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解释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尝试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点。
3.说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意义:科学地解释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和,对人们正确地认识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不足之处:对于的本质以及对可遗传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现代达尔文主义1、主要内容: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和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2、种群进化的实质:种群内的改变,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的基本单位。
3、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有的。
4、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
5、基因型频率:某种的个体在中所占的比例。
6、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及生物进化理论,同学们最容易联想到哪位科学家?【读一读】教科书P94“知识海洋——达尔文进化学说”,找出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
【讨论】1.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2.用农药消灭害虫刚开始效果显著但过一段时间后药效明显下降,是什么原因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议一议】达尔文进化学说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达尔文进化学说有什么局限性?活动二:说明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说一说】现代达尔文主义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议一议】怎样一群个体可以称为种群?【辨一辨】下列哪些属于种群?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④一个养殖场所有母鸡;⑤森林中所有的杨树苗。
种群的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读一读】什么叫基因库?【辨一辨】判断下列两项是否为基因库?①一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②一个池塘所有鲫鱼的体色基因。
坎坷的进化理论发展历程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一个长达数十亿年的历史,其生物进化理论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一、基督教神学思想与物种神创论在生物进化思想产生之前,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以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
物种神创论的核心内容:认为生物及生物物种均由上帝创造,且生物物种不会改变。
二、早期进化思想在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之前,不少学者都认识到物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
例如:法国生物学家布丰(G. Buffon,1707-1788)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物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如温度)、食物数量和人类驯化影响。
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弗(K. F. Wolff, 1733-1794)认为生物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两种特性。
因而既存在稳定的物种,又可能突然产生新的物种。
德国的植物学家科尔罗伊德(J. G. Koelreuter, 1733-1806)进行了系统地植物杂交试验研究。
认为杂种同亲本反复回交的方法可以“转化”物种。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拉马克(J. B. Lamarck)(1744-1829)最早提出“进化论”的概念(《动物哲学》)。
拉马克的进化思想主要包括:(1)环境的改变引起生物体发生变异, 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对植物和低等动物为直接影响:环境的改变→机能的改变→形态构造的改变对高等动物为间接影响:环境的变化→动物需要的变化→动物习性的改变→机能改变→形态构造发生改变. (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定向变异)(2)生物按照等级进化并有向上发展的趋势。
(3)不同类群有不同的起源,即多元论。
(4)原始生命源于自然发生,即自生论。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达尔文的进化论首见于他1858年发表的文章。
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1)生物物种可以演变,而且具有共同起源(一元论)。
(2)自然选择是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之中进行的, 适者生存和不适者淘汰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高中生物教案——进化理论发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如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
3. 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解其对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贡献。
4. 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如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等。
5.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进化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证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mechanisms(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等)及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2. 教学辅助材料:PPT、案例素材、相关论文和书籍。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概念与意义1. 生物进化的概念2. 生物进化的意义第二课时:生物进化的证据1. 化石证据2. 比较解剖学证据3. 分子生物学证据第三课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 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贡献第四课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1.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 突变和基因重组3. 自然选择4. 隔离第五课时:生物进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 生物进化理论在农业中的应用2. 生物进化理论在医学中的应用3. 生物进化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续)第六课时:生物进化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续)1.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2.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3. 生物进化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七课时: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内涵2.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 生物进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第八课时:生物进化与人类起源1. 人类起源与进化概述2. 人类进化的重要事件3. 生物进化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第九课时:生物进化与生态环境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内涵2. 生物进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生物进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第十课时:生物进化理论的争议与挑战1. 生物进化理论的争议2. 生物进化理论面临的挑战3.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趋势十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十一课时至第十五课时)第十一课时:生物进化与基因流、基因漂变1. 基因流的概念与作用2. 基因漂变的概念与作用3. 基因流与基因漂变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第十二课时: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1. 物种形成的过程与机制2. 物种形成的证据与标准3. 生物进化与物种多样性第十三课时:生物进化与生态位1. 生态位的概念与内涵2. 生物进化与生态位的关系3. 生态位分化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第十四课时:生物进化与人类疾病1. 人类疾病与进化的关系2. 生物进化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3. 生物进化与医学研究的启示第十五课时: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与前瞻1. 生物进化理论的综合与发展2. 生物进化研究的前沿领域3. 生物进化理论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涵盖了高中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植物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发展植物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是两个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的学科领域。
前者指的是研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繁殖和相互作用等过程的科学,后者则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个学科领域在理论发展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
一、植物生态学的理论发展1. 优势种理论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物种的竞争关系,有些种群数量很少,有些则趋于繁荣,这主要是由于突出物种的适应性。
面对这种情况,植物生态学家提出了“优势种理论”,即在生态系统中,存在一些优势种,它们因拥有优越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而占据着相对更多的生存资源。
这种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其导致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丰富性的提高。
2. 外来种物种的入侵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外来物种的入侵。
这些外来物种是指被意外或有意引入生态系统的非本地物种。
其对生态系统中现有物种的竞争与交互作用都会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物种进入生态系统后,对环境和资源的占有,以及对其他生物的威胁情况,人们可以了解它们入侵的原因、途径及影响,为控制或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共生关系生态学还探讨了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它们是指植物种间的互利合作。
共生关系不仅涉及植物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包括植物间的信号传递、物种识别、种间防御等。
因此,共生关系的研究也为开发新型肥料、肥料添加剂和作物保护和改良提供了论据支持。
二、进化生物学的理论发展1. 自然选择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进化生物学通过观察、收集和整理已有生物数据,探索生物演化的势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特征或机制如此普遍。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的基本观点是,在已有条件下生存最强的物种将更容易在环境中繁殖和生存。
通过对多个世代的演化观察,许多人发现特定物种中更良好适应其环境的行为和生态特征决定了它们的进化方向。
2. 进化的表观观点与自然选择观点相比,进化也可以被视为表观效应的累积,它通过环境因素或意外基因变异来影响个体,并传递给下一代。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生物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生物种群随时间的演化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一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进,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理解。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并展示一些重要的里程碑。
1. 达尔文的进化观点19世纪的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被公认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这一核心理论,即种群中存在的变异个体会与环境相互作用,以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
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以神创论为主导的思想,为后来的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2. 合成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遗传学的发展为生物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遗传学家门德尔的基因遗传学原理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相结合,形成了合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基因变异和遗传传递是进化的基础,并解释了进化过程中如何形成新的物种和品种。
3. 中性进化理论的提出1968年,日本生物学家中岛弘藏提出了中性进化理论。
他认为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并不会对个体适应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进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基因突变在种群中的漂变。
这一理论在遗传基础和进化速度等方面对传统的自然选择理论提供了补充。
4. 分子进化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从DNA和蛋白质的角度分析进化过程。
分子进化学对于探索物种间的遗传关系以及进化速度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证据。
分子钟模型的提出使得科学家们能够通过比较物种间的DNA序列来估计物种的分化时间,进一步推动了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5.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近年来,生物进化理论在基因组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综合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动、突变和随机效应等多种进化驱动力,力求细致而全面地解释生物进化的规律。
此外,微生物进化、社会生物学以及物种形成等研究方向的不断拓展也为进一步推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生物进化理论在不断的发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2、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探讨生物进化理论的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观点。
2、难点(1)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理解生物进化。
(2)生物进化理论新进展的理解和应用。
三、知识梳理(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大量的后代。
(2)生存斗争: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3)遗传和变异: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2、意义(1)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2)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给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
3、局限性(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①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②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讲义在生命的漫长历史中,生物进化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奥秘的领域。
对于生物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生物进化理论。
早期的进化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就曾对生物的分类和比较进行过思考。
但真正意义上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开端,通常被认为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认为,生物具有不断进化的能力,并且这种进化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原则驱动的。
“用进废退”意味着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变得更发达,而不使用的器官则会逐渐退化。
例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不断伸长脖子,久而久之脖子就变长了。
“获得性遗传”则是指生物由于环境影响或自身的活动所获得的新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然而,拉马克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手段还相对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尔文的进化论应运而生。
达尔文在环球旅行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生物现象,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于 1859 年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例如,在一个岛屿上,有两种颜色的昆虫,一种是浅色的,一种是深色的。
如果岛屿上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树干颜色变深了,那么浅色昆虫就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深色昆虫则因为与环境颜色相似而更容易存活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深色昆虫的数量会逐渐增多,浅色昆虫的数量则会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进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我们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达尔文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他无法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和机制。
进化论是关于生物种群演化的理论,它由一系列科学发现和思想演变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接受。
以下是关于进化论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概述。
1. 古代思想: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有机体的连续链条,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渐进的变化相互联系。
然而,缺乏证据和科学方法,这些观点只能视为纯粹的哲学假设。
2. 拉马克的遗传理论:18世纪末,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一种被称为“遗传的力量”的理论,即个体通过积极适应环境产生的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
尽管这个理论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为后来的进化思想奠定了基础。
3. 达尔文的进化论:19世纪初,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核心思想。
他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两个关键观点:物种的多样性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产生的,而不是由神创造;适应环境的个体会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从而将其有利特征传递给后代。
达尔文的理论引起了巨大争议,但逐渐被科学界接受。
4. 孟德尔的遗传发现:19世纪中叶,奥地利修道士格雷戈尔·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一系列育种实验,发现了遗传的规律。
他的工作揭示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为进化论提供了分子基础。
5. 基因学和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基于孟德尔的遗传规律,遗传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随着基因的发现和DNA结构的解析,人们开始理解基因如何编码生物的遗传信息,并且如何通过基因突变和重组导致新的遗传变异。
6. 群体遗传学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形成:20世纪中期,群体遗传学的发展为进化理论提供了更深入的解释。
群体遗传学研究了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和遗传漂变的机制。
同时,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形成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突变和基因流等因素整合在一起,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释。
7. 分子进化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促使分子进化学成为进化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比较DNA和蛋白质序列,研究人员可以重建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并推断出共同祖先的存在时间和地点。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是高中生物必修 2 中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奥秘、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然后逐步引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建立起进化的观念,为后续学习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遗传和变异、种群和群落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引导来加深他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解释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基因频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2)培养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计算。
(2)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