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

2、解释见的意思。

“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ppt介绍诗人叶绍翁。(二)解题

1、解释“书”意思

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2、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时间地点人物)

(三)读题

1.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2.指导朗读。1.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2.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学习生字(促、深)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反馈。本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2、复习以往学过的秋季的古诗。

3、体会诗人看到的景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而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呢?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4、在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见。(梧桐树叶等等)

品读古诗第一二句

1、.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相机解释“萧萧”

2、想象.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如果此时你在,心情会怎样呢?

3、师范读(带着这种感情)

4.、齐读.

5、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

6、揣摩“客情”

a.请燕宇欣来说说.

b.请班上同学由己及人说说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的心情。

7、总结“客情”动的是思乡之情。

8、自由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品读古诗三四句

1、除了看到梧桐树叶,还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理解“挑”“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相机解释“促织”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5、.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6、师范读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7、.生叙述诗意,交流。

8、诗人小时候会不会也玩过这些呢,如今他又看到这幅画面,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念些什么呢?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9、朗读指导

10、齐读

四、在读古诗,读中悟情

1、齐读

2、师范读

3、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3、配乐读

4、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六、拓展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8秋季改版最新教案 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 全册教案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8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8年月日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 时 【 课时目 标】 1. 有感情 地朗读 课文,了 解大青 树下的 小学学 生幸福 的学习 生活,体 会课文 表达的 自豪和 赞美之 情,并受 到民族 团结的 教育。 2. 抄写描 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 2、解释见的意思。 “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ppt介绍诗人叶绍翁。(二)解题 1、解释“书”意思 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2、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时间地点人物) (三)读题 1.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2.指导朗读。1.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2.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学习生字(促、深)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反馈。本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2、复习以往学过的秋季的古诗。 3、体会诗人看到的景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而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呢?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4、在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见。(梧桐树叶等等) 品读古诗第一二句 1、.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相机解释“萧萧” 2、想象.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如果此时你在,心情会怎样呢? 3、师范读(带着这种感情) 4.、齐读.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方法;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共有32篇课文,精读课文24,略读课文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用“*”加以标明,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除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内容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词句理解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学生开始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设了“小练笔”这个栏目,力图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笔提高习作水平。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5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4个栏目属于固定内容,“宽带网”“展示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作为第5个栏目,它们在本册教材中各出现了2次。“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它们在本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八组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参看目录),供学生作为延伸、扩展阅读之用。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

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再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和词语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年级——孩子们已经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在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基础上,阅读能力发展明显,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需要认识的字太多,导致后进生错别字多,总也改不了,这是新课改学生识字多,多带来的弊端,到中年级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364个字,会写232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泾口二小电子备课(2016至2017年度第一学期) 执教学科:语文 执教年级:三年级 执教教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方法;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共有32篇课文,精读课文24,略读课文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用“*”加以标明,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除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内容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词句理解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学生开始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设了“小练笔”这个栏目,力图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笔提高习作水平。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5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4个栏目属于固定内容,“宽带网”“展示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作为第5个栏目,它们在本册教材中各出现了2次。“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它们在本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八组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参看目录),供学生作为延伸、扩展阅读之用。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再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和词语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年级——孩子们已经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在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基础上,阅读能力发展明显,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需要认识的字太多,导致后进生错别字多,总也改不了,这是新课改学生识字多,多带来的弊端,到中年级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三、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我们的民族小学1周1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 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

《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 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xx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1 语文园地一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教学目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收获和感受?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 d、可以讲讲

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a 、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b 、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c 、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教学后记:xx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媒体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教育学生认真学习能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语文园地一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教学过程与方法:习作·指导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会以“萧”等3个生字,会写“促进、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你们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2.联系旧知: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词就是回忆童年趣事。引导学生诵读《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3.导入新课(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快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提示:多读几遍,先要读得通顺,读得字正腔圆,再按七绝223的停板法读书古诗的音韵、节奏。 1.查读生字词(先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萧萧梧叶篙落知道 送寒声动客情挑促织一灯明 2.再读课文,对照文中注释和教师补充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环境,触摸诗人的郁结。(课件出示:配上插图的诗歌) ①读诗歌,看插图,想象诗人这一夜是怎样度过的。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组讨论后汇报,师相应板书。 秋风萧萧,落叶纷飞,寒风阵阵,夜深人静,秋风吹皱一江水 淘气的孩子,矮矮的篱笆,挑灯起蟋蟀,送来一阵阵寒意 ③音乐渲染: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历,想象那是一个怎样凄凉的秋夜。 师:那一夜——秋风吹皱一江水,河面上明镜般的月亮不见了。 ④想象诗人的心情 师:(渲染气氛)悬啊,那一夜看不见“扶堤杨柳醉春风”,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风夜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浇花”。只有梧桐树叶、沙沙的炬人声,只有那萧萧秋风带来的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地客居他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第二句。 师:(渲染气氛):人心都是肉长的,离开家乡的人,怎能不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夜,诗人怎能睡得着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孤独和思念读第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教案,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版块。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描写小学生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有讲述自己用童心感受的自然和学校的《花的学校》;还有讲述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不懂就要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 课题内容简说 大青树下 的小学 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 花的学校 这首诗写的是当东风吹过,雷响雨降的时候,一群一群的花开始盛开,他们就像放假后的孩子们一样,在狂风大雨中游戏,他们扬起双臂朝着天空呼唤着妈妈,因为他们的家是在天上星星住的地方。诗歌充分展示了作者大胆的想象力,抒 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不懂就要问 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发现不懂的问题勇敢向先生请教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6个生字;正确读写“服装、鲜艳、打扮、安静、荒野、碰触、灰雀、诚实”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1、师述: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2、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3、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4、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1、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2、CAI:出示画面 3、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指导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一)理解“月黑” 1、指名说 2、指导理解诗意 3、生谈体会,指出画出月亮的错误 4、师描述: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5、师相机板书:月黑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6、指导朗读 (二)理解“孤光” 1、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板书: 4、槐乡的孩子 男孩爬削 女孩捡塞快乐 满载而归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可参看目录)。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祖国壮丽的河山;科学的思想方法;献上我们的爱心。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册共有32篇课文,精读课文24,略读课文8篇。每组教学内容包括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用?*?加以辬明,位于精读课文之后。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除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内容之外,教材还安排了与词句理解和课文内容有关的习题。学生开始刚刚开始一般意义上的习作,为了增加训练机会,教材在部分课后练习中增设了?小练笔?这个栏目,力图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练笔提高习作水平。

每个?语文园地?都有5个栏目,与以往教材一致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4个栏目属于固定页1 第 内容,?宽带网??展示台??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作为第5个栏目,它们在本册教材中各出现了2次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它们在本套教材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八组精读课文之后,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供学生作为延伸、扩展阅读之用。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再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 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和词语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中年级——孩子们已经打下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感情。在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基础上,阅读能力发展明显,具有初步的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需要认识的字太多,导致后进生错别字多,总也改不了,这是新课改学生识字多,多带来的弊端,到中年级以后,应该会有所改善。 三、教学目辬: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2019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进度 ——设计人:李茂兰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现有学生21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1人。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不同,家庭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优秀的孩子较突出,学困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一学年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依然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好成绩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但第五单元没有语文园地,而是在课文之后安排了习作例文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各安排了一

次口语交际。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美妙的生活、金色的秋天、奇妙的童话、猜测与推想、发现身边的美、壮丽的祖国山河、大自然的礼物、美好的品质。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三、教学目标 ㈠政治思想方面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 ㈡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250个生字,会认250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 背诵指定的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 教案(附板书)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冀教版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7个生字。 2.理解“叩醒、斑斓、深沉、辽远、融进”等词语并积累懂得的词语。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聊天交流,启发性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融进大自然。 2. 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词较多,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阅读适时加以理解。方法上要注意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如“斑斓、辽远、深沉”可根据图片理解,教师加以点拨,“叩醒”可以配合动作理解。 ●诵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能抓住重点字、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到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 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 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 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 情境导入,让孩子置身于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之美,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使学生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 教师请学生谈一谈欣赏过美丽的自然风光之后,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4. 教师导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板书“走进”二字,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2. 同桌互读文中的生词,先指读,后开火车读。 课件展示(读读认认) 3. 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课件分小节展示课文。 三、分步解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摸到什么?闻到什么?……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从“追着……追着……追着……”,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的心情。 课件展示第一小节及思考题。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 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引导学生抓住“叩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 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师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实现多种评价相结合。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出感情。读中悟,悟中读。 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 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