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14 KB
- 文档页数:2
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重阳》中“采桑子”是曲牌名,“重阳”是题目,它是现代诗歌,也是新诗,因为它产生于“五四”以后。
B.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下阕中描写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下阕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采桑子·重阳》一、说“重阳”重阳节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
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
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写作背景请一学生读注释⑥。
教师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采桑子・重阳》1、原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注释(1)词语注释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古人有重阳登高赋诗、赏菊等习俗.天难老:源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此处指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长久不变的.黄花:指菊花。
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色的,且古人常于重阳赏菊,如《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分外:格外,特别的意思.劲:强劲,形容秋风的力度很强,有刚健劲道之美.不似:不类似,不像.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为秋天的景色比春天更为壮美.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形容广阔高远的样子,展现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意境.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描绘了一幅辽阔江面上天空的画面,给人以空旷、辽远之感.(2)句子释义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会老去,此句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自然规律的永恒,引发对时光易逝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年年都有重阳佳节,如今又到了重阳。
强调了时间的循环往复,也暗示着在这不断循环的时间里,革命的形势等诸多情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地黄花分外香:在战地的菊花显得格外芬芳。
这里的“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此地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菊花却绽放出别样的美丽与芬芳,体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能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发现美好、欣赏美好.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一年又一年,秋风强劲地吹送,这景色虽然不像春天那样明媚,但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
作者通过对比秋天和春天,突出了秋天景色的独特魅力和自身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象征着对革命斗争中那种豪迈、壮丽的情怀的欣赏.寥廓江天万里霜:辽阔的江面上和天空中布满了寒霜,展现出一种广阔、壮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豪迈的意境,体现出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对革命事业前景的坚定信心,也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3、译文人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年年都有重阳。
采桑子·重阳阅读答案附赏析采桑子·重阳阅读答案附赏析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
以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分)2.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5分)【答案】1.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错一句,扣1分)2.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的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
(2分)胜似春光是就秋季里满眼黄花,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特点说的。
(2分)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赋的传统主题。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2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练习。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①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②江天万里霜。
注释:①黄花:菊花。
②寥廓:高原空旷。
(1)下面关于《采桑子•重阳》这首词,说法正确的是A.“采桑子”是词的题目,“重阳”点明创作的时间。
B.“采桑子”是词牌名,“重阳”是题目。
C.“采桑子”是主标题,“重阳”是副标题。
(2)“人生易老天难老”这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多选题)A.比喻B.拟人C.夸张D.对比(3)对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对战地黄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B.作者通过对茫茫江天、无边秋霜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
C.作者通过对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些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战斗不息的情感。
22.阅读后回答送人之松江宋•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袂: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23.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B.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2)“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中间四句上,其中和是“千山”的代表,和是“万水”的代表。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4.阅读训练。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诗中既没有刻画酒席场面,也没有直接抒发离愁别绪,但我们可以根据诗句“,。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采桑子》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体现出了欧阳修的高超的文学底蕴,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供大家欣赏。
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2、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3、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4、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5、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6、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7、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8、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一:(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二:1、你能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么?说说你的依据。
(5分)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
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6分)参考答案: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2分)“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2分),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1分)。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
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
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品原文: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作品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唐教坊曲《杨下采桑》截章而成此令,又有《丑奴儿》《罗敷媚》等称,双调,四十四字,此词守谱押用一部平韵。
2.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易》以阳爻为九,九九相叠,故名重阳,又称重九。
杜甫《九日五首》之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坐江上台。
另外,作者的原稿中原无词题,后加为《重阳》,并调整了原稿的顺序,因而这首词的版本不一,上下阕位置可以互换。
此版本为最先发表于1962年5月号的《人民文学》的版本。
3.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尽,天道无穷。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反用其意。
4.岁岁:年年。
5.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6.战地黄花分外香:也作“但看黄花不用伤”。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依五行之律秋属金,金之色黄,而菊花秋日开放,故曰黄花。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古人重阳有饮酒赏菊之风俗。
张翰《杂诗》:“黄花如散金。
”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初稿作“但看黄花不用伤”,改后更显从容气度。
分外:格外。
7.劲:强劲。
8.不似:不类似,不像。
9.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采桑子重阳阅读题答案《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并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采桑子重阳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采桑子重阳》阅读原文采桑子·重阳①毛泽东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②黄花③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①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因“九”是阳数,两阳相重,故名。
②战地:指战场。
③黄花:指野菊花。
《礼·脍》:“鞠有黄华。
”鞠,古“菊”字。
黄华,即黄花。
后人称菊花为黄花。
《采桑子重阳》阅读题目(1)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________、所嗅之气→________,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________心情。
(2)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
(结合当时背景及上阕“战地”回答)(3)“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________,在此处应解释为_________。
(4)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易老”“难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采桑子重阳》阅读答案(1)重阳,战地,战地黄花,香,喜悦(2)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战争(3)宇宙的广阔,高大广远(4)B。
采桑子阅读答案与解析-欧阳修(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采桑子阅读答案与解析-欧阳修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1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6分)参考答案: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2分)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2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诗词阅读及答案】诗歌阅读及答案:采桑子
诗歌我们已经见过很多,但是大家是否对诗歌阅读也是很有把握的呢?下面这篇诗歌
阅读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诗歌阅读及答案:采桑子
十年前就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谢,旧回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备注:①金觥:小酒杯。
(1)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4分)
(2)词的下阙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详细分析。
(4分后)
参考答案
(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筹钱明朗幸福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处境
的成功,心情的惬意(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惬意心情也行及)
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2)①“鬓华虽绫部市无改”,而今年岁已旧,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
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雷鼠旧曲,洒脱话语之中抑郁症之意、矛盾之情也就是十分显著的。
上述诗歌阅读及答案,是一篇很值得大家参考的习作。
采桑子·重阳阅读答案附赏析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
以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分)2.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5分)【答案】1.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错一句,扣1分)2.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的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
(2分)胜似春光是就秋季里满眼黄花,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特点说的。
(2分)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赋的传统主题。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
5.诗中说“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
【参考答案】:
1.A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
“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
“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
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
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5.从景物特点上看,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铿锵有力的秋声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
从个人性格上看,毛泽东豪放旷达、积极乐观,“寒秋”的环境,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显示词人兼战士慷慨悲壮、豪健旷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