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下团城学校李兴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促”,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识记生字,正确、规范书写生字,理解诗歌大意。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感情,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2、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

(1)能凭借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2)能感受体验诗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表达方法。

(4)能主动记诵积累。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叶绍翁秋夜因倍感孤独寂寞

9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换旧符。 ...,总把/新桃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课时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鄂教版小学语文古诗及译文

鄂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古诗 1.《一去二三里》(北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之水向东流入大海。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亮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4.《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从远处看那群山显得那么苍翠,走近细听,那流水竟然没有一点声音。春天早就过去了,山上依然花团锦簇,树上的小鸟看见人来了,毫不惧怕,依然在那里蚊丝不动。 5.《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足有百尺之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

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6.《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译文】墙角里有几枝梅花,迎着寒风独自开放,远远的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花香飘过来。 鄂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 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2.《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3.《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们顶着中午的烈日在地里为禾苗除草,汗水不停地滴落在地里。可是有谁知道那盘中的粮食,一粒粒来得多么的辛苦。 4.《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 2、解释见的意思。 “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ppt介绍诗人叶绍翁。(二)解题 1、解释“书”意思 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2、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时间地点人物) (三)读题 1.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2.指导朗读。1.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2.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学习生字(促、深)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反馈。本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2、复习以往学过的秋季的古诗。 3、体会诗人看到的景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而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呢?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4、在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见。(梧桐树叶等等) 品读古诗第一二句 1、.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相机解释“萧萧” 2、想象.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如果此时你在,心情会怎样呢? 3、师范读(带着这种感情) 4.、齐读.

1古诗三首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理解 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2个字,会写“融、燕”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简介作者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 【设计意图:

《绝句》。师读:(课件出示2)古诗《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学生自由朗读。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拾遗,时期伟大的。他忧国忧民,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等。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4)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5:生字)读诗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夜书所见》教案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

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汇总

鄂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汇总 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登鹳雀楼静夜思 北宋邵雍唐王之涣唐李白 一去二三里,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烟村四五家。黄河入海流。疑是地上霜。 亭台六七座,欲穷千里目,举头望明月, 八九十枝花。更上一层楼。低头思故乡。 画夜宿山寺梅花 唐李白宋王安石远看山有色,危楼高百尺,墙角数枝梅,近听水无声。手可摘星辰。凌寒独自开。 春去花还在,不敢高声语,遥知不是雪,人来鸟不惊。恐惊天上人。为有暗香来。 一年级下册 春晓咏柳悯农唐孟浩然唐贺知章唐李绅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锄禾日当午,处处闻啼鸟。万条垂下绿丝绦。汗滴禾下土。夜来风雨声,不知细叶谁裁出,谁知盘中餐,花落知多少。二月春风似剪刀。粒粒皆辛苦。 绝句春游湖小池唐杜甫宋徐俯宋杨万里迟日江山丽,双飞燕子几时回?泉眼无声惜细流,春风花草香。夹岸桃花蘸水开。树阴照水爱晴柔。泥融飞燕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荷才露尖尖角,沙暖睡鸳鸯。小舟撑出柳阴来。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发白帝城宿新市徐公店 唐李白宋杨万里 朝辞白帝彩云间,篱落疏疏一径深, 千里江陵一日还。树头花落未成荫。 两岸猿声啼不住,儿童急走追黄蝶, 轻舟已过万重山。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年级上册 游子吟望庐山瀑布 唐孟郊唐李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日照香炉生紫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遥看瀑布挂前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歌行(节选)绝句寻隐者不遇 汉乐府民歌唐杜甫唐贾岛百川东到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松下问童子,何时复西归。一行白鹭上青天。言师采药去。 少壮不努力,窗含西岭千秋雪,只在此山中,老大徒伤悲。门泊东吴万里船。云深不知处。 山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回乡偶书 唐杜牧唐刘长卿唐贺知章 远上寒山石径斜,日暮苍山远,少小离家老大回,白云深处有人家。天寒白屋贫。乡音无改鬓毛衰。停车坐爱枫林晚,柴门闻犬吠,儿童相见不相识,霜叶红于二月花。风雪夜归人。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年级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杂诗竹石唐李白唐王维清郑燮 故人西辞黄鹤楼,君自故乡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烟花三月下扬州。应知故乡事。立根原在破岩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来日绮窗前,千磨万击还坚劲,唯见长江天际流。寒梅著花未?任尔东西南北风。 赠花卿小儿垂钓花影 唐杜甫唐胡令能宋苏轼 锦城丝管日纷纷,蓬头稚子学垂纶,重重叠叠上瑶台,半入江风半入云。侧坐莓苔草映身。几度呼童扫不开。此曲只应天上有,路人借问遥招手,刚被太阳收拾去,人间能得几回闻?怕得鱼惊不应人。却教明月送将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采莲曲唐白居易 唐王昌龄离离原上草, 荷叶罗裙一色裁,一岁一枯荣。 芙蓉向脸两边开。野火烧不尽, 乱入池中看不见,春风吹又生。 闻歌始觉有人来。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夜书所见的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10 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 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 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 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 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 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 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

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

三年级语文鄂教版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三(上)期末复习卷姓名学校班级电话成绩 一、试听空间 听力材料:雪姑娘提着花篮来到了我们身边。她撒下一朵 朵洁白的小雪花,小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刮风了, 小雪花高兴得跳起舞来。这时候,房顶渐渐变白了,像堆满了 白色的棉花;小路渐渐变白了,像铺上了白绒(róng)地毯; 小汽车渐渐变白了,像刚出炉的奶油蛋糕。还有一些淘气的小 家伙落在树枝上,把大树妆扮成白色的“珊瑚(shān hú)”。哎 呀!大地也换上了白大衣。 1. 短文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 短文描写雪花颜色的词语是洁白。 3. 下雪了,周围的景物都变成了白色的,房顶像堆满了白色的棉花;小路像铺上了白绒地毯;小汽车像刚出炉的奶油蛋糕;大树像“珊瑚”;大地也换上了白大衣。 二、基础知识 1. 看拼音,写词语。 mēn rèwán qiáng péi yǎnɡjiàn zhù jiān chí bú xiè ( 闷热)( 顽强)( 培养) ( 建筑 ) ( 坚持不懈 ) shū zhǎn zhǔn bèi mào mì càn làn zhuān xīn zhì zhì ( 舒展 ) ( 准备 ) ( 茂密) ( 灿烂 ) ( 专心致志 ) 2.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假.(jiǎ√ jià)如元旦放假.(jiǎjià√)三天,我就去奶奶家。 (2)这份文件很重.(zhòng√chón g)要,请你帮我重.(zhòng chóng√)新检查一次。 (3)母女俩长得太相似.(sì√ shì)了,好像从一个模子倒出来似.(sìshì√)的。 3.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精)卫填海鬼(斧)神工兴高(采)烈风平浪(静) (喜)上眉梢疑(惑)不解比比(皆)是形影不(离) (坚)定不移文(思)敏捷腾云(驾)雾亡羊补(牢) 4. 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抹)斜阳一(片)沙漠一(串)驼铃一(场)演讲 一(片)翠竹一(股)清泉一(阵)鸟鸣一(份)礼物 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点)灯火一(个)生命 5.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临:①靠近,挨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照着字画模仿。 (1)这篇课文中景色描写太优美了,使我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②) (2)哥哥临.考前生病了,这可急坏了爸爸妈妈。(①) (3)鲁迅小时候喜欢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临.摹(mó)下来。(④) (4)这双大眼睛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bīn)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③) 6. 读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它们互相问候 ..(问好):“你好,你好!” (2)齐白石是我国著名 ..(闻名)的画家。 (3)在九寨沟,我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 ..(奇妙)的五彩池。 (4)我停了下来,注视着小男孩,看他拯救 ..(抢救)小鱼的生命。 7.按要求写句子。 (1)小青蛙和小蛇难道不可以成为好朋友吗?(改为陈述句) 小青蛙和小蛇可以成为好朋友。 (2)那幢[zhuàng]新盖的大楼是咱们学校的实验室。(缩句) 大楼是实验室。 (3)我们听见雷声。雷声轰隆隆地响个不停。(将两句话合为一句话) 我们听见雷声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4)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修改病句)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8. 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3)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六岁开始练习钢琴,八岁就举办演奏会了。 (5)当时的人,都惊讶于他的音乐天赋(fù),争着要为他出版(bǎn)这首曲子呢。 (1)肖邦是波兰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4 )在他十五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曲。 (2 )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父亲是一位教师。 9. 名句默写。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0. 综合填空。 (1)小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没有一点自信,我会用屈原的名句劝告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当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看到渔灯微弱的亮光时,会想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诗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3)当你看到夕阳西下、霞光万道的景象时,会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王维是唐代“山水诗人”,他的创作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学期,我们学习的《鹿柴》就是他的作品。诗中是这样写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但”是只的意思;“景”同“影”,是阳光的意思。三、阅读博览 春联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 的气氛(fēn)。我们浏(liú)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 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 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春回 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 一年的美好祝愿,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 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春联最讲究对仗。就拿“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来说,“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 对“新年”。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chuǎi) 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春联读起来抑(yì)扬顿挫(cuò),和谐(xié)动听。如果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就

鄂教版级古诗优选稿

鄂教版级古诗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鄂教版1---6年级古诗欣赏?一年级古诗? 一去二三里?(宋) 邵雍?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诗?(唐)李白?画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夜宿山寺?(唐)李白?梅花?(宋)王安石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春晓?(唐)孟浩然?咏柳(唐) 贺知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悯农 (唐)李绅绝句?(唐)杜甫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游湖?(宋)徐俯?小池(宋)杨万里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年级古诗 游子吟?(唐)孟郊?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绝句(唐)杜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山行(唐)杜牧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少小离家老大回,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湖北出版社三年级语文上册经典教案 1、信 教学目标: 1、会认“替”、“雏”、“姹”、“嫣”,会写“笔”、“纸”、“昏”、“紫”、“航”、“贴”、“紧”这七个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这两个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互亲互爱、互帮互助的人情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接到过别人写给你们的信吗?你们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过信吗?能给大家说说你接到信或写信时的感受吗? 2、当大家写出或接到表达内心真诚情感的来信后,总会感到格外欣喜,这就是信的魅力。一位作家金波老爷爷专门写了一首有关信的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它,来领悟写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读音,进行扩词练习。 3、同桌再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找一找:在这段诗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话。 2、理解第1句。 “用笔和纸”、“用手和心”,对这两部分如何理解呢? (重点理解“心”,无论是写什么信,将信写给谁,都要有一颗真诚的心。) https://www.doczj.com/doc/533025336.html, 3、理解第2句。“我多么想写啊”,体会“多么”、“啊”,表现出内心对写信的渴望。 4、指导朗读。读出真诚和渴盼的情感。(指名读——评价朗读——自由读——齐读。) 四、小结 “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作者的渴望溢于言表,他究竟想写些什么呢?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非常想用手中的笔和纸,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写许许多多的信。他想帮谁写信?写些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2——5节。 二、学习课文2——5节。 1、自由读2——5节,你最喜欢哪封信,就将写这封信的小节多读几遍。 2、全班交流。 A、第二节。理解“雏鸟”,体会出雏鸟对妈妈的期盼之情,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期盼表现出来。(猜一猜:雏鸟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B、第三节。理解“姹紫嫣红”,体会出花朵对蜜蜂的焦急、期盼之情。指导朗读。 C、第四节。理解“风平浪静”,体会出风平浪静时航海的快乐。(如果你是大海,你会对小船说些什么呢?)指导朗读。 D、第五节。理解“绵绵细雨”、“无边”,用手势进行表演读。 3、你还想帮谁写信?学习学习金波爷爷,把你的心声表达出来。 4、在信中表达真实的想法,表达真诚的情感,这封信就成为了心和情的使者。用你们的朗读将这份心和情表达出来吧! 5、你喜欢哪一段,就将这一段试着背一背吧! 三、学习第6节。 1、指名读第6节。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 望天门山 鄂教版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出示天门山图片。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出示诗歌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雄奇 壮阔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 爱大自然 爱祖国

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相关图片 李白古诗静夜思 作者:李白 8.0(17999人评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行路难·其一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 册)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 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 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 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 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 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2013年秋季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 (满分100分;答卷时间:90分钟) 班别:姓名:分数: 一、基础知识。(60分) 1、看拼音写字词。(10分) gù shì qīng ch?n háng xíng zhǔ fàn dǎ rǎo xú wan děng dài tànjīu mào mì m? shēng 2、按要求填空。(10分) ⑴“赏”字是()结构,一共()画,组两个词:()()。 ⑵“视”字按音序查字典应查大写字母( ) ,按部首查字典应查( )部,再查 ( ) 画。 “视”的意思有:①看;②观察;③看待;④活,生存。下面句子中的“视”字是什么意思,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②掌声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③今天,上级领导到我们学校视察。() 3、把词语补充完整,按要求作答。(14分) ④ ()紫()红②垂头()气③()劳()怨 ④坚()不移⑤无()奉献⑥()不足道⑦千()百态 ⑧()()如生 (1)用第⑤个词造句: (2)写出与第③个结构相同的词3个(ABAC):

(3)写出与第⑧个结构相同的词2个(AABC): ——————————————————— 4、在括号里写出表示动作的词。(4分) 例:(捉)迷藏 ()花粉()贝壳()花篮()风筝 5、把下面名句补充完整。(5分) ⑴满招损,()。 ⑵( ) ,行必果。 ⑶书有三到,谓()、()、( ) 6、按要求写句子。(2分) ⑴花儿低下了头。(改为拟人句) ⑵小男孩用力把捡起的小鱼扔回大海。(改为“被”字句。) 7、默写古诗《望天门山》(10分) __________________ ,。 ,。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有的小狮子()的怀抱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身后,好像在();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蜂》教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蜂》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篇二 活动目的: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征,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2.知道蜜蜂对人类的奉献,具有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歌曲《蜜蜂做工》、少儿人手一杯蜂蜜、蜂皇浆、蜂窝,蜜蜂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蜜蜂的外形特征。 1.猜谜引出课习题:“一只小小虫,飞到花丛中,又采花粉又采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2.打开蜜蜂课件(图片),发问: (1)蜜蜂的身体分为哪几局部?(头、胸、腹) (2)蜜蜂的头上有什么?(眼睛、触角、口器) (触角就象“天线”一样,它可以闻出花香;口器上有一根针,它用来吸花汁;) (3)蜜蜂身上有几对翅膀?(两对) (4)蜜蜂的有几对足?第三对足跟前面两对有什么不一样?(三对足,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篮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长什么? 小结:蜜蜂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局部,头上有一对触角、一对大眼睛和口器,胸部上有两对翅膀、下面有三对足,蜜蜂全身长着细细的毛,可以粘住花粉。第三对足上有花粉篮和花粉刷。 二、介绍蜜蜂的作用。 蜜蜂是人类的好朋友吗?它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听故事《勤劳的小蜜蜂》。(边看课件) 故事后发问: (1)蜜蜂是怎样采蜜的? 原来蜜蜂是用尖尖的嘴来吸花蜜的。学学小蜜蜂采花蜜(动作表演)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里? 蜜蜂用中间两条毛茸茸的腿将花粉刷到后腿上的花粉蓝里。学学小蜜蜂采花粉(动作表演)。 (3)蜜蜂的家族里都有谁? (4)柳树老爷爷怎么说?(答复后出示蜂蜜和蜂皇浆) 小结:听了故事,小朋友都知道蜜蜂对人类的奉献很大,我们跟着柳树老爷爷把夸奖它的话说一遍。 (5)蜜蜂找到哪里有花,就用跳舞的方式告诉同伴,花离家有点远,就跳8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一、第二句(生朗读)。 师:(再次渲染):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孤独?(生:萧萧梧叶送寒声)。是什么让诗人彻夜难眠?(生:江水秋风动客情) 2.走进生活情境,品味诗人情感。 ①读诗句想象儿童捉蟋蟀的情景。 师:正当黯然心伤时,诗人看到了什么?谁来读后两句诗?想象这是怎样的场面,说给同桌听。(提示:说“挑”的动作、神态、心情)。 ②转换角色,追忆童年。 师:深更半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真活泼的孩子却顾不得天黑天冷,打着灯笼兴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这动人的情景,诗人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诗人童年趣事,老师在“小诗人”追忆童年生活时,特意询问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从而指导学生吟诵后两句诗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