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
- 格式:pptx
- 大小:5.62 MB
- 文档页数:26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中,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探讨了人生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教导子路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告诉子路,他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确保自己没有偏离正道。
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多么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来反省自己的言行。
然而,孔子的这种自省之道却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另外,孔子还告诉子路,“君子不器”,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孔子告诉子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被束缚在某种特定的形式中,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应该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孔子的这种思想却告诉我们,只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还告诉子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孔子告诉子路,一个人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种思想让我深有感触,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只关心自己,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
然而,孔子的这种思想却告诉我们,只有更多地关心他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人。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对人生和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是多么重要,也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应该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更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应该更多地关心他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别人对自己的了解。
论语:《子路篇》全文【导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路曾皙冉有全文注释子路曾皙冉是《论语·子路篇》中的一篇经文,以下是对该经文的全文注释及相关参考内容。
【子路曾皙冉全文注释】子路问:“曾皙冉何如?”孔子回答说:“尔言‘冉’者,人也,始可言之也;‘绩’者,人也,未若‘冉’也。
”这段经文中,子路对曾皙冉进行了提问,孔子则对曾皙冉的评价作出了回答。
下面逐句进行注释:1. 子路问:“曾皙冉何如?”子路:字子夏,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向孔子询问曾皙冉的情况,表明他对别人的评价心存疑虑。
2. 孔子回答说:“尔言‘冉’者,人也,始可言之也;‘绩’者,人也,未若‘冉’也。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
他对曾皙冉的称谓进行了分析。
‘冉’:指曾皙冉的姓氏。
‘绩’:指曾皙冉的名字。
“未若‘冉’也”:意思是相较于曾皙冉的姓氏‘冉’,他的名字‘绩’还欠缺一些让人称道之处。
【相关参考内容】1. 曾皙冉的身份与地位:曾皙冉是《论语》中没有详细记载的人物,无法从现有的资料中得到确切的身份和地位。
然而,从文中孔子对曾皙冉的评价可以看出,曾皙冉在儒家学派中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2. 儒家对名字的重视:孔子在对曾皙冉的评价中提到了他的姓氏‘冉’和名字‘绩’,这反映了儒家对名字的重视。
在儒家思想中,名字是人格的象征,对一个人的成就和品德有重要影响。
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儒家强调应该选取有吉祥意义的名字,以期能够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命运。
3. 子路的提问态度:子路对曾皙冉的提问传达出他对别人评价的谨慎和审慎的态度。
这种谨慎的态度反映了儒家弟子对学问的严肃追求和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识。
子路的提问也表明他对学问有追求,希望通过与孔子的交流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识。
【文末总结】子路曾皙冉的经文中,我们看到了儒家学派对名字的重视以及对学问和品德的追求。
这段经文也反映了儒家弟子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识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
虽然曾皙冉的具体身份和地位无法确定,但这段经文依然能够让我们思考和思索。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
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
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原文】子路、曾皙(xī)、冉(rǎn)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wú)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bǐ)[3-4]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作者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部分。
读完“子路篇”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子路篇”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对话和言行,其中包含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学问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教诲。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行,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
首先,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君子的品德修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他认为君子应当有宽容、仁爱、忠诚、诚实的品德,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他强调了君子应当有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不仅在于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自律。
这种对于品德修养的强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的高尚要求,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学问修养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学问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他主张要以德行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而不是只看他的学识多少。
这种对于学问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学问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明白了学问与修养的内在联系。
最后,孔子在“子路篇”中对于为人处世的教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强调了要做到诚实守信,要尊重长者,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要学会宽容和谦逊。
这些教诲,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举止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了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阅读“子路篇”,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和人格修养的深刻见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践行孔子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君子。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孔子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问修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感谢孔子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摘要:1.子路篇原文概述2.子路篇的翻译3.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正文:【子路篇原文概述】《论语·子路篇》是《论语》的第十二篇,共有28 章,主要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孔子的对话,以及子路对孔子思想的阐述。
这一篇的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孔子和子路在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
【子路篇的翻译】子路篇的翻译大致如下:子路问孔子:“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回答:“有国家者,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已而为之,而获丰。
”【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子路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1.“正名”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正名”,即明确各种名分和职责,使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责。
2.礼乐教化: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礼乐教化,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3.君子之道:孔子阐述了君子之道的实践过程,认为君子应该勇于担当,坚持正义,即使在乱世中也不失其节。
【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子路篇的启示和影响主要体现在:1.政治思想:子路篇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名分、教化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德观念:子路篇中孔子关于君子之道的阐述,对后世形成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激励着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3.教育理念:子路篇中孔子强调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使礼乐教化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13子路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奉(孔子)而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在家的时候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到:“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国内)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第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相。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路篇的思想总结《论语·子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路的一段对话。
通过对话的形式,孔子向子路传授了许多做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智慧。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的佼佼者,但他在一些道德和修身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惑。
孔子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博大的胸怀,向子路传授了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帮助子路解决了这些问题。
《子路篇》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修身、为政和教育三个方面。
首先,在道德修身方面,《子路篇》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孔子告诫子路要关注自己的修炼,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即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注重根本修炼,才能够获得真正的道德境界。
同样,孔子还告诫子路要注重修身的细节,比如礼貌待人、言行一致等等。
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其次,在为政方面,《子路篇》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用心去理解民众的需要,并为民众谋福利。
他告诫子路要关注民生民生,设法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君主是难以获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仰的。
最后,在教育方面,《子路篇》倡导了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孔子强调,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以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告诫子路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要求子路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方法,鼓励子路帮助学生回顾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从中获得智慧。
综上所述,《子路篇》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修身、为政和教育三个方面。
在道德修身方面,通过强调修炼和细节,孔子要求子路注重道德的完善。
在为政方面,孔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要求君主为民众着想,追求人民的福祉。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还提倡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方法。
论语子路篇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子路篇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篇篇章以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主要人物,记录了孔子和子路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孔子对子路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威望的人,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同时要保持忠诚和诚实的品德。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保持诚实和忠诚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另外,孔子在子路篇中也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这也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孔子在子路篇中还提到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仁德不在于他的口才和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心和品行。
这也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不要被表面的功夫所迷惑,要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这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论语子路篇,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我会继续学习和思考,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努力成为一个有学识、有智慧、有仁德的人。
同时,我也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注重真诚和忠实,不被表面的功夫所迷惑,看清一个人的本质。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我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