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2
冰川地貌组合规律
冰川地貌组合规律是指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在空间上组合分布的规律。
1.冰川前缘地貌和冰川覆盖地貌共存。
冰前缘形成的堆积物和
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冰缘湖泊、冲积平原等地貌,常和被冰雪覆盖的冰川内部地貌呈现出共存的特征。
2.谷地冰川和山地冰川常常交错分布。
谷地冰川常常沿山谷层
层展开,而相对单一又短小的山地冰川则常常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
3.冰川形态不同,地貌组合也不同。
例如,冰川形成的山地峰、冰山等高峻地貌,通常伴随着冰前缘的湖泊、平原等广阔地貌。
4.水文地貌和冰川地貌也存在一定关系。
冰川融水、雪融水会
形成冰川河流、火山河流、冲积平原等水文地貌。
这些地貌在冰川地貌中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规律。
例如,位于冰川腹地的内流河流水量大、河势陡峭,而位于冰缘的外流河流则常常水位波动很大。
总的来说,冰川地貌组合规律是基于地形型态、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发展而成的,因此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冰川地貌(glacial landform)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
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
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
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
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
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
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
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
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
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冰川地貌知识点总结
哇塞,今天咱们来聊聊超酷的冰川地貌知识点啊!
你知道吗,冰川就像是大自然的超级雕刻家!比如说,那些巨大的山谷冰川,能把高山雕琢成奇形怪状的模样,就像一个艺术家在精心打造自己的作品。
冰川的运动可神奇了呢!它慢慢地流动,能带走大量的岩石和土壤,这多厉害呀!就好比一辆超级大卡车,不停地搬运东西。
像著名的阿尔卑斯山,不就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变得那么壮观嘛!
还有那冰斗,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特别?它就像是一个大碗,是在山坡上被冰川侵蚀出来的呀。
你可以想象一下,要经过多久才能形成这样一个独特的地貌呀!
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那可是高高耸立的,像一个个骄傲的卫士。
这不就跟咱们的长城似的,威严地矗立在那里嘛!
再看看那冰蚀湖,多漂亮呀!湖水清澈见底,周围是被冰川侵蚀过的山峰。
哎呀,就像一面镜子镶嵌在山间。
冰川地貌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独特的景观呢!我们可以去那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呀。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
讲了这么多,我觉得冰川地貌真的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超级大礼呀!它们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力量。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珍贵的地貌,让它们能一直存在下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们的美!。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 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地质学知识:冰川地貌的特征与演变冰川是由积雪或冰川的集合体形成的,它们是大自然中最雄伟和庞大的地质现象之一。
冰川地貌可以在地表上留下各种特征,例如山地上的莫兰,冰前堆石和冰川谷。
本文将探讨冰川地貌的特征以及它们的演变。
冰川地貌的特征莫兰:莫兰是山区的圆形或卵形土丘,由岩石、碎石和泥土构成,通常高度只有几米。
在冰川期间,冰川将岩石和碎石从山上拖拉而下,然后在莫兰周围形成沟槽,这些地貌在冰川期间形成,并且仍然可以在现代冰川上观察到它们。
冰前堆石:冰前堆石是在冰川退却期间形成的岩石或碎石堆。
这是由于冰川重新排列时它不再能够携带巨大的石块,于是它只好放下它们。
冰前堆石很容易被人们看到,因为它们在平坦的地形上突出,通常堆放成锥形或半球形。
冰川谷:冰川谷是通过冰川侵蚀产生的,一般位于靠近山脉的地方。
在冰川运动时,它会将岩石和土壤搬运到远离山脉的地方,使山脉逐渐解脱出来。
这样,在冰川退却后,一个深而宽的冰川谷就会形成。
冰川沉积物:在冰川运动中,冰川携带着土壤和岩石,有时候进行堆积也会形成冰川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可以呈现为圆形或卵形,称为莫尔。
而且,这些沉积物还可以在水流影响下被再次搬运形成便条状的物质,称为孟托维。
冰川的演变冰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这些演变主要包括:溶冰、冰川侵蚀和堆积以及冰川渐缩和消失。
冰川侵蚀和堆积:在冰川前缘,冰川可以通过携带石块等物质来产生地形侵蚀。
这些侵蚀会改变地形的植被覆盖情况和自然的水流方向。
此外,在侵蚀区域附近可以形成多层次的莫尔以及不规则的沟槽地形。
当冰川退却时,它所携带的沉积物会通过冰川侵蚀和堆积留下许多特征,如河湾、冰帆、岛屿等岩石形态,这些岩石形态在长时间的沉积之后可以形成大片土地,成为冰川区域的重要土地资产。
冰川渐缩和消失:在冰川退缩的同时,热量增加使岩石释放冰下水,形成诺伊斯湖以及河流。
同时,因为冰帆和冰前堆石不再存在,冰川谷成为了社会中的女王地。
总结冰川地貌的特征和演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冰川地貌概念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与地貌形态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含冰川侵蚀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和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
一、冰川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指由于冰川运动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根据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态和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中最基本的地貌形态,它是由冰川在凹地或谷地中刻蚀、磨蚀而成的一种三面环山的封闭洼地。
冰斗底部标高较高,积雪较少,有利于登山活动。
2、刃脊:是相邻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由于冰斗侵蚀的作用,两个冰斗之间的山脊呈现出尖锐的刃状,因此称为刃脊。
3、角峰:是由几个冰斗包围的山峰,角峰的顶部有多个尖角,形态各异。
4、悬谷:是因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两坡不对称的谷地,其中坡度较缓的一坡称为“上游坡”,坡度较陡的一坡称为“下游坡”。
5、峡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地貌,它是由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长而深的峡湾。
峡湾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大量的瀑布、溪流等自然景观。
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是指由于冰川运动而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退化后沉积而形成的地貌。
根据冰川堆积地貌的形态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终碛:是冰川运动过程中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冰川末端沉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它是冰川堆积地貌中最基本的地貌形态之一。
2、侧碛:是冰川两侧形成的堆积体,通常是由多个终碛连接而成。
3、鼓丘:是由终碛物或侧碛物组成的低矮丘陵,其顶部通常较平坦,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4、蛇形丘:是由侧碛物组成的狭长形丘陵,其形状类似于蛇,因此称为蛇形丘。
蛇形丘的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5、终碛垄:是由终碛物组成的狭长形丘陵或山脊,其走向与原冰川流向基本一致。
终碛垄的两岸较陡峭,表面有许多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沟槽和纹理。
6、基岩阶地: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基岩台阶状地形,通常位于河流或湖泊的边缘。
基岩阶地的形成是由于冰川侵蚀过程中基岩被剥离并搬运到河流或湖泊中沉积而形成的。
·冰川地貌
一冰川侵蚀地貌
1 羊背石
羊背石正确的是:
羊背石也叫“羊额石”。
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作用区,石质小丘往往与石质洼地、湖盆相伴分布,成群地匍匐于地表,犹如羊群伏在地面上一样,故称羊背石。
它由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
顶部浑圆,形似羊背。
具有卵形的基部。
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
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
多数羊背石分布的地区,地面呈波状起伏。
原因是平的一面是磨蚀为主,而陡的一面是挖蚀作用为主,且有洞穴。
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的方向平行,因而羊背石也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 冰斗、刃脊和角峰
3 冰川谷和峡湾
(1)冰川谷是冰川作用区最明显的冰蚀地貌类型之一。
典型的形状是槽谷,故亦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2)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
大陆冰盖或岛屿冰帽入海
处常形成很深的峡湾,如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十分发育,以风光漪丽闻名于世。
二冰川沉积地貌
1 冰碛垄和冰碛丘陵:
(1)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
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
(2)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
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
它指示冰
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
十或数百米。
在山岳冰川区其规模较小,中国西藏波密
地区古冰川谷底有冰碛丘陵,最高者为30~40米。
2鼓丘是由冰碛或部分冰水沉积组成的流线型冰川堆积
地形。
平面呈卵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
背冰面缓。
鼓丘的纵剖面形状颇似机翼,是流体中物体
为减少阻力所能采取的最佳形态。
在大陆冰盖地区鼓丘
常成千地密集出现,山岳冰川地区则偶然见到。
槽碛垄
是与鼓丘形成机制类似的长条垄状冰川堆积地形,在鼓丘下游因应力减低,由冰碛集中而成。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和博格多山四工河上游现代冰川的前沿都曾发现近一期形成的槽碛垄,高1米左右,伸延十余米至数十米,清楚地指示冰川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