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采桑子·重阳》读后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主席的这首《采桑子·重阳》,初读时,只觉气势豪迈,再读时,却品出了诸多滋味。
说起重阳,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过重阳节的情景。
那时候,我对重阳节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可以吃到甜甜的重阳糕上。
奶奶家在一个宁静的小乡村,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
每到重阳前夕,奶奶就会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做重阳糕。
我总是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奶奶身后,眼巴巴地看着她把糯米粉、粳米粉、白糖、赤豆、红枣等食材一一摆出来。
奶奶的动作娴熟而又充满了节奏感,她先把米粉筛入蒸笼,然后均匀地铺上一层煮好的赤豆,再撒上一些红枣碎,接着又铺上一层米粉。
看着那层层叠叠的食材,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乖孩子,别急,还得蒸一会儿呢。
”奶奶笑着拍拍我的头。
我哪里等得及呀,就守在灶台边,看着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泡,蒸汽呼呼地往外冒,满屋子都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终于,重阳糕出锅了!奶奶把热气腾腾的重阳糕切成小块,递给我。
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嘴里散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除了重阳糕,奶奶还会带着我去山上采菊花。
那时候的山,可真是个宝库啊!一路上,我像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奶奶,菊花长啥样啊?”我好奇地问。
“菊花啊,就像个小太阳,金黄色的,可漂亮啦!”奶奶笑着回答我。
我们沿着山间的小路走着,路边的野花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东张西望,努力寻找着奶奶口中的“小太阳”。
“哎呀,奶奶,我找不到!”我有些着急了。
“别着急,孩子,你仔细看,那边就有一丛。
”奶奶指着不远处说道。
我顺着奶奶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一丛金黄的菊花。
它们在阳光下绽放着,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我兴奋地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放在鼻子下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奶奶,菊花好香啊!”我开心地说。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首词。
它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描绘了重阳节的浓郁节日氛围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首先,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节日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人们对重阳节的热
爱和怀念。
词中多次提到了民间活动,如登高赏菊、观桂兰、买菖蒲等,展示了重阳
节的传统习俗和民间风情。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寒鸦别会夏初飞”,将重阳节的喜庆气氛和秋天的美景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感受。
其次,词中渲染了主人公的情感与思绪。
歌词中的“绿遍池塘新竹阴,红满园梨花院”描写了园中的美景,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对这个节日的悠然自得和情感愉悦。
而“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暗示了主人公的寂寞与无奈,表达了对远方亲友
的思念之情。
最后,词中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也是其魅力所在。
词中运用了重复、对仗、押韵等修
辞手法,使整首词有着细腻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
特别是最后一句“山长水阔知何处”,以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一种行走在广袤山水中的感觉,使整首词达到了意境
上的高潮。
总的来说,杨慎的《采桑子·重阳》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和主人公的思绪情感,展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同时,其优美的词章结构和韵律感也使这首词
成为了经典之作。
采桑子重阳赏析【学生范文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许多古诗词中也有关于重阳节的描写,其中《采桑子·重阳》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诗意结构、用词及文化内涵。
首先是诗意结构。
这首诗共有四句话,每句话都是七个字,整首诗一字不差地构成了一个很好的平仄韵律。
而且,在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都各自对应,如“重阳又过”与“重阳日百花开”,“采桑子独归”与“销魂独自怨秋灯”。
这种对仗的写作手法使全诗形象鲜明、语言优美,给人以完成井然有序之感。
其次是用词。
在全诗中,作者用了许多富含意义的词语,如“重阳”、“百花”、“采桑子”等等。
其中“重阳”的用意是秋高气爽的意思,具有节气的味道。
而“百花”则意味着自然风光的美好,彰显了秋天美丽的色彩。
而“采桑子”,则是寓意着人们要积极正能量地面对生活,把握时光。
最后是文化内涵。
《采桑子·重阳》表达的是人们对于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慨。
人们应当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同时也要记住那些美好的时光,以此来引导人们积极正面地生活。
在重阳节这个特殊日子里,感受生活,探索人生,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执着前行。
总的来说,《采桑子·重阳》这首诗歌形象生动、文化底蕴深厚,其经典之处值得我们不断地了解和探索。
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让我们更加爱国爱文化、乐观向上地走向未来。
【要点分析】此范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关于采桑子重阳的诗意结构、用词及文化内涵。
在诗意结构方面,文章突出了严谨的韵律和对称结构的特点。
在用词方面,突出了表述的美感和隐含的哲理。
在文化内涵方面,意味深长的重阳节,让我们珍惜时间和刻苦努力。
结构、用词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交相呼应,发挥了很好的组合效果。
【学生范文二】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每一个古代诗人的诗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领悟的地方。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采桑子·重阳》读后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读着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
这首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说起重阳,我就想起了去年我和爷爷一起过重阳节的情景。
那时候,正赶上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爷爷一大早就把我从被窝里拽了出来,说要带我去爬山。
我迷迷糊糊的,心里老大不情愿,嘴里嘟囔着:“哎呀,爷爷,人家还想多睡会儿呢!”爷爷可不管我那一套,直接把我的衣服扔了过来,说:“重阳节就得登高,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赶紧的!”没办法,我只好不情不愿地跟着爷爷出发了。
一路上,我哈欠连天,不停地抱怨着。
爷爷倒是精神抖擞,步伐矫健,还时不时地回头笑话我:“你这小年轻,还不如我这老头子有精神!”到了山脚下,望着那高高的山峰,我心里直发怵。
爷爷却二话不说,拉着我就往上走。
刚开始的时候,山路还算平坦,我还能跟得上爷爷的步伐。
可越往上走,路就越难走,我的腿也像灌了铅似的,每走一步都觉得特别吃力。
“爷爷,我走不动了,咱们回去吧!”我喘着粗气说道。
爷爷停了下来,回过头看着我说:“这可不行,都走到这儿了,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来,爷爷拉着你走。
”说着,爷爷就伸出了他那长满老茧的手。
我看着爷爷坚定的眼神,心里一热,把手递了过去。
就这样,爷爷拉着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路边的草丛里,不时传来虫子的叫声,偶尔还有一只野兔从我们眼前窜过。
爷爷一边走,一边给我讲着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当年啊,爷爷我在田里干活,那可比这爬山累多了。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干到天黑。
可咱也没叫过苦,没喊过累。
”爷爷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我听着爷爷的故事,心里不禁对他充满了敬佩。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山顶的风呼呼地吹着,特别凉爽。
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山下的村庄变得像火柴盒一样小。
采桑子·重阳
(近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品读】
《采桑子·重阳》起句便引用毛泽东最喜爱的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幻化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写出了人生的感慨,李贺写“天亦老”,而毛泽东则用“天难老”展现“慨当以慷”的大气。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上半阕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从秋日里傲霜的菊花,想到的不是悲秋,而是经过硝烟炮火洗礼的战士斗志,在秋风寒霜中绽放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开在万花凋谢之时,其品格和生命力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凛冽的寒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悲秋,而是振奋,是“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逆境出大作,逆境出高格,逆境出佳句,逆境中毛泽东转而在地方继续组织革命,继续上书中央阐明其道路选择的主张。
诗人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一扫凄凉寂寞之感,站在历史的、哲学的、人类的高度抒发着他的壮志豪情。
《采桑子重阳》阅读及答案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阅读训练】:1.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根据“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3.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4.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5.诗中说“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颂扬秋天呢?【参考答案】:1.A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不矛盾。
“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
“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
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4.“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
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5.从景物特点上看,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铿锵有力的秋声更能锤炼人的意志,更能催人进取。
从个人性格上看,毛泽东豪放旷达、积极乐观,“寒秋”的环境,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显示词人兼战士慷慨悲壮、豪健旷达的性格。
重阳节最出名的十首诗《重阳节最出名的十首诗》一、原文: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 《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4. 《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5. 《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6. 《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7. 《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8. 《沉醉东风·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9.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1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衍生注释:1.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以避邪。
2. 《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指的是战场上的菊花。
这里用“黄花”象征革命战士的坚强和美好。
3. 《蜀中九日/ 九日登高》里的“望乡台”,原是古时出征在外或流落他乡之人登高远望故乡的地方。
这里表明诗人客居他乡难以归乡的愁苦。
4. 《秋登万山寄张五》中的“薄暮”就是傍晚的意思。
5. 《九日齐山登高》的“翠微”指的是青山。
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阅读训练】:1. 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 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期而至。
C. 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
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诗人。
D.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2. 这首词哪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怎样的景象?答案:1. A 2. “霜”字写出了丰富多彩的秋景。
使人想到《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赏析: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在第三次进军闽西的行军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本词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同样是写秋天,“古人逢秋悲寂寥”,但本词作者在这里用“胜似春光”赞美秋天,不仅是赞美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赞美在这个季节里,人民战胜了敌人。
这是和上阕赞美正义的革命战争“战地黄花分外香”相呼应的。
当时人民取得了胜利,在闽西又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毛泽东以“寥廓江天万里霜”,刻画出了江天万里的秋景,更刻画出了红色政权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兴旺景象和革命的美好远大前程。
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
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
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采桑子·重阳》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词,通过对重阳节到来时的景物描写和对历史人生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真理。
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描写菊花、黄花、秋风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也表达出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中,“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的无奈感伤,也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敬畏。
而“岁岁重阳”则将诗人的思绪带入到更远的时间和空间中,引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
在词的下片中,诗人通过描绘战地的重阳、黄花、秋风等景象,进一步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感慨。
其中,“悲哉秋之为气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悲哀。
而“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
最后,“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则以黄花的芬芳和战地的重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战争和民族精神的赞扬。
总体来说,《采桑子·重阳》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思想深度的咏怀词,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生的描述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历史、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同时,这首词也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采桑子重阳硬笔格式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硬笔格式的“采桑子·重阳”样本:
```
采桑子·重阳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的硬笔格式。
实际的格式可能需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字体进行调整。
注意,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可能需要一些练习和调整才能掌握其技巧和风格。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前后阕都是由议论转入写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
哲理寓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观秋光之中。
整首词写得鲜明爽朗、气度恢弘,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品原文: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作品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唐教坊曲《杨下采桑》截章而成此令,又有《丑奴儿》《罗敷媚》等称,双调,四十四字,此词守谱押用一部平韵。
2.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易》以阳爻为九,九九相叠,故名重阳,又称重九。
杜甫《九日五首》之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坐江上台。
另外,作者的原稿中原无词题,后加为《重阳》,并调整了原稿的顺序,因而这首词的版本不一,上下阕位置可以互换。
此版本为最先发表于1962年5月号的《人民文学》的版本。
3.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尽,天道无穷。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反用其意。
4.岁岁:年年。
5.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6.战地黄花分外香:也作“但看黄花不用伤”。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依五行之律秋属金,金之色黄,而菊花秋日开放,故曰黄花。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古人重阳有饮酒赏菊之风俗。
张翰《杂诗》:“黄花如散金。
”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初稿作“但看黄花不用伤”,改后更显从容气度。
分外:格外。
7.劲:强劲。
8.不似:不类似,不像。
9.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重阳节的古诗10首1、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唐代〕3、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李煜〔五代〕4、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李白〔唐代〕5、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唐代〕6、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唐代〕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宋代〕8、行香子·天与秋光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宋代〕9、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晏几道〔宋代〕10、定风波·重阳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苏轼〔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