅都能触及,无论细微都能照顾到。
义,是用来端正自身,用来端正他人,用来端正国家,用来端正天下。
智,是用来谋划事情,用来谋划国家,用来谋划自身,用来谋划天下。
信,是用来立身,用来立家,用来立国,用来立天下。
这五种品质,是我所学之道的纲领。
”子路这篇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孔子对于君子学习之道的看法。
他认为,君子学习首先要坚定自己的意志,不轻易动摇。
在日常生活中,要静心修身,节俭养德,遵循礼仪。
孔子将仁、义、智、信、礼视为君子之道的纲领,强调这五种品质在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子路的这篇文言文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坚定信念,修身养性,遵循礼仪,培养仁、义、智、信等优秀品质,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
论语·子路全文及解析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作出表率,原谅他人的小错误,提拔贤能的人。
”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能的人而去提拔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
一起学《论语》13.30子路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起学《论语》13.30子路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白话】孔子说:“用不经教化的百姓去打仗,这就叫抛弃百姓。
”【释词】以:用。
教:教化。
《白虎通》:“教者,效也。
上为之,下效之。
”按:一说是教化百姓以礼义、以孝悌忠信,又说教民熟习于作战。
其实两者皆通,未有不教礼义而能教作战者也。
《正义》:“古人教战,未始不教以礼义。
观子犯对晋文语:虽霸国急用其民,亦必示之义信与礼,而后用之。
”弃:弃去。
何休:“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先贤精义】马融曰: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
朱子曰: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张栻曰:所谓教者,教之以君臣、父子、长幼之义,使皆有亲其上、死其长之心,而又教之以节制如司马法是也。
若未之教,而驱之战,则是弃之死地而已矣。
谢氏曰:教之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心腹,以此战也,其克必矣。
不然则弃之之道也。
冯椅曰:孟子亦云: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江谦曰:不修德教,而教民以战者,是弃之也。
今之弃民者多矣,何以保国?钱穆曰:必教民以礼义,习之于战阵,所谓明耻教战,始可用。
否则必有破败之祸,是犹弃其民。
此两章见孔子论政不讳言兵,惟须有善人教导始可。
陈祥道曰:有不能教之君,无不可用之民。
“善人教民七年,可以即戎”,则君子教民虽不七年可以即戎矣。
孟子曰:师文王者,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可以为政于天下。
盖善人之教民,犹小国之施政。
小国之政,必七年然后及于天下;善人之教民,必七年然后可以即戎。
其势然也。
观晋侯之教民,定襄王以示之义,伐原以示之信,大搜以示之礼,然后用之以战,则先王之教民,岂特司马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而已哉?彼不知务者,大则不能教民以礼义,小则不能教民以战阵,及其有事,则驱使人以就死地而已。
唐文治曰:所谓“教”者,非徒武备之学也,修孝悌忠信是其本矣。
13子路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路篇原文及译文
子路篇的原文如下: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如下:
子路问: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啊,你真是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难以成功;事情不能成功,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容许有一点马虎的地方的。
论语子路篇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本篇引语】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13·1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1)。
”请益(2)。
曰:“无倦(3)。
”【注释】(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
之,指老百姓。
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原文】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注释】(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原文】13·3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