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高考形势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24.97 MB
- 文档页数:18
1. 新课改五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发展变化新课改五年高考生物试题遵循了新课改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理念,适应了新 课改变化,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 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既秉承传统,乂积极创新,新中求真,稳中求活, 深刻的阐释新课程的内涵。
1.1题型结构的变化课改五年题型结构及分值在各模块中的分布基本没变,具体题型结构及分 值分布见下表1。
表1 2007年-2011年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分 布选择题(36 分)非选择题(54分) 必修(39分)选修(15分)2007 年 6道 2 道(28 I II 、29 ) 1道 2008 年6道 2 道(28 I II 、29 I II ) 1道 2009、 2010、 2011 年6道4 道(29、 30、 31、 32)1道1.2题图与文字数目的变化图文并茂是每年高考的一•大特色,也是以后的发展趋势,优点在于减少考生 的阅读量,同时考察学生的识图析表及提炼信息的能力。
课改五年高考生物试卷 图文数具体见表2。
2007年-2011年新课标高考生物试卷图文数(单位:个)选择题字数 非选择题字数 总文字数 答案字数 图表2007 年 651 971 1622 337 2图0表 2008 年 769 1091 1860 478 1图1表 2009 年 727 1573 2300 362 6图0表 2010 年 628 1739 2367 309 4图0表 2011 年 682 1282 1964 3713图1表均数691. 41331.22022. 6371.4新课改五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势ATf■»从上表可以看出,课改五年来文字量、图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
选择题字数接近700个,非选择题字数在1300个左右,总字数在2000个左右, 答案字数接近400个,并且图表总数约为4个。
1.3各模块分值的变化表3 2007年-2011年新课标高考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变化(单位:分)模块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均值分子与细胞344130264535.2遗传与•进化141618191015.4稳态与环境272732382930.6生物技术实践151515151515现代生物科技专15610768.8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高考考点以必修一和必修三为主,约占生物总分的73%。
押多选/不定项选择题稳态与调节考向预测考情统计(3年)核心考点考向01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2023·河北·高考真题)节食可减轻体重,但容易发生回弹。
如图所示,下丘脑前区神经元在体重下降时兴奋,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使下丘脑内侧区神经元兴奋,增加饥饿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是调节摄食和协调躯体运动的中枢B.该神经通路参与维持体重的相对稳定一、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三种模型二、血糖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C.抑制下丘脑前区神经元可降低饥饿感D.谷氨酸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内侧负电荷增加2.(2023·辽宁·高考真题)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3.(2022·河北·高考真题)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效应。
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增多,这种调控机制可使肌肉运动状态时的血流量增加到静息状态时的15~20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肌细胞的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参与体液调节B.肌肉处于运动状态时,体液调节对肌肉血流量的影响大于神经调节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液,血流量增多利于维持肌细胞直接生活环境的稳定D.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4.(2022·山东·高考真题)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血糖调节的过程三、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四、体温调节A.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B.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5.(2021·辽宁·高考真题)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
押非选择题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遗传与进化考向01 遗传与进化1.(2023·河北·高考真题)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 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
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一、基因型和表型的推断“先分开,后组合”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离为若干分离定律问题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1.求配子种类及比例(以AaBbCCDd为例)结果见表。
实验亲本F1F21P1×P3黑喙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2P2×P3灰羽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回答下列问题:(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定律,F2的花喙个体中纯合体占比为。
(2)为探究M/m基因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者对P1和P3的M/m基因位点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并对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和图2。
由此推测M 基因发生了碱基的而突变为m,导致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量,最终使黑色素无法合成。
(3)实验2中F1灰羽个体的基因型为,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种。
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占比为,黄喙黑羽个体占比为。
(4)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基因T/t和R/r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调查方案:。
结果分析:若(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 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2.(2023·重庆·高考真题)科学家在基因型为mm的普通玉米(2n=20)群体中发现了杂合雄性不育突变体,并从中(1)求产生配子种类数(2)求产生ABCD配子的概率基因型Aa Bb CC Dd结果产生配子A B C D配子比例1/21/211/2相乘得1/8 (3)求配子间结合方式AaBbCCDd自交,配子之间的结合方式为(2×2)×(2×2)×(1×1)×(2×2)=64(种)。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押单项选择题细胞工程考向01 植物细胞工程1.(2024·浙江·高考真题)山药在生长过程中易受病毒侵害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得到脱毒苗,可恢复其原有的优质高产特性,流程如图。
下列操作不可行的是( )外植体→愈伤组织→丛生芽→试管苗 A .选择芽尖作为外植体可减少病毒感染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细胞工程的概念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过程(如菊花的组织培养)培养基须保持适当的温度、(2)植物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3.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植物组织的发育方向高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 低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 适中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简记为:“高”根,“低”芽,“中”愈伤栽培稻甲产量高、品质好,野生稻乙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提醒①光照: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对有些植物来说,避光培养有利于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当愈伤组织再分化出芽和叶时,一定要有光照,有利于叶片内叶绿素的合成。
②植物组织培养中所需的碳源一般为蔗糖,原因是蔗糖既可提供充足的碳源,又可维持相对适中的渗透压。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无性生殖(1)概念与原理(2)过程其中之一是将秸秆碎化后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3)意义在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培育植物新品种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2.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①快速繁殖: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②作物脱毒:利用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如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
(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3)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①次生代谢物次生代谢不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一般在项目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原理染色体变异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突变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产生突变,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过程杂交→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纯合二倍体植株(以二倍体为例)成胚状体等结构C.提高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有利于诱导生根D.用同一植株体细胞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苗不会出现变异11.(2021·福建·高考真题)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矮牵牛新品种,技术流程示意图如下。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对策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广东2010年将实施新高考方案,即由原来的“3+文/理基础+X”改为“3+文/理综”,其中,理综分值300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各占100分。
这样,所有理科片的学生高考都要考生物,并且与物理、化学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同。
也就是说,生物学科一下子提高到与物理、化学科“平起平坐”的地位。
这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学生物学科发展的难得机遇。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理科片考生必须考生物,但分值明显比理化低。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生物科更是不列入高考的科目。
1999年以后的十年间,广东省高考方案经历了几次改变,先后采用了“3+X”、“3+综合+X”、“3+文/理基础+X”等方案,但生物科一直作为选考学科。
并且因为与选考生物科相对应的高校专业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名牌大学多数专业以及一般本科院校的不少理工类专业不招选考生物的考生,这使高中绝大多数的上层生不选考生物科。
特别是直属重点高中,学校的高三学生中生物班人数远远少于物理和化学班,有的甚至只有20来个学生,并且学生多是理科片中的中层和下层学生。
且不要说没有好生源生物教师会觉得很“无奈”,就是选考生物的学生心理上也会觉得好像比选考物理和化学的同学矮了一截。
广东2010年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将结束这个21世纪的“领头学科”一直以来被认为“小科”“副科”的局面, 生物科不再存在着生源比物理、化学科差的问题。
而且,因为与理化的分值一样,学生对生物科的重视程度将大大提高,生物教师也将因能带到与物理、化学科老师一样的学生而迸发出更高的教学热情。
所以,新高考方案给生物学科带来了发展机遇。
二、直面困难,剖析原因新高考背景下,我省高中生物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科的教学和备考将面临诸多新的困难。
1. 师资力量不足过去,因为选考生物科的学生少,各校所需的生物教师比较少,所以生物科的师资力量远远没有物理、化学充足,现在生物科一下子要与物理、化学科开出相同的课时,人力明显不足,有高三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奇缺。
2022-2023年高考《生物》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某种蛾类的茧有白色与黄色两种,控制它们的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茧色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仅从 N、 n 这对等位基因分析, ZNW、 ZnW 视为纯种),请回答下列问题:正确答案:(1)6(2)1/4;1/3(3)缺失(4)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最初该蛾种群M的基因频率为0.61,若干代后,M 的基因频率变为0.5本题解析:2.下列关于细胞及其产生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同C.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新的抗体D.血糖下降时,肌细胞中的糖原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1、细胞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2、细胞中的无机盐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中的Mg、血红蛋白中的Fe 等以化合态。
3、B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A 正确;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功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B 错误;C、再次接触到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 错误;D、血糖下降时,肝细胞中的糖原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平衡,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D错误。
热点03 病毒(情境预测+重难诠释+限时检测)情境预测病毒是所有生物中唯一一类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独立代谢系统、专性寄生的特殊生物。
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很多病毒一直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新冠病毒。
关于“病毒”的考查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成为高考生物试题中的“常客”。
试题类型多为信息给予型,其创新点在于打通多考点之间的关系来综合考查。
近两年来针对“新冠病毒”的考查较多。
命题点:类型划分(宿主类型、核酸类型),检测(核酸、蛋白质),增殖。
重难诠释病毒的分类:根据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根据核酸种类分DNA病毒和RNA病毒。
①动物病毒:常见的RNA类动物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脑膜炎病毒、SARS病毒、新冠病毒等;常见的DNA类动物病毒有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乙肝病毒等。
②植物病毒:常见的植物病毒主要是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大麦黄化病毒等。
③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④其他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其成分为蛋白质,可导致疯牛病等)。
病毒的代谢与增殖:因为病毒缺乏代谢所需要的酶和能量,所以不能独立地进行代谢;它缺乏复制核酸、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结构等,所以病毒不能独立代谢与繁殖,必须专一寄生在特定宿主细胞中,在病毒核酸的指导下,借助宿主细胞的酶、能量、物质和结构,来完成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再组装成子代病毒。
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一般包括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等环节。
其中,“注入”的只是病毒的DNA或RNA,蛋白质外壳残留在细胞的外面;“合成”过程中,是以病毒的DNA或RNA为模板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包括合成蛋白质的原料都来自宿主细胞。
因此,要培养病毒,必须先培养宿主细胞。
检测是否感染病毒的方法:免疫学检测和基因检测,免疫学检测主要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应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基因检测,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从被测试者的血滴或口腔黏膜细胞或者培养的组织内提取DNA,用特定的一种酶将DNA样本切成特定的小片段,经PCR技术扩增,获得大量DNA小片段,再用特别的“探针”去寻找目的基因)。
押非选择题生物与环境考向预测考情统计(2023年)核心考点考向01生物与环境1.(2023·河北·高考真题)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水引入。
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稳定地生存。
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
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1.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
2021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生物量(kg·hm-2)小型鱼类大中型鱼类2019年30.430.82020 年22.847.92021年 5.8547.6回答下列问题:(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结构。
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重叠,表现为关系。
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个营养级,其能量根本上来自于该食物网中的。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天鹅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
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
2.(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研究发现,在某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5年后,导致耐高盐的碱蓬大面积萎缩而芦苇扩张,这种变化的关键驱提醒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浅谈新高考形势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高中教育领域,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新高考形势下已经显得滞后和不适应,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1.2 研究意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新高考形势下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锻炼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等各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研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新高考形势下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高考形势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资源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探讨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旨在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还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态度,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建议。
2010高考生物分析及2011命题趋势预测银星学校杨晓冬2010年全国高考已经圆满画上句号,现根据2010年新课标高考(生物)对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的考查,谈谈如何在2011年的生物备考中做好该模块的复习。
一、2010年生物高考对《分子与细胞》的考查高考试题既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又对以后的高考复习和命题趋势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因此,认真分析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况,能为我们新一届考生的复习备考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2010年各省市高考生物试题对《分子与细胞》都考查了哪些内容?各章节的命题频率和分值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先来做个统计分析。
2.命题特点(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从上表可看出,各省市高考试题都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体现了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
如海南卷第1题对糖类知识的考查,第2题对叶绿体知识的考查,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
如山东卷第1题主要以细胞分化、衰老、癌变等知识为考点,尽管这些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和特征不同,但均涉及细胞的代谢和信息传递,最终受基因的表达调控。
选项涉及细胞的衰老、癌变、分化等,所包含的实例均在教材的不同情境中出现过,作答时要求考生能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辨明内、外因关系,答案均隐含于教材之中;第5题以细胞器(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为主要考点,选项A考查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选项B考查膜执行功能时的变化,选项C则需用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选项D要联系细胞凋亡的特点;天津卷第4题对物质跨膜运输的考查,既考查了主动运输的基本条件,又考查了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各种细胞器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所有这些不仅体现了试题“源于教材”的特点,而且也符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
(2)突出对能力的考查“考查能力”是高考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浙江卷第29题(Ⅰ)对光合作用的考查,不仅考查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还结合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进行考查;江苏卷第28题对细胞周期的考查,不仅考查了相关概念,还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23届高考生物热点猜测特训——遗传模式植物“玉米”知识背景:玉米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禾本科中植株较为高大,一般株高在2~3m,且雌雄同株异花,雄花序生长于植株顶部,雌花序生长于植株中部,这就决定了玉米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异花授粉。
在自然状态下,玉米天然异交率可达95%以上,相邻种植在方圆300m之内的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很容易发生串粉,造成生物学混杂;在人为控制下,连续自交还会导致玉米生长严重衰退,而杂交则使玉米生长势加强,即产生杂种优势。
玉米的这一生物学特性虽然为配制玉米杂交种、利用其杂种优势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种质资源繁殖和保存增加了难度。
玉米是C4作物,也是短日照作物,要求光强、光质都较高,对日照时数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特别在引种和资源更新繁殖时,对起源于不同生态区的玉米资源要特别注意,若温带品种引入热带,会使植株矮小,提早抽雄散粉,使产量降低或绝收;相反,若热带品种引入温带,则会使植株高大,茎叶繁茂,抽雄散粉推迟,甚至不能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导致绝产。
2022年全国各地模拟题(部分)1.(2022·辽宁辽阳·一模)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宽叶(A)与窄叶(a)是一对相对性状,黄粒(B)与白粒(b)是一对相对性状。
现有一株宽叶白粒玉米和一株窄叶黄粒玉米作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宽叶黄粒∶窄叶黄粒∶宽叶白粒∶窄叶白粒=9∶15∶3∶5。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豌豆相比,利用玉米进行杂交实验的优势是无须去雄B.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亲木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D.理论上F1自由传粉产生窄叶白粒植株所占比例为5/162.(2022·重庆一中模拟预测)某研究所将拟南芥的三个耐盐基因SOS1、SOS2、SOS3导入玉米,筛选出成功整合的耐盐植株(三个基因都表达才表现为高耐盐性状)。
下图表示三个基因随机整合的情况,让四株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耐盐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的是()A.甲B.乙C.丙D.丁3.(2022·浙江温州·二模)某玉米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Yr:yR:yr=1:1:1:1,除花粉YR只有50%具有受精能力外,其余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