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3-3 氢原子量子理论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812.70 KB
- 文档页数:12
玻尔的氢原⼦理论§4. 玻尔的氢原⼦理论⼀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个富裕知识分⼦家庭,⽗亲是哥本哈根⼤学⽣理学教授。
1903年进⼊哥本哈根⼤学数学和⾃然科学系,⼤学⼆年级时他热中于研究⽔的表⾯张⼒问题,并在丹麦皇家科学院的有奖征⽂中容获⾦质奖章,1909年获硕⼠学位,1911年以论⽂《⾦属电⼦论的研究》获博⼠学位。
1911年9⽉,他到英国剑桥卡⽂迪什实验室进修,据说他第⼀次与导师J.J.汤姆孙见⾯时,就把他论⽂中批评汤姆孙的段落当⾯指出,使导师很不⾼兴,因⽽给以冷遇。
1912年3⽉转到了曼彻斯特随卢瑟福⼯作,这成了他⼀⽣的重要转折点。
玻尔在卢瑟福实验室⼯作期间(约4个⽉),正值卢瑟福发表有核原⼦理论,并组织对这⼀理论进⾏检验。
玻尔参加了α粒⼦散射实验⼯作,因此清楚这⼀理论所⾯临的困难。
但玻尔坚信卢瑟福有核原⼦模型的正确性,认为“只有量⼦假说是摆脱困难的唯⼀出路”。
1913年提出著名的玻尔原⼦理论。
1916年任哥本哈根⼤学教授,1921年起⼀直领导着该校为他建⽴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直到去世。
玻尔于1916年、1927年分别提出对应原理和互补原理,1936年提出原⼦核的液滴核模型,1939年创⽴核裂变理论,预⾔铀的⾃⾝裂变。
曾参加第⼀颗原⼦弹的制造。
1922年因对原⼦结构和原⼦辐射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的氢原⼦理论1.汉森的拜访1912年7⽉回到哥本哈根,1913年初,玻尔的好友、光谱学家汉森(H.M.Hansen)在拜访玻尔时问到原⼦结构和光谱学中的谱线有什么关系?并向玻尔详细介绍了巴尔末的发现,以及谁也⽆法对巴尔末公式作出解释。
2.斯塔克的启⽰1913年2⽉玻尔注意到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J.Stark)在《原⼦动⼒学原理》⼀书中的⼀段话:“⼀个光谱的全部谱线是由单独⼀个电⼦造成的,是在这个电⼦从⼀个(⼏乎)完全分离的状态逐次向势能最⼩的状态跃迁过程中辐射出来的。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也是量子力学的经典案例之一。
在量子力学的描述中,氢原子的性质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来研究。
本文将从波函数、能级、角动量等方面对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来介绍氢原子的波函数。
波函数是描述粒子在空间中的概率幅的函数。
对于氢原子而言,其波函数可以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
波函数的模的平方表示了粒子存在于某一位置的概率密度。
对于氢原子而言,其波函数有一些特殊的解,分别对应不同的能级。
这些能级由主量子数n来标记,其中n=1,2,3...。
每个能级对应的波函数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分布,这些分布在球坐标系中可以用球谐函数来描述。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氢原子的能级。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氢原子的能级可以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
能级的大小由主量子数n来决定,能级越高,主量子数n的值越大。
每个能级都具有固定的能量,能量越高,能级越远离原子核。
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不连续的,这就是量子力学的离散性质。
除了能级外,氢原子还具有角动量。
角动量是描述粒子旋转运动的物理量,对于氢原子而言,其角动量由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两部分组成。
轨道角动量是由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而产生的,而自旋角动量是电子自身的固有性质。
氢原子的轨道角动量由量子数l来标记,其取值范围为0到n-1,其中n为主量子数。
自旋角动量由量子数s来标记,其取值为1/2。
这些角动量的取值对应着不同的能级和波函数,它们在氢原子的能级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涉及到波函数、能级和角动量等方面。
波函数可以描述粒子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能级则决定了粒子的能量和空间分布,而角动量则描述了粒子的旋转运动。
这些描述对于理解氢原子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通过对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描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量子世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