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和冰川地貌
- 格式:docx
- 大小:19.49 KB
- 文档页数:4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冻土地貌冻土及冰川地貌地质工程1004班1009040424伊磊2013/1/1冻土地貌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
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
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
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冻土概述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
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
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
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
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
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
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
冰川和冻土的地理学特征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它们以其独特的地理学特征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冰川和冻土的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时间累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形成于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脉和极地地区。
冰川的形成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降雪量和温度。
当降雪量超过融雪量,并且温度低于零度时,积雪就会逐渐转变为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厚厚的冰层会形成冰川,不断向下滑动。
冰川通常呈现出蓝绿色,这是由于它们吸收其他波长的光线,只反射蓝绿色的光。
冰川的分布主要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根据研究,大多数冰川都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以及高海拔山脉上。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降雪量较大且温度低,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和延伸。
此外,地形也对冰川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陡峭的山脉和峡谷更容易形成冰川,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斜坡和空间来容纳积雪的堆积。
冰川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冰川融化后,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水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减少,还引发了洪水和干旱。
其次,冰川的消失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许多动物和植物依赖于冰川的水源和冷水环境,一旦冰川消失,它们的生存环境将受到威胁。
与冰川相似,冻土也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理学特征。
冻土指的是土壤或岩石在连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温度低于零度时,形成的冰冻状态。
冻土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
冻土的形成受到气候和土地覆盖的影响。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在低温下迅速冻结,形成一层坚硬的冰壳。
这种冰坚固而脆弱,会形成土壤的冻融循环,从而对地表造成破坏。
冻土的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冻土可以储存大量的土壤有机碳,被称为“地表冰库”。
这些有机物在冻土中长时间储存,阻止其分解和释放到大气中,起到了重要的碳汇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开始解冻,有机碳被释放,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
冰川与冻土地理冰川与冻土地理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冰川和冻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形态、演化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貌现象,它们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地理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经过长时间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极地地区。
冰川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冰川的形态、动态、分布以及与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关系。
冰川的形态可以分为冰川舌、冰川盆地和冰川谷等不同类型。
冰川舌是冰川延伸到海洋或湖泊的部分,冰川盆地是冰川在山谷中形成的冰川湖泊,冰川谷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地。
冰川的动态包括冰川的流动和冰川的融化。
冰川的流动是由于冰川的重力作用和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导致的。
冰川的融化则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水文循环。
冰川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水文因素则包括降雨和融雪水的供应,对冰川的形态和动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冻土地理冻土是指地下温度低于冰点的土壤或岩石层。
冻土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冻土的分布、厚度、性质以及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冻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如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高原地区。
冻土的厚度因地域和季节而异,冬季厚度较大,夏季则会出现融化。
冻土的性质与土壤的组成和温度有关。
冻土的含水量较高,冻结后形成冻结土壤。
冻土的存在对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如冻土融化会导致地面下陷和建筑物的损坏。
冻土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冻土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冻土的分布和性质。
三、冰川与冻土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的减少,对沿海地区和水资源供应造成威胁。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地貌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地形类型。
他们在地表积累了大量的冰雪和冰冻的土壤,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大量降水在高寒地区堆积而成的巨大冰雪体。
它们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山脉和高原上,也有部分形成于高山峡谷中。
冰川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降水和低温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积雪逐渐堆积,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变形,最终形成巨大的冰雪体。
冰川有两种主要类型:陆地冰川和海洋冰川。
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它们是由大量的雪和冻土堆积而成的。
海洋冰川则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的海域,是由冰山和冰盖的堆积形成的。
冰川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山谷和高原上的流动和滑移。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带走大量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形成冰碛和冰磨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川的领蚀和覆蚀。
冰川的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碎屑和土壤领走;冰川的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覆盖和压实作用,改变地表地貌的特征。
冰川地貌的特点是地势陡峭、形态复杂、层次分明。
在高山地区,可以见到很多山谷、冰峰和冰崖,形成了壮丽的冰川地景。
在低海拔地区,冰川的主体已经融化,留下了冰碛和冰川湖泊,形成了广阔的冰碛平原。
冻土是指地下土壤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分的冻结而形成的。
冻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地区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冻土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低温和充足的水分,这些条件在高纬度地区比较常见。
冻土地貌有两种主要类型:冻土平原和冻土丘陵。
冻土平原是由冻土和冰碛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原,是冻土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
冻土丘陵是由冻土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形成的,具有起伏不平的表面。
冻土地貌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冻土地貌是水源的重要储存库,可以调节降水的排水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
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