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3.5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论语:《子路篇》全文【导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主题取名子路篇,为孔子论政思想的集中体现。
子路是与孔子情感最为亲密的学生之一,在子路的身上,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忠诚。
孔子的为政思想在我看来实质上就是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因此从孔门师生的问政、论政中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实践教学的启示。
【原文】13.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从政之道。
孔子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子路要求多讲一些。
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解读】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么做。
孔子说:'为那些基层干部作出表率,不计较他们工作中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
'冉雍问:'怎么知道谁优秀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
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舍弃(不推荐)吗?'【解读】此章说的是知人之难、识人之难、察人之难。
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说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其实,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
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备的人,然后依靠群众的举荐使用,这个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该阙如也。
《论语》分类诵读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二、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篇》)三、德不孤,必有邻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13子路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
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
”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
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
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
”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
”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
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
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
【诵读经典】《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拼音诵读版《子(Zǐ)路(lù)篇(piān)第(dì)十(shí)三(sān)》【13.1】子Zǐ路lù问wèn政zhènɡ,子zǐ曰yuē:“先xiān 之zhī,劳láo之zhī。
”请qǐnɡ益yì,曰yuē:“无wú倦juàn。
”【13.2】仲(Zhònɡ)弓(ɡōnɡ)为(wéi)季(jì)氏(shì)宰(zǎi),问(wèn)政(zhènɡ),子(zǐ)曰(yuē):“先(xiān)有(yǒu)司(sī),赦(shè)小(xiǎo)过(ɡuò),举(jǔ)贤(xián)才(cái)。
”曰(yuē):“焉(yān)知(zhī)贤(xián)才(cái)而(ér)举(jǔ)之(zhī)?”曰(yuē):“举(jǔ)尔(ěr)所(suǒ)知(zhī)。
尔(Ěr)所(suǒ)不(bù)知(zhī),人(rén)其(qí)舍(shè)诸(zhū)?”【13.3】子(Zǐ)路(lù)曰(yuē):“卫(wèi)君(jūn)待(dài)子(zǐ)而(ér)为(wéi)政(zhènɡ),子(zǐ)将(jiānɡ)奚(xī)先(xiān)?”子(zǐ)曰(yuē):“必(bì)也(yě)正(zhènɡ)名(mínɡ)乎(hū)!”子(zǐ)路(lù)曰(yuē):“有(yǒu)是(shì)哉(zāi),子(zǐ)之(zhī)迂(yū)也(yě)!奚(Xī)其(qí)正(zhènɡ)?”子(zǐ)曰(yuē):“野(yě)哉(zāi)由(yóu)也(yě)!君(Jūn)子(zǐ)于(yú)其(qí)所(suǒ)不(bù)知(zhī),盖(ɡài)阙(què)如(rú)也(yě)。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 “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贝S刑罚不中;刑罚不中,贝岷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论语《子路篇》翻译《论语》无疑是很重要很特殊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整部书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论语《子路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子路篇》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论语·子路》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十三·一] 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①劳之。
”请益。
曰:“无倦。
”[十三·二]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③?”[十三·三] 子路曰:“卫君④待子为政,子将奚⑤先?”子曰:“必也正名⑥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⑦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⑧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⑩而已矣。
”[十三·四]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⑪。
曰:“吾不如老圃⑫。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⑬。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十三·五]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⑭;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⑮。
虽多,亦奚以⑯为?”[十三·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十三·七]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⑰。
”[十三·八] 子谓卫公子荆⑱:“善居室⑲。
始有,曰:'苟合矣’⑳。
少有,曰: '苟完矣。
’富有,曰: '苟美矣。
’”[十三·九] 子适㉑卫,冉有仆㉒。
子曰:“庶㉓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十三·十] 子曰:“苟㉔有用我者,朞月㉕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十三·十一]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㉖矣。
诚哉是言也。
”[十三·十二] 子曰:“如有王者㉗,必世㉘而后仁。
”[十三·十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十三·十四] 冉子退朝㉙。
论语十三章《论语》第13章·子路【01】注释译文解读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注释】(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
之,指老百姓。
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02】注释译文解读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注释】(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译文】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03】注释译文解读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
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
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音ī,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一起学《论 语》 13.5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原文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白话】孔子说: “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事授予他,不能做好;派他出使四方,不能自主应对。
虽然学的很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释词】诵诗三百: 诗,指《诗经》。
唐文治:“《诗》有诵、歌、弦之分。
诵《诗》,谓口读而以声节之。
三百,谓终业。
”《义疏》:“《诗》有六义,国风、二雅并是 为政之法 。
”《注疏》:“《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 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
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
”授: 授予,给。
政: 政事。
达: 通达、通晓。
使: 出使。
专对:使臣奉君命出使他国,在应对上要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变,才会不辱使命。
专,独。
《正义》: “专对,谓应对无方,能专其事。
疏云:‘谓受君命聘于邻国,不受宾主对答之辞。
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故不受之也 。
’此即‘专对’之义。
”饶鲁:“使,有正有介,正使不能答,则介助之。
如正使自能致辞,是谓专对 。
”【先贤精义】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朱子曰:《 诗 》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
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
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
《论语正义》曰: 《毛诗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是《诗》之理,可通政事,故宜达也 。
使于四方能专对者,谓得诗温柔敦厚之教,则能应对宾客也 。
郑康成曰: 诵习此道, 不能为用,虽多亦奚以为也 。
《论语注疏》 曰: 此章言 人之才学贵 于 适用 。
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 。
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 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
言无所益也 。
张栻曰:人情事理,皆具于三百篇之中,故诵之而可以达政。
三百篇皆易其心而后语,得其所以言者也,故诵之而可以专对。
一起学《论语》13.5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一起学《论语》13.5
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白话】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事授予他,不能做好;派他出使四方,不能自主应对。
虽然学的很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
【释词】
诵诗三百:诗,指《诗经》。
唐文治:“《诗》有诵、歌、弦之分。
诵《诗》,谓口读而以声节之。
三百,谓终业。
”
《义疏》:“《诗》有六义,国风、二雅并是为政之法。
”《注疏》:“《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
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
”
授:授予,给。
政:政事。
达:通达、通晓。
使:出使。
专对:使臣奉君命出使他国,在应对上要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变,才会不辱使命。
专,独。
《正义》:“专对,谓应对无方,能专其事。
疏云:‘谓受君命聘于邻国,不受宾主对答之辞。
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故不受之也。
’此即‘专对’之义。
”饶鲁:“使,有正
有介,正使不能答,则介助之。
如正使自能致辞,是谓专对。
”
【先贤精义】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朱子曰:《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
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
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论语正义》曰:《毛诗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是《诗》之理,可通政事,故宜达也。
使于四方能专对者,谓得诗温柔敦厚之教,则能应对宾客也。
郑康成曰:诵习此道,不能为用,虽多亦奚以为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
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
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
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
言无所益也。
张栻曰:人情事理,皆具于三百篇之中,故诵之而可以达政。
三百篇皆易其心而后语,得其所以言者也,故诵之而可以专对。
若诵《诗》矣,而于此一者无得焉,则是诵言而忘味者也。
《公羊传》曰: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钱穆曰: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
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
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
学者于此不可不辨。
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
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陈祥道曰:《诗》之为书,其事则王道之迹,其词则法度之言,诵之将以其事施之政,其词施之使而已。
若夫不明其事,而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与不学诗同,故曰“虽多亦奚以为”。
刘宗周曰:穷经将以致用也。
非其用之谓也,明体而已矣。
无得于身心性命之间,而欲措之天下国家,无由矣。
诵诗三百而不达于政,不娴于应对,则亦章句之学而已,虽多亦奚当于用哉。
甚矣,章句之学非学也。
夫六经皆经济之道也,而诗三百篇是昭代精神,命脉所寄于当世之用尤切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穷经贵有实用也。
大凡《诗》《书》所载,皆经世之大典也。
修身之实学,不徒托之空言,原欲见之行事。
不明其理,口耳之习也;不达诸用,章句之功也。
【附录】
钱穆曰:《诗》实西周一代之历史。
其言治闺门之道者在二《南》,言农事富民之道在《豳风》。
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小《雅》。
《颂》乃政成治定后始作。
而得失治乱之情,则变风变雅悉之。
故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于诗。
诵此三百首,便当达于为政。
《论语学案》曰:是故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而民情土俗之变徵矣。
正之以《雅》,以大其规,而纲纪治乱、汗隆之运著矣。
和之以《颂》,以要其正,而先王出身加民之道彰矣。
此所谓达于政也。
诗言志,歌永言,故曰:“不学诗,无以言。
”此所以优于专对也。
(按:读《诗》者,所宜详味也。
)
【相关材料】
齐景公使人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有台若此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坐,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斫者,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台若此者?”楚王盖悒如也。
使者可谓不辱君命,其能专对矣。
(选自《韩诗外传》)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意原》《论语大义》《癸巳论语解》《公羊传》《论语会笺》《韩诗外传》《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