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讲授物质运输的载体和物质运输的器官后,再讲血液运输的途径,这是本章的难点,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描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两条途径。

3、能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及意义。自学部分

自主学习:56课本—57页

(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i?word=%C8%CB%CC%E5%D1%AD%BB%B7&ct=201326592&lm =-1)

1、血液循环的概念?

2、血液循环的途径分那两条?分别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关键词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B%CC%E5 %D1%AA%D1%AD%BB%B7%C2%B7%CF%DF%CD%BE%BE%B6&in=27234&cl=&lm=-1 &st=&pn=6&rn=1&di=78450951510&ln=1974&fr=&fm=&fmq=1332206852096_R&ic=&s=&s 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78450951510&obj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2Fupload%2Fcz2010%2Fimages%2F1008%2F05%2F1419460 80.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2Fsubmission%2Fshengwu%2F6045 185&W600&H450&T10619&S46&TPjpg)

自学检测:(约15分钟)(相信你一定行!)

1、血液循环的概念:在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不停的流动。

2、血液循环可分为和。

①体循环:血液各级动脉

各级静脉。

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物质交换的部位是,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血变成血。

②肺循环:血液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物质交换的部位是,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血变成血。

③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进行的,并在处联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的时间,效率非常高。

课堂延伸

知识拓展:( 相信你是最棒的!)

右图表示人体某一器官中的毛细血管及其两端的小血管,

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回答:

(1)若B是胃内的毛细血管,则在此处可以吸收

(2)若B处氧气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则B是部毛细血管,C最终流向心脏的这是循环的一部分。

(3)若B处是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在B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血红蛋白与氧气,同时把细胞代谢产生的带走。

(4)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保证了其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的进行物质交换,这种现象体现了的生物学观点。

能力提升:(我参与,我快乐!)

有人说先进行体循环,在进行肺循环,你是否认同之一观点?说明理由。

有人说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流静脉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举例说明。

王强隐患扁桃体炎从手背输液,叙述药液到达患处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药液几次经过心脏?

当堂检测:(我最捧!)

必做题:

1、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通在一起的器官是()

A肺B心脏C肝脏D主动脉

2、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心脏

3、从人体前臂抽血时,常用橡皮带扎住上臂,发现前臂一些血管隆起,这些血管是()

A、动脉 B 静脉C、毛细血管D、有动脉,也有静脉

4、与流入小肠壁的血液相比,从小肠壁流出的血液中()

A氧增加B二氧化碳减少了C养料增加了D食物残渣增多了

5..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到达心脏的是哪一个腔()

A左心房B右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

6、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循环路线是()A只经体循环B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C只经肺循环D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后肺循环

7、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

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构成了完整的循环路线

在血液循环中,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

D.肺循环的路线短,体循环的路线长,范围广

选做题:

8、读人体循环图解,回答提出的问题:

(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B%CC%E5 %D1%AA%D1%AD%BB%B7%C2%B7%CF%DF%CD%BE%BE%B6&in=27234&cl=&lm=-1 &st=&pn=6&rn=1&di=78450951510&ln=1974&fr=&fm=&fmq=1332206852096_R&ic=&s=&s 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78450951510&obj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2Fupload%2Fcz2010%2Fimages%2F1008%2F05%2F1419460 80.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2Fsubmission%2Fshengwu%2F6045 185&W600&H450&T10619&S46&TPjpg)

(1)其内流动的血液含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

血管是[]。

(2)其内流动的血液含营养物质最多、含氧

最少的血管是[]。

(3)[3]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主要有

和。

(4)某同学肠炎需打点滴,药液到达患处至少经过心脏次。

物质运输的途径知识点

1.心脏壁由肌肉组织构成。 2.心脏的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 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3.心脏中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4.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是房室瓣,保证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 倒流;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是动脉瓣,保证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倒流。 5.心脏内血液流动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6.心脏中流动脉血的腔是左心房、左心室;流静脉血的腔是右心房, 右心室。 7.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网后血液名称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为静 脉血,血液成分的变化: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后血液名称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成分变化是: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8.如果向主动脉注水,水将从主动脉里流出;如果向肺动脉注水, 水将从肺动脉流出。 9.如果向肺静脉注水,水将从主动脉流出;如果向上腔静脉注水, 水将从肺动脉流出。 10.心脏的功能是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11.心脏工作原理: ①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 流入心室; ②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 ③心房心室同时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继续流回 心房。

12.体循环循环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血液成分变化: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血液变化部位: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 13.肺循环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 房。 血液变化: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血液成分变化:含氧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血液变化部位: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14.试述手背静脉滴注药液到达患处(脚趾)所经过的途径。 ①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 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下肢动脉→下肢毛细血管处(患处) ②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 后体循环。 ③药物到达其患病部位需要经过心脏的次数是2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知识点总结
营养物质的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 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流动。
血液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 浆: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有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代谢废物)。
功能:运输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包括大部分二氧化碳。
血液
红细胞:无细胞核,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
功能: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如一个人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HB)太低,就是贫血。
血细胞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
功能:有吞噬病菌、防御、保护的作用。
当人体有炎症的时候,白细胞数量大量增加
血小板: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功能:有止血凝血的作用。
2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血液的功能:血液不仅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外,
还有防御保护作用,此外,血液对体温调节也有重要作用。
4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 7%--8%,血量相对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5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 ABO 血型系统,包括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四种血型。
6 成分输血:大量失血——输全血
严重贫血——输红细胞
免疫力低下——输白细胞 出血性疾病——输血小板 大面积烧伤——输血浆
7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学案(无答案) 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途径》学案 一、目标导学: (一)学前检测: 1.与流入小肠壁的血液相比,从小肠壁流出的血液中() A氧增加 B二氧化碳减少了 C养料增加了 D食物残渣增多了 2.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到达心脏的是哪一个腔()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二)学习目标: 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重点) 2. 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发生了哪些变化?(难点) 二.互动导学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是指血液从( )流入(),流经()、()、 ()经上、下腔静脉,流回()的循环。 2、在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血变成()血。 3、肺动脉里流()血,肺静脉里流()血。 4、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它不停地有节律地(),推动着血液在心脏、血管中往复流动。 能力培养: 1、某人静脉注射某种药物,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推断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该药物。 2、写出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送到肺部的途径。 控究性试题: 1、人每天吸入的氧气是被肺部消耗掉了吗?二氧化碳是哪产生的? 2、为什么人在下蹲时突然站起会感到头晕,两眼发黑?

(二)血压与脉搏 (1)测血压的部位是上臂肱动脉,测脉博的部位是腕部桡动脉。 收缩压的范围是 12~18. 7千帕;舒张压的范围是 8~12千帕。 (2) 高血压指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 三当堂检测(附后) 四.学后反思 1、肝动脉和肝门静脉的作用有何不同? 五.友情提示:血液的变化包括成分变化和性质变化。 《物质运输的途径》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外周阻力 E、心排出量 2、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 A、推动和运送血液保证血液功能的实现 B、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和防御功能 C、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D、以上都是 3、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心脏 4、从人体前臂抽血时,常用橡皮带扎住上臂,发现前臂一些血管隆起,这些血管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有动脉,也有静脉 5、手臂被毒蛇咬伤,为防止蛇毒扩散,你应用止血带扎住他手臂的() A、被毒蛇咬伤 B、近心端 C、远心端 D、上臂处 6、下列哪项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基本相同的() A、循环路程 B、收缩压 C、舒张压 D、心输出量 7、测定脉搏和血压部位是在() A、桡动脉、主动脉 B、肱动脉、肱动脉 C、桡动脉、肱动脉 D、桡动脉、肺静脉

营养物质的运输血液与血管

营养物质的运输——血液与血管 时间:11月13日地点:317室班级:初一(1)班执教老师:梅陇中学翁方波一.教学设计思想: 初一学生在预备年级学习了人类的呼吸系统。初一年级教材《健康的身体》这一单元安排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后,学习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由于特殊的情况,这节《营养物质的运输》是先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开展教学,这样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过程尽量避免营养物质的吸收知识点的应用,而是从生活中事例导入,并在教学结束时能指向《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废物的出处》两个课题。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只停留在表象,甚至有些学生对“血液”还有一点的恐惧感,希望经过本课学习,尤其是学习了血液成分的作用后,能够对血液有正确的认识。本节课设计时比较侧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血液的成分及其作用和毛细血管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其中毛细血管的作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开展观察活动进行突破。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的进行了一些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介绍,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二.教学目标: 1.观察血液循环系统图片,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感受生物体器官之间神奇的联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及血细胞的图片,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初步具有正确的血液观。 3.观察比较不同种类血管图片,知道各血管的名称及其功能,初步感受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 4.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内的毛细血管血液流动状态,理解毛细血管的功能,感受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 5.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瓣膜的作用。 6.(能力较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循环器官在能量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及与其它系统器官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毛细血管的功能。 难点: 1.毛细血管的功能。 2.瓣膜的作用。 3.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如何相适应。 四.教学器材: 新鲜的血液抗凝剂试管小金鱼培养皿 0.65%生理盐水滴管纸巾显微镜载玻片血液循环系统浸制标本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 教学过程 ]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

七年级生物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于建文杨培芳百尺河初中【学习目标】: 1、说出血液循环的概念,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记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说出血压与脉搏的概念及正常值。 3、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手影响,学会健康地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血液循环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预习知识检测】: 心脏由哪个腔构成?心脏四腔分别与和那些血管项连? 总之,心室与相连,心房与相连?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呼吸及物质运输的器官。有机物及氧气要供给组织细胞利用需要循环系统运输的,那么物质是怎样运输的呢? 【课内知识探究】: 一、血液循环途径:观看血液录象和血液循环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体循环: (1)途径: 血液各级动脉全身各部毛细血管 网各级静脉。 (2)物质交换: 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内——————————组织细胞 (3)血液变化:————血→————血。 2、肺循环: (1)途径: 血液肺部毛细血管 。 (2)气体交换: 肺部毛细血管内————————肺泡 (3)血液变化:

————————血→——血 3、联系:体循环与肺循环————进行,并在————处连通在一起。 4、同位互查知识记忆情况。 5、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 请据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肺循环结束后,血液所发生的 变化是。 (2)体循环的起、止点分别是 。 (3)血液流经[4]肠进入[5]肝脏 时,血液成分的特殊变化是 (4)血液经[3]肾脏流出时,血液 成分的特殊变化是 (5)饭后血糖浓度一般会升高,这是 的胰岛素起什么作用? 二、血压与脉搏 血压的高低和脉搏的强弱、快慢能反应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现在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糖脉病、高血脂三高现象。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血压是否正常? 请看书57、58页回答下列问题: 1)、血压:流动的血液对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的动脉血压。 2)、血压值:收缩压:千怕。舒张压:千帕。 3)、血压异常: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我的扁桃体发炎了,为了尽快的好起来,就进行了静脉注射,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我的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 是借助血液进行了运输。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扁桃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用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输液为切入点,符合生物学新课标“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水泵将水运输到需要的地方。心脏如同水泵一样,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 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大体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流动的方向,了解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两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与学习 体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_______→_______→右心房。 3.通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体循环 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 利用动态的体循环途径示意图,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写出体循环的血流方向及途径。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的路径。(板书)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设计意图】通过动态体循环示意图的观察,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体循环的途径,通 过师生共同书写,更利于学生的记忆。 点拨: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氧与营养物质一起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又扩散进入血液,这样交换完了之后血液含氧气少了,颜色变暗红,我们把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称为静脉血。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的路线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利用课件创设教学 情境,教学过程能更好突破难点。 通过体循环给组织细胞带来了充足的氧和养料,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也正是体循环的意义所在。 肺循环 (一)自学探究:仔细观察课本54页“血液循环示意图”,参考55页有关内容讨论: 1.肺循环的起点是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_。 2.血液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______→左心房

第三章 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吸收仅仅是植物利用养分一系列过程的第一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有如下的去向: 1)在细胞内被同化,参与代谢或物质形成,或积累在液泡中成为贮存物质; 2)转移到根部相邻的细胞中; 3)通过输导组织转移到地上部的各器官中; 4)随分泌物一起排到介质中。 习惯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称为运输(transport),其中在细胞或 组织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 transport),而在器官水平 的转移过程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 transport)或运转(translocation)。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因此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 一、养分在细胞水平的运输 (一)离子的分隔作用 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位,细胞被生物膜分隔成许多的室,在每个室内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按室分工的结果使植物细胞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多种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室与室之间存在着能量及物质的交换或运输,其中矿质养分在室间运输更为普遍。养分根据细胞生理生化需要而运输分配至不同室内的现象称为分隔作用(compartmentation) o由于矿质养分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人们通常用离子分隔作用(ion compartmentation)这个概念。 离子分隔可以在小范围内(如细胞器之间)或大范围内(如细胞质与液泡之间)进行,但现在的测定手段使对离子分隔的研究尚停留在大范围内。尽管如此,离子分隔的研究还是能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离子运输过程与一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 (二)离子分隔的基本模式 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人们将细胞内的离子分隔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式。 1.三室模式 假设离子仅在质外体(细胞壁)—细胞质—液泡之间进行分隔,其简化模式如图3-1所示。 该模式涉及到分隔的两道屏障,即原生质膜和液泡膜,这两个膜基本上控制着离子在质外体、细胞质、液泡三部分的分布水平。 原生质膜对离子的控制机制实质上与离子吸收过程是一致的,即离子透过原生质膜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形式。被动运输的途径可能是简单扩散和易化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 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 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 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 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 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 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三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之间的联系;二是“两对概 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 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也 就是血液循环的意义。 目标定位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 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 合作探究的空间。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 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的形

成知识的前提。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情感目标 1. 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通过对冠脉循环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方法阐释 血液循环的途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难懂,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以小活动“一滴血的旅程”为探究的载体,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游戏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探究学习报告、自制课件等、培养皿中的新鲜血块。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重点、难点)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变化及关系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体循环 要求学生仔细看动画并阅读课本57页“体循环”一段,思考并交流: (1)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2)尝试写出体循环途径。 (3)血液在何处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的? 让学生尝试归纳: [知识归纳一]:(我参与,我快乐!) 体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_______→_______→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_______→_______→右心房 [巩固练习]: 通过体循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_____和_____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_____等代谢废物运走,血液就由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血。 活动二:自学“肺循环” 仔细看动画并阅读课本57页“肺循环”一段,思考并交流: (1)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里? (2)尝试写出肺循环途径。 (3)血液在何处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的? 让学生尝试归纳: [知识归纳二]:(我参与,我快乐!)

1、肺循环的途径: 右心室→_______→肺部的毛细血管网→_______→左心房 2、经肺循环过程中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___血变为____血 经体循环过程中的组织细胞周围的物质交换:_____血变为______血 [知识归纳三] 请你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的规律。 [巩固练习]:《同步》P 30 1、5、6、7、8 [学以致用]: 假如你就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旅行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你认为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思维提升]: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后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 [点击中考] :(我能行,我成功!) (2010·福建)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下列标号中结构名称:A :E 。 (2)通过F 处气体交换后, 血液由 血变成 血。 (3)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点滴青霉素, 青霉素随着血液的流动最先到达心脏 的 。(只填字母代号,不能填结构名称) [总结] 让学生谈收获! A B C ↑ N M H ← ← E G ↑ ↓ ← ↓ ↓

营养物质的运输茎的结构

营养物质的运输茎的结构 详细介绍:第五章营养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茎的结构濮阳市第五中学李艳红教学目标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重点、难点分析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

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1.看图识记叶芽的各结构的名称及作用。 2.幼叶叶腋里的突起将来发育成什么? 3.叶芽、花芽和混合芽的区别。 4.侧芽、顶芽是由叶芽中的什么发育成的? 5.植物的顶端优势原因是什么? 6.茎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蔡文春开课级别:县级 开课时间:2017-12-8 开课班级:高一(4)班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图表数据的解读。本节课在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并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提升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节课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这能量来自哪里为后续课程《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和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通过细胞膜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本班学生中等生较多,对生物有钻研的偏少,因此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能力及探究能力偏弱,需要利用本节课加强训练。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本人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①木材(或竹捆)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到下游;②船装白糖(或食盐、化肥)从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开发动机);③船装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目标: 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能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辩证的分析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生病时到医院“输液”过?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 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 生:通过血液。 师:(投影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不妨我们先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二复习提问 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3. 出示三种血管的关系图,学生找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三合作探究 (一)探究血液循环路线 活动:一滴血的旅程 1.假如我是左心室(右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我会有怎样的旅程呢?当我回到心脏时,我会进入哪个心房呢? 左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右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完成探究报告,最后每组的发言人上讲台前对照图片代表本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不断地修改、补充和完善,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总结指出一条是体循环,另一条是肺循环,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2.假如我是左心室里的一滴血,离开心脏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如果能,要经过哪些途径?

七年级生物教案-营养物质的运输茎的结构

营养物质的运输茎的结构 第二节茎的结构 濮阳市第五中学李艳红 教学目标 1.掌握木本植物(这里指双子叶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这里指单子叶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轮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茎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茎的横切装片,进一步巩固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和在显微镜下识别生物体结构的观察能力。 3.通过分析“木本茎年轮的形成”,使学生树立生命物质的发展变化观点和内、外因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本本植物茎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因为: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可作为其它植物茎结构的代表,弄清木本茎的结构,为了解其它植物的茎奠定基础。 (2)只有掌握了木本茎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和年轮形成的原因。

2.对维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轮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维管束是对茎结构整体而言,是茎的立体结构。它指的是:茎内,由韧皮部、形成层、本质部三部分合起来构成的结构。课本上维管束的图和茎的横切装片,都是一个平面的结构。如何使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立体概念,教师可参看教参,自制维管束教具加以说明,避免学生对维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轮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周期性活动的结果。学生能够理解年轮是植物的生长线,但容易把年轮的概念与年轮线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误差。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挂图、模型或自画板图配合相应的文字进行说明。准确地把握年轮的概念及年轮线的概念。 3.组织学生观察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结构的横切、纵切装片,也是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学生对茎结构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书本和教师的挂图上,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茎结构在认识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中,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把观察到的结构特点与教科书中的挂图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1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讲授物质运输的载体和物质运输的器官后,再讲血液运输的途径,这是本章的难点,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描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能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两条途径。 3、能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及意义。自学部分 自主学习:56课本—57页 (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i?word=%C8%CB%CC%E5%D1%AD%BB%B7&ct=201326592&lm =-1) 1、血液循环的概念? 2、血液循环的途径分那两条?分别标出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关键词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B%CC%E5 %D1%AA%D1%AD%BB%B7%C2%B7%CF%DF%CD%BE%BE%B6&in=27234&cl=&lm=-1 &st=&pn=6&rn=1&di=78450951510&ln=1974&fr=&fm=&fmq=1332206852096_R&ic=&s=&s 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6&-1&di78450951510&objURLhttp %3A%2F%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2Fupload%2Fcz2010%2Fimages%2F1008%2F05%2F1419460 80.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5319206508.html,%2Fsubmission%2Fshengwu%2F6045 185&W600&H450&T10619&S46&TPjpg) 自学检测:(约15分钟)(相信你一定行!) 1、血液循环的概念:在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不停的流动。 2、血液循环可分为和。 ①体循环:血液各级动脉 各级静脉。 体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物质交换的部位是,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血变成血。 ②肺循环:血液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循环的起点是终点是。 物质交换的部位是,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血变成血。 ③在人体内,体循环和肺循环是进行的,并在处联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全身循环一周大约需要的时间,效率非常高。 课堂延伸 知识拓展:( 相信你是最棒的!) 右图表示人体某一器官中的毛细血管及其两端的小血管, 箭头表示血流方向。请据图回答: (1)若B是胃内的毛细血管,则在此处可以吸收 (2)若B处氧气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则B是部毛细血管,C最终流向心脏的这是循环的一部分。 (3)若B处是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在B处进行气体交换时,血红蛋白与氧气,同时把细胞代谢产生的带走。 (4)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保证了其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的进行物质交换,这种现象体现了的生物学观点。

营养物质的运输复习题

复习题2:营养物质的运输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可以看见的是() 2、血液是红色的,它与血液中的什么细胞有关?() 3、静脉的作用是收集血液返回心脏,下列静脉的特点中与防止血液倒流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主要是() C.管腔大,其内表面有静脉瓣 D.与动脉伴行 4、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通在一起的器官是() A肺B心脏C肝脏D主动脉 5、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A.心房→心室→静脉 B.心房→心室→动脉 C.心室→心房→静脉 D.心室→心房→动脉 6、某人不小心手被刀割伤,流血一直不易被止住。他可能是血液中什么成分缺少?() 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血小板 7、医院妇产科产房内有一产妇急需输血,她的血型是AB型,在下列供血中,她应该输入的血液是()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8、.动脉血呈红色,主要因为它含较多的( ) A.红细胞 B.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 C.养料 D.二氧化碳 9、日常生活中应关爱老年人。张大娘最近经常头昏,经医生测定,她的血压是19/14千帕(健康成人血压正常值为:12~18.7/8~12千帕)。据此数据分析,张大娘可能患有() A.高血压 B.低血压 C.贫血 D.坏血病 10、尿液最终形成的部位是() A肾小球B肾小管C输尿管D肾小囊 11、与心室相连且流静脉血的血管是 ( )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子宫 12、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的分枝情况时,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淋巴管 13、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连在一起的器官是( ) A.肺 B.心脏 C.毛细血管 D.组织 14、人体内二氧化碳扩散的方向是( ) A.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 B. 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 C.肺泡→静脉血→组织细胞 D. 肺泡→组织细胞→静脉血 15、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16、静脉瓣的作用是 ( )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17、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18、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有细胞核的是(),体积最小的是() ①红细胞②白细胞③血小板 A.①②③ B.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19、在剧烈运动时,突然停下来会造成暂时性贫血,引起恶性、脸色苍白等现象,其原因是( ) A.流会心脏的血液增多 B.流会头部的血液量不足 C.心脏输出的血量增多 D.血液中的含氧不足 20、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21、下列细胞中能在组织液中游走的是 (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22、一个体重为50千克的健康成年人,若一次失血1400毫升,其结果是( ) A.对身体毫无影响 B.对健康有影响,但可很快恢复 C.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很快恢复 D.危及生命 23、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 A.红细胞和白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红细胞 D.血细胞和红细胞 24、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连在一起的器官是( ) A.肺 B.心脏 C.毛细血管 D.组织 25、人体内二氧化碳扩散的方向是( ) A.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 B. 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 C.肺泡→静脉血→组织细胞 D. 肺泡→组织细胞→静脉血 26、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27、静脉瓣的作用是 ( ) A.保护静脉血管壁 B.防止血液倒流 C.加速血液的流动 D.减少血液对静脉壁的压力 二.识图题 1、下图是小动脉、小静脉与毛细血管示意图,根据图填写内容。

初中生物_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目标 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吸收、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师:提出问题:(1)心脏有那四个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3)心脏内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4)动脉和静脉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积极回答。 2.师生共同总结:室连动、房连静;心脏内血流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扁桃体发炎时,从胳膊静脉处注射药物,你能说一说护士在“输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吗?(生:先消毒,再扎针入静脉血管中。) 师:药物是怎样到达病源部位的?(生:通过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师:(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图)

初一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环剥枝条形成树瘤的现象,知道植物体以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以韧皮部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2、通过对茎的输导作用的分析,了解保护树皮的意义及茎具有贮藏有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茎的输导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及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实验或观察基础上,通过讨论或分析得出适当的结论并加以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结构与物质运输功能相适应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讨论“茎的输导作用”,引导学生懂得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通过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分析,得出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路;而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输导的科学结论。 (1)通过上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茎的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茎的韧皮部中的筛管是输导有机物的通道。 (2)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亲眼所见",经过整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茎里的导管能够把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到植物体全身,茎里的筛管能够把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植物各部。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作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

2、讲述环割枝条上方形成的"瘤状物"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瘤状物的形成,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用讲得过细,要求学生明白是由于有机物的运输受到阻碍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1、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完成,上课时将实验装置或处理材料带到实验室,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介绍。由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师要自备红墨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结果及树瘤标本,以便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观察,最好能做到每组或每桌一份。 2、观察红墨水在茎和叶中的运输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两点;一是茎的木质部被染红,不宜说成导管被染红;二是水分运输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运输至叶。红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质,突出水的运输方向、途径和部位,无机盐一点即通。 3、树瘤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结构基础是木栓形成层的形成及其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物质基础是由于有机养料运输途径的割断使有机养料积累。教学时只要让学生明确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并领悟到韧皮部(树皮部分)运输有机养料即可。 从树皮对运输有机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白爱护树木、保护树皮的重要性,进而进行绿化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及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有关输导有机物的实验。 手段:以实验观察与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课首先以对茎运输营养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开始,但学生设计的实验有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所以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好有关的实验,以供课上学生观察。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看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完成设计有关茎运输营养物质的实验) 一、导入: 提问:1、茎的功能是什么?

物质运输的途径、

物质运输的途径、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物质运输的途径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根据血液循环的图解回答: 1)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 ⑤肺动脉⑥肺静脉⑦主动脉⑧上、下腔静脉 2)右图:体循环途径:④→⑦→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⑧→① 肺循环途径:②→⑤→肺泡处的毛细血管→⑥→③ (3)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肺泡中的氧气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进入血液的。 (4)图中流动脉血的部位是⑥③④⑦,流动脉血的部位是⑧①②⑤ 3、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比较: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 5、动脉中流的血就是动脉血吗? 不一定,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6、什么叫血压?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7、有关血压的几个数值: 8、什么叫脉搏?:动脉的搏动脉搏的测定处:左手腕部外侧的桡动脉处(古代中医切脉处) ▲关注心血管健康 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吸烟、酗酒

2、保持心血管健康 (1)体育锻炼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 (2)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心血管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哪些? (1)数量多。 (2)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3)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4、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是什么?咽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什么?肺 5、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什么叫做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2)呼吸运动的过程怎样?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腔体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这时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相反,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腔体积缩小,肺随之回缩,这时肺内的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6、体内的气体交换: (1)气体交换的原理是什么?气体扩散作用, (2)气体交换的部位是什么?: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3)简述人体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1.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在体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列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