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雨说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25
授课日期2013.11 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吴海荣教学课题总课时:1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
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
2、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实现互动。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二、解题(一)作者简介(二)写作背景简介三、研习课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倾听。
根据自己课下搜集的资料发言。
田圃(pǔ)禁(jìn)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ǎo)讨论明确:明确: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雨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重音、节奏。
2.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重点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
难点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课型教读课时:一课时教法2+2师友合作,诵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读准下列字的音:个性化设计田圃.(pǔ)禁锢.( gù)留滞.(zhì)喑哑..(yīn yǎ)蓑.衣( suō)斗笠.(lì)襁褓..(qiáng bǎo )润如油膏.( gāo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雨说郑愁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1、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2、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学法指导:小组合作课型:新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心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
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雨。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二、作家简介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初步感知。
1、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2、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3、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2 雨说
①基础知识:本文作者郑愁予,台湾人,被称为“浪子诗人”。
本文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
②重难字词:
田圃喧嚷洗礼襁褓禁锢喑哑(嘶哑) 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③重点句段:1.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句话写出了春雨知时而降、春雨的珍贵以及春雨的爱心形象——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爱的使者。
2.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把白云比作襁褓,既生动形象,又符合儿童心理,突出了无忧无虑、温馨快乐的生活环境。
3.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是诗人最殷切的希望,希望孩子们能够勇敢快乐地面对生活,快乐地成长。
4.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新意:诗人把具体可感的“苹果”“嘴里的那份甜”贴切的变为“我祝福的心意”,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让人回味无穷。
④中心思想:这首诗借助春雨的形象,倾注了作者对祖国的爱与对祖国前景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温柔亲切的爱意,并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