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第十周《冬夜读书示子聿(yù)》作者: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文学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冬夜读书示子聿终的意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诗中“终”的意思是毕竟、终究。
这首诗的全文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一句通过“纸上”与“躬行”的对比,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作品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1]白话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绝句》
南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盛开的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
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惬意。
《观书有感二首》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1500字《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大文豪陆游的一篇家书,这是陆游给他的儿子陆聿写的。
陆聿自幼聪慧,尤其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陆游在这篇信中希望能对儿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原文及注释:原文:朝晨忽忆子聿刻意熬夜读书时,念念顾补心髓。
祖宗有云:“精明不能进古。
”据是菜蔬之类,即不甘口与子争。
昨夜又欲劝汝早恋坏涂乱;及晚坐坛前,方悟愚子话些余句,少年时使老子万念容不下枯藤老树,那能作时凋散映三千红烛明;注释:朝晨忽忆子聿刻意熬夜读书时,念念顾补心髓。
朝晨:指早晨。
忆:回忆,想起。
子聿:陆游的儿子陆聿。
刻意:刻苦努力。
熬夜:通宵不睡。
补:治心髓:指精神和智慧的核心。
祖宗有云:“精明不能进古。
”据是菜蔬之类,即不甘口与子争。
祖宗有云:祖宗曾经说过。
精明:指聪明才智。
不能:不可,不能够。
进:进步。
古:古代的经典作品。
菜蔬之类:指比喻低级的东西。
不甘口:不愿意吃。
与子争:与儿子争执。
昨夜又欲劝汝早恋坏涂乱;及晚坐坛前,方悟愚子话些余句。
又欲:再次想要。
劝:劝告。
汝:你。
早恋:早巳恋读书。
坏涂乱:堕落成坏人。
及:等到。
晚:晚上。
坛:此处指大厅。
方:才刚。
悟:明白。
愚子话:愚笨的儿子说的话。
些余句:部分话语。
少年时使老子万念容不下枯藤老树,那能作时凋散映三千红烛明;少年时:小时候。
使:让。
万念:无数的念头。
容不下:放不下。
枯藤老树:指老旧的经验。
时凋散映三千红烛明:指指时光流逝,一瞬间,像落叶,像烛光,随时节的变迁,人的青春,人的智慧也在消逝。
这篇家书,陆游通过回忆儿子聿的刻苦努力,对他进行了劝诫。
他引用了祖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聪明才智的人们要虚心向古人学习的观点。
他说自己再次想要劝告儿子不要早恋,否则会对他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不明白父亲的话,现在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曾经的无知和愚笨使得他无法领悟到父亲的深意。
这封信体现了陆游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他希望儿子能够脚踏实地,刻苦用功。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于山阴写给二十一岁小儿子陆聿的。
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
第1页。
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翻译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遗:保留,存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觉得12、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翻译】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抽出了短芽,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