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糖核酸酶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47.28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原因在于心肌细胞长时间缺血,从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感受到胸前后剧烈疼痛,并发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
根据流行病学显示,仅2019-2020年,全国范围内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达4.0%,且这一数据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致死率极高,通常会在患者发病数天前拥有先兆症状,例如心绞痛、心慌等。
但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存在认知偏差,难以采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手段遏制病情进展,从而严重影响预后生存质量。
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检测方式众多,例如血清肌钙蛋白Ⅰ(cTn Ⅰ),李坤[1]认为虽然该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但是单一检测受影响因素较多。
本研究探讨cTn Ⅰ与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指标及二者联合试验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21-2023年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将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6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67例患者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合并肝肾严重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资料不全。
对照组男女32∶35;年龄55~75岁,平均64.38±9.26岁。
病例组男女31∶29;年龄55~75岁,平均64.19±9.28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 水平,利用C 反应蛋白检测仪。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cTn Ⅰ,采用电化学发光仪。
1.3 数据分析方法运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cTn Ⅰ、hs-CRP 水平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
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评价诊断的真实性,Kappa 值评价诊断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
髓过氧化物酶指数在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髓过氧化物酶(MPO)是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某些组织的巨噬细胞分泌的含血红素辅基的血红素蛋白酶,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超家族成员之一。
分子量为150KDa。
MPO基因位于人第17号染色体,其编码蛋白翻译修饰后形成2条轻链和2条重链,构成四聚体糖基化蛋白。
在早期由北京协和洛克和美国克利夫兰医院共同研究发现出来,它具有早期预警和提前筛查心脑血管疾病一个标记物。
另一方面血液中95%的MPO来源于多形核白细胞。
尽早明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诊断、危险分层及正确地评估个体近期发生ACS的危险性,对尽早干预治疗ACS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0)是早期诊断ACS的重要指标,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联合应用更能增加ACS诊断的灵敏度[1]。
尤其是当cTnI正常时,血浆MPO升高可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2]。
但血浆MPO检测方法繁琐,目前无法自动化,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Unionluck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基于流式细胞分析原理的仪器,现在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医院实验室,在计数全血细胞的同时可根据细胞内MPO染色的情况得出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指数(myeloperoxidase index,MPXI),用于评价炎症状况和白血病[3-4]。
现将本院分析MPXI在57例ACS患者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股资料选择2011年5~8月本院收治的ACS患者57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为UAP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70.00±10.10)岁。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20例为NSTEMI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7.00±18.10)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7例为STEMI组,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69.90±15.20)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全文)抗血小板治疗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的基石,在降低ACS 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出血风险,一些血栓和(或)出血高风险的特殊患者(如高龄、溶栓治疗、合用口服抗凝药、肺栓塞、脑血管疾病等)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发生血栓/出血风险较大。
现就ACS 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及专家意见予以概括。
高龄患者:对于年龄>75岁的ACS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选择氯吡格雷(75 mg 1次/d)作为首选的P2Y12抑制剂,如此次发病前未用此药,建议予负荷量300 mg。
建议DAPT疗程为12个月,可根据患者缺血与出血风险适当延长或缩短。
溶栓治疗患者:1.STEMI溶栓患者尽早给予DAPT:阿司匹林负荷量200~300 mg(嚼服),随后100 mg/d;≤75岁者给予氯吡格雷300 mg 负荷剂量(>75岁者不予负荷剂量),随后75 mg/d,持续治疗至少12个月。
合用口服抗凝药患者:1.低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2分)的ACS 合并房颤患者,起始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持续6个月,再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至12个月;2.高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3分的ACS合并房颤患者,应根据缺血风险给予起始NOAC/华法林+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或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持续1个月,再NOAC/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至12个月。
肺栓塞(或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ACS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药物溶栓治疗后,可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OAC/华法林三联抗栓治疗至少3个月,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停用NOAC或华法林;2.ACS 拟行支架置人术合并急性PTE:除非紧急支架置人,否则均应优先按指南处理急性PTE,并联用阿司匹林,尽可能在完成PTE的抗栓治疗3个月后,再行支架置入。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时间:2018-06)血小板活化(激活、黏附与聚集)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的关键,抗血小板治疗贯穿ACS治疗始终,是预防和治疗急性血管事件的基石[1-2]。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3]。
然而,个体间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表现出多样性差异,这些差异与再发血栓或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4-5]。
但相关专业权威机构始终未形成统一共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1)血小板活化存在多个信号介导途径,相关药物封闭某一途径并不能完全彻底抑制血小板活化[6]。
(2)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及血块收缩等功能,且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还受代谢基因、肝肾功能、药物等方面影响。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单一血小板功能试验(PFT)可以捕获到这些不同途径引发的终点事件,即能全面概括评估血小板生理及功能的复杂性[7]。
(3)标准化程度低,操作的不规范及细节关注不到位也是PFT目前不能被临床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8-9]。
(4)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众多且标准不一,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指南(共识)或建议来规范血小板功能检测,且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理解参差不齐。
一、制定ACS血小板功能检测报告模式的目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了解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帮助临床制定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10-11]。
同时制定相关检测操作规范流程(包含注意事项);向临床介绍相关检测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及所能覆盖的病理生理学范围;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条件,向临床推荐及制定相关监测流程并尽可能提供多方面检查手段(图1);针对结果的解读,检验专业应积极主动与临床沟通,提出建议。
注:LTA:光学透射比浊法;ADP:二磷酸腺苷;AA:花生四烯酸;TEG:血栓弹力图;VASP:血管扩张刺激磷酸蛋白;PFA: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200检测系统:H PR:高反应性图1血小板功能监测流程图二、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简介根据检测原理,常见检测方法分为:聚集反应、受体表达(流式技术)、细胞内信号传递、POCT方法及血小板释放因子,如血清促凝血素B2和尿11脱氢促凝血素B2等[12-13]。
医脉通2013-08-07 分享侯爱洁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疗指南更新很快,为方便大家掌握指南的要点,在锦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侯爱洁教授对最新ACS诊治指南进行了解读。
详细内容如下:1、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近几年,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更新较快,2007年ACCF 和AHA联合发布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病人的管理指南,2011年对该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2012年再次修订了该指南。
2011年,ESC发布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防指南。
2012年5月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也发布了中国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
1)新指南强调早期NST-ACS的风险评估低危险分层个体化评估,NST-ACS是连续的过程,随着干预手段的介入,其缺血/出血的风险不断变化。
新指南推荐应用缺血积分系统(TIMI评分和GRACE)。
炎症因子(hs-CRP)、神经体液激活因素(BNP、NT-proBNP)等对早期风险评估的价值有待确定。
2)NST-ACS的治疗改善心肌缺血除有禁忌证外,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通过RAS系统发挥显著的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硝酸酯类远期疗效尚缺乏随机双盲试验证据;CCB目前缺乏改善长期预后的证据。
抗栓治疗入院后尽早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出血风险低或CABG可能性小的患者,也可以给予普拉格雷60mg;出血风险小,可以考虑上游静脉给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磺达肝葵钠因其高选择性的抑制Xa因子,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从而发挥其优异的抗凝作用,因此,20112011ESC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防指南推荐磺达肝葵钠作为NST-ACS的首选用药(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持12个月,不主张常规基于血小板功能测定,增加氯吡格雷维持量,少数患者考虑行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功能丧失变异的基因测定,以评估血小板抑制剂反应。
2020年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真题及详解⼀、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 收集⽤药清单,整理医嘱,发现不适当⽤药并建议调整治疗⽅案的过程称为()。
A. 处⽅审核B. 药物警戒C. 药物重整D. 药物等效性评价E. 药品综合评价【答案】 C【解析】药物重整是指获得每个病⼈当前完整准确的院外⽤药清单,⽐较⽬前正在应⽤的所有药物与⼊院前及转科前药物医嘱是否⼀致或合理的规范化过程,包括药品名称、剂量、频次及给药途径等。
2. 患者多年前曾⽤过⼼得安,现到药店购买此药,药师应提供的药品是()。
A. 普萘洛尔B. 硝苯地平C. 硝酸异⼭梨酯D. 维拉帕⽶德E. 美西律【答案】 A【解析】普萘洛尔的别名是⼼得安。
3. 要求“冷处”贮存的药品,贮存的温度应该是()。
A. 10℃~30℃B. 不超过20℃C. 2℃~10℃D. 0℃E. -10℃【答案】 C【解析】标明在“冷处”贮存,则应贮存在2℃~10℃环境中。
4. 规格为25mg的⽚剂,处⽅上⽤法为25mg tid.,药师粘贴⽤法标签时正确的写法是()。
A. 每⽇3次,每次0.5⽚B. 每⽇3次,每次1⽚C. 每⽇2次,每次1⽚D. 每⽇2次,每次2⽚E. 每⽇1次,每次1⽚【答案】 B【解析】tid.表⽰每⽇3次,该⽚剂规格是25mg,故药师粘贴⽤法标签时正确的写法是每⽇3次,每次1⽚。
5. 药品说明书中提及“两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会发⽣相互影响,不能同时服药”,但没有明⽰服药间隔时间,通常建议的间隔时间是()。
A. 0.5⼩时B. 1⼩时C. 2⼩时D. 3⼩时E. 4⼩时【答案】 C【解析】若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明⽰间隔时间,则⼀般间隔为2⼩时。
6. 根据时⾠规律给药有助于提⾼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下列药物中宜在清晨给药的是()。
A. 氟西汀B. ⾟伐他汀C. 氯苯那敏D. ⽐沙可啶德E. 艾司唑仑【答案】 A【解析】氟西汀应在早餐后服⽤。
健康评估1-10章精选简答名解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解1.健康评估:动态地收集和分析病人的健康资料,以发现病人对自身健康问题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诸方面的反应,确定其护理需求,从而作出护理诊断的过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2.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4.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5.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6.呼吸困难:是指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7.咯血:是指喉部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并经口排出者,包括大量咯血、血痰或痰中带血。
8.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障碍的精神状态。
简答题2呼气困难的严重程度及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临床上常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情况评定呼吸困难的程度。
轻度:可在平地上行走,登高及上楼时气急,中度或重度活动后呼吸困难。
中度:平地慢步行走需中途休息,轻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
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需要他人帮助。
重度:洗脸、穿衣甚至休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日常生活活动完全需要他人帮助。
1.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2.昏迷的概念及各阶段的基本表现。
答:概念: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发生障碍的一种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按程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但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2)中度昏迷:意识大部分或基本丧失,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剧烈刺激可有防御反应。
(3)深度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岁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56ChinaPharmaceuticals2020年7月20日第29卷第14期Vol.29牞No.14牞July20牞2020基金项目:河北省2017年度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犤20171484犦。
第一作者:刘士欣,女,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电子信箱)g22qrwj1@163.com。
doi:10.3969/j.issn.1006-4931.2020.14.019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评价刘士欣1,施永杰2,李世珍1(1.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医院,河北石家庄051130;2.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医院,河北邢台05555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内皮素(E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元氏县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ACS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42例。
3组患者均予ACS常规治疗,A组、B组患者分别加用40,20mg辛伐他汀片口服。
均连续治疗1周。
结果A组、B组、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0.95%,71.43%,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升高,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ET,VEGF,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A组、B组上述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C组,且A组均显著优于B组(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6.67%比11.90%比9.52%,P>0.05)。
结论辛伐他汀治疗ACS,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降低ET,VEGF,MMP-9等细胞因子水平,且口服40mg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20mg。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剂量;辛伐他汀;心功能;细胞因子;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969.4;R9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31牗2020牘14-0056-03DifferentDosesofSimvastatinforAcuteCoronarySyndromeLIUShixin1,SHIYongjie2,LIShizhen1(1.YuanshiCountyHospital,Shijiazhuang,Hebei,China051130;2.NingjinCountyHospital,Xingtai,Hebei,China055550)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icacyofsimvastatinforacutecoronarysyndrome(ACS)anditseffectonthelevelsofendothelin(ET),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and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inpatients.MethodsAtotalof126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ndrome(ACS)admittedtoYuanshiCountyHospitalfromMarch2017toMarch2019wererandomlydividedintogroupsA,BandC,42casesineachgroup.AllthreegroupsweregivenroutineACStreatment;onthisbasis,groupAandgroupBweregiven40,20mgoforalsimvastatinrespectively.Allgroupswerecontinuouslytreatedfor3weeks.ResultsThetotalef fectiveratesofgroupA,BandCwere92.86%,80.95%and71.43%,respectively,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amonggroups(P<0.05).Aftertreatment,thelevels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ofthethreegroups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comparedwithbeforetreatment,andthelevelsof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leftventricularenddiastolicdiameter(LVEDd)andET,VEGF,MMP-9weresignificantlyreduced;theaboveindexesofgroupsAandgroupB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groupC,andgroupA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groupB(P<0.05).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ingroupsA,B,andCwasequivalent(16.67%vs.11.90%vs.9.52%,P>0.05).ConclusionSimvastatinfortreatingACScanimprovethepatient′scardiacfunctionindex,reducethelevelsofcytokinessuchasET,VEGF,MMP-9,andtheclinicalefficacyof40mgoralsimvastatinisbetterthan20mg.Keywords:acutecoronarysyndrome;dose;simvastatin;cardiacfunction;cytokines;clinicalefficacy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以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破裂为主要病理表现,硬化斑块破裂后在冠脉血管中形成血栓,使心肌供血不足,出现缺血坏死,从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犤1-2犦。
简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与急性心肌缺血相符的一种综合征,它包括心电图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其中,STEMI大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完全性阻塞所致,而NSTEMI/UA则是由于罪犯血管的严重但非完全性阻塞导致,NSEMI/UA的病理形成机制和临床表现类似,所区别是心肌缺血的程度不同,NSTEMI所导致的心肌缺血情况较重,血液中可检测到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即肌钙蛋白T〔troponin T TnT〕、肌钙蛋白I〔troponin I TnI〕或肌酸磷酸激酶-MB〔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phosphokinase,CK-MB〕。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一概念的提出,其临床意义在于将冠心病的所有的急性临床类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治疗的重点是尽快恢复和改善罪犯血管的有效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和濒死的心肌,同时对ACS的始动因素-不稳定斑块进行干预,使其趋于稳定甚至消退,这是近代冠心病治疗对策的重大进展,其意义已为大量严密科学设计的随机临床试验〔random clinical trials,RCT〕所证实。
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
ACS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如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式,则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规范【概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基础上,斑块表面破溃,血小板黏附和集聚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产生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分支部分或完全梗塞,致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缺血甚至坏死。
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elevated myocardiac infarction,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c infarction,STEMI)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ACS是成人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1.症状(1)突然发作胸痛或胸部不适,发作频繁或逐渐加重。
(2)胸痛以胸前区为主,可向左上肢、下颌、上腹部、肩背部放射。
(3)可伴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目眩、乏力等。
2.体征(1)口唇、末梢发绀,痛苦面容。
(2)心率多增快,少数可减慢,心界增大、第一心音减弱,第三、四心音,奔律等。
(3)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行Killips分级)。
(4)心源性休克患者可出现休克相关体征。
【诊断要点】1.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1)持续胸痛>20分钟,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
(2)心电图至少有2个肢体导联或相邻2个以上胸前导联ST段高≥0. 1mV。
(3)血清心肌标记物(CK-MB、TnT、I)升高。
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不特异,心肌标记物升高,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区别在于CK-MB增高≥正常值上限的2倍。
3.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心绞痛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①胸痛伴ST段压低0.05mV,或出现与胸痛相关T波变化;②既往患心肌梗死、行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③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了冠心病的诊断;④TnT或TnI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